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址博物馆内土遗址本体可溶盐和霉菌危害预防与治理的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夏寅 李蔓 +6 位作者 张尚欣 付倩丽 黄建华 严淑梅 孙志超 徐俊 周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在博物馆建筑的保护下,尽管避除了由于风蚀、雨淋、日晒等有害因素所导致的土遗址裂隙、崩塌等病害现象,但是可溶盐迁移及霉菌滋生导致的表层风化等一系列危害会造成土遗址本体破坏和信息损失,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重要且迫切。本... 在博物馆建筑的保护下,尽管避除了由于风蚀、雨淋、日晒等有害因素所导致的土遗址裂隙、崩塌等病害现象,但是可溶盐迁移及霉菌滋生导致的表层风化等一系列危害会造成土遗址本体破坏和信息损失,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重要且迫切。本文主要综述了可溶盐、霉菌的破坏作用、产生原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并探讨了遗址博物馆内土遗址防治可溶盐及霉菌危害的可行性保护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土遗址 可溶盐 霉菌
下载PDF
“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保护性损伤”量化评估的 ICP-AES 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文静 陈岳 +2 位作者 李乃胜 李斌 罗武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2-776,共5页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保护过程会对文物带来一定影响,产生'保护性损伤'。然而,关于'保护性损伤'的量化研究仍罕见报道。为探讨常用清洗试剂对'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本文利用ICP-AE...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保护过程会对文物带来一定影响,产生'保护性损伤'。然而,关于'保护性损伤'的量化研究仍罕见报道。为探讨常用清洗试剂对'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本文利用ICP-AES测试了各步骤浸泡实验溶出液中的元素组成,发现浸泡液中Al,Fe,Mg三种元素的含量较高,且具有一定规律。利用这三种元素作为指标,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清洗能力强的试剂,对陶瓷本体的损伤也较大;保存较好的器物,所受'保护性损伤'更小;每种清洗剂都会对瓷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连中性试剂(如H_2O)同样可以溶解出一定量胎体组分;而普遍认为的较为温和的清洗试剂在长时间浸泡陶瓷器时,对瓷器本体的损伤已非常接近强酸短时间浸泡的影响。故在此特别强调,在实际的文物保护过程中,应切实认识到各种清洗剂对陶瓷本体产生的损害,并同时考虑累积损伤。如此,方能安全有效的保护海洋出水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出水瓷器保护 清洗剂 保护性损伤 量化评估
下载PDF
盐分在文物本体中的迁移及毁损机理 被引量:25
3
作者 靳治良 刘端端 +6 位作者 张永科 陈港泉 夏寅 苏伯民 周铁 吕功煊 罗宏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116,共15页
本文以盐分对文物本体的破坏机理为主题,分别评述了国内和国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提出今后文化遗产盐害机理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物本体盐害的发生、发展与遗址本体中盐分的种类、含量、文物本体微结构以及环境变化密... 本文以盐分对文物本体的破坏机理为主题,分别评述了国内和国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提出今后文化遗产盐害机理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物本体盐害的发生、发展与遗址本体中盐分的种类、含量、文物本体微结构以及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其盐害发生发展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当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以土遗址和陶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共性问题,研究文物本体环境现状、材料组成、病害调查、盐分组成、迁移、毛细吸附、结晶破坏及可溶盐沉淀分布等,归纳出了若干盐害毁损的机理和规律。鉴于硅酸盐质文化遗产盐害分布极其广泛、赋存环境条件千差万别、盐害成因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理难度极其困难、盐害文物修复后的复发几率又比较频繁,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还很难解释所有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盐害现象。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文物盐害特点的研究方法,使得在该方法下获取的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也是很迫切的一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本体 盐分迁移 盐害 毁损机理
下载PDF
