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和GIS的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监测 被引量:41
1
作者 李登科 卓静 孙智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0-126,F0004,共8页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从宏观上反映近年来植被覆盖所发生的变化;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度,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计算坡耕地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研究退耕还林前后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耕地...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从宏观上反映近年来植被覆盖所发生的变化;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度,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计算坡耕地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研究退耕还林前后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耕地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较细致地揭示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的所取得的实效。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吴起县域版图在遥感影像逐渐显现、越来越清晰,植被覆盖增加极为显著,高覆盖植被面积在逐年增加,低覆盖植被面积在逐年减少,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周围区域。与1997年相比,到2007年该县有75.15%耕地不再耕种,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林草覆盖率增加显著,由1997年的37.06%提高到2007年的80.60%;大于25°的坡耕地80%~90%实现了退耕;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降低,极强度、剧烈的高等级土壤侵蚀面积由1997年占国土总面积的42.52%下降到2007年的17.35%,但形势仍然严峻,需继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遥感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吴起县
下载PDF
冬季强低温天气对日光温室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39
2
作者 孙智辉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6-128,131,共4页
通过分析 2 0 0 1、2 0 0 2年延安市日光温室内的温度资料 ,得出当外界气温达 - 2 0℃时 ,棚内温度可降至 0℃以下 ,棚内作物受冻害 ,据此确定了强低温天气和气象服务标准 ;结合延安市宝塔区 195 1~ 2 0 0 2年气象资料 ,分析了强低温... 通过分析 2 0 0 1、2 0 0 2年延安市日光温室内的温度资料 ,得出当外界气温达 - 2 0℃时 ,棚内温度可降至 0℃以下 ,棚内作物受冻害 ,据此确定了强低温天气和气象服务标准 ;结合延安市宝塔区 195 1~ 2 0 0 2年气象资料 ,分析了强低温天气分布特点及其对日光温室农业生产的影响 ,同时给出对策措施、建议和气象服务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 强低温天气 日光温室 作物冻害
下载PDF
陕北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31
3
作者 程林仙 王万瑞 +3 位作者 仁宗启 朱琳 王建萍 郭兆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21,共4页
采用陕北25个县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和陕北6县仁用杏物候资料,对陕北仁用杏 气候生态条件进行了分析。以≤0℃终日、≥10℃积温、年降水量为区划指标,运用GIS地理信 息系统做了陕北仁用香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陕北各... 采用陕北25个县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和陕北6县仁用杏物候资料,对陕北仁用杏 气候生态条件进行了分析。以≤0℃终日、≥10℃积温、年降水量为区划指标,运用GIS地理信 息系统做了陕北仁用香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陕北各地均可种植仁用杏,但种植目的应 有差异。在仁用杏气候最适宜区,仁用杏生长发育最为适宜,可获得较高且稳定的经济效益,主 要分布于陕北东部黄河沿岸;在仁用杏气候适宜区,种植仁用各部分年份发生冻害,能基本保 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分布在陕北中南部、长城沿线风沙区中部及西部;在仁用杏气候 较适宜区,仁用各开花期和幼果期冻害发生较频繁,需要合理选择园址,管理得当可取得生态、 经济综合效益,主要在陕北西部;在仁用杏气候非适宜区,种植仁用杏以防风固沙、绿化荒山的 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子午岭和黄龙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用杏 气候适宜性区划 陕北地区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
下载PDF
黄河中游一次MCC致洪暴雨综合诊断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井宇 井喜 +3 位作者 王瑞 屠妮妮 余兴 杨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62,131,共8页
为了提高对MCC致洪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卫星云图、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7月2日黄河中游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黄河中游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以及三维流场结... 为了提高对MCC致洪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卫星云图、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7月2日黄河中游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黄河中游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以及三维流场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深厚暖湿切变辐合的形成,配合对流层高层急流分支出口处生成中-α尺度强辐散、对流层低层华北冷空气南下倒灌锋生产生的动力抬升作用,形成有利于MCC生成发展的环流背景;MCC发生在高能、弱对流不稳定区;700hPa西南低空急流、850hPa分支南风气流为MCC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涡度场和散度场的耦合、强烈上升运动的形成,成为MCC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机制;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显示,东南低空急流、配合西南低空急流的生成和稳定,西南低空急流左侧有气旋性辐合的维持、配合对流层中高层径向强辐散,构成MCC致洪暴雨的三维流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MCC 低空急流
