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多珠单抗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吕婷 王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7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维多珠单抗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试验组(25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维多珠单抗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试验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多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IL-6、IL-8、IL-23、TNF-α、D-乳酸水平及L/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IL-6、IL-8、IL-23、TNF-α、D-乳酸水平及L/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6.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多珠单抗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肠道黏膜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 维多珠单抗 炎症因子 肠黏膜屏障
下载PDF
带线钛夹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角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丽 吕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3期46-48,共3页
目的探究带线钛夹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角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4例在我院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胃角癌患者根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带线钛夹... 目的探究带线钛夹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角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4例在我院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胃角癌患者根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带线钛夹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胃排空时间及胃肠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18个月,两组的癌症总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带线钛夹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角癌可为手术医师提供良好的操作视野,减少手术创伤,在提高病灶切除完整率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利于保证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角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带线钛夹牵引
下载PDF
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在胃癌术前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丽 吕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8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究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在胃癌术前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68例疑似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放大模式、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模式进行内镜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模式... 目的探究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在胃癌术前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68例疑似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放大模式、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模式进行内镜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模式的图像清晰度;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模式对胃癌及其病理分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模式下的病变轮廓、胃小凹形态、微血管形态图像清晰度均显著优于常规放大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模式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常规放大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模式对分化型胃癌、未分化型胃癌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放大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以及病理分型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对于临床早期诊治胃癌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 病理分型
下载PDF
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吕婷 王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2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行内镜检查的90例胃癌高危人群,依次行普通内镜、内镜窄带成像、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检查。比... 目的分析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行内镜检查的90例胃癌高危人群,依次行普通内镜、内镜窄带成像、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显示病灶轮廓、病灶黏膜表面微结构、病灶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图像质量评分。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显示病灶黏膜表面微结构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普通内镜及内镜窄带成像(P<0.05);醋酸-靛胭脂染色显示病灶黏膜表面微结构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普通内镜(P<0.05)。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显示病灶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普通内镜、内镜窄带成像及醋酸-靛胭脂染色(P<0.05);内镜窄带成像显示病灶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普通内镜(P<0.05)。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显著高于普通内镜、内镜窄带成像及醋酸-靛胭脂染色(P<0.05)。结论内镜窄带成像结合醋酸-靛胭脂染色能够清晰显示胃黏膜情况,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内镜窄带成像 醋酸-靛胭脂染色 筛查
下载PDF
透明帽在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5
作者 武阿丽 张亚飞 +3 位作者 吴兵 王丽 张召 潘伟康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胃镜食管异物枣核取出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该院胃镜下取出食管枣核异物84例,年龄45~93岁,平均(58.13±19.52)岁,男37例,女47例。常规胃镜取出组35例,透明帽辅助胃镜下取...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胃镜食管异物枣核取出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该院胃镜下取出食管枣核异物84例,年龄45~93岁,平均(58.13±19.52)岁,男37例,女47例。常规胃镜取出组35例,透明帽辅助胃镜下取出组枣核49例。比较两种治疗的异物取出时间、成功率、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胃镜治疗组35例,均横卡于食管上段,33例经常规内镜顺利取出;2例经静脉麻醉辅助内镜取出。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组49例,枣核横卡于食管上段46例,中段3例,均经常规胃镜取出。常规胃镜治疗组取出枣核平均操作时间(10.13±0.72)min,透明帽辅助胃镜取出枣核平均操作时间(5.46±0.81)min。常规胃镜治疗组35例,29例创面局部均有不同程度出血,穿孔4例。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组49例,21例有少量渗血,2例穿孔。结论透明帽辅助胃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方法可明显缩短枣核取出平均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帽 食管 枣核 胃镜
下载PDF
ERCP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亚飞 潘伟康 +3 位作者 吴兵 张召 武阿丽 王丽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48-51,共4页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1月就诊治疗的90例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1月就诊治疗的90例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ERCP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治疗,对照组采用ERCP引导下支架置入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随访预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胆道通畅时间、生存时间、12个月存活率、黄疸有效缓解率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可显著的改善黄疸及肝功能情况,且可有效的延长胆道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可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的优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导管消融术 射频 支架 治疗效果 预后
下载PDF
