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130
1
作者 党安荣 阎守邕 +1 位作者 吴宏歧 刘亚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10-915,共6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及全国农业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支持下 ,在前人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基于 GIS的土地生产潜力研究方法 ;然后 ,就土地生产潜力的“土壤有效系数”进行重... 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及全国农业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支持下 ,在前人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基于 GIS的土地生产潜力研究方法 ;然后 ,就土地生产潜力的“土壤有效系数”进行重点研究 ,探讨了其计算方法与模型 ;并应用机制法 ,通过光、温、水、土逐级衰减 ,具体计算了全国分县土地生产潜力 ;最后 ,通过分级统计和分级制图 ,分析了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的数值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 土地生产潜力 土壤有效系数
下载PDF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 被引量:71
2
作者 萧正洪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66,共17页
关中农村灌溉用水资源权属关系的最基本特点是所有权与使用权二者的分离,农民只享有使用权,而包含于水粮之中的水资源使用权费是国家所有权藉以实现的经济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中,水权的取得方式和分配原因、实现的途径和管理方式存在... 关中农村灌溉用水资源权属关系的最基本特点是所有权与使用权二者的分离,农民只享有使用权,而包含于水粮之中的水资源使用权费是国家所有权藉以实现的经济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中,水权的取得方式和分配原因、实现的途径和管理方式存在着若干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水资源 水权分配 水资源使用权 关中地区 农田灌溉 水册 水使用权 历史时期 明清时期 渠灌区
原文传递
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3
3
作者 龚胜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04-316,共13页
中国古籍里所说的瘴病主要是指恶性疟疾一类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热湿的气候环境和夏秋季节。2000年来,由于人为的作用和气候的变迁,其主要分布范围具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战国西汉时期以秦岭淮河为北界;隋唐五代时期以大巴山长江为北界;... 中国古籍里所说的瘴病主要是指恶性疟疾一类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热湿的气候环境和夏秋季节。2000年来,由于人为的作用和气候的变迁,其主要分布范围具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战国西汉时期以秦岭淮河为北界;隋唐五代时期以大巴山长江为北界;明清时期则以南岭为北界。历史时期瘴病的流行,是导致瘴病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瘴病 分布 地理环境 传染病 恶性疟
下载PDF
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42
4
作者 王晖 黄春长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8,共6页
新石器时代到商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期;商代后期气候出现了干旱化,导致了古公父迁岐,文王迁程迁丰,帝乙帝辛时不断向南方发展;而商末的旱灾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索,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商末气候环境的变... 新石器时代到商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期;商代后期气候出现了干旱化,导致了古公父迁岐,文王迁程迁丰,帝乙帝辛时不断向南方发展;而商末的旱灾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索,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商末气候环境的变迁对其时社会政治的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气候环境 社会变迁 干旱化 周武王克商
下载PDF
中国城市的选址与河流 被引量:31
5
作者 马正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3-87,172,共6页
中国城市无论都城或地方城市,其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中国的都城毫无例外地都把城址选择在河流的沿岸,或距河流不远,而地方城市也大都如此,这是中国城市选址的一条基本规律,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和水路交通问题。城市... 中国城市无论都城或地方城市,其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中国的都城毫无例外地都把城址选择在河流的沿岸,或距河流不远,而地方城市也大都如此,这是中国城市选址的一条基本规律,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和水路交通问题。城市选址于河流沿岸,为城市的延续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土地平坦、物产丰盈、供水方便和交通便利。城市的城址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 城市城址 河流 水路交通
下载PDF
历史记录提取的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重要气候事件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7
6
作者 侯甬坚 祝一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29,共7页
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 ,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 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 ,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 ,并与竺可桢曲线、敦德冰心δ1 8O记录进行对比以接受验证 ,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 ... 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 ,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 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 ,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 ,并与竺可桢曲线、敦德冰心δ1 8O记录进行对比以接受验证 ,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 ,结论是 :5~ 2 .7ka B.P.黄河中下游平原气候环境变化呈现多样性 ,间有高温强降雨、海侵、降尘等现象发生 ,干旱作为头等灾害一直存在 ,提取的历史气候事件概括性、真实性强 ,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可能具有大范围的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事件 历史文献记录 黄河中下游平原 冰心 古气候变化 氧同位素
下载PDF
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 被引量:40
7
作者 秦晖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3-84,共12页
为什么要把前近代的关中农村作为一个模式来研究呢?这是因为: 一、关中是中国“黄土文明”的发祥地、封建社会与大一统国家的摇篮,周秦汉唐的立国之基。当中华民族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时,关中是灿烂中华的灿烂中心,当中国被世界近代化进... 为什么要把前近代的关中农村作为一个模式来研究呢?这是因为: 一、关中是中国“黄土文明”的发祥地、封建社会与大一统国家的摇篮,周秦汉唐的立国之基。当中华民族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时,关中是灿烂中华的灿烂中心,当中国被世界近代化进程所抛弃时,关中又是停滞中国的停滞典型。中国在世界上由先进变落后,而关中在中国由先进变落后。关中农民曾经是“秦王扫六合”的锐气所依,近代以来又以保守著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社会 农村经济 土改 经营地主 商品经济 土地改革 租佃关系 前近代 模式 农民
原文传递
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 被引量:35
8
作者 张懋镕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6,共26页
一 问题的提出,二 个案分析,三 问题的症结与断代两系说发凡,四 两大系统青铜器的倾向性特征,五 “两系说”的主要意义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 断代 青铜器 西周 刍议 倾向性 个案分析 症结 意义 局限性
原文传递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姚文波 刘文兆 +1 位作者 赵安成 李怀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112-117,共6页
