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麦4个穗部性状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胡倩文 徐延浩 +3 位作者 王容 张文英 华为 吕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41-1953,共13页
穗部性状是大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良好的穗部结构应有一定的穗长基础、适合的小穗密度和每穗小穗数。以137份来源广泛的大麦材料为关联群体,利用224对SSR标记获取群体基因型,在2个环境试点下对穗粒数、小穗密度、小穗数、穗长... 穗部性状是大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良好的穗部结构应有一定的穗长基础、适合的小穗密度和每穗小穗数。以137份来源广泛的大麦材料为关联群体,利用224对SSR标记获取群体基因型,在2个环境试点下对穗粒数、小穗密度、小穗数、穗长进行性状观察,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两种模型进行4个穗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供试大麦群体的4个穗部性状差异显著,穗粒数与小穗数、穗长与小穗密度显著相关。224对SSR标记共检测出479个等位变异,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 s指数和PIC分别为1.765、0.612和0.327。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486~0.891,并在GS值为0.580时,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群体结构分析也将供试材料分为2个亚群。GLM分析显示,与穗粒数、小穗密度、小穗数、穗长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数量分别有33、13、34、6,这些标记遍布大麦7条染色体,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8.65%~50.08%(P<0.001);MLM分析显示,与上述4个性状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数量分别为4、3、4、1,这些标记位于大麦1H、2H和4H染色体,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3.12%~16.95%(P<0.001)。Ind 1003、Ind 2030、Ind 2055、Ind 4012这4个标记在2个环境中都能被2种模型检测到,且同时与穗粒数和小穗数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SSR 穗部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关联分析
下载PDF
ATR-FTIR技术在小麦籽粒识别上的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曾玉婷 李博 +5 位作者 王容 王炳锐 赵林姝 张文英 刘录祥 徐延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22-1531,共10页
为探索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在小麦籽粒品种(系)识别和籽粒性状突变体鉴别上的应用,本研究采集了91个小麦品种(系)和576个小麦M5突变体及235个对照株系籽粒的ATR-FTIR光谱,其中71个小麦品种(系)用于建立小麦籽粒A... 为探索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在小麦籽粒品种(系)识别和籽粒性状突变体鉴别上的应用,本研究采集了91个小麦品种(系)和576个小麦M5突变体及235个对照株系籽粒的ATR-FTIR光谱,其中71个小麦品种(系)用于建立小麦籽粒ATR-FTIR识别模型,20个小麦品种(系)用于外部验证;对建模光谱数据进行7种预处理,在3 600~1 000 cm-1波段内建立小麦籽粒品种(系)识别模型,外部验证检验该模型的准确性;并应用该模型从M5突变株系中鉴定籽粒性状突变体。结果表明,使用多元散射矫正+Norris平滑(MSC+ND)预处理方法建立的小麦籽粒ATR-FTIR识别模型能完全鉴别71个小麦品种(系)的籽粒,且外部验证也证实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建立的小麦籽粒ATR-FTIR识别模型,从突变株系中鉴定了4个籽粒性状潜在突变体,突变率为0.69%。本研究建立了小麦籽粒ATR-FTIR识别模型,实现了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的区分,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突变体鉴别,拓宽了ATR-FTIR光谱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领域,同时为筛选小麦籽粒性状突变体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籽粒 突变体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 识别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籽粒粒型的影响及耐高温性评价
3
作者 王红盼 熊肖 +6 位作者 蔡海亚 刘刚 张硕 何永刚 焦春海 徐乐 徐延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8-85,共8页
探究在南方湿热背景下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粒型的影响,并对粒型的耐高温性进行评价,为该地区的小麦耐热育种研究提供更多信息。以来源广泛并在长江流域种植后正常结实的234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生长室模拟高温[较室... 探究在南方湿热背景下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粒型的影响,并对粒型的耐高温性进行评价,为该地区的小麦耐热育种研究提供更多信息。以来源广泛并在长江流域种植后正常结实的234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生长室模拟高温[较室外对照高(8±1.6)℃],在小麦花后1周高温处理10 d,收获后利用万森自动考种仪测量对照和高温处理下小麦籽粒的粒长、粒宽、直径、圆度、周长以及面积。高温处理导致参试小麦6个粒型指标整体下降,下降程度为粒宽>圆度>面积>直径>粒长>周长。根据耐高温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评价参试小麦的耐高温性,建立基于6个粒型指标的耐高温评价函数方程。高温处理对小麦不同粒型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粒宽受影响程度最大;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高温性,其中北京12、偃大25、徐麦27号等多个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耐高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浆期 湿热 粒型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下载PDF
大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魏霞 陈功海 +3 位作者 龙周锴 范小峰 张文英 徐延浩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85-1193,共9页
为探索快速高效测定大麦籽粒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方法,利用衰减全反射中红外(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ATR-MIR)和近红外(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光谱技术,分别用3种不同方法进行预处理,建立大麦... 为探索快速高效测定大麦籽粒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方法,利用衰减全反射中红外(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ATR-MIR)和近红外(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光谱技术,分别用3种不同方法进行预处理,建立大麦样品的抗性淀粉含量快速测定红外模型,通过不同预处理预测模型的校正和内部交叉验证结果的比较,依据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筛选出基于ATR-MIR和NIR光谱的最佳预测模型,再对最佳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经基线位移校正+范围归一化(BOC+RN)预处理后的PLS模型为最佳ATR-MIR预测模型;经标准正态变换+Savitzky-Golay法一阶求导(SNV+1thD)的预处理模型为最佳NIR预测模型。用验证集材料对BOC+RN和SNV+1thD最佳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外部验证,光谱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用于大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测定;ATR-MIR光谱比NIR光谱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全反射中红外光谱(ATR-MIR) 近红外光谱(NIR) 预测模型 大麦籽粒 抗性淀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