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 的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许长军 金孙梅 王英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6期93-103,共11页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较为极端,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分布格局影响较大,在自然环境因素中选取10个准则层和26个次级指标,运用ArcGI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高原人居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聚类和异常值分...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较为极端,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分布格局影响较大,在自然环境因素中选取10个准则层和26个次级指标,运用ArcGI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高原人居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函数模型,得到相应适宜性评价指数、分级阈值和区划范围,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影响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是气温、蒸发量、海拔、植被NPP分类及坡向,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1.351%。研究区整体上属生态敏感和生态脆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不高,空间分布不平衡,高低值聚簇现象显著,适宜性指数介于0.13—0.63之间,由高原东南部呈半月形向西北部腹地递减。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自然要素最佳组合使其成为高度适宜区,面积占比12.64%,为各区最少(326741 km2);分布于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及“一江两河”流域的比较适宜区面积占比14.89%,在各区中的乡镇数量(616个)最多;一般适宜区分布范围最广,主要为柴达木盆地、那曲高原及藏南谷地,面积占比49.30%,达1274024 km2;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面积占比23.18%,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此外青藏高原乡镇数量、分布范围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出现不一致现象揭示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不单受自然环境因子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青藏高原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研究
2
作者 唐建亭 袁杰 +2 位作者 陈宗颜 李晓燕 孙子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3-1361,共9页
祁连山区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过渡带,其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了解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预测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生态固碳提供参考,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措施和维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祁连山南坡为... 祁连山区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过渡带,其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了解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预测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生态固碳提供参考,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措施和维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祁连山南坡为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技术分析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CA-Markov模型和InVEST模型,通过实地调查与当地政策相结合,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距道路距离、适宜开发性等作为影响性因子,预测203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碳储量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并逐年减少,其次为裸地和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最小。同时各用地类型均在发生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具有可逆性。在土地利用变化上,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快,表明该地区研究时段内城建面积扩张迅速。2)利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模拟,预测精度Kappa值88.9%,表明该预测模拟在复杂的祁连山区可行。预测显示,2030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以草地、裸地和林地为主。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湿地和裸地均呈增加趋势,草地呈现减少趋势。3)估算研究区2000、2010和202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4.03×10^(8)、4.13×10^(8)、4.22×10^(8)t。2030年碳储量将达到4.49×10^(8)t,较2020年增长6.40%,碳储量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林地及湿地的扩张,使碳储量的净固持量大于了净释放量,有利于碳的固存。该研究可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地利用 碳储量 CA-Markov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意识调查——以祁连县县城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玉军 刘德铭 +2 位作者 王清 蒋刚 张梦瑶 《农学学报》 2021年第6期59-62,共4页
旨在调查当地人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以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腹地的祁连县县城为例,随机选取祁连县县城流动人口及固定商户,使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8岁以下调查对象生态保护意识较低,其再受教育水平空间较大,... 旨在调查当地人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以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腹地的祁连县县城为例,随机选取祁连县县城流动人口及固定商户,使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8岁以下调查对象生态保护意识较低,其再受教育水平空间较大,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空间较大;46~60岁年龄阶段学历层次及政策性知识了解程度较高,对生态保护意识较强;60岁以上调查对象生态保护意识较差,其对生态保护知识及相关政策性知识了解较旧。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伴随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变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生态保护意识最显著的因素,可针对性提出政策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及保护意识,积极推动国家公园生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卷调查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意识 对策 祁连山国家公园 祁连县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进展及模型述评
4
作者 王奕钧 于德永 周祉蕴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312-1328,共17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发生了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积雪消融、冻土退化等,加速了固态水资源向液态水资源的转化,打破了青藏高原寒区水资源分配的长期稳定机制。本文基于寒区冰冻圈变化水文效应角度,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发生了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积雪消融、冻土退化等,加速了固态水资源向液态水资源的转化,打破了青藏高原寒区水资源分配的长期稳定机制。本文基于寒区冰冻圈变化水文效应角度,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进展,剖析了当前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由于水文模型为研究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工具,模型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水文过程研究的准确度和发展方向。因此,本文总结了10个典型水文模型在模拟高原寒区冰川、融雪径流算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及模型冰川、积雪、冻土模块特点,凝练总结了影响高原寒区水文过程模型模拟精度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寒区气象观测站点资料的匮乏加大了数据输入、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对冰冻圈水文内在物理过程认识不足导致了模型结构的不完备性,进而影响水文过程模拟精度。最后,本文从多元数据联合使用、机器学习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水文模型精度,为寒区水文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寒区 水文模型 积雪-冰川-冻土 径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共和盆地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苏万峰 汉光昭 +1 位作者 叶得力 曹广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84,共11页
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沙区共和盆地近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量化该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驱动因子。... 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沙区共和盆地近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量化该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共和盆地RSEI均值在2000—2020年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幅为7.5%/10a,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共和盆地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占比为66.55%,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保持不变的区域占比33.15%,退化区域占比0.29%;(3)降水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解释力更强,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能显著促进生态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生态环境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