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基莲心碱逆转人肝癌细胞索拉非尼耐药的体外研究及其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易晓雷 肖浩 +2 位作者 李旭辉 刘志鹏 谢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甲基莲心碱(Nef)对人肝癌细胞索拉非尼(SORA)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将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SORA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ORA组、Nef组、SORA+Nef联合组,每组设置6个复孔。细胞融合度达80%左右时,各组培... 目的探讨甲基莲心碱(Nef)对人肝癌细胞索拉非尼(SORA)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将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SORA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ORA组、Nef组、SORA+Nef联合组,每组设置6个复孔。细胞融合度达80%左右时,各组培养基中加入药物,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细胞培养基,培养56 h。检测HepG2/SORA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及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ORA组、Nef组和SORA+Nef联合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SORA+Nef联合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ORA组、Nef组(P<0.05)。SORA组、Nef组和Nef+SOR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SORA+Nef联合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Nef组(P<0.05)。SORA联合Nef能显著降低p-Akt及Akt的表达,而SORA组中p-Akt及Akt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Nef组。结论Nef可逆转HepG2/SORA对SORA的耐药,其机制可能与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与SORA产生协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莲心碱 肝癌 PI3K-AKT 索拉非尼 耐药
下载PDF
基于“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探讨温通法在乳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陈依依 易晓雷 《四川中医》 2021年第6期30-31,共2页
乳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基于"阳微阴弦"病机理论,认为"阳微阴弦"是乳癖发生的根本病机,并由此提出"温通法"是乳癖的治疗大法。阳虚者,以温为补;邪实者,以祛邪为通,邪去则阳通,以瓜蒌薤白半夏汤... 乳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基于"阳微阴弦"病机理论,认为"阳微阴弦"是乳癖发生的根本病机,并由此提出"温通法"是乳癖的治疗大法。阳虚者,以温为补;邪实者,以祛邪为通,邪去则阳通,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本方。并列举临床验案1则,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微阴弦 温通法 乳癖 乳腺增生症
下载PDF
下调iNOS表达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思远 张豹 +5 位作者 张军 李旭辉 汪杰 蒋波 杨剑锋 易晓雷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5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方法 :构建靶向iNOS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借助脂质体稳定转染QBC939细胞(iNOS-siRNA),同时设置转染无干扰质粒的阴性对照组以及未转染的空白对照组。使用... 目的 :探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方法 :构建靶向iNOS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借助脂质体稳定转染QBC939细胞(iNOS-siRNA),同时设置转染无干扰质粒的阴性对照组以及未转染的空白对照组。使用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3组QBC939细胞侵袭的差异,划痕实验分别检测3组QBC939细胞迁移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i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同时检测到干扰组QBC939细胞侵袭以及迁移明显降低。结论 :iNOS基因与胆管癌的侵袭和迁移相关,特异性沉默iNOS基因来下调其表达能明显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的侵袭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RNA干扰 INOS
原文传递
活血化瘀药物在抗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志鹏 景阵 +1 位作者 李旭辉 易晓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145-146,共2页
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细胞进展的各个时期,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探究其作用机制发现活血化瘀治法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一定程度上改善肿瘤细胞乏氧微环境,还可使肿瘤细胞对放疗、化疗更加敏感... 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细胞进展的各个时期,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探究其作用机制发现活血化瘀治法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一定程度上改善肿瘤细胞乏氧微环境,还可使肿瘤细胞对放疗、化疗更加敏感,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起到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还可抑制肿瘤相关分子的酶降解和肿瘤相关黏附分子表达,使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过程减缓,以及在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起到抑制肿瘤复发及转移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以下几方面机理的研究做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 抗转移 肿瘤 中药
下载PDF
