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
作者 高凤英 习耀锋 +1 位作者 郑明霞 乔芬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调查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人选标准的2506例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6例和非DVT组2480例。计... 目的调查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人选标准的2506例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6例和非DVT组2480例。计算DVT发生率,统计DVT诊断时间及类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致伤部位、致伤原因、创面感染、静脉液体输入(高渗液、血液)、置管部位、植皮手术、伤后首次植皮手术时机、D-二聚体、伤后卧床时间情况,对数据行X2检验、Wilcoxon检验。选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DVT发生率为1.04%(26/2506);DVT诊断时间为伤后16~62(40±12)d,伤后20d以后诊断者占92.3%(24/26);均为下肢DVT,类型包括中央型1例、周围型24例、混合型1例。(2)2组患者在性别、上肢烧伤、躯干烧伤、头面部烧伤、致伤原因、颈内静脉置管、植皮手术及伤后首次植皮手术时机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1.853~3.742,Z=3.342,P值均大于0.05);在年龄、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创面感染、静脉输入高渗液和血液、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D-二聚体、伤后卧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569~11.324,Z值分别为7.357、7.012,P〈0.05或P〈0.01)。(3)年龄、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创面感染、D.二聚体为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904、2.655、3.574、2.786、3.142,95%置信区间分别为1.504~7.652、1.368~6.594、1.958~8.511、1.459~7.001、1.922~8.062,P值均小于0.05)。结论烧伤患者DVT发生率相对较低,诊断时间多在伤后20d以后,类型以下肢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重度烧伤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社交回避和苦恼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凤英 王晓燕 乔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8-733,共6页
目的调查重度烧伤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社交回避和苦恼的现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对出院后来门诊复查的289例重度烧伤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 目的调查重度烧伤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社交回避和苦恼的现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对出院后来门诊复查的289例重度烧伤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重度烧伤患者家庭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均明显低于国内常模(t>3.830,P<0.01),理想亲密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t>3.857,P<0.01);SADS得分明显高于常模。重度烧伤患者家庭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FACESⅡ总分与SADS各项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家庭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与SAD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交回避和苦恼,可能受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下降影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社交回避和苦恼
下载PDF
扩张超薄穿支皮瓣在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及皮肤缺损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晔 习耀峰 +4 位作者 陈荣 杨江艳 张成峰 马伟欢 贾伟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266-268,共3页
目的:探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在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及皮肤缺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09月至2016年1月我院61例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为实验组,共32例,以常规扩张皮瓣修复的患者为对... 目的:探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在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及皮肤缺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09月至2016年1月我院61例面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为实验组,共32例,以常规扩张皮瓣修复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9例。分析两组患者皮瓣愈合及皮肤修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共出现6例皮瓣远端坏死,坏死率为20.69%,实验组的皮瓣坏死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共10例出现皮瓣回缩,术后回缩率为34.48%,而实验组共3例出现皮瓣回缩,术后回缩率为9.38%,实验组患者术后回缩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年,实验组患者的皮瓣厚度均薄于对照组,均未行皮瓣修薄手术,且其外观及肌肉拉伸功能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及皮肤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够降低皮瓣坏死率,且能最大程度恢复面部外观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扩张皮瓣 修复 瘢痕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α-L-岩藻糖苷酶、5'-核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高海锋 赵秋剑 +3 位作者 王静 高凤英 乔芬 李晓雁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6年第8期519-522,527,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5'-核苷酸酶(5'-N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为HCC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首诊为HCC的患者120...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5'-核苷酸酶(5'-N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为HCC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首诊为HCC的患者120例(HCC组)、肝硬化患者150例(肝硬化组)、肝炎患者200例(肝炎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速率法、过氧化物酶法和酶比色法测定血清AFP、AFU、5'-NT和GGT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HCC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AFP、AFU、5'-NT和GGT的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FP、AFU、5'-NT和GGT单独检测HCC的灵敏度分别为58.33 %(70/120)、82.50 %(99/120)、85.00%(102/120)、78.33 %(94/120),特异度分别为88.33%(106/120)、73.33 %(88/120)、88.33%(106/120)、71.67 %(86/120),AUC分别为0.655、0.702、0.814、0.754,四项指标联合检测HCC的灵敏度为98.33 %(118/120),特异度为96.67 %(116/120),AUC为0.975,均较单项检测高(均P<0.05).结论 血清AFP、AFU、5'-NT和GGT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优势互补,对HCC的早期和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甲胎蛋白 Α-L-岩藻糖苷酶 5'-核苷酸酶 Γ-谷氨酰转肽酶
