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陆架区悬浮体输运的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115
1
作者 孙效功 方明 黄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1-587,共7页
利用NOAA卫星 1 995年 1月— 1 997年 2月的海洋遥感资料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黄、东海陆架区悬浮体向深海输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黄、东海悬浮体在 1 1— 3月份为向外海输运阶段 ,5... 利用NOAA卫星 1 995年 1月— 1 997年 2月的海洋遥感资料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黄、东海陆架区悬浮体向深海输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黄、东海悬浮体在 1 1— 3月份为向外海输运阶段 ,5— 9月份则退向近海为内储阶段 ,4月份为输变退的月份 ,1 0月份则是退变输的月份 ,其中 3月份黄、东海悬浮体向东海深海输运得最远 ,9月份则向岸退得最远 ;黄、东海表面悬浮体向东海的输运范围一般皆位于 1 0 0m等深线以内 ,并很难越过黑潮水系 ,而输向深海的悬浮体又大都在黄海暖流的作用下回输黄海 ,其大部输向韩国西南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 遥感 悬浮体 输运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89
2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曲艳慧 范德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84-289,共6页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 ,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 ,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 ,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 ,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 ,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 ,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 ,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泥质区 沉积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冬、夏季东海北部悬浮体分布及海流对悬浮体输运的阻隔作用 被引量:85
3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张东奇 范德江 雷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80,共10页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体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 .悬浮体的分布及输运受到东海环流、风暴和潮流等的影响 ,其中东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受台湾暖流的阻隔 ,冬季和夏季长江入海泥沙在东海基本不能越过 1 2 4°0 0′E以东海域 .黄海沿岸流携带着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沉积物向陆架东南扩散 ,其搬运的量和在中、外陆架区的扩散范围冬季显著大于夏季 .在黄海暖流的阻隔下 ,陆架悬浮体冬季和夏季在 32°N断面很少能扩散至 1 2 6°30′E以东海域 .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作用使得冬季和夏季陆架悬浮体在P -N断面也基本不能扩散至陆架边缘 .冬季在东海北部可有部分陆架悬浮体输送到冲绳海槽 ,但有区域性 ,其输送的可能位置是在P -N断面以北、32°N断面以南之黄海沿岸流向东南延伸的陆架边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阻隔作用 东海 悬浮体 季节性变化 冬季 夏季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空洞探测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0
4
作者 郭秀军 王兴泰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06-311,315,共7页
通过大量的正演计算 ,重点阐明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洞室探测的前提、不同采集装置异常形态特征及判别方式、对相邻洞体的分辨能力和提高洞室探测定量解释精度的方法 ,明确了该项技术在洞室探测应用中的模糊点 ,提高了该项技术的应... 通过大量的正演计算 ,重点阐明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洞室探测的前提、不同采集装置异常形态特征及判别方式、对相邻洞体的分辨能力和提高洞室探测定量解释精度的方法 ,明确了该项技术在洞室探测应用中的模糊点 ,提高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空洞探测 有限元正演计算 异常特征 比值参数
下载PDF
渤海南部S_3孔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及环境演变 被引量:86
5
作者 庄振业 许卫东 +4 位作者 刘东生 庄丽华 刘宝柱 曹有益 王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7-35,共9页
根据微体化石、粒度、孢粉、粘土矿物和碳酸钙含量等多项分析资料,以及古地磁、14C和ESR等项测年资料,划分出7个海相地层,它们是:中更新世中、晚期的H7(417.0~460.0kaB.P.)和H6(157.5~231... 根据微体化石、粒度、孢粉、粘土矿物和碳酸钙含量等多项分析资料,以及古地磁、14C和ESR等项测年资料,划分出7个海相地层,它们是:中更新世中、晚期的H7(417.0~460.0kaB.P.)和H6(157.5~231.3kaB.P.)海相层;晚更新世前半期末次间冰期的H5(100.6~124.3kaB.P.)和H4(76.5~87.6kaB.P.)海相层,末次冰期里两间冰阶的H3(58.2~67.4kaB.P.)和H2(28~36kaB.P.)海相层,以及冰后期的H1(8.5kaB.P.以来)海相层。其中H7为渤海海底最新确定的年代最老的海相层。以S3孔为主,与渤海中部的BC-1孔和西部的辛集孔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环境演变 晚第四纪 渤海南部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 被引量:76
6
作者 李三忠 张国伟 +2 位作者 李亚林 赖绍聪 李宗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9-483,共15页
秦岭晚古生代以来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研究对建立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最终拼合过程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勉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结构、变形序列、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了系统解剖,认为:勉略带是有一定宽度、... 秦岭晚古生代以来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研究对建立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最终拼合过程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勉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结构、变形序列、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了系统解剖,认为:勉略带是有一定宽度、由一定实体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它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构造背景、不同起源的一系列构造岩片,如:基底岩片组、洋壳岩片组、岛弧岩片组、碰撞构造沉积楔形体、大陆边缘岩片组,它们被一系列的北倾南冲的断裂分割。勉略带康县—高川段的北倾南冲逆冲断裂和勉略带北部南倾北冲的逆冲断裂组合成为现今不对称的正花状几何学结构,但勉略带的北界状元碑断裂和南界康县—略阳断裂走滑特征明显。结合勉略带邻区的构造特征,分别对带内重要断裂及岩片的构造解析表明,除主造山前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外,可将勉略带构造变形序列及演化历程总体归纳为三大阶段:俯冲变形阶段、主造山碰撞变形阶段和陆内造山调整变形阶段,并对不同变形阶段的时限、变形特征、运动学和动力学分别作了描述,最后针对该区复杂的楔入、挤出(逃逸)、走滑、逆冲过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动力学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勉略缝合带 构造变形 造山过程 古生代 几何学结构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海底粉砂液化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54
