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婴儿无乳链球菌细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娜 杨娜 +1 位作者 曲妮燕 李自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571-1574,共4页
目的探讨小婴儿无乳链球菌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小婴儿无乳链球菌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5例患儿的... 目的探讨小婴儿无乳链球菌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小婴儿无乳链球菌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5例患儿的脑脊液均符合细菌性脑膜炎诊断标准且培养出无乳链球菌,发病年龄5 d~3个月。15例均有发热,10例伴烦躁或易激惹,7例伴抽搐,5例伴嗜睡,3例伴吐奶或拒奶;7例并硬膜下积液,3例并颅内出血,2例并脑积水,1例并中枢性呼吸衰竭;15例患儿中8例并支气管肺炎,6例并脓毒症,1例并腹泻,5例并感染性休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13例,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性指标明显升高14例。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5 000×106/L 4例,(1 000~5 000)×106/L 5例,〈1 000×106/L 6例;脑脊液葡萄糖均〈2.54 mmol/L;蛋白质均升高(781~3 000 mg/L)。14例患儿于入院1周内完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脑电图检查,头颅MRI示正常2例,硬膜下积液7例,颅内出血3例,脑积水2例;脑电图示正常12例,背景活动慢化2例。15例患儿脑脊液中均培养出无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体外药敏试验示患儿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氨苄西林、替加环素100%敏感。抗生素以头孢曲松+青霉素或青霉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为主,7例硬膜下积液患儿中3例行硬膜下穿刺引流。12例好转出院,2例治疗2周自动出院后失访,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随访1个月~3.5年,6例精神运动发育基本同健康同龄儿,6例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结论小婴儿无乳链球菌细菌性脑膜炎临床治疗困难,重症病例比例高,部分患儿可遗留后遗症,尽早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及做好预防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细菌性脑膜炎 小婴儿
原文传递
Wistar大鼠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文祥 王思平 +1 位作者 锡洪敏 李自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1期6620-6627,共8页
背景:到目前为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到体内后各器官的短期变化反应已有相关报道,但多次肌肉注射后,健康大鼠各器官远期变化的研究极少。目的:观察大鼠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方法: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6... 背景:到目前为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到体内后各器官的短期变化反应已有相关报道,但多次肌肉注射后,健康大鼠各器官远期变化的研究极少。目的:观察大鼠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方法: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悬浮液——0.01 mol/L PBS),培养液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DMEM培养液),上清液组(肌肉注射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低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0.25×105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0×105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0×105个)。每只大鼠四肢各注射0.2 mL,共0.8 mL,于实验第1周和第4周分别注射1次,注射前后留取空腹血作生化检查。实验第8周末解剖大鼠,作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病理切片。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肌肉注射前后的肝功、肾功,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的病理切片均在正常范围内。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无不良影响。说明在一定的肌注剂量范围内,大鼠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脐带脐血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肌肉注射 异种 安全
下载PDF
婴幼儿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二例分析
3
作者 杨娜 张晓艳 +2 位作者 郭玉玲 李自普 曲妮燕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AES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AESD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AESD患儿在病程第1天出现抽搐或惊厥持续状态,脑脊液和头颅影像学检...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AES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AESD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AESD患儿在病程第1天出现抽搐或惊厥持续状态,脑脊液和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正常。经过镇静治疗后,抽搐缓解,神志清醒,精神状态良好。但病程第6天,2例患儿再次出现抽搐。颅脑核磁共振显示额顶颞枕叶/额叶皮层下白质高信号,呈"亮树征"。其中1例患儿颅脑波谱分析显示双侧额叶异常信号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谷氨酸升高,乳酸峰可疑升高;脑灌注(动脉自旋标记)显示双侧额叶灌注减少,左侧较右侧范围更广泛。2例患儿均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维生素B族、左卡尼汀和抗惊厥等对症治疗。其中1例患儿遗留肌张力和姿势异常,另1例患儿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AESD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后遗症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 临床特征 抽搐 神经系统后遗症 婴幼儿
原文传递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并重症川崎病期间合并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4