基于对陇东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大多数群众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业及其各项措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小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有成效,但因非示范区、非项... 基于对陇东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大多数群众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业及其各项措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小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有成效,但因非示范区、非项目区效果不明显,大尺度地域范围内综合治理的成效就有限。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综合治理实施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评价,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利用综合治理的经济利益调动实施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引导群众致富与其客观上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以达到综合治理目的。基于此,提出了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益评价 指标体系 水土保持 问卷调查
下载PDF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朱士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1,共8页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 ,除包括今之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5省、自治区外 ,还当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其下又可分为 8个二级自然区。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以迄现代 ,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明显变化 ,主要...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 ,除包括今之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5省、自治区外 ,还当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其下又可分为 8个二级自然区。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以迄现代 ,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明显变化 ,主要是 :1 .天然植被大多消失殆尽 ;2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3.土地沙漠化扩大 ;4.高山冰川雪线后退 ,冰雪储量减少 ;5.河流湖泊变化显著。一些河流河道流程减少、发生断流 ,有的湖泊湖面缩小、甚至消失 ;6.绿洲萎缩。总结其变化特征主要为 :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反映在干旱化、沙漠化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有气候干旱化的影响 ,也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 ;生态环境变化在历史时期以秦汉、唐、明清时期最为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趋剧烈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广泛深远 ,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威胁着其周边地区 ,尤其是其东部华北平原与京津地区之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气候干旱化 历史时期 消失 变迁 明清时期 华北平原 制约 威胁 扩大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的陕西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东海 任志远 +3 位作者 王晓峰 白江涛 刘宪锋 冯雪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5,共7页
基于MODIS数据,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提取陕西黄土高原2000—2009年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研究其整体变化趋势,并根据植被覆盖类型、地形、气候和土壤因子进行特征分区,研究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整体而言,10 a间研... 基于MODIS数据,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提取陕西黄土高原2000—2009年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研究其整体变化趋势,并根据植被覆盖类型、地形、气候和土壤因子进行特征分区,研究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整体而言,10 a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2000—2009年共增长约10百分点。植被覆盖度为0~10%、>10%~20%、>20%~30%、>30%~40%和>40%~50%的区域面积年平均减少-1.05%、-8.63%、-7.04%、-7.20%和-3.49%,而植被覆盖度为>50%~60%、>60%~70%、>70%~80%、>80%~90%和>90%~100%的区域面积年平均增长6.92%、10.53%、4.05%、0.87%和7.06%。地形和水热状况从宏观上决定植被覆盖类型,并且影响植被疏密程度,土壤侵蚀影响植被受破坏程度,植被覆盖度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陕西 黄土高原 特征分区 MODIS
下载PDF
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8-453,共6页
通过对周原全新世古土壤和关中新石器文化的研究,认为新石器文化对环境变化有积极的响应。但这种响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其中5800~5000 a B.P.间的以干旱为特征的环境恶化是造成关中仰韶文化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探讨了环境因素在新... 通过对周原全新世古土壤和关中新石器文化的研究,认为新石器文化对环境变化有积极的响应。但这种响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其中5800~5000 a B.P.间的以干旱为特征的环境恶化是造成关中仰韶文化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探讨了环境因素在新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类文化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新石器文化 环境演变 全新世
下载PDF
清代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及其原因 被引量:26
13
作者 萧正洪 《中国农史》 1988年第4期69-84,共16页
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矛盾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清代陕南地区种植业盛衰的过程以及原因。清代前期,陕南种植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发展,具有相当不同的面貌。其总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耕区域狭小。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大批南方... 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矛盾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清代陕南地区种植业盛衰的过程以及原因。清代前期,陕南种植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发展,具有相当不同的面貌。其总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耕区域狭小。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大批南方流民徙入陕南,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其中,以玉米、马铃薯等新作物的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粮食生产的兴盛最为显著,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在种植业中的地位亦有所上升。但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陕南人口显著减少,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的种植日见式微,种植结构与作物布局的不合理性愈加严重,种植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程度不等地趋于衰退。导致清代陕南种植业由落后到兴盛、又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政策与农业垦殖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史表明,第一,符合一定地区特点、具有灵活性、长期性和延续性的农业政策,能对种植业的发展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必然严重地阻碍种植业的发展。第二,以滥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换取来的种植业的兴盛,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其衰落是难以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陕南山区 经济林木 粮食生产 马铃薯 经济作物 低山丘陵 高寒山地 农业政策 种植结构
