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FNa结合钢丝环扎治疗小转子移位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1
作者 郭恒 贾文杰 +1 位作者 赵际刚 杨占辉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对本院伴有小转子移位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PFNa结合钢丝环扎手术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本院骨科收治的2015年6月-2017年10月因外伤致伴有小转子移位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行P... 目的:对本院伴有小转子移位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PFNa结合钢丝环扎手术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本院骨科收治的2015年6月-2017年10月因外伤致伴有小转子移位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行PFNa结合钢丝环扎手术治疗的24 例病人进行疗效分析并随访,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对病人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 Harris 评分、VAS 疼痛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所有随访病人术后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4-22 周,中位数18周, 未出现感染、内固定物失效、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3. 50 ± 11. 50) 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260. 00 ± 60) ml,按 Harris 评分、VAS 疼痛评分进行近期效果评估.术前、术后及随访末次 Harris评分为(30. 60 ± 4. 15)分(23-52分);(65. 30 ± 5. 25)分 (58-79 分);(79. 50 ± 8. 65)分(75-92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 VAS 平均分(8. 26 ±0. 70)分(7-10 分);(4. 18 ± 1. 55)分(3-6 分);(1. 65 ± 2. 15)分(0-3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 Harris评分及 VAS 评分均较前明显转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5).结论:PFNa结合钢丝环扎治疗伴有小转子移位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力学结构合理,钢丝环扎利于维持内侧柱骨块的固定.具有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保持骨折对位持久,骨折愈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对疼痛缓解及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有利于病人尽早回归伤前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 钢丝环扎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3
2
作者 杨占辉 沈惠良 +6 位作者 史宏伟 石明国 曲绍东 张立军 贾文杰 赵际刚 王军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3-319,共7页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I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03例老年OVCF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IPKP组(57例...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I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03例老年OVCF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IPKP组(57例,72椎)和PKP组(46例,58椎)。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骨折椎体压缩度、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率、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38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术前骨折椎体压缩度、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IPKP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4%和8%(P〉0.05),椎体骨折再发生率分别为20%和5%(P〈0.05)。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VAS与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时VAS、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和IPKP治疗OVCF均可恢复椎体高度,缓解患者疼痛和提高活动功能。但IPKP的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再丢失率较小,椎体再骨折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胸椎 腰椎 骨质疏松性骨折
原文传递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1
3
作者 王伟 张里程 +2 位作者 杨占辉 石明国 张金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后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2例...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后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2例。其中,15例患者采用钢板固定,19例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固定。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1例,良17例,中6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其显露清晰,可对后踝骨块精确复位并牢固固定,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后外侧入路 疗效
下载PDF
术前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23
4
作者 石明国 吕厚山 关振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换33例,双膝同时置换32例。所有患者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数(ROM)分成两组,≤90°(5°~90°)49膝,>90°(95°~140°)48膝。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最大屈膝度、活动度、KSS评分及功能评分)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均为初期置换,全部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3 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患肢CPM及主动功能锻炼至出院。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所有膝关节的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84.2°(5°~140°)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01.6°(40°~140°) (P=0.000);而最大屈膝度数术前的平均103.5°(25°~140°)与术后的平均101.6°(40°~140°)无显著差异(P=0.439);KSS膝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19.5分(-24~62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8.8分(50~95分)(P=0.000)。所有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8%(61/65)。两个分组比较,ROM≤90°的膝关节ROM及最大屈膝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提高,而ROM>90°的膝关节平均最大屈膝度术后反而下降。没有翻修及深部感染。结论(1)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多种因素中,手术技术是关键因素。(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术前膝关节的活动度对TKA术后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术前活动度大的膝关节比那些术前活动度小的膝关节术后能获得更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活动范围 关节 最大屈膝度
原文传递
