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及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涛 杨美文 张雷达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4-302,共9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及预测因素,以指导术后更早拔除腹腔引流管,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30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法分析以及受试者操...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及预测因素,以指导术后更早拔除腹腔引流管,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30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统计法分析以及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术后早期胰瘘的影响因素及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43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早期胰瘘116例(26.9%),此外,在未发生术后早期胰瘘的患者中,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术后胰瘘、腹腔感染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5d后拔管患者(3.1%vs.12.1%、9.2%vs.20.3%、24.5%vs.42.0%,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DFA_1)与术后第1天血清淀粉酶水平(SA_1)为术后早期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0、1.004,95%CI=1.000~1.001、1.001~1.006,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DFA_1预测PD术后早期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明显大于SA_1(0.745),DFA_1≥494.75IU/L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80.8%、62.7%、96.5%。结论:DFA1是PD后早期胰瘘重要的影响与预测因素,对于DFA_1<494.75IU/L的患者,可于术后第3天安全拔除腹腔引流管,并对患者实施快速康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淀粉酶类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肝癌根治术对患者血清生物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洁 廖睿 张庆怡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5期1597-160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肝癌根治术对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96例行肝癌根治术的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肝癌根治术)和对照组(行开腹肝癌根治术),每组9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肝癌根治术对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96例行肝癌根治术的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肝癌根治术)和对照组(行开腹肝癌根治术),每组9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统计其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TNE-α、IL-8、CRP、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年,截至随访结束,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3.06%(3/98)、4.08%(4/98),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20%(10/98)、12.24%(12/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肝癌根治术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小,能够改善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对肝脏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且复发率、转移率低,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腹腔镜肝癌根治术 肝功能 免疫功能 炎性反应
下载PDF
术后纤维胆管镜取石治疗肝胆管残余结石80例疗效观察
3
作者 程廷涛 丁钧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第24期1-2,27,共3页
目的:探讨对肝胆管残余结石患者行术后纤维胆管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肝胆管残余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行传统取石术治疗,研究组行纤... 目的:探讨对肝胆管残余结石患者行术后纤维胆管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肝胆管残余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行传统取石术治疗,研究组行纤维胆管镜取石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5%(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25%(13例),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50%(78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6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胆管残余结石患者行纤维胆管镜取石术治疗,不仅能够避免再次进行胆管手术,同时,还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以及损伤小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纤维胆管镜取石术治疗 肝胆管残余结石患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发生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蒋弟 陈诚 +7 位作者 刘智鹏 王子然 刘雲华 刘兴超 樊海宁 白洁 江艳 陈志宇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263-267,共5页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实现教科书式结局(TO)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及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在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间收治的pCCA患者资料,共纳入316例。实现以下...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实现教科书式结局(TO)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及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在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间收治的pCCA患者资料,共纳入316例。实现以下所有6个结局,被认定为实现TO:术后30 d内无并发症、术后30 d内无死亡、术后30 d内无再入院、无围手术期输血、无延长的住院时间、阴性切缘。依据是否实现TO,将患者分为TO组(n=79)和非TO组(n=237)。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p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实现TO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16例患者中,79例(25.0%)实现TO。TO组患者的术前黄疸、淋巴结转移、大血管侵犯的比例均显著低于非TO组,肿瘤浸润范围显著小于非TO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无术前黄疸、肿瘤浸润范围≤3 cm、无大血管侵犯、无淋巴结转移,与p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实现TO独立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仅有四分之一的pCCA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能够实现TO。无术前黄疸、肿瘤浸润范围≤3 cm、无大血管侵犯、无淋巴结转移是pCCA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实现TO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教科书式结局 根治性切除术 短期预后 Logistics回归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逆概率加权法分析肝胆管结石病腹腔镜与开放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5
作者 赵小林 刘智鹏 +8 位作者 金烁 罗宇乐 白洁 江艳 王小军 弓毅 戴海粟 郑树国 陈志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26-30,共5页
目的比较开放肝切除(OH)和腹腔镜肝切除(LH)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LH在肝胆管结石病的应用提供询证医学证据。方法纳入2002~2020年西南医院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的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患者402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OH组33... 目的比较开放肝切除(OH)和腹腔镜肝切除(LH)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LH在肝胆管结石病的应用提供询证医学证据。方法纳入2002~2020年西南医院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的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患者402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OH组331例与LH组71例。通过逆概率加权(IPTW)平衡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IPTW后:LH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38.5%,无术后肝衰竭发生,中位术中失血量200 ml;OH组并发症发生率69.4%,术后肝衰竭发生率3.7%,中位术中失血量30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无复发生存间隔(mR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H治疗肝胆管结石相对于OH在安全性上具有特定的优势,在有效性上与OH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腹腔镜肝切除 开放肝切除 逆概率加权法
下载PDF
ALPPS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强 马宽生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42-446,共5页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是近年来兴起的解决大范围肝切除后预留肝体积不足的一种手术策略。早期的ALPPS术式主要应用于转移性肝...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是近年来兴起的解决大范围肝切除后预留肝体积不足的一种手术策略。早期的ALPPS术式主要应用于转移性肝癌,对于能否应用在原发性肝癌,尤其是伴有肝硬化的进展期肝癌,国内外学者多持怀疑、否定的态度。随着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入以及技术手段上的改进,越来越多原发性肝癌应用ALPPS术式的病例被报道。本文拟就该术式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步肝切除术 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结扎术 门静脉栓塞术 预留剩余肝脏体积