作者 申金梅 李晶 +6 位作者 曲妮燕 王本臻 李自普 陈瑞 王葵亮 董震 曹倩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540-544,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儿童暴发性心肌炎(FM)合并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S)和重症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报道1例儿童FM,在ECMO辅助期间发生左下肢ACS,ECMO撤离后发生重症川崎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儿童暴发性心肌炎(FM)合并下肢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S)和重症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报道1例儿童FM,在ECMO辅助期间发生左下肢ACS,ECMO撤离后发生重症川崎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9岁,以"呕吐、精神差"起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意识丧失、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停搏,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诊断FM,行体外心肺复苏,进行ECMO。初选颈动-静脉直视切开置管,辅助49 h后流量不足,增加左下肢股动脉置管,置管后2 h,左下肢呈缺血性改变,且进行性加重,建立股动脉侧支循环后下肢灌注一过性好转,但最终发生左小腿ACS,予切开减压并封闭式负压引流;切开后引流出血量极大,先后8次清创,切除近50%腓肠肌容积。ECMO撤离第4天,患儿出现发热、一过性躯干部弥漫性粟粒样皮疹、结膜充血、水样泻,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铁蛋白显著升高,超声心动图示小型冠状动脉瘤形成,同时出现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胸片示双肺广泛渗出,严重时近乎白肺,临床诊断"重症川崎病",予阿司匹林、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体温正常,复查冠状动脉Z值正常。患儿病情好转后,给予早期康复干预,1年后左下肢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FM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儿童急危重症,应适时启动ECMO;股动脉置管时应积极预防ACS,发生ACS后应积极多学科处理,以改善预后。FM急性期合并重症川崎病可能与疾病进展及治疗过程中的机体免疫紊乱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心肌炎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重症川崎病
原文传递
二例Dravet综合征临床特点和基因类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晓婷 张萍 于冬丽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年第1期119-120,114,共3页
目的分析2例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类型。方法收集2例Dravet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并行视频EEG和基因检测。结果 1.Dravet综合征2例患儿的共同表现:有高热惊厥家族史,发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均在1岁内起病,初以热性惊厥起病,1岁... 目的分析2例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类型。方法收集2例Dravet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并行视频EEG和基因检测。结果 1.Dravet综合征2例患儿的共同表现:有高热惊厥家族史,发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均在1岁内起病,初以热性惊厥起病,1岁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惊厥;发作形式包括肌阵挛、部分性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等;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随病程进展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视频EEG可见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2.基因筛查结果示患儿存在SCNIA的基因突变。结论 Dravet综合征是婴儿期以热性惊厥起病但预后差的癫痫性脑病,临床发展过程、发作形式和视频EEG有其独特的特点,确诊需行SCN1A基因测序,截断突变与错义突变的基因类型病情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VET综合征 SCN1A基因
原文传递
新生儿糖尿病(NDM)合并酮症酸中毒(DKA)5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曲先锋 刘瑞海 李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9期113-115,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5例新生儿糖尿病(NDM)合并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3年3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5例NDM合并DK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合国内文献总结其特点。结果 5例... 目的总结分析5例新生儿糖尿病(NDM)合并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3年3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5例NDM合并DK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合国内文献总结其特点。结果 5例患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2.4kg,诊断年龄中位数为43d,均在生后3个月内起病,初诊血糖均值为47.02mmol/L,5例主要表现为体重不增甚至消瘦,营养不良,精神不振,反应低下,发现血糖高而就诊,5例均发生酮症酸中毒(DKA)。1例同时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2例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所有患儿急性期均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诊疗指南(2009年版)》接受快速输液,胰岛素治疗和补钾处理,胰岛素初始治疗剂量为0.05-0.1U/(kg·h),治疗24h内血糖均明显下降,5例合并DKA患儿的酸中毒症状均在治疗48h后缓解,血糖控制良好,急性期无1例死亡。5例中2例符合暂时性NDM(TNDM),随访至今(最短4个月,最长4年),1例在5个月大时,可逐渐停用胰岛素治疗,定期血糖监测正常,目前仍处于随访中;1例4个月大时可逐渐停用胰岛素治疗,随访至4岁,定期血糖监测正常,未再出现临床症状;1例曾口服格列本脲,但血糖未能控制,在4个月大时失访,2例于2个月大时自行停用胰岛素治疗,近4个月时酮症酸中毒死亡。结论对于新生儿期及婴儿期酮症酸中毒的患儿及时行微量血糖和血气分析、生化、电解质、尿常规、糖代谢等检查;NDM合并DKA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使患儿存活;临床上确诊该病应注意与应激性高血糖、医源性或其他原因的高血糖症相鉴别;基因检测不但有助于临床分型,更重要的是可根据不同致病基因进行靶向治疗,能更好控制血糖,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极大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糖尿病 胰岛素
原文传递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娜 张娜 张娜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24期126-127,共2页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肝外性门静脉高压症,儿童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脾大等,需提高警惕,依靠医学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 门静脉 海绵样变性
