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脏右后叶脉管解剖分型及其变异
1
作者 李迎博 王海久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2期20432-20441,共10页
Couinaud’s分段法将肝脏划分为“五叶八段”。其中,由于右后叶在肝脏所占的体积较大,可达整个肝脏体积的24.7%,同时因为其解剖变异较复杂,因此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价值。根据Fisher和Couinaud提出的门静脉解剖分型,分为三种不同... Couinaud’s分段法将肝脏划分为“五叶八段”。其中,由于右后叶在肝脏所占的体积较大,可达整个肝脏体积的24.7%,同时因为其解剖变异较复杂,因此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价值。根据Fisher和Couinaud提出的门静脉解剖分型,分为三种不同的分支模式:I型、II型和III型。I型分支模式被认为是门静脉的标准分支模式。约有65.0%至89.1%发生率。II型和III型被分为变异分型,分别有4.5%至11.1%和2.6%至23.5%的发生率。门静脉右后支被分为“弓形”(arch-like)、“二分叉型”、“三分叉型”,分别有32%至63%、27.9%至37.6%、2%至6%的发生率。右后肝动脉(RPHA)的走行路径在解剖学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南绕型”(门静脉下型)、“北绕型”(门静脉上型)、“混合型”,其发生率分别为75.8%~79.7%,7.3%~11.7%,以及8.7%~12.1%。右后肝内胆管同样分为“南绕型”(门静脉下型)、“北绕型”(门静脉上型)、“混合型”,其发生率分别为82.7%~92.9%,7.1%~12.7%,3.2%~5.5%。对于肝脏右后叶的血管和胆管结构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其解剖变异的准确识别,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中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解剖 右后叶解剖 门静脉解剖 肝动脉解剖 肝内胆管解剖 门静脉变异 肝动脉变异 胆管变异
下载PDF
青海藏族人群HLA-DRB1基因与乙型肝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
作者 任利 邓勇 +3 位作者 王海久 任宾 牛晓尧 樊海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899-1903,共5页
目的:研究HLA-DRB1基因与青海藏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SSP对3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B组)、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A组)进行HLA-DRB1基因位点的检测,并比较分析.我们选取HLA-DRB1*03... 目的:研究HLA-DRB1基因与青海藏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SSP对3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B组)、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A组)进行HLA-DRB1基因位点的检测,并比较分析.我们选取HLA-DRB1*03、*07、*12、*13、*15检测基因位点.结果:55个基因位点中只有HLA-DRB1*1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基因位点差异不显著;而对HLA-DRB1*123组人群的两两比较,B组基因频率为90%,与A组(6.7%)相比显著性升高(P<0.0125,RR=13.5);C组基因频率为98.2%,与A组(6.7%)相比显著性升高(P<0.0125,RR=14);与B组(98.2%)相比,差异不显著(P>0.0125).结论:HLA-DRB1*12可能是藏族人群乙型肝炎易感基因,同时也可能是该人群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关键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抗原 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 序列特异性PCR 乙型肝炎 预后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于大鼠肝硬化模型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久 任利 +3 位作者 汪庚申 王聪 张鹏 樊海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硬化模型的的实验疗效,为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方法:制作大鼠肝硬化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门静脉注射入实验组大鼠肝脏,术后两组大鼠仍然以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硬化模型的的实验疗效,为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方法:制作大鼠肝硬化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门静脉注射入实验组大鼠肝脏,术后两组大鼠仍然以0.5mL/100g的维持剂量腹腔注射40%CCl4植物油溶液,3周后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其静脉血检测ALT、TBIL、ALB、AFP,并取大鼠肝脏做组织切片观察。结果:实验大鼠肝脏可观察到诱导分化的肝细胞。实验组大鼠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2只。对照组与实验组肝功能指标ALT、ALB、TBIL、AFP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注入肝硬化大鼠模型中能有效改善肝脏的生理功能,对临床试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SCS 大叔肝硬化模型 分化
原文传递
基于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活性的研究
4
作者 汪占金 陈志恒 +5 位作者 李富源 蔡俊杰 薛张佗 周瀛 曹云太 王展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2-593,共12页
目的开发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以精准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HCE)病灶的生物活性。方法收集2018—2022年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的521例HCE患者和就诊于果洛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和玉树州人民医院普外科的236例HCE患者... 目的开发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以精准鉴别肝细粒棘球蚴病(HCE)病灶的生物活性。方法收集2018—2022年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的521例HCE患者和就诊于果洛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和玉树州人民医院普外科的236例HCE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提取影像特征并进行筛选。对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构建模型的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算法(KNN)、随机森林(RandomFores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极端随机树(ExtraTrees)等7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的预测结果,基于软投票法构建联合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临床-影像联合模型的性能,并通过外部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共430例患者被纳入进行模型开发训练,171例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筛选出51个影像特征及5个临床特征用于构建模型。