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占辉 乔金环 +5 位作者 史宏伟 石明国 王振普 张立军 曲绍东 贾文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249-225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对48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根据伤前生活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及术前麻醉风险评估来选择相应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对48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根据伤前生活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及术前麻醉风险评估来选择相应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微创组(A组)、内固定组(B组)和内固定结合微创组(C组),评价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38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各组术后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骨水泥轻微渗漏3例,相邻椎体再骨折2例;B、C组均未出现内置物松动、脱出等情况,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发生。术后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优25例,良19例,可4例,优良率91.6%。[结论]PKP、单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内固定结合PKP技术均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根据病人伤前生活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及术前麻醉风险评估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经皮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翟莎 张金明 +3 位作者 邢惠芳 程娜 马晓红 王战建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393-1396,共4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117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后患者根据术后联合应用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A、B、C、D 4组,对比术后3、6、9、12个月各...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117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突成形术后患者根据术后联合应用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A、B、C、D 4组,对比术后3、6、9、12个月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密度、再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A、B、C、D组VAS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较A组来说,D组下降幅度最大,C组次之,B组再次之(P<0.01)。A、B、C、D组骨密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较A组来说,D组上升幅度最大,C组次之,B组再次之(P<0.01)。术后6个月时A组出现2例、B组出现1例椎体骨折,C、D组未发生;术后10个月C组出现1例椎体骨折,其他组未出现。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术后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显著降低腰背部疼痛及椎体再骨折,增加骨质强度,因此,临床上术后应严格指导患者规律合理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密度
下载PDF
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7
作者 关振鹏 吕厚山 +2 位作者 石明国 姜军 黄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8-60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行TKA的65例97膝屈膝挛缩畸形患者资料。其中骨关节炎51例74膝,类风湿关节炎14例23膝。单膝置换33例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行TKA的65例97膝屈膝挛缩畸形患者资料。其中骨关节炎51例74膝,类风湿关节炎14例23膝。单膝置换33例33膝,双膝同时置换32例64膝。按屈膝挛缩畸形程度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屈曲挛缩<20°(0~15°)32例49膝,B组屈曲挛缩≥20°(20~60°)33例48膝。A、B两组膝关节术前屈曲挛缩度数、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KSS(kneesocietyscore)评分及功能评分分别为10.7±8.0°、104.6±20.0°、29.1±18.0、32.6±20.7和28.2±7.8°、60.8±26.6°、12.1±13.2、26.8±18.1,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假体,行初期置换。术后3~4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CPM及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患者获随访8个月~3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A、B组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度数、ROM、KSS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为0.4±2.1°、108.6±19.0°、82.1±13.8、72.3±29.1和1.3±3.2°、98.6±16.4°、75.9±8.2、81.4±26.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总满意度为94.6%,无深部感染及再翻修者。结论膝关节屈膝挛缩畸形严重与否对TKA的早期疗效无明显影响;TKA后ROM有“趋中”现象;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也是获得功能改善的重要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屈膝挛缩畸形 早期疗效
下载PDF
微创内固定术治疗HawkinsⅡ型距骨骨折 被引量:12
8
作者 史宏伟 王振普 杨占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年第9期840-84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HawkinsⅡ型距骨骨折。方法自2001年6月~2007年3月对收治的11例HawkinsⅡ型距骨骨折采用闭合手法整复或配合行前内侧切口有限切开整复,C型臂X线机监控下采用后外侧入路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按Howkin...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HawkinsⅡ型距骨骨折。方法自2001年6月~2007年3月对收治的11例HawkinsⅡ型距骨骨折采用闭合手法整复或配合行前内侧切口有限切开整复,C型臂X线机监控下采用后外侧入路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按Howkins疗效标准:优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1.8%。术后未发生距骨体明显硬化坏死病例,但部分伴有踝关节背屈功能不同程度的丢失。结论HawkinsⅡ型距骨骨折宜尽早行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微创内固定手术可减少对局部组织和血运的破坏和干扰,从而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内固定方式要求可靠有效,术后可进行早期功能康复有利用于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骨折 固定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恒 石明国 +1 位作者 杨占辉 赵继刚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12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对比三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EvansⅢ-Ⅳ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CP)组34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 目的对比三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EvansⅢ-Ⅳ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CP)组34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组34例及股骨近端顺行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 Tan)组33例,按照各自的分组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三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临床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及卧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的优良率高于PF-LCP组及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3%,明显低于PF-LCP组(20.59%)及PFNA组(23.5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F-LCP组及PFN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 Tan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不同 内固定系统 对比
下载PDF
PKP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冰 张金明 +2 位作者 石明国 杨占辉 王军辉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观察PKP术后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根据联合应用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3(A、B、C)组,对比术前及术后3、6、9个月各组VAS评分、骨密度、再发... 目的观察PKP术后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根据联合应用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3(A、B、C)组,对比术前及术后3、6、9个月各组VAS评分、骨密度、再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3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均未出现相邻椎体骨折;术后6个月A组VAS评分与B组和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密度无统计差异(P>0.05),A组第6个月时出现2例椎体骨折,B组、C组未发生;术后9个月A组VAS评分、骨密度与B、C组均有统计差异,B组与C组VAS评分无差异,但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B组第9个月出现1例椎体骨折,其它组未出现。结论 PKP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的腰背部疼痛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增加骨质强度,在临床上不同时期可选择合理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骨密度 药物