原文传递
血清胱抑素C、5’-核苷酸酶及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高海锋 李晓雁 +3 位作者 王静 乔芬 高凤英 赵秋剑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1期753-75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5′-核苷酸酶(5′-NT)和甲胎蛋白(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为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过氧化物酶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5′-核苷酸酶(5′-NT)和甲胎蛋白(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为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过氧化物酶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148例HCC患者(HCC组)、13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155例肝炎患者(肝炎组)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ys-C、5′-NT和AFP含量,比较其差异,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血清Cys-C、5’-NT和AFP的水平在HCC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35、42.25、58.12,P值均为0.000).三者联合检测HCC的敏感度为100%,较单项及两两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为78.97%;二者联合检测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7,较单项及两两联合检测结果均高,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ys-C、5’-NT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HC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胱抑素C 5′-核苷酸酶 甲胎蛋白 诊断
原文传递
中、重度烧伤患者陪员负性情绪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颖 李晓梅 李玉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22期144-146,共3页
目的分析对中、重度烧伤患者陪员负性情绪的积极干预对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效果。方法将我院129例中、重度烧伤患者陪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 目的分析对中、重度烧伤患者陪员负性情绪的积极干预对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效果。方法将我院129例中、重度烧伤患者陪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陪员均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焦虑、抑郁;干预后,观察组陪员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陪员对患者治疗措施认可率、对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重度烧伤患者陪员普遍存在着程度不等的负性情绪,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陪员的负性情绪,消除其对治疗的认知偏差,并能通过陪员阳光健康的心态感染和带动患者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陪员 负性情绪
下载PDF
绩效考核目标取向与护士差错管理文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凤英 王晓燕 余丽君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调查护士绩效考核目标取向及差错管理文化现状,并分析绩效考核目标取向现状对差错管理文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绩效考核目标取向量表和差错管理文化量表,对宝鸡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1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调查护士绩效考核目标取向及差错管理文化现状,并分析绩效考核目标取向现状对差错管理文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绩效考核目标取向量表和差错管理文化量表,对宝鸡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1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绩效考核目标取向倾向于评价取向,差错管理文化现状中差错反感得分最高,为(6.08±0.45)分,而绩效评估帮助我识别自身的优劣势对护士差错管理文化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可独立解释总变异的10.5%。结论绩效考核目标取向对差错管理文化有显著影响,护理管理者应努力打造以发展取向考核目标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促进以差错开放性沟通、差错掌握和风险承担为主的正向差错管理文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考核 护士 差错管理文化
原文传递
171例无菌切口延期愈合原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秋霞 蒋亚茹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1年第5期41-42,22,共3页
目的探讨171例无菌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以回顾性调查为主,对本院近3年来一类切口乙、丙级愈合病例进行追踪调查,综合分析。结果无菌切口延期愈合原因前三位分别为:脂肪液化76例(44.44%)、血肿36例(21.05%... 目的探讨171例无菌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以回顾性调查为主,对本院近3年来一类切口乙、丙级愈合病例进行追踪调查,综合分析。结果无菌切口延期愈合原因前三位分别为:脂肪液化76例(44.44%)、血肿36例(21.05%)、感染30例(17.54%)。结论预防无菌切口脂肪液化和血肿、控制感染是降低无菌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切口 延期愈合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信息化建设在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中的应用及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高凤英 王晓燕 余丽君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5年第5期189-191,共3页
