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6种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萌 田真 +1 位作者 魏建平 岳田利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6-235,共10页
目的 比较6种香型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 目的 比较6种香型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6种不同香型白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确定其重要风味物质,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差异香气成分。结果 GC-MS和GC-IMS分别在6种香型白酒中检测到56和77种化合物,其中1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为2种技术共同检出;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酯类、醇类和醛类;不同白酒香气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如清香型白酒的乙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白酒,而己酸乙酯在浓香型白酒中含量最高;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异戊醇、乙酸乙酯等1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作为区分不同白酒香气的差异化合物。结论 本研究采用两种技术协同分析,获得6种香型白酒更全面的挥发性风味信息,明确了6种香型白酒香气成分组成与差异,为不同香型白酒风味调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挥发性风味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富硒食用菌对硒的吸收转化机制及生物功能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姚佩 史乐伟 +3 位作者 樊鑫瑞 张宇翔 岳田利 郭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39-450,共12页
富硒食用菌含硒多糖、硒蛋白、硒多肽等多种高生物活性成分,但因为种类、硒生物转化方式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其硒形态组成和有机硒转化率不同,使富硒食用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因此,了解硒在食用菌内的各种存在形态,... 富硒食用菌含硒多糖、硒蛋白、硒多肽等多种高生物活性成分,但因为种类、硒生物转化方式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其硒形态组成和有机硒转化率不同,使富硒食用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因此,了解硒在食用菌内的各种存在形态,跟踪硒在食用菌内的分布、吸收和转化规律,能更有效地将硒转化为易于人体吸收且无毒的有机硒化合物。本文总结并讨论了代表性富硒食用菌中不同形态硒在总硒中的占比、不同形态硒的吸收和转化过程、总硒的阈值、富硒技术的现状以及基于该吸收转化机制和富硒技术带来的产业问题,并从免疫活性、抗肿瘤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角度综述了富硒食用菌中硒不同转化形态的生物功能。以期为食用菌的精准富硒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为高活性的不同形态硒的开发提供科学支撑,并提出了富硒食用菌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食用菌 吸收转化 生物功能 发展方向
下载PDF
藜麦淀粉和藜麦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 被引量:1
3
作者 牛海力 卢柏志 +3 位作者 马朗天 赵方佳 刘小轩 岳田利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5-52,共8页
该文以藜麦为原料,提取藜麦淀粉(quinoa starch,QS),通过糊化老化、磷酸化交联和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的方法分别制备三型、四型和五型藜麦抗性淀粉(quinoa resistant starch,QRS),对比分析4种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温度为55~85℃时... 该文以藜麦为原料,提取藜麦淀粉(quinoa starch,QS),通过糊化老化、磷酸化交联和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的方法分别制备三型、四型和五型藜麦抗性淀粉(quinoa resistant starch,QRS),对比分析4种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温度为55~85℃时,QS的持水性高于其他3种抗性淀粉,较高的持水性使其析水率降低,因此,QS的冻融稳定性最强。QS的糊化温度为62.32℃,淀粉糊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弱凝胶特性。QS的透明度和溶解度都低于QRS3,但与QRS4和QRS5没有显著性差异。3种抗性淀粉的膨胀度都低于QS,其中QRS3的膨胀度最低。QRS5的碘吸收曲线在相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最大,说明QRS5中直链淀粉含量最高。3种抗性淀粉的抗消化性都优于QS。综上所述,藜麦淀粉和3种藜麦抗性淀粉在理化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淀粉 藜麦抗性淀粉 理化性质 RS3型抗性淀粉 交联淀粉 淀粉-脂质复合物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分析青霉侵染木耳菌丝的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媛媛 贺文文 +2 位作者 冯克伟 王媛 岳田利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6828-6835,共8页
目的分析青霉侵染木耳菌丝的挥发性化合物,发掘潜在的特征标志物。方法以分离自木耳菌包的桔青霉、歧皱青霉及黑木耳菌丝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青霉侵染木耳... 目的分析青霉侵染木耳菌丝的挥发性化合物,发掘潜在的特征标志物。方法以分离自木耳菌包的桔青霉、歧皱青霉及黑木耳菌丝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青霉侵染木耳菌丝不同时期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变化趋势,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比较不同侵染阶段挥发性化合物间的差异。结果指纹图谱及PCA分析均可以比较明显地区分开青霉侵染木耳菌丝的不同阶段。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在桔青霉和歧皱青霉侵染木耳菌丝后的第4~8 d产生,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包括酯类、醇类、酮类、醛类及其他类。1-戊醇、乙酸己酯、2,3-戊二酮、2-丁酮、2,3丁二酮、1-丙醇、2-己醇、乙酸乙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等挥发性化合物可作为青霉侵染木耳菌丝的潜在标志物,其中,1-戊醇、乙酸己酯可作为青霉早期污染木耳菌丝的潜在标志物。3-羟基-2-丁酮可作为桔青霉侵染木耳菌丝后的潜在特征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利用GC-IMS分析获得了两种青霉污染木耳菌丝的潜在特征标志物,为木耳栽培过程中青霉污染的早期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桔青霉 歧皱青霉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膜醭毕赤酵母对侵染苹果的扩展青霉拮抗作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苟心怡 高子晗 +2 位作者 田真 张婷 岳田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15-1723,共9页
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不同浓度膜醭毕赤酵母对扩展青霉体外抑制作用,将扩展青霉分别接入膜醭毕赤酵母和无菌水处理(对照组)的苹果,统计发病率和病变直径,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检测膜醭毕赤酵母拮抗组和对照组苹果的挥发... 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不同浓度膜醭毕赤酵母对扩展青霉体外抑制作用,将扩展青霉分别接入膜醭毕赤酵母和无菌水处理(对照组)的苹果,统计发病率和病变直径,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检测膜醭毕赤酵母拮抗组和对照组苹果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酵母在10^(8) CFU/mL时抑菌圈最大(25.4 mm),并能显著抑制扩展青霉的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培养10 d,酵母拮抗组的苹果发病率为10.6%,显著低于对照组(92.2%)。HS-GC-IMS共定性出3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及醇醛化合物。对照组中丙酸乙酯、苯乙烯等含量显著高于酵母拮抗组。10^(8) CFU/mL膜醭毕赤酵母细胞悬浮液能够明显抑制扩展青霉和有效防治苹果采后青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醭毕赤酵母 扩展青霉 苹果 GC-IMS 青霉病
下载PDF
黑木耳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肥胖及肠道菌群紊乱 被引量:4
6
作者 祝莉娜 胡锦宏 +2 位作者 张婷 岳田利 宋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94-101,共8页
高糖高脂饮食过量摄入导致脂肪蓄积从而形成肥胖,增加相关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该研究通过膳食补充黑木耳,从而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脂肪堆积及肠道菌群紊乱。黑木耳经干燥并粉碎后添加到小鼠高脂饲料中,实验进行4周,每2 d称重1... 高糖高脂饮食过量摄入导致脂肪蓄积从而形成肥胖,增加相关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该研究通过膳食补充黑木耳,从而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脂肪堆积及肠道菌群紊乱。黑木耳经干燥并粉碎后添加到小鼠高脂饲料中,实验进行4周,每2 d称重1次,最后1周收集粪便以进行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小鼠处死后取血清、肝脏、脾脏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膳食补充黑木耳能显著降低小鼠体重及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同时减少肝脏中的脂滴含量,且日常摄入黑木耳能有效减轻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综上,膳食补充黑木耳能有效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肥胖、肝脏脂质堆积及肠道菌群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肥胖 黑木耳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