7
作者 杨少丽 沈渭铨 杨作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37,共10页
本文以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北海区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首次考虑了超孔压随时间的累积和消散效应,得出了相应的的分布曲线。用计算结果评价了粉砂液化的可能性,并给出了液化影响的深度。本文还定量分析了海底土体对波浪周期性荷载的动力响... 本文以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北海区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首次考虑了超孔压随时间的累积和消散效应,得出了相应的的分布曲线。用计算结果评价了粉砂液化的可能性,并给出了液化影响的深度。本文还定量分析了海底土体对波浪周期性荷载的动力响应,并对其不稳定性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粉砂液化 波浪 土质学 机理 动水压力
下载PDF
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被引量:51
8
作者 任鲁川 《灾害学》 CSCD 1996年第4期5-10,共6页
讨论了灾害损失的构成要素以及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依据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一般形式,给出了由灾害损失单一因子计算灾级的公式;基于笔者提出的模糊灾度概念,给出了可用于各类灾害损失的等级划分的模湖综合评判方法。
关键词 灾害损失 灾级 模糊灾度 模糊综合评判 自然灾害
下载PDF
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模糊灾度判别法 被引量:50
9
作者 任鲁川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3-17,共5页
作者应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于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研究,提出了模糊灾度概念,并建立了模糊灾度等级的隶属函数,从而给出了一种可用于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模糊灾度判别法。
关键词 灾害评估 模糊灾度 判别法 灾害损失 等级划分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及搬运作用 被引量:44
10
作者 石学法 刘焱光 +2 位作者 任红 王慧艳 陈春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2-456,共5页
应用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南黄海中部细粒沉积区的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在南黄海中部(123.4°E,35.1°N)左右的位置可能存在沉积中心,周边沉积物具有向这个沉积中心输运的趋势.这种沉积物输运和沉积格局受黄海... 应用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南黄海中部细粒沉积区的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在南黄海中部(123.4°E,35.1°N)左右的位置可能存在沉积中心,周边沉积物具有向这个沉积中心输运的趋势.这种沉积物输运和沉积格局受黄海气旋型环流(包括黄海冷水团)和冷涡的控制.本研究表明,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方法在陆架大范围细颗粒沉积区内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搬运作用 粒径趋势分析 沉积物 输运趋势 南黄海中部 沉积学 沉积格局
原文传递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9
11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雷坤 曲艳慧 范德江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507-513,共7页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合,泥质区的形成需有物源的充沛供应和涡旋的动力效应相结合。泥质区沉积作用时空变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泥质区悬浮体供应充足,涡旋中心向泥质区东南扩展,是本区接受悬浮体沉积的关键季节。夏、秋二季泥质区的大部分区域缺少悬浮体物源,涡旋中心向北退缩,致使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降低,并且主要影响泥质区的西北区域。春季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大于夏、秋两季,但小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泥质区 悬浮体 沉积动力过程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冲绳海槽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李巍然 杨作升 +1 位作者 王永吉 张保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38-550,共13页
冲绳海槽火山岩目前发现有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粗面英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研究表明,冲绳海槽火山岩均属亚碱性系列,基性岩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的过渡性,中、酸性岩多属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于上... 冲绳海槽火山岩目前发现有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粗面英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研究表明,冲绳海槽火山岩均属亚碱性系列,基性岩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的过渡性,中、酸性岩多属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于上新世以来,大部分都是富集型地幔玄武质岩浆在分离结晶不同阶段的产物。岩石在分离结晶演化趋势上的一致性和在岩石化学指数变异关系上的多样性是原来快速上升未发生混染的岩浆在断裂构造隔离下分枝独立演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火山岩 岩石化学 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陈致林 毛登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6-424,共9页
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表明,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藿烷和甾烷等生物标志物的特征与现代长江口、老黄河口和新黄河口的河流沉积物均区别很大,该泥质区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低等生物(如细菌和藻类等)以及陆源高... 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表明,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藿烷和甾烷等生物标志物的特征与现代长江口、老黄河口和新黄河口的河流沉积物均区别很大,该泥质区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低等生物(如细菌和藻类等)以及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表现为不同来源和成熟度的生物标志物的混合,同时该泥质区沉积有机质与矿物碎屑沉积物来源不尽相同。长江口泥质区正构烷烃高相对分子质量部分与长江口沉积物相似,正构烷烃和藿烷所反映的有机质成熟度高于现代长江和老黄河口沉积物,甾烷的成熟度与长江相仿而明显高于老黄河口沉积物。长江口泥质区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长江输入的陆源高等植物碎片和海洋源的低等生物。东海陆架近岸与远端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很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沉积有机质 泥质区 东海陆架 物源分析 海洋地球化学 色谱分析 海洋低等生物 陆源高等植物