丹参酮IIA对肝癌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易晓雷 景阵 +2 位作者 李旭辉 刘志鹏 谢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131-132,共2页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得到延长,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中医中药在治疗癌症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国家在政策上对中医中药的大力支持,中药对预防和治疗癌病成为很多学者研究...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得到延长,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中医中药在治疗癌症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国家在政策上对中医中药的大力支持,中药对预防和治疗癌病成为很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其中在活血化瘀中药里丹参已被证实对肝癌有抑制作用,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对相关研究进行阐述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肝癌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甲基莲心碱对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6
作者 易晓雷 景阵 +2 位作者 李旭辉 刘志鹏 谢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1-3,共3页
初步探讨甲基莲心碱对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CCK8法测定甲基莲心碱对HepG2/S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以及对Sorafenib的耐药逆转倍数,Westernblot法检测甲基莲心碱对HepG2/S细胞Bax及 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初步探讨甲基莲心碱对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CCK8法测定甲基莲心碱对HepG2/S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以及对Sorafenib的耐药逆转倍数,Westernblot法检测甲基莲心碱对HepG2/S细胞Bax及 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甲基莲心碱能够抑制 HepG2/S细胞的活性,在无显著细胞毒性的剂量下,甲基莲心碱能够部分逆转HepG2/S细胞对 Sorafenib的耐药,其耐药逆转倍数为2.09,Westernblot结果显示甲基莲心碱可以上调 Bax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甲基莲心碱可能具有部分逆转HepG2/S 细胞对Sorafenib耐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上调 Bax,下调Bcl-2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莲心碱 索拉非尼 肝癌 耐药 BCL-2 BAX
下载PDF
三种活血化瘀注射剂抗人肝癌H22裸鼠移植瘤血管新生及其机制研究
7
作者 易晓雷 叶浩 +2 位作者 刘志鹏 谢明 景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13-15,共3页
研究讨论并对比3种活血化瘀药(川芎嗪、丹参和榄香烯)对肝癌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 50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川芎嗪组(15mg/kg川芎嗪注射液)、丹参组(75mg/kg丹参注射液)、榄香烯组(75mg/kg榄香烯... 研究讨论并对比3种活血化瘀药(川芎嗪、丹参和榄香烯)对肝癌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 50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川芎嗪组(15mg/kg川芎嗪注射液)、丹参组(75mg/kg丹参注射液)、榄香烯组(75mg/kg榄香烯注射液)。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 10 d ,并于第11天处死小鼠,并剥除肿瘤块、称重,计算各组抑制肿瘤细胞率,同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MVD、VEGF、HIF-1α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抑瘤作用效果都很明显。实验组肝癌H22小鼠移植性肿瘤组织中 MVD、VEGF 、HIF-1α表达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三种活血化瘀注射剂通过抑制HIF-1α、VEGF 表达来影响血管新生,从而抑制H22 小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注射剂 肝癌 HIF-1Α VEGF
下载PDF
三种活血化瘀注射剂抗肝癌血管新生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易晓雷 景阵 +2 位作者 叶浩 刘志鹏 谢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193-196,共4页
通过研究与比较,川芎嗪、丹参、榄香烯等对肝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与可能机理。 试验方式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地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川芎嗪组(注射液十五mg/kg)、丹参组(丹参注射液七十五mg/kg)、榄香烯组(榄香烯注射液七十五mg/kg... 通过研究与比较,川芎嗪、丹参、榄香烯等对肝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与可能机理。 试验方式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地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川芎嗪组(注射液十五mg/kg)、丹参组(丹参注射液七十五mg/kg)、榄香烯组(榄香烯注射液七十五mg/kg)和协同组(川芎嗪七点五mg/kg+榄香烯三十七点五mg/kg组成)。在造模完成后,对小鼠持续给药十天。第十一天处死所有老鼠,称重肿瘤块,并估计各组的肿瘤细胞抑制率。同时用免疫重组化方式,测定各组肿瘤组织中MVD和VEGF基因的表达。结果:和对照组对比,川芎嗪组、丹参组、榄香烯组和协同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5.69%、37.13%,32. 34%,64.07%。川芎嗪组MVD显著低于丹参组和榄香烯组(P<0.05),而协同组低于川芎嗪组(P<0.05)。在四个实验组中,VEGF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三种活血化瘀注射液可能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抑制H22小鼠移植瘤的生长;不同类型的药物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的活血化瘀药可能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 肝癌 MVD VEGF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