古代文物表面常见天然有机物的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建华 杨璐 +4 位作者 夏寅 付倩丽 严淑梅 王婷 王丽琴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鉴别文物表面常见的天然有机物,采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采集了古代常用的蛋白类、多糖类、脂肪酸类、树脂类4类6种有代表性的天然有机物的拉曼光谱。通过对皮胶、桃胶、蜂蜡、棕榈蜡、达玛树脂和琥珀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 为了鉴别文物表面常见的天然有机物,采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采集了古代常用的蛋白类、多糖类、脂肪酸类、树脂类4类6种有代表性的天然有机物的拉曼光谱。通过对皮胶、桃胶、蜂蜡、棕榈蜡、达玛树脂和琥珀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发现蛋白类的特征振动峰位于1657cm-1、1305-1252cm-1、1033cm-1及1003cm-1附近;多糖类的特征振动峰位于1463cm-1、1328cm-1、1258cm-1、1088cm-1、977cm-1等;蜡类的特征振动峰位于1470-11350em“区间,1659cm-1、1303cm-1、1636cm-1及1610cm-1;树脂类的特征振动峰位于1660-11650cm-1区间和1460~1440cm-1区间。在对6种天然有机物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使用拉曼光谱法可实现古代文物表面常见天然有机物种类鉴别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拉曼光谱 文物保护
下载PDF
秦陵陪葬坑出土百戏俑彩绘颜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尚欣 方晓阳 +2 位作者 付倩丽 马宇 张卫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为研究秦陵陪葬坑出土百戏俑身上颜料与兵马俑身上所使用的颜料异同,本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对秦陵K9901坑出土的一件百戏俑身上的黄、黑、白色三种颜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三种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 为研究秦陵陪葬坑出土百戏俑身上颜料与兵马俑身上所使用的颜料异同,本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对秦陵K9901坑出土的一件百戏俑身上的黄、黑、白色三种颜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三种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黄色颜料为砷铅矿族系矿物;黑色颜料为含有红色Fe2O3颗粒的黑色CuO;白色颜料为羟基磷灰石。秦陵百戏俑这些颜料与兵马俑颜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研究秦陵丰富的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陵 百戏俑 颜料分析
下载PDF
秦陵陪葬坑土遗址安全含盐量探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晓英 夏寅 +6 位作者 周莉莉 张尚欣 严淑梅 付倩丽 黄建华 李华 周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5,共7页
易溶盐反复结晶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土遗址特别是土遗址表面迹象造成破坏,因此,以易溶盐的含量多少判断其干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易溶盐含量对秦陵陪葬坑土遗址的影响,开展安全含盐量问题的探究。将Na2SO4/Na Cl质量比为1∶1... 易溶盐反复结晶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土遗址特别是土遗址表面迹象造成破坏,因此,以易溶盐的含量多少判断其干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易溶盐含量对秦陵陪葬坑土遗址的影响,开展安全含盐量问题的探究。将Na2SO4/Na Cl质量比为1∶1混合盐掺入重塑土样中,经气候箱老化后,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盐胀面积判断土样被破坏的程度,结果表明含盐超过0.1%,就会导致盐胀面积突然增加,这一指标的获得以及本次实验研究中提出的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土壤表面盐胀面积评估盐害的方法,为土遗址开展进一步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了初步依据和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秦陵陪葬坑 易溶盐 安全含盐量 盐胀 超景深显微镜
下载PDF
缅甸蒲甘佛塔表面灰浆成分研究——以苏拉牟尼佛塔为例
7
作者 周萍 董少华 +2 位作者 张秉坚 党小娟 杨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本研究以缅甸蒲甘苏拉牟尼佛塔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红外光谱仪等科学仪器,对佛塔后期修复灰浆、外墙灰浆和壁画地仗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有机添加物、钙含量和泥沙质量... 本研究以缅甸蒲甘苏拉牟尼佛塔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红外光谱仪等科学仪器,对佛塔后期修复灰浆、外墙灰浆和壁画地仗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有机添加物、钙含量和泥沙质量比试验,详细探究了灰浆的制作工艺。结合试验结果和当地走访调查,揭示了缅甸蒲甘灰塑的传统工艺和材料。研究结果显示,苏拉牟尼佛塔灰浆主要由石灰、砂砾和泥组成,同时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有机添加剂。缅甸蒲甘地区的佛塔灰浆与我国传统的复合灰浆在制作工艺上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呈现明显区别。通过对灰浆制作工艺和材料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缅甸文化的独特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并为佛塔的修复和技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甘 苏拉牟尼佛塔 灰浆
下载PDF