下载PDF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被引量:33
14
作者 范德江 杨作升 王文正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在8%~1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不对称鞍型分布,在<0.04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达12%以上.长江、黄河中的碳酸盐含生物碎屑和碎屑碳酸盐两种成因类型,生物碎屑多属文石质,主要分布于>0.125 mm的粒级之中;碎屑碳酸盐以低镁方解石占优势,长江以单晶方解石为主,黄河以隐晶质方解石集合体为主.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别主要受流域的风化条件、物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 长江 黄河 沉积物 碳酸盐 颗粒类型 物物组成 风化条件 物源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沉积矿物学在陆缘海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15
作者 金秉福 林振宏 +1 位作者 杨群慧 季福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沉积矿物学是进行环境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矿物在表生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是正确理解和获取一些重要的替代性环境指标的基础 ,它可为认识近代地质过程、地表气候过程和海洋环境过程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 沉积矿物学是进行环境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矿物在表生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是正确理解和获取一些重要的替代性环境指标的基础 ,它可为认识近代地质过程、地表气候过程和海洋环境过程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海洋矿物学注重于以沉积矿物为指示 ,研究气候、物质来源、扩散路径和运移方向以及沉积环境等相关内容 ,并与地球化学相结合 ,解释区域性环境变化 ,乃至全球性环境演变等问题 ,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提出了 5项环境示踪的沉积矿物学指标 ,即 :用矿物组合、重矿物含量、磁铁矿、角闪石、长石等矿物示踪物源和物流 ;用矿物组合、高岭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指示古气候 ;用重矿物含量、石英特征等反映水动力条件 ;用海绿石、自生黄铁矿、铁锰氧化物等揭示氧化 -还原环境 ;用火山玻璃、玄武闪石、蒙脱石等示踪火山和热液活动。但应用沉积矿物学示踪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矿物学 环境分析 边缘海 气候 物源 表生环境
下载PDF
现行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的定量计算及其规律探讨 被引量:30
16
作者 孙效功 杨作升 陈彰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本文利用现行黄河口海域多年的水深测量资料,用计算机绘制了黄河口冲淤等值线图和冲淤立体图。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从定量的角度,为河口治理及各种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河口 海域 泥沙 冲淤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莱州湾沿岸平原海水入侵灾害的发展进程 被引量:40
17
作者 庄振业 刘冬雁 +5 位作者 杨鸣 李洪江 邱汉学 宁丕海 宋维华 徐至进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141-147,共7页
莱州湾东、南沿岸平原的海(咸)水入侵是人为过量采取地下水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引发的灾害。根据多年观测数据绘制的地下水位负值区、淡水资源超采量和海(咸)水入侵面积等三标志划分灾害进程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恶化阶段和缓解阶... 莱州湾东、南沿岸平原的海(咸)水入侵是人为过量采取地下水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引发的灾害。根据多年观测数据绘制的地下水位负值区、淡水资源超采量和海(咸)水入侵面积等三标志划分灾害进程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恶化阶段和缓解阶段。给出了灾害发展模式。以此解释新区灾害,针对灾害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适时而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平原 地下水位负值区 海水入侵 水资源
下载PDF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刘勇 李广雪 +2 位作者 邓声贵 赵东波 温国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4,共8页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 ,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 ,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 2 0 6 6 0、2 0 6 5 6、2 0 6 5 2和 2 0 6 4 8剖面上的散点 (整数水深点 )水深变化 ,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 ,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海底冲淤规律 黄河 沉积动力环境 冲蚀作用 水深资料
下载PDF
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表层沉积物碳的分布与固碳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8
19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曲艳慧 李玉瑛 崔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1-426,共6页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区为相对高值区,中陆架砂质区为低值区,中陆架泥质区为高值区,外陆架砂质区为特高值区。OC富集主要受控于上覆水体的生物生产量、沉积动力环境以及海底物理化学条件。IC的分布受物源影响明显,其富集与该区的环流格局相对应,主要受控于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和它们的时空变化。研究区的现代海底固碳能力可分为强固碳能力的中陆架泥质区、弱固碳能力的中陆架砂质区和基本无固碳能力的外陆架砂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无机碳 海底固碳能力 东海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 被引量:37
20
作者 雷坤 杨作升 郭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8-295,共8页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组织、分泌物和粘膜等有机质可将矿物碎屑和生物骨屑粘结、吸附和捕集在一起形成絮凝体而迅速沉积。在悬浮体含量较低、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的东海陆架 ,絮凝作用是泥质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东海陆架 泥质区 絮凝沉积作用 扫描电镜 粒度分布 底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