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价值”的文化发现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35
1
作者 袁祖社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42,共19页
合理的社会价值理性信念的确立和自觉践履,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成熟和圆融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实践,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方式,反思"现代性文明"的多重弊端,自主地探寻、创制并努力实践"中国价值&... 合理的社会价值理性信念的确立和自觉践履,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成熟和圆融的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实践,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方式,反思"现代性文明"的多重弊端,自主地探寻、创制并努力实践"中国价值",追求并塑造民族文化之新精神信仰与价值(理性)信念的艰难曲折过程。此一追求和践行过程所着力呈现的,是该文化自身新形态自主创生和演进的历程,以及民族整体性人格境界之自为获得和攀升的方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中国价值"禀赋着鲜明的实践指向,其所依循的,是个体性与社会公共性、民族化与世界化内在有机整合基础之上真实的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逻辑,彰显的是对崇高的正义信仰的吁求,以及对当代中国民众之普遍而真实的美好生活福祉的承诺。"中国价值"所着力锻造的,是具有当代"世界公民"气度与博大胸襟,且具备宽厚、仁爱、责任、担当的美好人性品质与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气质的"中国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公共价值 社会正义
原文传递
“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 被引量:21
2
作者 寇东亮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6,共7页
"美好生活"概念凸显了生活的真、善、美及其统一,蕴涵内在的"自由"逻辑。"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常性和自在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自我享受的"常态自在"生活,即一种&... "美好生活"概念凸显了生活的真、善、美及其统一,蕴涵内在的"自由"逻辑。"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常性和自在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自我享受的"常态自在"生活,即一种"受动中能动"的日常生活;二是精神性和超越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灵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自由"生活,即一种不断充实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的道德生活。新时代"美好生活"构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思想,反映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及其自由面向,标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自由 日常生活 道德生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三个王国”的自由思想 被引量:5
3
作者 寇东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28,共8页
劳动概念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劳动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命门。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自由意蕴,遭遇不少西方学者的持续质疑、误解甚至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一个关涉人类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总体性和历史性... 劳动概念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劳动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命门。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自由意蕴,遭遇不少西方学者的持续质疑、误解甚至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一个关涉人类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总体性和历史性范畴,蕴含历史本体论、历史批判论和历史目的论意义,具有三重辩证意涵和自由意蕴。具体来说,在历史本体论层面,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凸显“必然王国”的自由;在历史批判论层面,劳动作为“谋生手段”,凸显“偶然王国”的自由;在历史目的论层面,劳动作为“第一需要”,凸显“自由王国”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实践 自由 自由王国
下载PDF
公共性与公共诠释的中国逻辑研究论纲 被引量:3
4
作者 袁祖社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1,共8页
学理性意义上原本作为政治哲学理论、话语范畴的"公共"、"公共性",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进入诠释学,获得独特的具有相对普遍意义的诠释学资质与功能,是一个需要慎思明辨的新问题。一方面,"公共"、"公共... 学理性意义上原本作为政治哲学理论、话语范畴的"公共"、"公共性",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进入诠释学,获得独特的具有相对普遍意义的诠释学资质与功能,是一个需要慎思明辨的新问题。一方面,"公共"、"公共性"本身就是一个随时代变迁、视界转移,其语义本身需要不断诠释的纷争性学术场域。迄今,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理论依然没有在其深层意义上达成应有的共识。另一方面,除非"公共诠释"的对象及所提出、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方法是全新的,否则,就会因难以获得范式上的自足、自洽性,而无法在诠释学领域立足。此外,现代哲学诠释学所面临着的传统的包括意义呈现的"相对主义",以及因哈贝马斯和伽达默尔的争论所引发的"批判性介入"何以可能等诸多依靠自身无法得到最终克服的根本性难题和困境,"公共诠释"在这方面能否以及如何有新的建树?对此,既需要立足观念史的意义对"公共"以及相关问题做有针对性的梳理和辨析,同时更需要对使得"公共"、"公共性"成为可能和现实制度、文化以及整个社会普遍的公共性认知水平和普遍自觉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和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诠释 中国逻辑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本然关系之多视域解蔽及其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士英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76,共9页