秦兵马俑和汉阳陵遗址保存环境之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华 胡塔峰 杜维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60,共8页
为了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在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西北地区的文物遗址环境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文物的目的,通过对开放式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环境的建筑结构、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分析... 为了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在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西北地区的文物遗址环境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文物的目的,通过对开放式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环境的建筑结构、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分析监测,并与封闭式汉阳陵博物馆外葬坑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单从环境温湿度恒定、阻挡室外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角度来讲,封闭式的汉阳陵博物馆存在明显的优势。但依然不能阻止温湿度的季节间波动和室外空气污染物渗入的威胁,同时还要预防室内污染的发生,并且出现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文物良好保存和观展目的。所以依旧需要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既能保持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和洁净,又能缓解全封闭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最大程度延长遗址文物的寿命的同时,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本对比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开放式 封闭式 保存环境
下载PDF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容波 赵倩 +5 位作者 武志江 郑豪 赵静 罗宏杰 李强 马艺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4,共6页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 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 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阳城遗址 战国楚墓 彩绘陶器 科学研究
下载PDF
西安出土唐墓壁画黄色颜料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瑞 赵凤燕 +3 位作者 冯健 杨文宗 王佳 夏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71,共10页
西安南郊集中发现了4座唐代壁画墓,时间跨度为初唐至晚唐。为了解这些唐墓壁画的黄色颜料类型,通过偏光显微分析、拉曼光谱、扫描电镜能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颜料成分。结果显示:初唐、盛唐、中唐三处壁画黄色颜料为土黄,一处晚唐壁画... 西安南郊集中发现了4座唐代壁画墓,时间跨度为初唐至晚唐。为了解这些唐墓壁画的黄色颜料类型,通过偏光显微分析、拉曼光谱、扫描电镜能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颜料成分。结果显示:初唐、盛唐、中唐三处壁画黄色颜料为土黄,一处晚唐壁画黄色颜料为钒铅矿。钒铅矿颜料的应用是继西安理工大曲江西汉墓、西安唐代韩休墓壁画中发现的又一使用实例,该颜料至晚唐仍有使用,为研究钒铅矿颜料在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应用历史研究提供重要补充依据。同时结合文献调查,推测所使用的黄色颜料可能均为就地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壁画 黄色颜料 钒铅矿 土黄
下载PDF
聚合物胶黏剂在陶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春燕 李华 +4 位作者 胡道道 周萍 刘铁民 夏寅 毛晓芬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9,共12页
陶质文物粘接修复是既古老又不断更新的课题。选择陶质文物胶黏剂需兼顾陶器与胶黏剂性能。陶器个体的差异存在于制作的各个阶段,包括陶坯黏土与非黏土组成差异,黏土中硅酸铝含量差异,以及烧成温度与烧成气氛差异等。中国古代陶器发展... 陶质文物粘接修复是既古老又不断更新的课题。选择陶质文物胶黏剂需兼顾陶器与胶黏剂性能。陶器个体的差异存在于制作的各个阶段,包括陶坯黏土与非黏土组成差异,黏土中硅酸铝含量差异,以及烧成温度与烧成气氛差异等。中国古代陶器发展围绕陶坯组分和烧制温度的变化而种类繁多,粘接历史悠久。近30年陶器粘接更注重粘接性能检测和研究,汇总其间常用胶黏剂使用频次和基本性能具有指导意义,涉及聚合物胶黏剂的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胶黏剂,其线型结构和三维网络结构差异致使胶黏剂主要性能不同:热塑性胶黏剂抗拉强度较小,粘接后可逆;热固性胶黏剂反之。胶黏剂良好的粘接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可逆性是选择合适陶质文物胶黏剂的必要条件;胶黏剂的固化时间、温度条件、收缩率等是影响粘接工艺的直接因素。需要兼顾多种因素,结合胶黏剂使用性能汇总,选择适合胶黏剂的同时做好粘接信息采集、阶段性粘接效果检测、坚持多学科合作等,才能促进胶黏剂应用研究的深入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胶黏剂 陶质文物 粘接 劣化
下载PDF
