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捏脊疗法对脾虚家兔血浆胃泌素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锐 王联庆 +2 位作者 李雨升 杨颉 王国才 《按摩与导引》 2004年第5期5-7,共3页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对脾虚家兔胃素的影响。方法:应用利血平制作家兔脾虚模型,采用捏脊疗法治疗(B组),同时设正常组(A组)、中药四君子汤治疗组(C组)与自然恢复组(D组)作为实验对照,观察各组家兔体重和血浆胃泌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捏脊疗...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对脾虚家兔胃素的影响。方法:应用利血平制作家兔脾虚模型,采用捏脊疗法治疗(B组),同时设正常组(A组)、中药四君子汤治疗组(C组)与自然恢复组(D组)作为实验对照,观察各组家兔体重和血浆胃泌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捏脊疗法能显著改善脾气虚家兔的脾虚症状,使其体重增加(P<0.01),提高脾气虚家兔低下的血浆胃泌素含量(P<0.01)。其疗效与四君子汤治疗组相近,明显优于自然恢复组(P<0.01)。结论:捏脊疗法能改善脾虚家兔胃肠的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脾虚家兔低下的血浆胃泌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 捏脊疗法 血浆 胃泌素 家兔 法能 脾气虚 治疗组 四君子汤 观察
下载PDF
捏脊疗法治疗儿童脾气虚证的效果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锐 王联庆 +1 位作者 杨颉 王国才 《齐鲁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66-167,共2页
①目的 观察捏脊疗法对儿童脾气虚证的治疗效果。②方法 将 60例脾气虚证病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 30例 ,分别给予捏脊疗法与四君子汤治疗 ,观察疗效与脾虚积分的改变 ,同期采用对溴苯胺法测定尿D 木糖排泄率。③结果 捏脊... ①目的 观察捏脊疗法对儿童脾气虚证的治疗效果。②方法 将 60例脾气虚证病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 30例 ,分别给予捏脊疗法与四君子汤治疗 ,观察疗效与脾虚积分的改变 ,同期采用对溴苯胺法测定尿D 木糖排泄率。③结果 捏脊疗法能显著改善病儿的脾虚症状 ,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86 .7% ,病儿尿D 木糖排泄率明显增加 (t=7.80 0 ,P <0 .0 1 ) ,其疗效与四君子汤相似。④结论 捏脊疗法是治疗儿童脾气虚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虚证 捏脊疗法 治疗 儿童 疗效
下载PDF
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萍 管洪在 +2 位作者 杨颉 王术国 吴春梅 《齐鲁医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89-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后骨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R显带和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服用格列卫前后骨髓标本中Ph染色体和bc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用药后9...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后骨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R显带和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服用格列卫前后骨髓标本中Ph染色体和bc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用药后9例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7例分别在用药3~24个月后染色体检查为Ph染色体阴性,1例用药1个月后其Ph染色体仍为阳性,后失访;1例用药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30%;1例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6个月后其Ph染色体阳性率为70%;1例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1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60%。服用格列卫的CML病人Ph染色体转阴后仍能检测到bcr/abl基因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3.77、5.13,P<0.01),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bcr/abl基因表达逐渐降低。结论格列卫能有效治疗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并且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费城染色体 格列卫 融合基因 bcr/abl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组织和血清中nm23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尹相丛 闫丽萍 +2 位作者 杨颉 侯方 邵长峰 《齐鲁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组织和血清中nm2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60例淋巴瘤组织和血清中nm2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淋巴瘤组织及血清中nm2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组织和血清中nm2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60例淋巴瘤组织和血清中nm2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淋巴瘤组织及血清中nm2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49、t=7.21,P<0.01)。nm23的表达水平与病人性别无关(P>0.05),而与病人年龄、淋巴瘤恶性程度、临床分期、有无骨髓浸润、B症状及LDH水平有关(χ2=8.86~15.25,t=3.03~9.48,P<0.01)。结论 nm23表达水平可反映淋巴瘤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基因 nm23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Foxo3a和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猛 杨颉 +2 位作者 管洪在 张玉娟 吴春梅 《齐鲁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03-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初发及格列卫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骨髓中转录因子Foxo3a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Ⅰ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检测18例初发及10例格列卫治疗的CML病人骨髓样本中Foxo3a和bcr-ab... 目的探讨初发及格列卫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骨髓中转录因子Foxo3a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Ⅰ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检测18例初发及10例格列卫治疗的CML病人骨髓样本中Foxo3a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以GAPDH为内参基因,以行骨髓穿刺排除诊断的非血液病病人的骨髓为对照组;各实验组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ΔΔCT相对定量法计算。结果初发CML病人骨髓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格列卫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25,P<0.05);3组骨髓样本中Foxo3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5.73~13.73,P<0.01);且初发CML病人的bcr-abl融合基因的高表达与转录因子Foxo3a的低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674,P<0.01)。结论格列卫降低CML病人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同时可以增加Foxo3a的表达;转录因子Foxo3a的低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的高表达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共同参与CML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卫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FOXO3A BCR-ABL 融合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人TM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兵 杨颉 张贵君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10-412,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及其在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59例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其中急性甲型肝炎20例,急性重症肝炎14例,肝硬化代偿1... 