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生子研究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1
作者 王涛 孟欣颖 周长宏 《中国医刊》 CAS 2013年第6期20-22,共3页
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是消化道肿瘤流行病学的突出特征,高发区和低发区发病率可相差500倍。双生子研究是利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基因共享程度及表型相似性,判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表型变异的相对贡献大小,是阐明遗传和环境因素... 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是消化道肿瘤流行病学的突出特征,高发区和低发区发病率可相差500倍。双生子研究是利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基因共享程度及表型相似性,判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表型变异的相对贡献大小,是阐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消化道肿瘤影响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双生子研究 肿瘤流行病学 表型变异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地域性差异 异卵双生子
下载PDF
结肠镜检查前后QRS环时限改变及其意义的探讨
2
作者 周长宏 于小林 李清华 《中国医刊》 CAS 2007年第2期46-47,共2页
目的对照冠心病患者结肠镜检查前后心电向量图QRS时间的变化,探讨该检查对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3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并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后及整个过程中进行持续性VCG监护,并用计算机软件组合心电向量图和测算QR... 目的对照冠心病患者结肠镜检查前后心电向量图QRS时间的变化,探讨该检查对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3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并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后及整个过程中进行持续性VCG监护,并用计算机软件组合心电向量图和测算QRS时间的改变。结果①冠心病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后QRS时间无改变(P>0.05),而健康对照组QRS时间缩短(P<0.01)。②用Bazett氏公式校正的QRS时间(QRSc),无论是冠心病患者还是健康对照组,检查之后均延长(P<0.01),但冠心病组延长较对照组显著(t=20.2,P<0.01)。结论心电向量图QRS时间变化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一项监护指标,检查后是否延长对诊断有无冠心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QRS时间 向量心电描记术
下载PDF
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其Cx40和Cx45表达与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洪涛 于建宪 +3 位作者 孔庆暖 纪莉莎 刘格 张七一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41-43,46,共4页
目的观察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病理学改变及连接蛋白Cx40、Cx45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方法,对14例心源性猝死者的窦房结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行Cx40、Cx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交通事故损伤致死8例、心脏... 目的观察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病理学改变及连接蛋白Cx40、Cx45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方法,对14例心源性猝死者的窦房结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行Cx40、Cx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交通事故损伤致死8例、心脏破裂4例、肝破裂3例、脾破裂2例(共1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窦房结组织病理改变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Cx40和Cx45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Z=3.548、2.757,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r=0.551、0.562,P<0.05)。结论心脏传导系统病理改变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Cx40和Cx45表达的改变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窦房结 CX40 CX45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触珠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解丽艳 王云英 +3 位作者 范茜 潘巍巍 刘萍 张七一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2期206-208,共3页
冠心病已成为继癌症后病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其早期诊断是目前冠心病治疗中的重点。因此,寻找新的、准确、快速、可靠的心血管生化标志物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已成为近几年冠心病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血浆触珠蛋白 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生化标志物 病死率 心血管
下载PDF
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在窦房结中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马鹰 卫红军 +1 位作者 张七一 刘格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年第12期1200-1202,共3页
目的:探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HCN)4种亚型在心脏窦房结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准确切取心脏窦房结组织,从组织中分别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后,应用SYBR... 目的:探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HCN)4种亚型在心脏窦房结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准确切取心脏窦房结组织,从组织中分别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后,应用SYBRGreen荧光染料建立荧光定量RT-PCR法,实时检测HCN各亚型表达,通过溶解曲线分析检测的特异性。结果:窦房结有HCN4、HCN2、HCN1 3种亚型的表达,且HCN4>HCN2>HCN1,所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度。结论:成功应用SYBRGreen荧光染料建立定量RT-PCR体系,并检测到HCN4、HCN2、HCN1 3种亚型在窦房结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传导系统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定量 HCN基因
原文传递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结合珠蛋白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范茜 王云英 +7 位作者 解丽艳 赵琛 王述琦 刘萍 潘巍巍 纪莉莎 于楠楠 张七一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11期833-836,共4页
目的 检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结合珠蛋白(Hp)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其易感性及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9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45例合并糖尿病)及74名健康对照者,应用PCR-SSP技术检测Hp基因;采用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系统... 目的 检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结合珠蛋白(Hp)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其易感性及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9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45例合并糖尿病)及74名健康对照者,应用PCR-SSP技术检测Hp基因;采用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系统(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的Hp2-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3.48%和54.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单纯冠心病组的Hp2-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7.78%和42.5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Hp2-2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Hp1-1、Hp1-2、Hp2-2基因型Gensini积分分别为25.16±11.13、42.05±20.04和65.32±32.78,Hp2-2基因型积分显著高于Hp1-1基因型(P<0.01).结论 Hp2-2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糖尿病 结合珠蛋白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非延续性治疗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病人血脂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伟 王文华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74-47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病人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及中途停药后的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延续性治疗的意义。方法从门诊、住院病人中选择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病人50例...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病人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及中途停药后的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延续性治疗的意义。方法从门诊、住院病人中选择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病人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服药前、服药4周后、停药2周时的肘静脉血,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NO、ET的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病人TC、LDL水平明显降低,停用阿托伐他汀2周后,所有病人的TC和LDL水平较停药前升高,但仍低于服药前水平(F=233.58、95.71,P<0.05);服药4周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然而停用阿托伐他汀2周后,NO水平明显降低,甚至低于服药前水平(F=364.98,P<0.05);服药4周血浆ET明显降低,停药2周ET水平则明显回升(F=98.39,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当突然停止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对病人的血脂水平及内皮功能改善作用明显减弱,甚至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 阿托伐他汀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胃底腺息肉内镜随访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倩倩 王岚 +3 位作者 孙昕 周长宏 董全江 孟欣颖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20-32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FGP)的内镜随访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确诊并有内镜随访资料的FGP患者164例。记录入选FGP患者的内镜下一般特征、胃镜复查次数、复查的间隔时间、息肉是否为多发及首次复查是否...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FGP)的内镜随访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确诊并有内镜随访资料的FGP患者164例。记录入选FGP患者的内镜下一般特征、胃镜复查次数、复查的间隔时间、息肉是否为多发及首次复查是否发现息肉等。结果首次内镜检查发现息肉为单发者85例,多发者79例,多见于胃底(37.9%)和胃体(46.9%),以直径≤5 mm的息肉为主(60.9%)。胃镜复查次数平均(1.3±0.6)次,其中1次129例(78.6%),2次28例(17.1%),≥3次7例(4.3%)。首次复查的间隔时间为(18.3±14.6)个月,其中间隔时间≤12个月76例(46.3%),13~24个月48例(29.3%),>24个月40例(24.4%)。第2、3、4次复查间隔的时间分别为(14.4±9.9)个月、(10.3±6.1)个月和(8.8±3.4)个月(P>0.05)。多发息肉较单发息肉的首次复查间隔时间较短(P<0.05),直径>10 mm的息肉首次复查间隔时间较长。年龄、性别、部位及初次复查是否发现息肉与复查次数和首次复查间隔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FGP内镜复查次数较少,多次复查间隔时间有缩短趋势。多发性息肉和直径≤10 mm的息肉更倾向于在12个月内接受首次内镜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腺息肉 内镜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