既有研究仅着眼于文献性视域,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或判定为同质关系,或判定为异质关系,从而遮蔽了其本然关系。从综合性视域看,二者分属本体论、世界观范畴。前者通过揭示作为世界的全部人类历史得以可能的前提,供给后者赖以生成... 既有研究仅着眼于文献性视域,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或判定为同质关系,或判定为异质关系,从而遮蔽了其本然关系。从综合性视域看,二者分属本体论、世界观范畴。前者通过揭示作为世界的全部人类历史得以可能的前提,供给后者赖以生成的基础和根据,对于后者而言居于逻辑上位地位;后者基于前者所供给的根据和基础,形成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前者而言居于逻辑下位地位。但后者的世界观属性和前者的本体论属性,使得二者又具有总体与局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这样,后者对前者又居于逻辑上位地位,前者对后者又居于逻辑下位地位。前者与后者逻辑相互贯通,内容相互结合,共同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完整内容。对二者本然关系的解蔽,使二者得以各归其位,各禀其性,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关系 视域 效应
下载PDF
从“感性现实”到“自觉实践”: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哲学释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国兵 雷龙乾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120,共7页
人是全部哲学研究的聚焦点,所有哲学都把人的规定性设准为"自由"来展开对"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总是按照"人–是–存在"的主观式、直线式和绝对式的逻辑来研究,结果导致把人和... 人是全部哲学研究的聚焦点,所有哲学都把人的规定性设准为"自由"来展开对"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总是按照"人–是–存在"的主观式、直线式和绝对式的逻辑来研究,结果导致把人和自由都抽象化,导致抽象阻隔具体和逻辑阻隔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实践感性出发,按照"感性需要–对象世界–实践自觉"的逻辑展开研究,从而确认具体的人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来实现对人自己的占有和对对象世界的占有,肯定了作为类存在的人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自觉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规定性设准 感性现实自在 实践自觉自由
下载PDF
习近平党史观蕴含的人民旨蕴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国兵 雷龙乾 《理论研究》 2022年第1期26-32,共7页
习近平党史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理论逻辑生成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实践创造了伟大历史,对伟大历史的理论逻辑进行时代性总结,可从党史观的角度加以梳理。习近平党史观抓住蕴藏在党史内的人民主线,围绕人民根基、人民主体、... 习近平党史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理论逻辑生成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实践创造了伟大历史,对伟大历史的理论逻辑进行时代性总结,可从党史观的角度加以梳理。习近平党史观抓住蕴藏在党史内的人民主线,围绕人民根基、人民主体、人民中心确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历史的实践竞合。在实践竞合中,习近平党史观再次阐述新时代党史观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至上的人民旨蕴,并从人类世界视域阐述人民的世界性,彻底澄清新时代党史观的人民时代价值和人民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党史观 人民旨蕴 时代价值
下载PDF
价值本质的自我澄明:观念史视角的合理介入 被引量:2
8
作者 袁祖社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88,共8页
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人类的历史与制度文化实践中关于社会真价值(规范与规制方式)的寻索与证成历程表明,迄今为止,智识层面上,人类思维有关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仍然是一个语义模糊、意象迷离、难定一尊的纷争性领域。真实的情形... 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人类的历史与制度文化实践中关于社会真价值(规范与规制方式)的寻索与证成历程表明,迄今为止,智识层面上,人类思维有关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仍然是一个语义模糊、意象迷离、难定一尊的纷争性领域。真实的情形是,对于究竟何谓价值以及以何种方式呈现某种合理的价值等,囿于背景差异和话语范式的不同,导致理解和认知上的歧见丛生,属思想史的常态。现代观念史的方法及其逻辑,旨在强调淡化或者模糊观念得以可能的历史、文化、制度、生活甚至狭隘化的地方性知识的偏狭与定见,强调基于特定的学术共同体内之约定性命题的跨时空性与即时性观照,从而遵从情景性场域,为介入其中的不同主体提供一个基于自觉、自主、自由基础上的选择性机会和权利。此一分析视角旨在颠覆文化研究中的"中心"和"边缘"的主观性强制划分,对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言说价值的本质及其生存的真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本质 观念史 话语范式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规则主义伦理学的反思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佳宝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23,共8页
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这一人类灾难,功利主义者指出严格的禁足措施有可能比病毒本身的危害更大。但功利主义这种将一切价值化约为后果的理解方式存在着诸多缺陷,它所预设的抽象的合理性亟待认真反思。功利主义暴露的现代道德哲学的规则主... 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这一人类灾难,功利主义者指出严格的禁足措施有可能比病毒本身的危害更大。但功利主义这种将一切价值化约为后果的理解方式存在着诸多缺陷,它所预设的抽象的合理性亟待认真反思。功利主义暴露的现代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特征与现代社会的技术化科层制恰恰形成合谋。结合此次疫情的应对措施以及相关的医疗实践问题,可以从美德伦理学角度对规则主义的伦理学作出检讨。应该以展现美德的方式来应对厄运,对技术的统治性地位要保持警惕,还应从人性及其美德出发来理解伦理学和伦理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主义 规则主义 美德伦理学 命运 技术 人性
下载PDF