湖南桃源出土战国彩绘陶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志强 周珺 +1 位作者 景博文 付倩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58,共8页
为研究湖南桃源县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保存现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X射线衍射法(XRD)和激光拉曼光谱法(LRS)等手段对陶器胎体成分、表面彩绘、金属涂层等进行分析检测。结果... 为研究湖南桃源县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保存现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X射线衍射法(XRD)和激光拉曼光谱法(LRS)等手段对陶器胎体成分、表面彩绘、金属涂层等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批彩绘陶器胎体成分相近,为普通易熔黏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黑色颜料为炭黑(C)。在彩绘陶壶、陶鼎和陶敦表面发现金属涂层装饰,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涂层为单质锡,属于锡涂陶的范畴。同时红外光谱测试显示锡层内面棕黑色物质为生漆,可能混合其他胶结材料。以上结果为研究战国时期彩绘陶器,特别是锡涂陶的制作工艺及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楚墓 彩绘陶 组成结构 锡层
下载PDF
物联网技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116,共7页
本工作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存环境的常规实时监测,并与离线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由于物联网技术参与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时对文物干预小、响应快速、节省人力,能直观掌握广大区域的环境状况,因此在数据对比分析和... 本工作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存环境的常规实时监测,并与离线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由于物联网技术参与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时对文物干预小、响应快速、节省人力,能直观掌握广大区域的环境状况,因此在数据对比分析和服务于环境调控等方面具有优势。如能针对文保工作的特点,强化数据存储能力、扩充电池容量、畅通网络,并优化传感器的配置与校准,即可显著提高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中的推广度,使文化遗产环境的信息化预控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环境监测
下载PDF
广西旧石器晚期考古遗址新发现赭石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大伟 周广超 +3 位作者 付倩丽 张尚欣 赵克良 王朝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519,共6页
赭石的使用是现代人行为的标志之一,旧石器时代现代人对赭石的使用显示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现代人的认知能力。为更好研究中国区域考古遗址赭石的科学信息,本研究应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能谱分析,对广西新近发现的2... 赭石的使用是现代人行为的标志之一,旧石器时代现代人对赭石的使用显示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现代人的认知能力。为更好研究中国区域考古遗址赭石的科学信息,本研究应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能谱分析,对广西新近发现的2个考古遗址(中山遗址和娅怀洞遗址)中的8个赭石样品开展了科学分析。中山遗址AMS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距今约1.4万年,2个考古遗址石制品特征都属于旧石器晚期。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样品峰值主要在221,290,608和662 cm^(-1),显示样品中包含有赤铁矿;偏光显微分析显示所有赭石样品成分包含赤铁矿,未发现有朱砂等红色颜料;能谱分析显示样品化学元素组成中三氧化二铁为主,显示样品主要成分为赤铁矿。总体来看,中山遗址和娅怀洞遗址所发现的赭石成分以赤铁矿为主,未见其他红色颜料。对广西旧石器晚期新发现的赭石样品进行科学分析,中国南方古人类利用赭石的年代也可以进一步明确追溯至距今约1.4万年前(中山遗址)。该研究不仅为中国区域旧石器晚期赭石的科技分析数据提供了依据,也肯定了肉眼判断赭石原料的可靠性,为现代人行为与赭石利用的细致研究及利用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潜在价值,同时为中国区域赭石的国际化研究提供较为重要的研究素材和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旧石器晚期 赭石 拉曼 偏光显微 能谱
下载PDF
土质对可溶盐危害影响的关系探究——以秦陵百戏俑坑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莉莉 夏寅 +2 位作者 张尚欣 付倩丽 孙满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2,共7页
为探讨不同遗址土质对可溶盐危害影响的关系,以秦陵百戏俑坑为对象,对百戏俑坑包括温湿度等赋存环境、含水率、含盐种类、含盐量、土质及本体等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密度和粘粒含量两个影响土质的重要因素,制作不同密度及不... 为探讨不同遗址土质对可溶盐危害影响的关系,以秦陵百戏俑坑为对象,对百戏俑坑包括温湿度等赋存环境、含水率、含盐种类、含盐量、土质及本体等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密度和粘粒含量两个影响土质的重要因素,制作不同密度及不同粘粒含量的模拟块进行温湿度循环实验,探讨这两个因素对遗址盐害的影响。从实验结果中得知,当这两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土块盐害程度呈现随着密度和粘粒含量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后升高,最后降低的趋势。并将实验得出的盐害规律与百戏俑坑土质对照,评估与讨论百戏俑坑的盐害程度及盐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盐害 密度 粘粒
