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美术学院王卫民师生作品选刊
1
作者 王卫民 《书画世界》 2021年第9期64-66,共3页
下载PDF
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坤伟 张雯婷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第19期145-147,共3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和美化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技巧的运用,能够极大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美化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和美化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技巧的运用,能够极大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美化程度。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和推广,乡村旅游开始崛起。结合当地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通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更好地发挥出农村自然资源的独特性,更好地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乡村 公共空间 景观
原文传递
陈琦作品欣赏
3
作者 陈琦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3年第6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陈琦
下载PDF
刘星作品
4
作者 刘星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2期F0002-F0002,I0002,F0003,F0004,共4页
下载PDF
八大山人的技术表情
5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4年第3期182-187,共6页
如果说八大山人(一六二六—一七〇五)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书愤情绪的艺术家,恐怕没有异议。但是,一旦我们更多地从国破家亡的维度谈论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表情,便可能在技术语言维度忽略了其艺术发展的本体逻辑。事实上,以... 如果说八大山人(一六二六—一七〇五)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书愤情绪的艺术家,恐怕没有异议。但是,一旦我们更多地从国破家亡的维度谈论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表情,便可能在技术语言维度忽略了其艺术发展的本体逻辑。事实上,以往关于八大山人艺术的研究,着眼其皇族身世的文章特别多。这样的研究角度当然有存在的必要,但一窝蜂地去分一杯羹,然后得出大同小异的结论,也实在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山人 语言维度 中国绘画史 大同小异 表情
原文传递
作为苦瓜的石涛
6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4年第2期200-205,共6页
明末清初,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的“冷眼”、李贽(一五二七—一六〇二)的“童心”,极大地影响了清初画坛。以致于清初“四僧”中,冷眼者二:八大山人(一六二六—一七〇五)与渐江(一六一〇—一六六四)。另两位--髡残(一六一二—约一... 明末清初,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的“冷眼”、李贽(一五二七—一六〇二)的“童心”,极大地影响了清初画坛。以致于清初“四僧”中,冷眼者二:八大山人(一六二六—一七〇五)与渐江(一六一〇—一六六四)。另两位--髡残(一六一二—约一六九二)与石涛(一六四二—约一七〇七),则于禅门讨“童心”之“真”,其狂在骨。比如髡残说“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而石涛则借助张融之言题画曰:“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心 八大山人 南北宗 徐渭 髡残 石涛 张融
原文传递
黄宾虹的“出路”与“困境”
7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4年第9期150-161,共12页
所有的出路都是为了走出困境。然而,吊诡的是,出路的尽头往往又是新的困境。而新的“困境”等待的又是更新的出路。从这个维度切入黄宾虹研究,不难发现,对于黄宾虹走出困境的努力以及他本人所形成的新困境,均可如是观。
关键词 黄宾虹 如是观 走出困境 新困境 出路
原文传递
八大山人的技术表情
8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4年第6期178-183,共6页
如果说八大山人(一六二六—一七〇五)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书愤情绪的艺术家,恐怕没有异议。但是,一旦我们更多地从国破家亡的维度谈论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表情,便可能在技术语言维度忽略了其艺术发展的本体逻辑。
关键词 八大山人 语言维度 中国绘画史 表情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俗套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渝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29,共2页