下载PDF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日数和强度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智辉 曹雪梅 +1 位作者 刘志超 雷延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0-512,共3页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年代际变化 陕西 降水事件 墨西哥帽小波 日降水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气候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冯永忠 刘志超 +2 位作者 刘强 成敏 杨改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研究区域气候干旱的变化规律,是制订农业抗旱减灾的前提。利用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42个站点3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小波分析和EOF(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年际、季节及空间上干旱... 研究区域气候干旱的变化规律,是制订农业抗旱减灾的前提。利用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42个站点3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小波分析和EOF(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年际、季节及空间上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干旱在年际与季节性变化的趋势,都趋于干旱化变化,在2003年后具有明显干旱化的特征;年代和季节都具有干旱化周期性频率逐年变小的趋势;在四个季节中,春季干旱变化对全年的贡献最高,其次是夏季、秋季。在空间上,陕西黄土高原基本趋向干旱化方向,但强度、位相等存在南北、东西差异,高原中部和四周之间的差异。横山—佳县以北地区呈正态变化,干旱趋于缓和,南部地区干旱趋于加剧,尤其绥德、吴堡一带。本研究结论对指导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抗旱减灾型农作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农区 气候干旱
下载PDF
延安市森林火险分级预报方法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智辉 李生袖 +1 位作者 苏长年 尹盟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2,F003,共4页
通过对延安市1989~2002年火灾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地火灾多发生在2~4月,火灾多发时段为每日12~14时,火灾类型多为地表火,引起火灾原因多为人为原因,比例占95%以上。分析火灾对应的常规气象与卫星遥感资料,总结出以连续无降水日数... 通过对延安市1989~2002年火灾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地火灾多发生在2~4月,火灾多发时段为每日12~14时,火灾类型多为地表火,引起火灾原因多为人为原因,比例占95%以上。分析火灾对应的常规气象与卫星遥感资料,总结出以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高温度、最小相对湿度三要素建立的分级火险天气预报方法,建立卫星遥感资料对火险等级调整指标。业务试运行表明:该方法对高危火险天气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对林业部门森林防火指挥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市 森林火险 卫星遥感资料 天气预报方法 2002年 综合分析 火灾资料 人为原因 火灾原因 降水日数 最高温度 相对湿度 火险等级 预报效果 火险天气 参考价值 森林防火 林业部门 地表火 试运行
下载PDF
延安北部苹果生产主要气象限制因子变化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孙智辉 刘志超 +1 位作者 曹雪梅 雷延鹏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6,共5页
利用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延安北部4县苹果生产主要气象限制因子的变化特征和对发展苹果种植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延安北部4县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气温上升明显。1997-2005年,吴起、志丹年平均气温在8... 利用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延安北部4县苹果生产主要气象限制因子的变化特征和对发展苹果种植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延安北部4县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气温上升明显。1997-2005年,吴起、志丹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大于等于10℃积温达到3200℃以上,进入相对温暖期,温度可满足苹果生长发育需求。除4月中旬外,春季各旬的最低气温升高,花期冻害温度出现次数减少一半。冻害出现的时段可能将主要集中在花蕾期。年降水量在60年代明显偏多,吴起、志丹年降水量超过500mm。1968年后降水缓慢减少,90年代降水最少,2001年后,降水量增多,但仍未达到苹果生长所需的适宜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生产 气象限制因子 适宜值
下载PDF
影响陕西省延安市苹果产量的气象因子及气象灾害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红 党晓东 +1 位作者 贺亚亚 杨勇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8期208-210,共3页