下载PDF
幼儿戈谢病骨骼病变影像特点(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曲先锋 张萍 +1 位作者 陈真真 曲娜 《齐鲁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43-244,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戈谢病(GD)骨骼病变的影像特点。方法 2012年8月,我院确诊GD病儿1例。病儿行脊柱正、侧位及双股骨正位、骨盆正位、双腕正位X线检查,同时行股骨MRI平扫。结合文献分析其骨骼病变的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 X线检查示双股骨干... 目的探讨儿童戈谢病(GD)骨骼病变的影像特点。方法 2012年8月,我院确诊GD病儿1例。病儿行脊柱正、侧位及双股骨正位、骨盆正位、双腕正位X线检查,同时行股骨MRI平扫。结合文献分析其骨骼病变的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 X线检查示双股骨干骺端烧瓶样畸形,伴有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腕骨片骨龄落后于同龄儿;有椎体压缩性骨折2处。双股骨MRI显示,T1WI及T2WI骨髓内均可见异常信号,表现为T1WI、T2WI信号减低。结论 GD骨骼病变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技术手段对本病造成的骨骼浸润的早期评估及疗效监测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骨疾病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2012~2014年青岛地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娜 陈真真 陈宗波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4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2期)血清标本556例。其中328例血清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71型扩增为阳性,112例Cox A16型特异引物...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2期)血清标本556例。其中328例血清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71型扩增为阳性,112例Cox A16型特异引物扩增为阳性,116例为其他型手足口病患儿。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328例的完整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临床治疗及转归。结果 328例患儿均有皮疹,病程中出现发热(97.87%)、惊厥(67.07%)、肢抖(58.23%)、呕吐(31.40%)、嗜睡(14.94%)、抽搐(3.96%)、头痛(46.34%)、意识障碍(0.61%)、胸片提示神经源性肺水肿(3.05%)、肺出血(0.61%)、需要呼吸支持(7.00%)。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随诊1~2年,仅有1例患儿存在运动障碍未完全恢复,1例患儿存在癫痫,药物可控制,其余未留有后遗症。结论 EV71型手足口病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患儿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神经系统 并发症
下载PDF
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研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雪 刘佳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9期274-275,共2页
目的 :探讨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PICU科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5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在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均对其进行对症治疗。... 目的 :探讨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PICU科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5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在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均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儿治护前后其APACHEⅡ(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的评分及死亡率。结果 :治护后,两组患儿APACHEⅡ的评分与治护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患儿APACHEⅡ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P <0.05)。两组患儿的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6,P>0.05)。结论 :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U 脓毒性休克 综合护理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娜 李静 +2 位作者 陈真真 褚祝飞 陈宗波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9-795,共7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位点-1082A/G、-819C/T和-592C/A多态性与IL-10水平及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1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组91例,重症组46例,另选取行健康体检儿童122例...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位点-1082A/G、-819C/T和-592C/A多态性与IL-10水平及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1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组91例,重症组46例,另选取行健康体检儿童122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临床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0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IL-10基因位点-1082A/G、-819C/T和-592C/A的多态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组患儿的-1082位点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更高(P<0.05)。在EV71感染组中,重症组-1082位点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轻症组(P<0.05)。两组间IL-10基因位点-819C/T和-592C/A多态性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IL-10-1082AA基因型、-819 TT基因型和-592 AA基因型与IL-10的低表达有关(P<0.05)。在单倍型构建上,EV71感染组GCC单倍型的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EV71重症感染组中,ATA单倍型患儿的IL-10水平较其他单倍型显著降低,而GCC患儿的IL-10水平较其他单倍型显著升高(P<0.05);轻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各单倍型间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基因多态性与IL-10表达水平及EV71感染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白细胞介素-10 基因多态性 儿童