目的 探讨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及其在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59例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其中急性甲型肝炎20例,急性重症肝炎14例,肝硬化代偿15例,肝硬化失代偿10例)、28例肝癌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TM水平,并与1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代偿、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浆TM水平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急性重症肝炎组明显高于急性甲型肝炎组,肝硬化失代偿组显著高于代偿组(F=389.19,q=3.08~45.77,P〈0.001);肝癌病人术前血浆TM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55.64,q=6.959~17.544,P〈0.05),Ⅰ、Ⅱ期病人术后10 d的血浆TM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水平(t′=2.366,t=8.372,P〈0.01)。肝癌病人血浆TM水平随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F=55.64,q=4.099~17.544,P〈0.05)。结论 TM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作为某些肝脏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甲型 肝硬化 肝肿瘤 血栓调节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小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在外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孟冬梅 赵春亭 +3 位作者 杨颉 赵新东 陈兵 李娟 《感染.炎症.修复》 2006年第1期28-29,65,共3页
目的:了解小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APAAP法)在外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凡外周血细胞一系(主要指单纯血小板减少)、二系或全血细胞细胞减少者均列为研究对象。用小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APAAP法)患者骨髓涂片,光镜下计... 目的:了解小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APAAP法)在外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凡外周血细胞一系(主要指单纯血小板减少)、二系或全血细胞细胞减少者均列为研究对象。用小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APAAP法)患者骨髓涂片,光镜下计数巨核细胞并进行分类。结果:小巨核细胞分别见于1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及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而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未见巨核细胞。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仅见于MDS。结论:用小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APAAP法)检查骨髓涂片中的小巨核细胞有助于外周血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巨核细胞 免疫组化染色 外周血细胞 血细胞减少症 鉴别诊断 应用 diagnosis o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骨髓涂片 再生障碍性贫血 研究对象 全血细胞 细胞分 淋巴 检查 计数 患者 光镜 分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染色体改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尹相丛 杨颉 侯方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人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布情况及其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显带染色体分析技术,对初诊的273例AML病人进行染色体检查,分析染色体异常与AML类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ML病人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57.5%(157/...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人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布情况及其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显带染色体分析技术,对初诊的273例AML病人进行染色体检查,分析染色体异常与AML类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ML病人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57.5%(157/273),其中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AML者其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66.7%(6/9)。AML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和预后中间组的白血病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3,P<0.01)。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在AML病人的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染色体 核型分析 预后
下载PDF
恶性肿瘤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及D-二聚体的测定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颉 江彩玉 高岩 《齐鲁医学杂志》 2006年第5期404-40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和恶性实体肿瘤病人不同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34例急性白血病和43例恶性实体肿瘤病人不同阶段血浆TM、D-D含量的变化,并以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和恶性实体肿瘤病人不同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34例急性白血病和43例恶性实体肿瘤病人不同阶段血浆TM、D-D含量的变化,并以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疗前血浆TM、D-D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39~5.708,P〈O.05)。完全缓解后,血浆TM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浆D-D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035,P〈O.05),但仍高于对照组(t'=5.681,P〈O.001)。恶性实体肿瘤病人术前血浆TM、D-D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23~2.051,P〈0.05);术前转移组二者含量明显高于未转移组(t'=2.788、6.168,P〈0.01);术后7d血浆pD值进一步升高,明显高于术前(t'=2.026,P〈0.05),TM降低至正常水平。结论急性白血病和恶性实体肿瘤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TM、D-D含量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栓调节蛋白 D-二聚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多环芳烃-DNA加合物及代谢酶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1与谷胱苷肽硫转移酶M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10
作者 李艳勃 王伟 +2 位作者 杨颉 侯方 刘加秀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4年第4期228-231,243,共5页
目的 探讨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和代谢酶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1(CYP1A1)与谷胱苷肽硫转移酶M1(GSTM1)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4例淋巴瘤患者及34例对照组骨髓液中PAH-DNA加合物含... 目的 探讨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和代谢酶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1(CYP1A1)与谷胱苷肽硫转移酶M1(GSTM1)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4例淋巴瘤患者及34例对照组骨髓液中PAH-DNA加合物含量,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法(PCR-RFLP)测定上述标本CYP1A1、GSTM1基因多态性.结果 淋巴瘤患者骨髓液中PAH-DNA加合物含量为(2498±1 250) pg/ml,较对照组的(1 882±797) pg/ml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6,P<0.05);淋巴瘤患者GSTM1基因型缺失占85.2%,对照组占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3,P<0.05),GSTM1基因型缺失者患淋巴瘤风险是GSTM1表达者的4.03倍(95% CI1.51~10.76,P< 0.05);CYP1A1变异型是野生型患淋巴瘤风险的1.36倍(95%CI 0.56~ 3.31,P> 0.05),GSTM1缺失者PAH-DNA加合物水平≥2 200 pg/ml时患淋巴瘤的危险性增加(OR=9.53,95%CI 2.397~ 37.990,P< 0.05).结论 PAH-DNA加合物可能参与淋巴瘤的发病,GSTM1缺失与淋巴瘤发生有关,并且增加患淋巴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多环芳烃-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1 谷胱苷肽硫转移酶M1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Mcl-1和Bcr/Abl基因表达