气象因子是影响苹果产量的重要因素,选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7个气象因子,对苹果不同生育期的气象因子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延安市苹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3月上旬平均气温、3月下... 气象因子是影响苹果产量的重要因素,选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7个气象因子,对苹果不同生育期的气象因子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延安市苹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3月上旬平均气温、3月下旬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4月下旬平均气温、5月中旬最低气温、6月下旬降水量、7月上旬平均气温、9月上旬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影响苹果产量的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冰雹、连阴雨4种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防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产量 气象因子 气象灾害 分析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季温度变化对苹果花期冻害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志超 孙智辉 雷延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31-136,共6页
统计分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延安为例)12个县(市、区)2000—2020年的春季温度资料,结果表明,延安春季温度变化平缓,但3月温度上升明显且年度变化剧烈,导致近年苹果花期异常,是近年苹果冻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延安春季升温过程中,从气... 统计分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延安为例)12个县(市、区)2000—2020年的春季温度资料,结果表明,延安春季温度变化平缓,但3月温度上升明显且年度变化剧烈,导致近年苹果花期异常,是近年苹果冻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延安春季升温过程中,从气候平均情况来看,容易出现3月下旬初、4月9—12日、4月20—26日、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等4个降温时段,形成4—5月苹果花期冻害的3个主要时段。分时段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沿岸延川县、宜川县,西北部吴起县、志丹县为花期冻害轻风险区;子长市、延长县、黄陵县为中风险区;洛川县、富县、宝塔区、安塞区为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温度 苹果冻害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延安
下载PDF
日光温室油桃休眠期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智辉 薛清云 李生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5-87,共3页
通过在温室油桃休眠期开展温度观测 ,总结出低温集中处理期间棚内温度变化特点及棚内外温度相关关系 ,建立了利用环境温度推算需冷量的两个计算条件 ;通过分析气象资料和试验得出 ,延安在 1 0月下旬可实行油桃树强迫休眠 ,使油桃上市时... 通过在温室油桃休眠期开展温度观测 ,总结出低温集中处理期间棚内温度变化特点及棚内外温度相关关系 ,建立了利用环境温度推算需冷量的两个计算条件 ;通过分析气象资料和试验得出 ,延安在 1 0月下旬可实行油桃树强迫休眠 ,使油桃上市时间提前 2 0日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油桃 休眠期 温度变化 落叶果树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志超 孙智辉 +1 位作者 曹雪梅 雷延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917-14920,共4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51年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以延安市为例,利用1957~2007年延安市9个气象站温度、降水的气象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曲线、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延安市51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51年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以延安市为例,利用1957~2007年延安市9个气象站温度、降水的气象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曲线、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延安市51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气候变化,并总结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是冬季升温高,暖冬趋势明显;春季回暖迅速,干旱不断加剧;秋季连阴雨发生频繁。气候变化对延安市的农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冬季气温升高,使设施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苹果北移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干旱发生程度加剧,春播不能顺利进行;秋季连阴雨频繁发生,红枣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结论]该研究为地方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量 农业生产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陕北植被变化遥感监测及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智辉 罗琳 +1 位作者 苏锋 李新亚 《气象科技》 2007年第2期282-285,313,共5页