下载PDF
婴儿戈谢病(Gaucher's)一例基因型与表型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性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曲先锋 张琳 +1 位作者 葛玉红 朱雪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5期143-144,106,共3页
目的通过1例我院确诊的戈谢病(GD)的患儿临床资料,探讨GD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以期提高儿科医生对戈谢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8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戈谢病(GD)患儿进行辅助检查及基因结果的分析,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此... 目的通过1例我院确诊的戈谢病(GD)的患儿临床资料,探讨GD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以期提高儿科医生对戈谢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8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戈谢病(GD)患儿进行辅助检查及基因结果的分析,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此例临床表型为1型,是GD的常见类型。基因型为L444P/L444P,是我国最常见的基因型。具有典型的临床、血液学特征。结论此病罕见,临床易误诊,注意鉴别诊断,有条件者尽早予酶替代治疗(ERT)。戈谢病人相似的表型可有多种不同基因型,而相同的基因型的患者,其临床表现、病程及治疗效果也不同。但某些基因型与神经系统受累有-定的相关性。我国最常见的突变等位基因为L444P,其他较常见的突变为F213I、N188S、V375L和M416V。基因突变类型谱与白种人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已明确70%的基因突变类型,通过基因分析进行GD的临床诊断和产前诊断已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基因型 临床表型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集束化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晶 谷照敏 +2 位作者 董建红 刘瑞海 单若冰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20-221,22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集束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PICU的重症手足口病病儿96例(A组)进行集束化治疗,对2011年10月—2012年6月入住PICU的手足口病病儿60例(B组)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集束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PICU的重症手足口病病儿96例(A组)进行集束化治疗,对2011年10月—2012年6月入住PICU的手足口病病儿60例(B组)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PICU治疗时间、重症病儿发展为危重症的比例及危重症病儿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集束化治疗后,A组住PICU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t=3.70,P<0.05);A组重型病儿继续进展至危重型的比例较B组明显降低(χ2=4.32,P<0.05);A组危重型病儿机械通气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t=3.79,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临床效果好,有助于提高手足口病病儿救治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集束化治疗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以惊厥发作为首发症状的甲基丙二酸血症三例临床特点分析
14
作者 曲先锋 李华南 张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1期122-123,共2页
目的通过3例以惊厥发作为首发症状的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患儿临床特点及生化指标的分析,以期提高儿科医生对惊厥、代谢性酸中毒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关系的认识。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儿科... 目的通过3例以惊厥发作为首发症状的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患儿临床特点及生化指标的分析,以期提高儿科医生对惊厥、代谢性酸中毒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关系的认识。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儿科住院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确诊的3例以惊厥发作为首发症状的MMA患儿进行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血、尿生化结果分析。结果 (1)3例患儿尿液中甲基丙二酸均异常增高。(2)3例患儿除惊厥发作外,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包括: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1例、发作性嗜睡1例、反复呕吐1例。惊厥首次发作年龄为生后5月至11月,发作类型包括部分性发作1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例、强直发作1例。(3)头颅MRI检查显示脑萎缩1例,双侧基底节病变2例。结论惊厥发作是MMA的常见症状,对不明原因代谢性酸中毒、惊厥发作的患儿应进行尿有机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以早期明确病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血症 惊厥发作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原文传递
导致PICU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刘佳 朱雪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9期95-97,共3页
目的 :分析导致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PICU科收治的8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感染情况,将这800例患儿分为感染组(n=15)和未感染组(n=785)。然... 目的 :分析导致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PICU科收治的8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感染情况,将这800例患儿分为感染组(n=15)和未感染组(n=785)。然后,分析导致这些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组患儿中年龄<3岁、PCIS(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评分<80分、入住PICU的时间≥7d、进行气管插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儿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患儿(P <0.05)。结论 :年龄<3岁、PCIS评分<80分、入住PICU的时间≥7d、进行气管插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均是导致PICU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