下载PDF
论宗教与民族认同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吕建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51,共6页
宗教与民族虽属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对民族尤其民族认同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宗教是民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二、宗教是一类次生民族生成的认同标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决... 宗教与民族虽属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对民族尤其民族认同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宗教是民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二、宗教是一类次生民族生成的认同标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宗教是民族分合的特定因素,一个民族因信仰不同的宗教而发生分离,不同的民族也因信奉同一种宗教而聚合为新的民族;四、宗教是构建族源认同的重要因素,不同来源的民族因信仰某种宗教而重构相应的族源;五、宗教是族类认同的一种方式,其族际认同意识最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民族 民族认同 族际关系
下载PDF
汉宋之间医患关系衍论——兼论罗伊·波特等人的医患关系价值观 被引量:30
15
作者 于赓哲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17,160-161,共18页
传统医患关系模式已经引起现代医学界的重新关注。古人面对疾病时可能选择医人,也可能选择寺观、巫觋,或者自救,或者以命定论为指导游离于医患关系之外。上层社会有普遍的试医、择医现象,患者及其家属掌控着医疗主动,下层民众则无法做... 传统医患关系模式已经引起现代医学界的重新关注。古人面对疾病时可能选择医人,也可能选择寺观、巫觋,或者自救,或者以命定论为指导游离于医患关系之外。上层社会有普遍的试医、择医现象,患者及其家属掌控着医疗主动,下层民众则无法做到。所以,世俗医人与患者的关系只是医疗关系圈子的一部分而已,医人并不承担效率医疗的重任。医者面对市场竞争和患者的主动形成了重视个体疗效、注重技术保密的特点,而且秉承"医者意也"的思想,强调医者个人的决断,对医人个体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对于规模化培养医人、医药分工则缺乏热心。从理论、技术、人员等各方面来说传统医学并没有效率医疗的思想和准备。汉宋之间中国就已经出现许多类似医院的组织,医疗空间也比较多样,但是,并未催生出"医院模式"。中国传统医患关系可以比喻为农业社会"手工制品",个体精致,效率不足,而现代医患关系是工业时代的"工业化产品",回答前者能否对后者改良提供帮助的问题必须考量其历史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汉宋之间 择医 个体疗效 效率医疗
原文传递
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 被引量:29
16
作者 侯甬坚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61,112,共10页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我国现存的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典范景物,其形成过程必然是在历史时期。在可查阅的汉文历史文献资料、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哈尼族古歌资料中,惟有后者包含着较多的可以深入挖掘的梯田形成史信息。据此分...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我国现存的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典范景物,其形成过程必然是在历史时期。在可查阅的汉文历史文献资料、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哈尼族古歌资料中,惟有后者包含着较多的可以深入挖掘的梯田形成史信息。据此分析得知,历史上哈尼人迁徙所至的是海拔甚高、野生动植物密集的原始大山环境,经过了撵山堵口、烧地盘、找田、挖田、挖水路等步骤,他们辟荒坡为台地,利用平缓而下的山势来建造广大的梯田,走的是开山为田、营建家园之路,这也为20世纪60年代的家族开田资料所证实。结合唐代史籍,推测哈尼梯田最早出现的时间为唐代或稍前(距今约1500年),在类似的中央王朝政令影响微弱的少数民族地区,依赖平整的梯田提供生活之资,形成具有垂直地带特征的红河哈尼梯田社会,属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自然之利的一种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元江流域 梯田形成史 垂直地带性 地方-民族经验
下载PDF
《列女传》与周秦汉唐妇德标准 被引量:18
17
作者 焦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98,共7页
衡量古代妇女的历史地位,除了要看她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个时代针对她们而制定的道德标准。从周秦汉唐时代妇女道德标准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禁锢妇女个性的贞节观念的确立不仅仅是两宋儒学家提倡与鼓吹的结果... 衡量古代妇女的历史地位,除了要看她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个时代针对她们而制定的道德标准。从周秦汉唐时代妇女道德标准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禁锢妇女个性的贞节观念的确立不仅仅是两宋儒学家提倡与鼓吹的结果,它还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那就是自北魏开始到隋唐承继的礼教兴复建设而导致的女教工作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汉唐礼教 妇德标准 《列女传》 女教
下载PDF
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兼论从“满天星斗”到黄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转变 被引量:26
18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6-86,共11页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法及管理刑法的官员便出现了;这样派往各方诸侯视察监督的使官也出现了,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赋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于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组织形态便形成了。同时也出现了由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的格局向黄河中游文明中心转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起源 上博楚竹书 史前大洪水 尧舜禹 夏代
下载PDF
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87,共7页
据二十四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的有关记载对我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看 ,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 ,而且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从... 据二十四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的有关记载对我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看 ,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 ,而且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从空间分布上看 ,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是多发区。另外 ,沙尘天气多发区域还存在着明显的位置移动 ,在 10世纪前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10世纪以后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 ,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人类活动的加剧会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 ,加速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现代气象学 《汉书·五行志》 《清史稿·灾异志》 成因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中国 历史时期
下载PDF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东海 任志远 +1 位作者 冯雪铭 李双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552,共8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社会-经济-生态 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