11
作者 张玉娟 杨颉 管洪在 《齐鲁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1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1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例、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1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1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例、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缓解的CML病人6例)骨髓标本Mcl-1基因、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CML各组Mcl-1和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9.12~36.08,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Mcl-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Z=2.547~3.254,P<0.05);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Mcl-1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0.481~1.922,P>0.05),但均明显高于慢性期(Z=2.650~3.465,P<0.05)。Bcr/Abl mRNA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480~1.196,P>0.05)。CML病人Mcl-1与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Mcl-1和Bcr/Abl与CML的病情密切相关,参与CML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MCL-1基因 BCR/ABL融合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伊马替尼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Ikaros6基因表达及意义
12
作者 邵长峰 卢伟 +1 位作者 杨颉 管洪在 《齐鲁医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探讨Ikaros6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ALL病人进行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再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Ikaros6基因的表达,基因测序确定Ikaros6基因突变的位置及类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初诊... 目的探讨Ikaros6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ALL病人进行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再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Ikaros6基因的表达,基因测序确定Ikaros6基因突变的位置及类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初诊及缓解病人Ikaros6mRNA的表达,并通过临床随访观察不同病人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95例ALL病人中有45例Ph染色体阳性,50例Ph染色体阴性;在Ph染色体阳性和阴性病人中分别有13例和2例表达Ikaros6,差异有显著性(χ2=11.03,P〈0.05)。健康对照组均未检测到Ikaros6基因的表达。表达Ikaros6的病人基因测序均显示IKZF1中外显子4~7的缺失。初诊病人Ikaros6mRNA平均表达量明显高于缓解病人(t=4.054,P〈0.05)。Ph染色体阳性ALL病人接受络氨酸酶抑制剂(TKIs)治疗后,有Ikaros6基因表达的病人其缓解率明显低于未表达该基因病人(χ2=6.20,P〈0.05);未表达Ikaros6基因Ph染色体阳性ALL病人,接受TKIs治疗的缓解率明显高于VDCP治疗方案(χ2=5.43,P〈0.05)。表达Ikaros6的Ph染色体阳性ALL病人20个月平均累积复发时间明显短于未表达Ikaros6病人(Waldχ2=13.72,P〈0.05)。结论 IKZF1外显子4~7缺失导致Ikaros6基因在Ph染色体阳性ALL病人中高表达,表达该基因的病人对TKIs具有明显的抵抗作用,TKIs和VDCP方案对于此类病人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Ikaros转录因子
下载PDF
RT-PCR检测急性白血病MRP基因
13
作者 赵新东 孙维波 吴少玲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表达与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48例AL患者骨髓和10例正常对照骨髓细胞MRP基因的表达。将MRP/β_2-MG≥0.3表示为MRP阳性表达。结果 复...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表达与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48例AL患者骨髓和10例正常对照骨髓细胞MRP基因的表达。将MRP/β_2-MG≥0.3表示为MRP阳性表达。结果 复发难治组MRP的平均表达水平及阳性率最高,与正常对照组、初治组的MRP平均表达水平及阳性率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初治组MRP阳性病例与MRP阴性病例的首次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8.6%和71%)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MRP基因过度表达可导致临床耐药,是AL患者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基因表达 多药耐药 RT-PCR法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颉 蒋玉红 刘华林 《齐鲁医学杂志》 2001年第4期291-292,共2页
①目的 研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的能力。②方法 应用肿瘤细胞花环和酵母菌花环试验 ,检测 3 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红细胞免疫黏附的能力 ,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③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急性淋巴细... ①目的 研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的能力。②方法 应用肿瘤细胞花环和酵母菌花环试验 ,检测 3 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红细胞免疫黏附的能力 ,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③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的能力和红细胞C3b受体活性明显下降 ,红细胞CIC受体活性明显上升 ,差异均有显著性 (t=4 .62~ 2 6.90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免疫黏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42例实验室结果分析
15
作者 陈兵 汪洪毅 张贵君 《齐鲁医学杂志》 2006年第5期445-446,共2页
关键词 贫血 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 诊断试验 常规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组织CD10的表达及意义
16
作者 闫丽萍 尹相丛 +1 位作者 李明霞 蔡慧慧 《齐鲁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487-488,共2页
目的探讨CD10在子宫腺肌病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0例子宫腺肌病组织及其在位内膜组织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D1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在正常子宫内膜、腺肌病组织及其在位内膜组织间质细胞中的阳性表... 目的探讨CD10在子宫腺肌病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0例子宫腺肌病组织及其在位内膜组织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D1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在正常子宫内膜、腺肌病组织及其在位内膜组织间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8%和96%,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0可能是正常子宫内膜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一种敏感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它可能为异位内膜的进一步生长提供相似的宫腔"土壤"环境,从而利于腺体的进一步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腺肌瘤 脑啡肽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