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地裂缝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卫东 苏刚 易学发 《灾害学》 CSCD 1998年第3期33-37,共5页
在分析总结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对西安地裂缝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从土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地裂缝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西安市区超采地下承压水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是西安地裂缝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故认为... 在分析总结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对西安地裂缝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从土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地裂缝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西安市区超采地下承压水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是西安地裂缝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故认为只有通过对地下承压水的合理开采,控制西安市区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才是减缓西安地裂缝活动的根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有限元法 地面沉降 承压水 地裂缝 西安
下载PDF
骊山山前断裂华清池以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良鑫 卞菊梅 +3 位作者 呼楠 田勤虎 田伟新 段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1-575,共15页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所得结果显示,华清池以西段的走向由其西段的近EW向变为N60°W,断裂由2支次级正断层构成,倾向NE,倾角约75°。其中,南支次级断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证据,北支次级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人工浅层地震探测揭示断裂附近的地层产状整体倾向S,推测与骊山断块自新生代以来向S掀斜运动有关;联合钻探剖面揭示北支断层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土壤层S2断错位移量约10m;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古土壤层S1垂直错距最大约7.8m。探槽剖面揭示西延段断裂自马兰黄土沉积((32170±530)Cal a BP)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并造成马兰黄土最大总错距约3.0m。其中,断裂最新一次活动使全新世早期的黄土层L0((8630±20)Cal a BP)产生了约0.9m的垂直错距,并在全新统黑垆土地层S0((4390±20)Cal a BP)中形成了明显的张裂缝。最终分析得到骊山山前断裂西延段全新世((8630±20)Cal a BP)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11~0.19mm/a,推测单次事件产生的垂直位错量约0.9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骊山山前断裂 断裂活动性 同震垂直位移 断裂避让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7^1/2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展布及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良鑫 冉勇康 +3 位作者 梁明剑 吴富峣 高帅坡 王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共17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断裂活动最为直观的地貌证据,其破裂样式、同震位移量及空间几何展布特征是判定活动断裂分段及长期活动习性的重要依据。文中在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开展活动断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综合遥感解译、野外断裂踏勘、小型无人机...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断裂活动最为直观的地貌证据,其破裂样式、同震位移量及空间几何展布特征是判定活动断裂分段及长期活动习性的重要依据。文中在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开展活动断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综合遥感解译、野外断裂踏勘、小型无人机航拍、地表断错位移分析以及古地震槽探等方法,根据在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的雄库尔—邵家庄之间和巴里坤盆地中央东部等多处新发现的总体呈EW向展布的最新地表构造形变遗迹,并对比历史文献记载中这2次地震震害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厘定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 71/2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及特征。结果表明,沿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分布的1842年M 71/2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同震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在雄库尔与巴里坤县城之间呈雁列状展布,且自西向东还具有向巴里坤盆地中央扩展的趋势。新厘定的地表破裂带长度至少可达65km,最大水平位错量出现在雄库尔—洛包泉一带,多个冲沟水系的同震位错平均观测值为(4.1±1.0)m,并具有约4m的特征位移量,由此推断1842年M 71/2历史地震的震中位置应在雄库尔—洛包泉一带。此外,位于巴里坤盆地中央东部的奎苏镇—伊吾盆地盐池乡附近的褶皱盲断层带应是1914年M 71/2地震的发震构造,该地震的地表变形带全长约90km,表现为河漫滩等最新地貌面和冲积砾石层的显著褶皱变形,并且有多处露头剖面显示与同震褶皱变形伴生的弯矩断层已断错至地表。因此,1914年M 71/2地震的震中位置应在地表构造形变最为显著的奎苏镇东附近。文中取得的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了对巴里坤盆地2次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及发震断裂的认识,并可为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巴里坤 历史地震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几种检测手段在人工地基检测中的应用
4
作者 田伟新 《城市建筑》 2014年第23期188-188,共1页
对人工地基的检测一直是矿区建筑施工的重点。本文以某煤矿工业场地的地基检测为例,论述了几种检测手段在人工地基检测中的应用,以便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最适合、最经济、最有效的检测手段,以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检测手段 人工地基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