从“北方王门”到“关学”:阳明学的地域化研究——以关中南大吉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明儒学案》将南大吉定位为"北方王门",《关学编》则定位南氏为"关学",二者的不同定位共同体现了南氏的阳明学学术性质和关中地域性。南大吉一生学思经历的转变都与阳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以阳明弟子身份在关中... 《明儒学案》将南大吉定位为"北方王门",《关学编》则定位南氏为"关学",二者的不同定位共同体现了南氏的阳明学学术性质和关中地域性。南大吉一生学思经历的转变都与阳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以阳明弟子身份在关中地区讲学"致良知",将阳明学与关中传统的横渠学相融合,成为阳明学关中地域化的发端。南氏理学知识的突破、门户之见的突破、认知自觉的突破,是哲学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性的突破。南氏家族对"致良知"的创新性尝试及与冯从吾的交往与诠释,体现了阳明学关中地域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吉 《明儒学案》 关中 致良知 地域化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建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寇东亮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49,共7页
自由问题是现代政治思想聚焦和界分的最主要议题之一。面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强势话语和社会主义自由观话语权的弱势现状,我们亟待建构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创制了社会主义自由观及其经... 自由问题是现代政治思想聚焦和界分的最主要议题之一。面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强势话语和社会主义自由观话语权的弱势现状,我们亟待建构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创制了社会主义自由观及其经典话语体系,它遭遇了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各种"话语权挑战"。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自由在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获得新确认和新阐释。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根据,提炼和概括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自由元素和自由精神,批判自由主义自由观,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中国古代尤其是近现代自由思想,这是建构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立足点、着力点和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权
原文传递
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中的历史意蕴定向——从《共产党宣言》的实践逻辑起论
12
作者 王国兵 雷龙乾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第1期45-52,共8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已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恰好同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实现着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契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会代替资产阶级,自由人联合体的人类世界新文明实践将... 人类文明新形态已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恰好同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实现着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契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会代替资产阶级,自由人联合体的人类世界新文明实践将会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文明。“宣言”中历史实践的唯物史观客观逻辑、无产阶级利益规定、科学文明形态和革命历史实践,已成为人类新文明诞生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南,为人类当前和将来实践确定现实变革的历史定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生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共产党宣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意蕴定向
下载PDF
差异合理性与面向“他者”的实践-正当性生存智慧——“正义社会”的现代性悖歧及其价值理性期许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祖社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5,共8页
"正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是文明转型新时期包括中国思想界在内的全球社会,对宇宙大道之深彻的集体性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代社会合理的构成理据之自主、自觉的探索。"正义社会"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理... "正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是文明转型新时期包括中国思想界在内的全球社会,对宇宙大道之深彻的集体性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代社会合理的构成理据之自主、自觉的探索。"正义社会"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理性"的培养和化育工程,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公共价值实践之基点的确立:在社会存在的真理性信念上,着眼市场化社会"异质性生存现实",强调由传统的组织社会生活的"权力-强制性真理"观走向现代"信念-协同性真理"观;在社会治理模式上,立足"正义社会"本有和应有的总体性反思及其超越性诉求维度,力图实现一种"公共性文化信念"制导下的"以善治善";而在现代个体之理想的生存范式选择层面,则倡导一种面向"他者"的实践-正当性生存智慧,从而有效激励社群共同体内成员将社会化的外部行为,转化为社会整全性的价值选择与行为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社会 差异合理性 价值理性 正当性
原文传递
青年马克思对“德国自由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1
14
作者 寇东亮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9,共8页
在历史哲学层面,通过与英法自由主义的比较,马克思指认德国自由主义秉赋“观念论”特质,并揭橥德国自由主义“观念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成因。在实践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德国自由主义“观念论”崇尚一种“理论实践”形态,并依据“群众-... 在历史哲学层面,通过与英法自由主义的比较,马克思指认德国自由主义秉赋“观念论”特质,并揭橥德国自由主义“观念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成因。在实践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德国自由主义“观念论”崇尚一种“理论实践”形态,并依据“群众-精神”实践主体、“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实践结构、“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实践功能等实践唯物主义逻辑,揭示德国自由主义“理论实践”的抽象性和狭隘性。在政治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德国自由主义“理论实践”的重要指向是对英法自由主义的批判,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所自诩的“自由主义批判”的批驳,马克思揭穿德国自由主义的错位历史观和保守政治观,彰显实践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德国 自由主义 实践 批判