较之于古代人物画创作,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创作除了一如既往地延续传统笔墨技巧之外,还多了新的因子与气象。这里所谓的"因子"是指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艺术上的写实手法,它首先表现为任伯年创作中的某些倾向,而真正蔚然成风并引起中国人... 较之于古代人物画创作,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创作除了一如既往地延续传统笔墨技巧之外,还多了新的因子与气象。这里所谓的"因子"是指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艺术上的写实手法,它首先表现为任伯年创作中的某些倾向,而真正蔚然成风并引起中国人物画创作发生质变的,却是徐悲鸿自法国归来后引入的素描手法。由于素描这一造型利器的引进,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三科中,唯独人物画一科在20世纪获取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最终使人物画发生了堪称"形态学"意义上的变化。如此成就,得自于两大文化背景,东方之写意与西方之写实,某种程度上说,西方的写实或许占了更大的比重。于是,"俗套"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面对有目共睹的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物画 创作成就 西方传教士 写实手法 当代 20世纪 笔墨技巧
原文传递
从寄生到寄主——无根的先锋艺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渝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5-107,共3页
谈论先锋艺术,尤其是国内的先锋艺术,会关联到前卫、现代,甚至后现代艺术等概念。这些概念彼此之间也的确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有人以为先锋艺术倾向于将整个社会的既定文化规范或政治意识形态及其体制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针对... 谈论先锋艺术,尤其是国内的先锋艺术,会关联到前卫、现代,甚至后现代艺术等概念。这些概念彼此之间也的确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有人以为先锋艺术倾向于将整个社会的既定文化规范或政治意识形态及其体制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针对对象,而前卫艺术更多地表现为艺术史内部的艺术语言及其样式的更新、实践和发展,如立体主义、野兽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艺术 后现代艺术 寄生 政治意识形态 抽象表现主义 前卫艺术 艺术创作 文化规范
原文传递
真诗在民间——蓝瑛的意义
11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3年第5期188-193,共6页
中国绘画史上,蓝瑛的身份与成就,都有迷离处。原因有二:第一,他的作品,既好于绝大多数同时代的职业画家,又好于绝大多数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却在画史上被重视不够;第二,在标榜士气的明末画坛,由于诗文稍欠的缺陷以及身为杭州人的双重原因... 中国绘画史上,蓝瑛的身份与成就,都有迷离处。原因有二:第一,他的作品,既好于绝大多数同时代的职业画家,又好于绝大多数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却在画史上被重视不够;第二,在标榜士气的明末画坛,由于诗文稍欠的缺陷以及身为杭州人的双重原因,蓝瑛又被视为“浙派”殿军。但从传承谱系以及艺术形态看,蓝瑛似乎更接近“吴门画派”而非“浙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 蓝瑛 吴门画派 真诗 职业画家 文人画家 中国绘画史 传承谱系
原文传递
郎世宁的“现代性”
12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3年第9期172-175,共4页
一七一五年,二十七岁的郎世宁(一六八八—一七六六)来到中国时,清代“四王”中的王原祁去世。两年后,一七一七年,“四王”中的王翚又去世了。至此,清初影响甚大的四位画家,也就是绘画史上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全部... 一七一五年,二十七岁的郎世宁(一六八八—一七六六)来到中国时,清代“四王”中的王原祁去世。两年后,一七一七年,“四王”中的王翚又去世了。至此,清初影响甚大的四位画家,也就是绘画史上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全部谢世。而紧随其后的一七一八年,同样有着传教士身份的中国画家吴历(一六三二—一七一八)也去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世宁 王原祁 四王 王时敏 身份 传教士 六六 现代性
原文传递
最分明处最模糊——关于戴本孝
13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3年第2期188-193,共6页
一旦谈到明末清初的艺术家,比如八大山人、弘仁、石涛等,遗民身份与逸民气节等,是绕不过的话题。明亡后,那些绝意不仕的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比如八大山人、戴本孝等人,更是会被人大书特书。而且,这样的写作桥段,几乎出现在了我读到的每一... 一旦谈到明末清初的艺术家,比如八大山人、弘仁、石涛等,遗民身份与逸民气节等,是绕不过的话题。明亡后,那些绝意不仕的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比如八大山人、戴本孝等人,更是会被人大书特书。而且,这样的写作桥段,几乎出现在了我读到的每一本相关艺术史的研究著述里。写作者们如此趋之若鹜,自然有其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山人 戴本孝 遗民身份 明末清初 写作者 艺术史
原文传递
双峰并峙 二水分流——刘文西与王子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1年第3期168-171,共4页
二十世纪后半叶,由于西方写实手法的引入、拓殖,中国画范畴内的人物、山水、花鸟三个门类,较之传统绘画形态,形态学意义上变化最大的是人物画一门。引发这种质变的第一人是自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徐奠基之后,渐有刘骁纯先生总结的徐... 二十世纪后半叶,由于西方写实手法的引入、拓殖,中国画范畴内的人物、山水、花鸟三个门类,较之传统绘画形态,形态学意义上变化最大的是人物画一门。引发这种质变的第一人是自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徐奠基之后,渐有刘骁纯先生总结的徐悲鸿与蒋兆和的二人组合"徐蒋体系"以及这个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骁纯 写实手法 绘画形态 人物画 刘文西 双峰并峙 蒋兆和 中国画
原文传递
为什么说“希望或许在陕西”?