下载PDF
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解剖标志行枢椎椎弓根置钉的CT测量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金明 豆贲 +5 位作者 刘晓岚 石明国 杨占辉 吴海龙 王伟 王军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以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7例成人枢椎行三维CT重建,在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枢椎左右侧椎弓根的中部宽度L1和高度L2;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标志横断面确立左右侧的最外侧... 目的:探讨以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7例成人枢椎行三维CT重建,在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枢椎左右侧椎弓根的中部宽度L1和高度L2;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标志横断面确立左右侧的最外侧模拟进钉点B和最内侧模拟进钉点A到峡部距离;测量最佳进钉点S(经过枢椎椎弓根中部宽度连线的中垂线与峡部后侧皮质交点)到峡部内壁距离,分别测量A、B、S点横断面进钉角度最大置钉角度区间;冠状面上测量S点距离峡部内上壁距离;测量S点进钉最佳内倾角及上倾角。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7月收治的33例患者采用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为标志实施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新鲜齿状突骨折1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0例,横韧带损伤伴寰枢椎脱位7例,寰椎骨折3例。观察手术中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三维CT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结果:CT横断面测量进钉点A、B、S到峡部的距离为1.75mm、9.01±0.62mm、5.77±0.53mm,S点置钉角度区间与A、B点置钉角度区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面上S点距离峡部内上壁距离为4.30±0.49mm;S点进钉内倾角为30°、上倾角为26°时为最佳进钉角度。临床共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66枚,术中显露良好,未出现椎动脉、静脉丛损伤出血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三维CT复查显示所有枢椎椎弓根螺钉均未误入椎管或椎动脉孔,术中测量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横断面上与枢椎椎弓峡部内壁水平间距为5.44±0.72mm,冠状面上距离峡部内上壁为4.50±0.52mm,与术前S点测量值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枢椎椎弓根与峡部存在恒定位置关系,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解剖参照行枢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弓峡部 椎弓根螺钉 三维CT
下载PDF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胰岛素泵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金明 翟莎 +3 位作者 杨占辉 王伟 史宏伟 王军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2期1269-1271,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5-03-2018-05采用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者69例,按围手术期是否应用胰岛素泵分为2组,A组(应用胰岛素泵...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5-03-2018-05采用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者69例,按围手术期是否应用胰岛素泵分为2组,A组(应用胰岛素泵组)32例,B组(对照组)37例,比较2组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伤口愈合时间。结果胰岛素泵组在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胰岛素泵组低血糖1例,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低血糖3例,伤口浅表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胰岛素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可明显减少术前等待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容易耐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胰岛素泵 围手术期 2型糖尿病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被引量:8
13
作者 米萌 张金明 +1 位作者 蒋协远 黄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44-948,共5页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脱位 骨折固定术 陈旧性骨折 肱骨大结节骨折
原文传递
不同方式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严重肢体组织缺损(附23例报告)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占辉 王振普 +3 位作者 石明国 郭荣光 陈旸 李海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10期794-796,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方式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严重肢体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3例严重肢体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不同部位、程度及缺损面积大小,分别选择应用不同方式的小腿外侧皮瓣移植技术进行修复,即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带血...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方式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严重肢体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3例严重肢体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不同部位、程度及缺损面积大小,分别选择应用不同方式的小腿外侧皮瓣移植技术进行修复,即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转位移植术和带血管蒂的交腿皮瓣移植术.结果 23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出现了循环危象,经积极治疗后缓解,皮瓣边缘表皮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4年,部分病例恢复了保护性感觉.19例患者对肢体功能和外形均表示满意,4例表示能接受.结论 应用三种不同方式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严重肢体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大大减少了肢体的截肢率和并发症,是治疗严重肢体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外侧皮瓣 软组织缺损 治疗 交腿皮瓣
下载PDF
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米萌 黄东宁 +3 位作者 杨凯星 张金明 黄强 蒋协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1-9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改良Judet入路手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25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46岁(29~66岁);肩胛盂骨折根据Go... 目的探讨经改良Judet入路手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25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46岁(29~66岁);肩胛盂骨折根据Goss-Ideberg分型:Ⅱ型8例,Ⅳ型2例,Ⅴ型10例,Ⅵ型5例。应用Mimics 16.0软件进行CT三维重建,确定骨折诊断及分型,测量并记录肩胛骨关节面塌陷程度和移位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评估功能。结果术前肩胛骨关节面塌陷的平均高度为5.8 mm(1.2~6.3 mm),关节内骨折折端移位的平均距离为7.7 mm(2.1~12.9 mm)。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内获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时间平均58.8个月(7~92个月)。术后6个月前屈上举角度平均158.6°(125°~180°),体侧外旋角度平均为39.0°(30°~45°)。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92.6分(75~100分),其中优19例,良5例,一般1例,优良率96%(24/25)。结论对于Goss-IdebergⅡ、Ⅳ、Ⅴ、Ⅵ型肩胛盂骨折,通过改良的Judet入路进行手术治疗,骨折可获确切的复位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 成像 三维 肩胛盂骨折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联合打压植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 被引量:7