原文传递
论“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践生成逻辑——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5
作者 王国兵 雷龙乾 《大连干部学刊》 2021年第9期17-23,共7页
从表面看,《共产党宣言》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众多著作中的一本,但是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总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澄明这个总问题的内核和逻辑,才能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总逻辑。彻底的理解总问题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 从表面看,《共产党宣言》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众多著作中的一本,但是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总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澄明这个总问题的内核和逻辑,才能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总逻辑。彻底的理解总问题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要从历史中弄清人的问题、从现实中澄明人的问题、从实践中生成人的问题。为了人类的利益,更准确地说就是为了多数人、劳动者、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不变的“初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人联合体 实践生成逻辑 《共产党宣言》 总问题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对“政治解放”境遇中的自由及其悖谬的辩驳
16
作者 寇东亮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58,共7页
立足激进民主主义立场,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所确立的"自由"及其悖谬进行辩驳,是1843年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变革的重要环节。这种辩驳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实现的国家与宗教的分离及政... 立足激进民主主义立场,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所确立的"自由"及其悖谬进行辩驳,是1843年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变革的重要环节。这种辩驳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实现的国家与宗教的分离及政治国家的建立,辩驳"自由国家"及其唯灵主义;二是围绕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及世俗生活的塑造,辩驳"自由社会"及其利己主义;三是围绕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导致的人的二重化及公民身份的建构,辩驳"自由公民"及其形式主义;四是围绕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引发的精神解放,辩驳"自由精神"及其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解放 自由 悖谬
原文传递
公共性与公共诠释的中国逻辑研究论纲
17
作者 袁祖社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6期40-41,共2页
“公共诠释”本质上是“实践的”,具有现实性、历史性品格,其所关注的对象和主题及其学理性努力,在于深入到使得“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可能和现实的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特定时代的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景,旨在超越诠释... “公共诠释”本质上是“实践的”,具有现实性、历史性品格,其所关注的对象和主题及其学理性努力,在于深入到使得“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可能和现实的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特定时代的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景,旨在超越诠释学的“文本性逻辑”而转向一种“历史性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性 文本性 诠释学 研究论纲 公共性 逻辑 相互关系 现实性
原文传递
向智慧而生——理性关系建筑学开辟的归途
18
作者 戴晖 思小云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76-82,共7页
现代否定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它所肯定的是什么呢?启蒙以来知性的乐观态度吗?解释学基于体验的多元化理解吗?由现代人性的危机促成的世界整体关系的转折吗?现代性的强劲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创造力量,其衰微则表明智慧的法度并非源于人自... 现代否定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它所肯定的是什么呢?启蒙以来知性的乐观态度吗?解释学基于体验的多元化理解吗?由现代人性的危机促成的世界整体关系的转折吗?现代性的强劲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创造力量,其衰微则表明智慧的法度并非源于人自身,无法由人来创造。智慧在每一个历史时代皆先行于哲学,哲学秉承了智慧所给予的对人性的知,将之保藏在逻辑的说服力中,纯粹思即纯粹的自我说服。这是哲学理性的人性力量,也是其生活的真实性。理性关系建筑学通过理性关系的不同形态展现哲学与智慧的关系,围绕着这一关系辨别理性与自身的区分——自然理性、世界理性和哲学理性。在此基础上,当下思想对历史、世界和语言的合理把握是现实的可能性,是值得推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关系建筑学 现代 智慧
下载PDF
当代“中国价值”的“在场性”
19
作者 袁祖社 《党政干部参考》 2017年第20期54-54,共1页
“中国价值”作为中国关于面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的方案和智识性表达,与体现了新文明精髓的当代“中国精神”的生成,在深层思想旨趣上内在相通。其自我证成与确立,关乎面向未来的整体性的中国国家形象;其语义所指,是以自信和... “中国价值”作为中国关于面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的方案和智识性表达,与体现了新文明精髓的当代“中国精神”的生成,在深层思想旨趣上内在相通。其自我证成与确立,关乎面向未来的整体性的中国国家形象;其语义所指,是以自信和前瞻性的姿态,在反思性批判和超越性意义上,基于文明形态之质性判别、比较、寻绎、对话和实践观照与选择甄别等,依照自己所认定的合理的方式,对中华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精神 价值 当代 在场 中国国家形象 面向未来 语义所指 文明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