陕北北部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全河的38%。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退耕还林草面积达9617.2 km2。利用1998-2004年NOAA卫星遥感资料,计算陕北北部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发现陕北植被指数增幅在50%-200%... 陕北北部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全河的38%。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退耕还林草面积达9617.2 km2。利用1998-2004年NOAA卫星遥感资料,计算陕北北部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发现陕北植被指数增幅在50%-200%之间,其中吴旗县增幅最大。对延安北部及榆林市1998-2004年降水量资料分析,得出植被指数增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初见成效,不是由于降水变化引起的。利用1980-2004年吴旗县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和水文站所测径流量进行时间序列相关分析、典型年对比分析,得出该县植被变化对年径流量产生了影响,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减少近一半,对保持水土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植被指数 遥感监测 径流
下载PDF
陕西省飞机增雨作业典型天气个例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毓龙 雷崇典 陈保国 《气象科技》 2005年第5期456-459,共4页
在2002~2003年春秋季陕西省14次飞机增雨作业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对2002年9月13日飞机增雨作业典型天气个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500 hPaθse、温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飞机和雷达探测资料,得出飞... 在2002~2003年春秋季陕西省14次飞机增雨作业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对2002年9月13日飞机增雨作业典型天气个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500 hPaθse、温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飞机和雷达探测资料,得出飞机增雨作业需要的有利于层状云向降水转化的条件:有稳定的层状云,云系有一定冷层厚度和过冷云水量,供自然冰相降水元和人工催化形成的降水元增长;云系还应有一定厚度的暖层,供下落的自然和人工形成降水元融化再经碰并云水增长成雨滴形成降水.陕西省春秋季具有进行有效飞机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和天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系统 增雨作业 层状云 过冷云水量 天气个例分析 增雨作业 陕西省 飞机 水汽通量散度 人工催化 天气分析 环流背景 影响系统
下载PDF
人工与自动气象站相对湿度的差异规律及原因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自君 刘康平 杨丽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年第3期54-59,共6页
利用西昌国家基本气象站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人工和自动气象站24小时基准观测期间的相对湿度资料,以日、月不同时间尺度及不同天气现象情况下的差异规律作统计分析,并建立订正方程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工与自动站逐日24时次相对湿... 利用西昌国家基本气象站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人工和自动气象站24小时基准观测期间的相对湿度资料,以日、月不同时间尺度及不同天气现象情况下的差异规律作统计分析,并建立订正方程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工与自动站逐日24时次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在0.826~0.998之间;日平均对比差值变化范围2.27%~8.79%,年平均对比差值为5.25%;干季和雨季差值分别为4.90%与5.32%;时次平均对比差值峰谷明显,最小差值出现在19:00,为4.36%,最大差值出现在12:00,为6.34%;不同天气状况对相对湿度有不同的对比差值,2007年99个晴天对比差值范围是4.91%~7.66%,平均为5.66%;30个阴天对比差值范围4.29%~6.52%,平均为5.32%;118个雨天对比差值范围是4.22%~5.16%,平均为4.88%;分别建立2007年逐月相对湿度、晴天,阴天,雨天逐月相对湿度订正方程,并进行方差分析,建立的48个订正方程均通过0.05信度检验,订正效果较好。造成人工与自动站相对湿度差异的原因有:仪器测量原理差异、观测时间差异、人工操作误差、观测样本差异、时次差异、天气状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观测 自动观测 相对湿度 对比差值 订正方程
下载PDF
陕北北部植被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监测及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智辉 罗琳 +1 位作者 苏锋 李新亚 《陕西林业科技》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对陕北北部植被指数增幅进行分析,本文利用1998~2004年NOAA卫星遥感资料,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方法,发现陕北植被指数增幅在50%~200%之间,其中吴旗增幅最大。通过对延安北部及榆林市年降水量资料分析,得出植被指数增加不是由于降水变化... 对陕北北部植被指数增幅进行分析,本文利用1998~2004年NOAA卫星遥感资料,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方法,发现陕北植被指数增幅在50%~200%之间,其中吴旗增幅最大。通过对延安北部及榆林市年降水量资料分析,得出植被指数增加不是由于降水变化引起的,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已初见成效。对吴旗县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时间序列相关分析、典型年对比分析,表明该县植被变化对年径流通量产生了影响,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减小近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植被生态变化 遥感分析 径流
下载PDF
安塞山地樱桃气候区划研究及种植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都全胜 刘红 +1 位作者 党晓东 雷延鹏 《江西农业》 2017年第17期6-7,共2页