7种机器学习模型中,以XGBoost算法性能表现最佳,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上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77[95%置信区间(95%CI):0.964~0.990]和0.839(95%CI:0.776~0.901);其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98(95%CI:0.997~1.000)和0.874(95%CI:0.822~0.927);其构建的联合模型AUC值均最大,分别为1.000(95%CI:0.999~1.000)和0.931(95%CI:0.894~0.968)。DeLong检验结果表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性能优于临床模型(Z=2.154,P<0.05),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2,P>0.05);在外部验证集上的性能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Z=3.338、3.331,P<0.05)。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DCA)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的校准性能最佳、净收益最高,在不同数据集上性能稳定,在外部验证中展现了良好的泛化能力和可靠性。结论基于影像组学以及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粒棘球蚴病 病灶活性 机器学习模型 影像组学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肝癌伴微血管侵犯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尹海龙 李衍飞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到2025年,肝癌患者新增将突破100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肝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85%。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是肝癌发病重灾区,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处于第四位,2022年新增肝癌患者... 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到2025年,肝癌患者新增将突破100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肝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85%。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是肝癌发病重灾区,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处于第四位,2022年新增肝癌患者为39.9万例,每年因为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约是全世界的一半,在我国的恶性肿瘤致死率排名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最好的根治方法仍然是手术切除,但是肝细胞癌的预后还是不佳。肿瘤的分化程度、数目、大小、有无转移等都会影响到肝癌的预后。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术后经病理确认伴有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的患者,其复发率明显升高,生存率明显下降。因此,肝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除了与肿瘤大小、数量、远处转移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肝癌是否伴有MVI密切相关。因此,判断肝细胞癌是否发生MVI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是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侵犯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上皮-间充质转化对消化系统肿瘤及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杨阳 樊海宁 邓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12-315,共4页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近年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在生理学方面,EMT可引起胚胎形成、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在病理学方面,能引起组织纤维化、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耐药性的形成。目前对于EMT的相关研究正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近年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在生理学方面,EMT可引起胚胎形成、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在病理学方面,能引起组织纤维化、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耐药性的形成。目前对于EMT的相关研究正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十分活跃的课题,对于众多疾病的防治具有深远影响。近期一些研究阐明了EMT关于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机制及其主要的调节因子。将EMT机制作为靶向治疗的药物治疗方案可被应用于预防组织纤维化及抑制肿瘤进展方面。在消化系统领域,有许多关于EMT在胃肠道肿瘤、肝脏肿瘤、胰腺肿瘤及肝纤维化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证据。然而,EMT会在不同疾病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而且在许多特殊疾病中EMT的调节因子尚待证实。本文将对目前关于EMT在消化系统领域肿瘤及纤维化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充质转化 消化系统肿瘤 肝硬化
下载PDF
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灰色地带: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7
作者 徐长银 王虎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8期12284-12290,共7页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技术发展迅速,当前不仅仅可以用来诊断胆管、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可以实现内镜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目的,相比于外科取石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减少,手...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技术发展迅速,当前不仅仅可以用来诊断胆管、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可以实现内镜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目的,相比于外科取石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减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结石残余或复发等问题减少,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和诊断胰胆道疾病的工具。胰腺炎是ERCP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尽管短暂性高淀粉酶血症是一种更常见和良性的情况,但它必须与ERCP后胰腺炎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P 高淀粉酶 危险因素 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