总结了信息化建设在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中的应用及思考,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结合良好的评判性思维可有效解决一系列临床疑难问题,护理信息化是现代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重视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造高素... 总结了信息化建设在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中的应用及思考,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结合良好的评判性思维可有效解决一系列临床疑难问题,护理信息化是现代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重视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造高素质护理人才等,认为护理信息化是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促进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信息化 护理 评判性思维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伟平 冯亮 +1 位作者 马伟欢 姜恭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西医联合中医活血通窍法治疗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突发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医联合中医活血通窍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测听(PTA)... 目的探讨西医联合中医活血通窍法治疗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突发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医联合中医活血通窍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测听(PTA)阈值、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PTA阈值、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阈值为(40.53±8.14)dB,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75±9.26)dB(P<0.05);观察组红细胞压积为(37.51±4.26)%,纤维蛋白原为(3.85±0.82)g/L,血浆黏度为(1.30±0.27)mP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58±4.13)%、(4.63±0.91)g/L、(1.56±0.28)mPa·s(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基础治疗联合中医活血通窍法治疗突发性聋可有效促进患者听力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升治疗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通窍 突发性聋 安全性 听力 血液流变学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237例门诊烧伤患者伤后自救情况调查分析
11
作者 张秋霞 杨桢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1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了解门诊烧伤患者对意外烧伤后的自救情况。方法自行设计了烧伤后自救情况调查表,对门诊患者烧伤后的自救情况、创面用药等进行调查统计。结果 237例调查者中,72%的患者把创面涂药作为急救,烧伤后不是立即冷疗,而是立即涂药。98人... 目的了解门诊烧伤患者对意外烧伤后的自救情况。方法自行设计了烧伤后自救情况调查表,对门诊患者烧伤后的自救情况、创面用药等进行调查统计。结果 237例调查者中,72%的患者把创面涂药作为急救,烧伤后不是立即冷疗,而是立即涂药。98人没有自救,120人自救不完全正确,而冷疗30分钟以上正确自救者仅有19人。结论门诊烧伤患者普遍缺乏烧伤后正确的自救方法,应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烧伤后自救常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自救 用药 调查分析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伟欢 齐伟平 习耀峰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1267-1267,共1页
目的 探究在临床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中应用中西医结合与磺胺嘧啶银霜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在2011年2月 -2015年8月所收治的112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患者,随机分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与进行西医治疗... 目的 探究在临床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中应用中西医结合与磺胺嘧啶银霜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在2011年2月 -2015年8月所收治的112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患者,随机分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与进行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两组各56例.观察临床疗效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 两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止痛效果非常明显,创面愈合时间短;2周后,观察组已愈合的残余创面瘢痕出现率明显少于观察组.两组指标相比较,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疗效显著,有住院时间短、疼痛轻、愈合快以及瘢痕少等优势,可大幅提高患者生理活动质量,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深度烧伤 残余创面 磺胺嘧啶银霜
下载PDF
89例烧伤死亡病例分析
13
作者 马良 张强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7年第12期26-26,共1页
目的:烧伤死亡率受年龄、总面积、Ⅲ°面积、吸入性损伤等诸多因素影响,死亡原因较多.方法:现将1976年来近30年89例烧伤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按前后15年死亡病人分组(A和B两组),对其病死率,烧伤面积,深度,致伤原因,入院时间... 目的:烧伤死亡率受年龄、总面积、Ⅲ°面积、吸入性损伤等诸多因素影响,死亡原因较多.方法:现将1976年来近30年89例烧伤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按前后15年死亡病人分组(A和B两组),对其病死率,烧伤面积,深度,致伤原因,入院时间,存活时间,吸入伤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旨在完善流行病学资料,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通过对两阶段烧伤死亡病人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进一步提高烧伤救治率的有效措施。结果:总体治疗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由15年前的0.37%降至到现在的0.2%。下降0.17%。烧伤总面积及Ⅲ°面积比15年前增大,但是小面积烧伤死亡病例增多。合并吸入性损伤者死亡率较高,吸入性损伤仍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15年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近15年为败血症、吸入性损伤、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控制烧伤创面及早削切痂封闭创面是预防败血症的重要环节。目前烧伤死亡原因依次为吸入性损伤、败血症和MSOF。对各器官功能的扶持,感染的预防控制、休克的复苏、吸入性损伤的预防治疗是今后临床中的重点工作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死亡率 病例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