下载PDF
肝胆管结石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赖依林 王如意 +7 位作者 刘智鹏 杨雪儿 罗宇乐 白洁 江艳 金烁 戴海粟 陈志宇 《肝胆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47-251,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肝胆管结石病人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并分析2006年至2022年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行肝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目的 探讨影响肝胆管结石病人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并分析2006年至2022年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行肝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胆管结石病人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30例行肝胆管结石病肝切除术患者,其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254例(59.0%),其年龄、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开放手术率、小范围肝切除率均显著高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手术方式(开放)、术中失血>1000(ml)是影响肝胆管结石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手术方式、术中失血是肝胆管结石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控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可重点关注伴有危险因素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病 肝切除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与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潘比 黄译贤 +4 位作者 欧晏娇 张城城 刘炜 刘兴超 张雷达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水平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s,BC)发生之间的潜在关系,总结B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水平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s,BC)发生之间的潜在关系,总结B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491例肝移植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指标和预后随访信息。采用重叠加权(overlap weighting,OW)平衡各组患者中的混杂因素。利用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确定FDP的最佳临界值。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91例患者中79例(16.1%)发生BC。OW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DP>10.65 mg/L、MELD评分>15分为术后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水平的FDP对BC发生风险有显著影响,FDP>10.65mg/L为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道并发症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重叠加权
下载PDF
肝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的判定与处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唐腾骞 夏锋 《肝胆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87-89,共3页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肝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1],仅10%~15%的患者确诊后能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仅为25%~35%[2,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癌是异质...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肝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1],仅10%~15%的患者确诊后能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仅为25%~35%[2,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癌是异质性较高的肿瘤,主要表现为不同肝内胆管癌细胞来源的异质性和致癌因素的异质性[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相关性 肝内胆管癌
下载PDF
精准肝胆外科技术体系在复杂胆道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志宇 何宇 +5 位作者 张雷达 郑树国 王小军 戴海粟 刘智鹏 杨宜恃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89,共7页
胆道外科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预后最差的领域之一,其根源在于胆道作为一个器官,承载着丰富的生理功能、复杂的解剖变异,以及自身的脆弱性。胆道外科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手术操作层面,更是体现在诊疗的全流程,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 胆道外科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预后最差的领域之一,其根源在于胆道作为一个器官,承载着丰富的生理功能、复杂的解剖变异,以及自身的脆弱性。胆道外科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手术操作层面,更是体现在诊疗的全流程,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管理。以最大化目标病灶清除、最大化肝脏功能保护、最小化创伤侵袭为目标的精准肝胆外科技术体系,以病人利益最大化为价值观,定位、定量、定构技术为核心,开创了现代胆道外科的新起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病变胆管树流域”切除为核心的胆道外科理念,针对胆道疾病创新评估手段及术式,以期更加精准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胆道外科的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肝胆外科 胆道外科 病变胆管树流域
原文传递
肝门胆管癌:围肝门切除还是联合半肝切除 被引量:3
11
作者 甘浪 唐腾骞 夏锋 《肝胆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321-324,共4页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黏膜上皮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由Klastkin于1965年首次提出,又称为Klatskin肿瘤,是所有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全部胆管癌的发病中占40%~60%,其...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黏膜上皮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由Klastkin于1965年首次提出,又称为Klatskin肿瘤,是所有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全部胆管癌的发病中占40%~60%,其恶性程度高,症状出现晚,病人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仅为5%[2-3].而相关文献报道HCCA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20%~50%[4].因此,普遍认为外科切除是该疾病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各国专家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范围仍有不同意见,其根治性切除手术方式主要分两种,分别是围肝门切除(perihilar resection,PHR)与围肝门切除联合半肝切除.本文旨在探讨围肝门切除还是联合半肝切除治疗HCCA的相关研究进展和争议,以期为HCCA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围肝门切除 围肝门联合半肝切除
下载PDF
胆囊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意义
12
作者 陈志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0-1233,共4页
淋巴结转移是胆囊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导致胆囊癌病人预后不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对于可切除的胆囊癌而言,根治性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该疾病的手段,并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其治疗效果与淋巴结转移的远近及数量直接相关。随着对胆... 淋巴结转移是胆囊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导致胆囊癌病人预后不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对于可切除的胆囊癌而言,根治性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该疾病的手段,并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其治疗效果与淋巴结转移的远近及数量直接相关。随着对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不断认识,学术界对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数量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如何通过术前评估、术中探查明确胆囊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是保证病人最小创伤的同时达到R0切除的关键。此外,通过淋巴结清扫还可以明确胆囊癌分期,进而帮助医生综合判断病人预后,提出术后综合治疗方案,使病人获得更好的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转移 淋巴结清扫 预后
原文传递
易误诊胰头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13
作者 杨智清 王槐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667-668,共2页
近年来慢性肿块型胰腺炎(mass type chronic pancreatitis,MTCP)的诊治逐渐得到重视。日本学者将其分为两型:一种是正常胰腺组织的淋巴样纤维组织增生,与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相关,本文不予讨论;其二是以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 近年来慢性肿块型胰腺炎(mass type chronic pancreatitis,MTCP)的诊治逐渐得到重视。日本学者将其分为两型:一种是正常胰腺组织的淋巴样纤维组织增生,与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相关,本文不予讨论;其二是以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为背景的代偿、修复性肿块增生,此类型临床更常见,有2%,16.5%的患者可发展为胰腺癌(pancreati ccarcinoma,PC),有学者将其视为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型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外科治疗 纤维组织增生 免疫相关性疾病 胰头 误诊 正常胰腺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