选取安塞区197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无霜期5个影响樱桃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利用GIS技术对安塞山地樱桃气候适宜性区划进行分析。选取安塞区3个樱桃园为观测点,对园内的气温资料进行自动监测... 选取安塞区197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无霜期5个影响樱桃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利用GIS技术对安塞山地樱桃气候适宜性区划进行分析。选取安塞区3个樱桃园为观测点,对园内的气温资料进行自动监测,对樱桃物候生长期进行观测,根据观测资料对安塞山地樱桃气候适宜性区划进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樱桃 气候区划研究 种植应用
下载PDF
基于ANUSPLIN的黄土丘陵区气象要素插值方法对比与评估
18
作者 肖旭 郑诚 +6 位作者 丁成琴 范陈哲 白悦江 林隆超 闫婷 高宇 史海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75-1582,共8页
气象要素是反映地球水热过程的关键因子,气象数据的准确获取对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黄土丘陵区是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地形严重影响气象要素的插值结果,制约了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获取黄土丘陵区的温度、降水的空间分布,探... 气象要素是反映地球水热过程的关键因子,气象数据的准确获取对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黄土丘陵区是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地形严重影响气象要素的插值结果,制约了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获取黄土丘陵区的温度、降水的空间分布,探索地形变化对气象空间插值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以延河流域及周边2010—2021年105个气象站点逐日温度降雨资料为基础,引入25 m、90 m、1 km三个不同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作为协变量进行插值,从而获得黄土丘陵区温度降水栅格数据以揭示该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评估ANUSPLIN插值方法是否能在黄土丘陵区较好的适用。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东部延长地区温度较高、西部温度较低;降雨量空间插值显示中部与西北部较低,东部较高,温度降雨皆符合以往气象站数据规律,ANUSPLIN模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温度降雨空间插值有较好的适应性。(2)在三种不同的分辨率DEM模拟场景下,温度插值精度排序为:25 m>90 m>1 km;降雨插值精度排序为:90 m>25 m>1 km。本研究的结果为丘陵区气象分布和插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USPLIN模型 气候要素 黄土丘陵区 数字高程数据 评估
下载PDF
基于MOD17A3的陕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雷延鹏 孙智辉 +4 位作者 蒋小莉 刘志超 曹雪梅 冯璐 王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6期55-57,93,共4页
[目的]基于MOD17A3数据研究陕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方法]基于利用2000—2010年MOD17A3数据集的年均NPP数据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陕北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榆林市东南部及延安市中北部年平均NPP大部在151~250 g C/(m^2... [目的]基于MOD17A3数据研究陕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方法]基于利用2000—2010年MOD17A3数据集的年均NPP数据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陕北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榆林市东南部及延安市中北部年平均NPP大部在151~250 g C/(m^2·a);延安市中南部年平均NPP大部在300 g C/(m^2·a)以上。延安、榆林市年NPP增加的面积都在90%以上,分别为92.9%、97.8%。2000与2010年的平均NPP相比,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只有少部分地区是减少的。增加幅度在0~50 g C/(m^2·a)的地区为榆林市长城沿线一带,增加幅度在51~90 g C/(m^2·a)的地区为榆林市大部及延安市西北部,增加幅度在91~120 g C/(m^2·a)及>120 g C/(m^2·a)以上的主要分布在榆林市东南部及延安市中部;NPP降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延安市南部的桥山林区和黄龙林区。[结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陕北地区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M0D17A3 陕北
下载PDF
延安冬季光·温·云变化及其对日光温室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智辉 曹雪梅 +1 位作者 雷延鹏 刘志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12-1914,1936,共4页
[目的]探究冬季光、温、云的变化对延安日光温室的影响。[方法]利用1956~2006年延安7个站冬季(当年11月至翌年2月)气温、日照时数、云量量别日数和1990~2008年冬季辐射资料,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对日光温室农业生产的影... [目的]探究冬季光、温、云的变化对延安日光温室的影响。[方法]利用1956~2006年延安7个站冬季(当年11月至翌年2月)气温、日照时数、云量量别日数和1990~2008年冬季辐射资料,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对日光温室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延安冬季气温和最低气温发生显著突变,进入异常增暖时期。2月气温上升最为显著,11月上升幅度最小。突变后延安最低气温的概率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偏冷的概率显著减小,偏暖的概率显著增大。延安冬季日照时数变化比较平缓,辐射量下降,11月和2月辐射量增加,而12月和1月辐射量减少。延安冬季晴天日数明显上升,相反,多云和阴天日数明显下降。低云量的变化比总云量明显。[结论]气候变化有利于日光温室的发展,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12月和翌年1月,光环境变差,应采取补光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延安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