下载PDF
青海民和县出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真真 夏寅 +2 位作者 王丽琴 高志伟 兰德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92,共12页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结合地质文献资料,推测青海民和县所使用的矿物颜料为就近取材。陶胎岩相主要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碳酸钙组成;以强烈铁染为特征;孔隙较多,大多拉长定向分布;在900℃左右焙烧成器。在此基础上将对甘肃和青海地区史前彩陶岩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彩陶贸易及陶器产地信息,进而为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彩陶 矿物颜料 黑锰矿 赤铁矿
下载PDF
河北磁县北宋墓葬壁画保护与修复浅谈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蔓 赵学峰 +3 位作者 申慧玲 李江 杨景龙 夏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本次修复对象是北宋早期的墓葬壁画,该壁画的出土为弥补邯郸乃至河北宋代早期墓葬壁画实物资料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该壁画的保护修复,不同于以往揭取或整体提取的方法,该壁画采用切割砖体的方法。该方法能较好保... 本次修复对象是北宋早期的墓葬壁画,该壁画的出土为弥补邯郸乃至河北宋代早期墓葬壁画实物资料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该壁画的保护修复,不同于以往揭取或整体提取的方法,该壁画采用切割砖体的方法。该方法能较好保留文物结构上的完整,保护了壁画的安全,也为后期的二次修复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修复 切割砖体 二次修复
下载PDF
秦陵建筑基址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尚欣 张卫星 +3 位作者 付倩丽 惠娜 康卫东 方晓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27,共8页
2011—2013年,秦陵博物院对秦陵封土北侧西区寝殿部分大型夯土台基式建筑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一片秦代壁画遗存。为了科学认知壁画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本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配有能谱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对壁画残块进行... 2011—2013年,秦陵博物院对秦陵封土北侧西区寝殿部分大型夯土台基式建筑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一片秦代壁画遗存。为了科学认知壁画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本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配有能谱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对壁画残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壁画结构由外到内分别是颜料层、底色层、细泥层、粗泥层。壁画的黑色颜料为黑铜矿、红色勾边颜料为赤铁矿、白色底层为碳酸钙;粗泥层和细泥层中均添加了生石灰为胶结材料,粗泥层中还添加有植物茎秆。秦陵考古开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出土壁画尚属首次,本研究系首次对秦陵壁画开展科学研究,结果可为探索秦陵及其陵寝建筑的考古文化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陵 建筑基址 壁画 材质 工艺
下载PDF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出土彩绘白灰面的成分和工艺分析
19
作者 张杰妮 杨璐 +2 位作者 豆海锋 黄建华 孙文言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65,共8页
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出土的彩绘白灰面进行了成分和制作工艺分析。采用偏光显微分析、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分析了该彩绘面的颜料和石灰层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该彩绘面的胶料成分。结果表明,该彩... 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出土的彩绘白灰面进行了成分和制作工艺分析。采用偏光显微分析、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分析了该彩绘面的颜料和石灰层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该彩绘面的胶料成分。结果表明,该彩绘面的颜料由铁红,铁黄和绿土构成。白灰层由碳酸钙构成,部分样品中存在双层白灰层。GC-MS分析表明,该彩绘面的胶料含动物胶,可能还含蛋类。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旬邑彩绘白灰面的制作工艺和与后期壁画制作工艺相似,对其组成和工艺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先周时期关中地区壁画的起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白灰面 早期壁画 颜料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