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多种划分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 |
刘忠世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9
|
|
2
|
胶州秧歌发生形成历史之探析 |
郭泮溪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3
|
“二十四孝”中的社会交换与传统孝道 |
刘忠世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4
|
交往形式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
刘忠世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5
|
人类历史: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研究单位──兼评近年来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
刘忠世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4
|
|
6
|
试论布罗代尔时段理论的特点和渊源 |
侯德彤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1
|
|
7
|
“以吏为师”及其道德教化析论 |
刘忠世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8
|
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命名的规范化 |
冯济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9
|
可贵的学术史探索——评夏中义等《从王瑶到王元化》 |
冯济平
|
《云梦学刊》
|
2007 |
2
|
|
10
|
现实的人与历史主体 |
刘忠世
|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1
|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普遍性问题 |
刘忠世
李欣章
|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12
|
化澄阔为神秘——论苇岸大自然散文的审美特质 |
冯济平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3
|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 |
冯济平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4
|
近代山东农村土地分配中的度量衡及币制问题 |
张佩国
|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15
|
中国史前玉器和谐功能初探 |
郭泮溪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6
|
生活决定意识的诸含义 |
刘忠世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1
|
|
17
|
论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特质及作用 |
冯济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8
|
马克思历史阶段理论中的两个范畴系列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
刘忠世
|
《东岳论丛》
CSSCI
|
1999 |
1
|
|
19
|
对社会优先于个人的观点的商讨 |
刘忠世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0 |
|
20
|
论社科学报的板滞模式及改革思路 |
冯济平
|
《云梦学刊》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