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途径与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凋亡:怎样证明其抑制效应? 被引量:8
1
作者 郭俊芳 张赢予 +3 位作者 陈蓉 周艳芳 王好 张国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55-1759,共5页
背景:近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短期心功能受益主要是因为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了内生性修复过程,而不是心肌细胞的再生。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途径对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乳鼠心... 背景:近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短期心功能受益主要是因为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了内生性修复过程,而不是心肌细胞的再生。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途径对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按3×108L-1浓度加入6孔培养板,3mL/孔,培养72h后分为3组:阿霉素损伤组、共培养组加入1mg/L阿霉素作用4h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共培养组取培养至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3×108L-1,以3mL/孔加入共培养插件Millicell装置中,预培养24h,在造模后将Millicell装置插入到预先培养心肌细胞的6孔培养板中,建立共培养体系。检测条件培养基内细胞因子的质量浓度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细胞凋亡、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霉素损伤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心肌细胞Caspase-3及Caspase-9活性、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阿霉素损伤组比较,共培养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心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心肌细胞Caspase-3及Caspase-9活性、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环境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并可通过旁分泌途径抑制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分泌 阿霉素 凋亡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肝细胞生长因子 BCL-2蛋白 BAX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损伤 心肌细胞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鲍中华 郭俊芳 +5 位作者 张国辉 真亚 李卫东 汪建飞 孙琴芳 张凤琴 《现代医学》 2008年第6期397-399,共3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 右心室心尖部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2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鲍中华 郭俊芳 +3 位作者 张国辉 真亚 李卫东 汪建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其中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术。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对AV和VV间期进行优化,观... 目的观察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其中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术。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对AV和VV间期进行优化,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量(MRA)及心脏同步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心功能均得到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LVEF增加,LVEDD缩小,MRA减少,心脏同步化指标得到改善。结论在超声指导下对AV、VV间期进行优化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 优化 心房颤动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蓉 蒋世忠 +6 位作者 汪健飞 李卫东 真亚 郭俊芳 张建 鲍中华 张国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7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局部麻醉下以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多点穿刺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注...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7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局部麻醉下以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多点穿刺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注入。细胞移植后观察并随访患者症状、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结果:细胞移植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由细胞移植前0.34±0.08提高到0.39±0.07,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收缩末径、舒张末径、室间隔厚度未见明显改变。同时,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是安全的且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细胞移植
下载PDF
Valsalva窦内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5
作者 鲍中华 郭俊芳 +4 位作者 张国辉 真亚 李卫东 孙琴芳 张凤琴 《中国综合临床》 2009年第11期1140-1142,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Valsalva窦内起源奎陛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18例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均伴有明显的症状,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采用Valsalva窦内激... 目的评价主动脉Valsalva窦内起源奎陛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18例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均伴有明显的症状,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采用Valsalva窦内激动标测法,在局部心内电图室波最早处放电消融,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与冠状动脉开口以及主动脉瓣的解剖学关系。结果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术前相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74(12399,26812)/24h与4(1,7)/24h,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主动脉Valsalva窦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6
作者 郭俊芳 鲍中华 +5 位作者 张国辉 真亚 李卫东 汪建飞 孙琴芳 张凤琴 《中国综合临床》 2010年第5期476-479,共4页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组。...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QRS波形态和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和血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增宽[(187.00±15.67)ms与(94.00±9.17)ms,t=15.98,P〈0.05],LVEF下降[(53.70±1.34)%与(58.60±1.65)%,t=7.30,P〈0.05],IVMD延长[(43.20±6.79)ms与(15.00±4.08)ms,t=7.75,P〈0.05],BNP升高[(89.70±8.30)ng/L与(40.00±4.73)ng/L,t=16.44,P〈0.05],而RVS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和RVA组相比,RVS组QRS时限缩短[(119.00±7.38)ms与(187.00±15.67)ms,t=12.42,P〈0.05],LVEF增加[(57.00±2.00)%与(53.70±1.34)%,t=4.09,P〈0.05],而IVMD缩短[(19.00±4.59)ms与(43.20±6.79)ms,t=7.94,P〈0.05],BNP降低[(44.20±9.18)ng/L与(89.70±8.30)ng/L,t=11.62,P〈0.05]。结论和传统的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 右心室心尖部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