16
作者 石明国 郭恒 杨占辉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5期446-448,共3页
目的评估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联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采用LCP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4... 目的评估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联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采用LCP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4~87岁,平均67岁。高能量损伤4例,摔伤1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3~54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中采用的评估措施包括术后颈干角、Neer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肱骨头塌陷、肱骨头坏死或螺钉穿入关节内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临床及影像学愈合。末次随访患者平均Constant评分为(83.2±7.9)分;术后颈干角为(129.1±7.6)°(109°~146°),Neer评分为(92.2±8.4)分(81~100分),平均主动屈曲活动度为(149.5±8.9)°,伸直活动度为(47.3±3.7)°,内旋活动度为(40.7±2.9)°,外旋活动度为(65.8±5.3)°,外展活动度为(135.6±5.9)°;VAS疼痛评分为1分。结论 LCP联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当有骨质疏松或粉碎骨折合并很大骨缺损时单纯应用LCP并不能提供稳定的固定。在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是一种安全的技术方法,可维持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的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内侧支撑 植骨
下载PDF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并股骨中上段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史宏伟 王振普 杨占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0-261,26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配合有限切开复位钛捆绑带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并股骨中上段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21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并股骨中上段骨折的病人,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或...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配合有限切开复位钛捆绑带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并股骨中上段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21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并股骨中上段骨折的病人,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或配合行有限切开复位钛捆绑带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21例病人全部获得9个月~5年的随访,平均13个月,所有病例均达临床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折断、松动、脱出等情况。患肢髋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根据病人的年龄和骨折的类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或配合行有限切开复位钛捆绑带内固定技术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易行、固定牢固可靠、利于骨折愈合等优点,良好的保留了患肢的功能。技术的主要关键是在微创的前提下达到解剖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 钛捆绑带 股骨干骨折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6
18
作者 石明国 杨占辉 +2 位作者 毛守奎 王军辉 王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907-4908,共2页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患技术成熟,有长期良好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技术不断改进,手术范围逐渐扩大.本文对1991年1月至2010年6月获得随访的98例髋部骨折行关节置换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关节置换 骨折 骨水泥 小切口
下载PDF
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在护理管理中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刘改红 卢丽凤 赵颖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8期74-77,共4页
目的分析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在护理管理中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内科系统4个病区的72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1月—2022年6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设为常规组;2022年7月—2023... 目的分析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在护理管理中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内科系统4个病区的72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1月—2022年6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设为常规组;2022年7月—2023年12月实施层级管理模式,设为研究组,两组护士均为同一批。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能力评分、组间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满意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管理内容评分为(19.25±0.58)分、管理形式评分为(19.21±0.57)分、管理程度评分为(19.31±0.52)分、管理效果评分为(19.25±0.57)分,高于常规组(18.56±0.65)分、(18.24±0.48)分、(18.62±0.64)分、(8.85±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1、11.045、7.100、4.211,P均<0.05)。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护理的质量,提升护理能力和管理模式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级管理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护理能力 满意度
下载PDF
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金明 杨占辉 +2 位作者 王伟 史宏伟 王军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3期305-307,共3页
目的观察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采用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的42例桡骨远端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桡骨短缩距离、掌倾角、尺偏角,比... 目的观察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采用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的42例桡骨远端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桡骨短缩距离、掌倾角、尺偏角,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屈伸度、旋转度、内收外展活动度以及Fernandez评分。结果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未出现桡动脉、桡神经及正中神经牵拉和直接切割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4,平均11周。末次随访时7例主动腕关节屈伸活动后感染酸胀。术后即刻桡骨短缩距离较术前减小,掌倾角、尺偏角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腕关节屈伸度、旋转度以及尺、桡偏度较术前增加,Fernandez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入路清楚、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可矫正骨折短缩、成角畸形,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桡侧腕屈肌 手术入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