治疗性ERCP术后鼻胆管引流预防患者术后胰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亚飞 潘伟康 +3 位作者 武阿丽 吴兵 王丽 张召 《空军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预防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ereatography,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行治疗性ERCP术成功的住院患者118例,采用...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预防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ereatography,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行治疗性ERCP术成功的住院患者118例,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按其术后是否实施鼻胆管引流分为行鼻胆管引流组(A组)72例和未行鼻胆管引流组(B组)46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统计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其术后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术后12 h时其血清淀粉酶均较术后2 h升高,而A组患者术后24 h后降低,B组患者持续升高(P<0.05);且2组患者术后12 h和术后24 h时其脂肪酶均显著升高(P<0.05);A组患者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胆管引流可明显降低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临床上一种优选的引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鼻胆管引流 胰腺炎 预防
下载PDF
miR-34a-5p靶向GMFB抑制细胞增殖对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亚飞 余辉 +5 位作者 郑百俊 谢崇 葛鑫 李鹏 高亚 潘伟康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193-198,共6页
目的探讨miR-34a-5p通过靶基因GMFB调控神经嵴细胞的增殖。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miR-34a-5p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SCR)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4a-5p的靶基因,SH-SY5Y细胞转染miR-34a-5p mimics及对照... 目的探讨miR-34a-5p通过靶基因GMFB调控神经嵴细胞的增殖。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miR-34a-5p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SCR)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4a-5p的靶基因,SH-SY5Y细胞转染miR-34a-5p mimics及对照miR-NC,并转染GMFB表达载体,通过CCK8检测miR-34a-5p和GMFB对神经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iR-34a-5p对GMFB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SCR结肠组中miR-34a-5p的相对表达量为0.43±0.10,低于正常结肠组1.15±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0,P <0.01)。CCK8结果显示,miR-34a-5p mimics组细胞在培养24 h和48 h后细胞A450值分别为0.53±0.03和0.87±0.04,低于miR-NC对照组0.87±0.03,1.42±0.0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34a-5p mimics与GMFB 3'UTR WT载体共转染组荧光强度为0.44±0.03,低于对照miRNC与WT载体共转染组1.02±0.06。CCK8结果所示,miR-34a-5p mimics+GMFB组细胞培养24 h和48 h后,A450值分别为0.99±0.02和1.50±0.03,高于miR-34a-5p mimics组0.53±0.03,0.8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7,P <0.01;t=9.14,P <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34a-5p mimics组细胞的GMFB蛋白表达量为0.25±0.01,低于miR-NC对照组0.9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0,P <0.01),miR-34a-5p mimics+GMFB组细胞GMFB蛋白表达量为1.03±0.03,高于miR-34a-5p mimics组0.25±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74,P <0.01)。结论 miR-34a-5p能够通过抑制靶基因GMFB的表达,抑制神经嵴细胞SH-SY5Y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miR-34a-5p 细胞增殖 胶质细胞成熟因子
原文传递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召 张亚飞 +3 位作者 武阿丽 吴兵 徐玉 魏志力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08-209,共2页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12例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有无复发转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胃癌根治术后...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12例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有无复发转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复发转移共有33例,发生率约为29.46%,经单因素分析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在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神经侵犯、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辅助化疗存在明显差异(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神经侵犯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P<0.05);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辅助化疗是其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P<0.05)。结论 对于胃癌根治术患者而言,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等均是其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上述危险因素,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根治术 复发 转移
下载PDF
不同时期应用吲哚美辛栓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亚飞 潘伟康 +3 位作者 武阿丽 吴兵 王丽 张召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6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应用吲哚美辛栓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92例拟行ERCP治疗的胆胰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6例。研究组患者于ERC...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应用吲哚美辛栓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92例拟行ERCP治疗的胆胰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6例。研究组患者于ERCP术前30 min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纳肛处理,对照组患者于ERCP术后2 h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纳肛处理。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24 h,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两组患者术后6 h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术后24 h(P<0.05);术后6、24 h,研究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30 min给予吲哚美辛栓可以有效降低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预防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美辛栓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腺炎 高淀粉酶血症
下载PDF
胃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良性狭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武阿丽 张亚飞 +3 位作者 吴兵 王丽 张召 潘伟康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321-1322,共2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扩张联合局部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良性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良性狭窄患者89例,随机分为3组,胃镜下单纯沙氏扩张器扩张组24例,胃镜下扩张联合单次局部黏膜下注射曲... 目的:探讨胃镜下扩张联合局部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良性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良性狭窄患者89例,随机分为3组,胃镜下单纯沙氏扩张器扩张组24例,胃镜下扩张联合单次局部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组32例,胃镜下扩张联合两次局部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组33例。术后随访1年,比较3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胃镜下单纯扩张组24例,平均需要接受胃镜下扩张4.42±2.33次;单次注射组32例,平均需要接受胃镜下扩张3.25±2.24次,明显低于单纯扩张组(P<0.05);两次注射组33例,平均需要接受胃镜下扩张2.22±1.23次,明显低于单纯扩张组(P<0.05)及单次注射组(P<0.05)。治疗4周后,单纯扩张组取活检病理见较多肉芽组织及大量瘢痕纤维形成;单次注射组有少量肉芽组织、瘢痕形成;两次注射组肉芽组织及瘢痕纤维较前两组增生不明显。结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采用扩张联合瘢痕形成高峰期前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能有效降低吻合口再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外科吻合口 内窥镜检查 曲安奈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