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索洛尔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辉 顾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血压、儿茶酚胺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比索洛尔+氨氯地平)与B组(比索洛尔),每组89例。比较2组治疗前(T1)、治疗后(T2...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血压、儿茶酚胺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比索洛尔+氨氯地平)与B组(比索洛尔),每组89例。比较2组治疗前(T1)、治疗后(T2)心率、血压、儿茶酚胺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B组(P <0. 05)。2组T2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T1(P <0. 05),2组T2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E峰)与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峰)的比值(E/A)均显著高于T1(P <0. 05)。2组T2心率无显著差异(P> 0. 05),A组T2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 <0. 05),A组T2心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显著大于B组(P <0. 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氨氯地平可有效控制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通过调节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来改善患者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索洛尔 氨氯地平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功能 儿茶酚胺
下载PDF
肾脏疾病血栓形成期的实验室凝血检查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栗正 王威 +3 位作者 包玲 王龙 刘晓荣 张艳霞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肾脏疾病血栓形成期的实验室凝血检查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形成血栓的肾脏疾病患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未形成血栓的肾脏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凝血项目检测值... 目的探讨肾脏疾病血栓形成期的实验室凝血检查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形成血栓的肾脏疾病患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未形成血栓的肾脏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凝血项目检测值、阳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栓形成期、血栓危重期的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栓危重期的ATⅢ、FIB水平均显著低于血栓形成期(P<0.05),FDP、D-D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栓形成期(P<0.05)。研究组患者血栓形成期、血栓危重期的ATⅢ、FDP、D-D、FI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栓危重期的ATⅢ、FDP、D-D、FIB阳性率又均显著高于血栓形成期(P<0.05)。结论肾脏疾病血栓形成期的实验室凝血检查能够给临床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血栓形成 实验室凝血检查
下载PDF
影响尿毒症脑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尿毒症脑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4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血液透析的69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尿毒症脑病分为尿毒症脑病组(20例)及对照组(即非尿毒症脑病组49例),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 目的探讨影响尿毒症脑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4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血液透析的69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尿毒症脑病分为尿毒症脑病组(20例)及对照组(即非尿毒症脑病组49例),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资料。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性别组成、身体质量指数(BM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03,P=0.819;t=0.89,P=0.574);尿毒症脑病组患者平均年龄(57.9±19.5)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2.3±17.2)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03);两组患者有无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史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02,P=0.874;χ2=0.06,P=0.787;χ2=0.01,P=0.936);两组患者i PTH、钾离子(K+)值、是否规律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治疗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7.36,P=0.001;t=4.08,P=0.002;χ2=17.60,P=0.001)。两组患者原发病组成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原发病组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6,P=0.0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钾离子(K+)小于3.5 mmol/L、高i PTH、未规律血滤/灌流是MHD患者发生尿毒症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OR)分别为3.024、4.572、4.791、5.938。结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钾离子(K+)小于3.5 mmol/L、高i PTH、未规律血滤/灌流是MHD患者发生尿毒症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血液透析 尿毒症脑病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凝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龙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3期56-58,共3页
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凝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凝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变化的原因。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与FIB值明显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与TT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APTT、PT、TT以及FI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透析后的hs-CRP、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液透析后的hs-CRP、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抗凝方式不正确、不足的肝素用量、高凝状态血液及高脂饮食是透析后患者发生凝血的影响因素。结论抗凝方式不正确、不足的肝素用量、高凝状态血液及高脂饮食是透析后患者发生凝血的危险影响因素,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能有效及时地预测透析后患者发生凝血,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凝血 危险因素分析 凝血功能变化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8
5
作者 顾晶 张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85-88,92,共5页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CR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采用HFHD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CR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采用HFHD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2组患者血清营养指标[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血红蛋白(Hb)]、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全段甲状旁腺素(i PTH)]、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8(IL-18)]、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内径(VD)、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2组血清ALB、TRF、Hb及肾动脉VD、V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联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BUN、SCr、i PTH、TNF-α、IL-13、IL-18及肾动脉RI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HFHD联合前列地尔治疗CRF效果较突出,对保护患者肾脏功能与延缓病情进展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血液透析 前列地尔 慢性肾衰竭 血清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