15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3年第3期170-175,共6页
批评家刘骁纯先生提出“写意主义”的概念,另一位批评家王林又补充了一个“新”字,于是有了“新写意主义”。按照陈孝信先生的总结,“新写意主义”不同于传统大写意的是,“新写意”不仅仅是“写意”,而且是新语境中的创意。严格意义上说... 批评家刘骁纯先生提出“写意主义”的概念,另一位批评家王林又补充了一个“新”字,于是有了“新写意主义”。按照陈孝信先生的总结,“新写意主义”不同于传统大写意的是,“新写意”不仅仅是“写意”,而且是新语境中的创意。严格意义上说,我并不完全同意这样的概念界定。因为我们很难界定传统写意所写的“意”究竟是不是今之所谓“创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骁纯 新语境 大写意 创意 概念界定 批评家
原文传递
萧云从的“狭窄”问题
16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3年第1期182-185,共4页
萧云从开创的“姑孰画派”以及与之地域和时间都相近的“宣城画派”“新安画派”,共同面临的问题是画路狭窄。如果拿诗人的创作来比附,最现成的例子是“郊寒岛瘦”。在《诗法萃编》卷六《跋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许印芳说:“两人(孟... 萧云从开创的“姑孰画派”以及与之地域和时间都相近的“宣城画派”“新安画派”,共同面临的问题是画路狭窄。如果拿诗人的创作来比附,最现成的例子是“郊寒岛瘦”。在《诗法萃编》卷六《跋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许印芳说:“两人(孟郊、贾岛)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小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寒岛瘦 许印芳 诗法萃编 李杜 司空图 萧云从 新安画派 孟郊
原文传递
从天授到天寿——生命意识的超越
17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3年第7期158-163,共6页
从百年望云到世纪可染,当我们谈论二十世纪这些堪称百年风标的大师级人物时,习惯以时序的维度来谈论,毕竟“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但是,潘天寿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一个名为“民族翰骨”的展览,却打破惯例,不再以百年时序为审思维... 从百年望云到世纪可染,当我们谈论二十世纪这些堪称百年风标的大师级人物时,习惯以时序的维度来谈论,毕竟“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但是,潘天寿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一个名为“民族翰骨”的展览,却打破惯例,不再以百年时序为审思维度,而是孤峰独立,以“翰骨”二字进入“民族魂”的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天寿 大师级人物 民族魂 时序 生命意识
原文传递
髡残的意义
18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3年第4期166-171,共6页
髡残,明末清初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谿、白秃、石道人、石谿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髡残其人,即便是生卒年月之类... 髡残,明末清初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谿、白秃、石道人、石谿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髡残其人,即便是生卒年月之类的生死大事儿,也众说不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其一,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七三年;其二,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二年。两种说法中,有疑问的是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常德 八大山人 髡残 石谿 明末清初 生卒年月
原文传递
鸿飞那复计东西——我看苏轼
19
作者 张渝 《荣宝斋》 2023年第10期154-159,共6页
故宫六百年,首先在文华殿推出“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展览主题已经告诉我们展览理由:千古风流。时间意义上的“千古”,自然有大浪淘沙,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意味。但经得起“考验”的人与物都太多了,为什么单单... 故宫六百年,首先在文华殿推出“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展览主题已经告诉我们展览理由:千古风流。时间意义上的“千古”,自然有大浪淘沙,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意味。但经得起“考验”的人与物都太多了,为什么单单是“苏轼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主题 苏轼 文华殿 风流人物 人与物
原文传递
燕飞偏是落花时——王雪樵的艺术
20
作者 张渝 《书画艺术》 2020年第5期80-88,共9页
“燕飞偏是落花时”,是晚清词人谭献《临江仙》中的名句。燕燕于飞,想一想,都是十分美好的事。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花落。燕子飞在落花时节,当然还是美好,但这美好中,还是多了深沉的意味,这深沉的意味用中国美学术语来说,就是沉郁。杜甫... “燕飞偏是落花时”,是晚清词人谭献《临江仙》中的名句。燕燕于飞,想一想,都是十分美好的事。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花落。燕子飞在落花时节,当然还是美好,但这美好中,还是多了深沉的意味,这深沉的意味用中国美学术语来说,就是沉郁。杜甫之后,历代诗评家,也都用“沉郁”之美,来评说杜甫的艺术特色。不过,在这里,我却想借用谭献的“燕飞偏是落花时”,来说说王雪樵艺术的沉郁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评家 谭献 《临江仙》 王雪樵 燕燕 落花 杜甫 沉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