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楠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5期222-223,共2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丹参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0例。将该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3... 目的观察和评价丹参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0例。将该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3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肺功能的其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丹参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的安全性。结果经过4个月的临床治疗后,实验组在改善肺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丹参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安全可靠,有效改善肺功能,可以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参附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罗红霉素氨溴索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
2
作者 佘君 白春学 +11 位作者 焦深山 刘锦 郭忠良 刘冬明 高俊珍 卢慧宇 杨青茹 李静丽 毛毅敏 杨红忠 聂秀红 黄天霞 《国际呼吸杂志》 2021年第20期1566-1572,共7页
目的评价罗红霉素氨溴索片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来自在中国20家医院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临床试验从2017年10月30日至2019年共招募591例支气管炎患者,根据症状分为急性支气管炎组550... 目的评价罗红霉素氨溴索片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来自在中国20家医院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临床试验从2017年10月30日至2019年共招募591例支气管炎患者,根据症状分为急性支气管炎组55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组41例,所有患者均口服罗红霉素溴索150 mg,疗程为5~10 d。疗效终点是药物的抗菌疗效、细菌学清除率、祛痰疗效。安全性终点为研究期间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急性支气管炎组无论是抗菌疗效(90.2%比75.6%),还是祛痰疗效(93.8%比63.4%)都优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组(P<0.05)。9.0%(53/591)的患者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罗红霉素氨溴索片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综合疗效优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炎 罗红霉素 氨溴索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冯献荣 《临床肺科杂志》 2015年第2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入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老年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MPV、CRP、血常规中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MN%)以及血气指标... 目的探讨入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老年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MPV、CRP、血常规中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MN%)以及血气指标,并记录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等;按照老年CAP患者不同病情程度以及预后情况进行相关分组,比较各组间的MPV、CRP、WBC计数、PMN%及血气指标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CAP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MPV、CRP、WBC计数、PMN%、Plt计数、APACHEⅡ评分显著增高(P<0.05)、Pa O2及氧合指数降低(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亦MPV升高(P<0.05);MPV>11.215 fl的患者分组中的重症CAP患者及30 d死亡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MPV≤11.215 fl分组患者(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PV与WBC计数、CRP、PMN%、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而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OR=1.605,P<0.05)是老年CAP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老年CAP患者病情程度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高水平MPV可能是老年CAP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平均体积 C-反应蛋白 社区获得性肺炎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呼吸浅快指数与用力呼吸指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吴楠 刘锦 冯献荣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浅快指数(RSBI)、用力呼吸指数(CORE)预测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ICU接受机械通气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T管试验法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比较脱机成功与脱机失败患者... 目的探讨呼吸浅快指数(RSBI)、用力呼吸指数(CORE)预测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ICU接受机械通气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T管试验法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比较脱机成功与脱机失败患者呼吸频率(f)、潮气量(VT)、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气道闭合压(P_(0.1))、RSBI、CORE,分析RSBI、CORE预测脱机成功的效能。结果112例患者中,脱机成功69例,脱机成功率61.61%,脱机失败43例,脱机失败率为38.39%;脱机成功和脱机失败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机械通气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脱机成功患者VT、P_(0.1)均高于脱机失败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成功和脱机失败患者f、PaO_(2)、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脱机成功患者RSBI明显低于脱机失败患者,CORE明显高于脱机失败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BI、CORE预测脱机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和0.857;RSBI和CORE截断值分别为69.15 bpm/L和4.21;预测脱机成功的灵敏度分别为94.00%和95.70%,特异度分别为41.90%和79.10%。结论RSBI、CORE预测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浅快指数 用力呼吸指数指数 机械通气 脱机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家庭型BiPAP呼吸机配合四肢运动训练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楠 《当代医学》 2014年第34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家庭型Bi PAP呼吸机配合四肢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6例,随机均分为2组(n=28)。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分析家庭型Bi PAP呼吸机配合四肢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6例,随机均分为2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增用家庭型Bi PAP呼吸机并配合四肢运动训练,随访记录相关数据并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也有所改善。结论家庭型Bi PAP呼吸机配合四肢运动训练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合并呼吸衰竭 BI PAP呼吸机 四肢运动训练 肺功能 生存质量
下载PDF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进展为重症肺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1
6
作者 明杰欣 刘锦 +2 位作者 于洪伟 梁霄 张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79-584,共6页
目的探究影响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进展为重症肺炎(SP)的危险因素,构建成人CAP进展为SP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为临床早期识别并预测重症肺炎及指导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3年9月在锦州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断为成人... 目的探究影响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进展为重症肺炎(SP)的危险因素,构建成人CAP进展为SP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为临床早期识别并预测重症肺炎及指导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3年9月在锦州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断为成人CAP患者376例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将入组病例分为训练集301例和验证集75例。将训练集CAP患者以出院诊断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构建CAP进展为重症肺炎的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模型的验证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适用度。结果训练集的重症肺炎患者107例,非重症肺炎患者194例。对训练集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意识障碍、肺部浸润>50%、呼吸频率、中性粒细胞(Neu)、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乳酸(Lac)这8个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频率(OR=1.528,95%CI:1.220~1.913),Neu(OR=1.179,95%CI:1.087~1.278),CRP(OR=1.012,95%CI:1.005~1.019),LDH(OR=1.008,95%CI:1.004~1.011),ESR(OR=1.020,95%CI:1.004~1.037),最终模型纳入了这5个变量作为预测因子构建模型,并绘制CAP进展为重症肺炎的风险列线图。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95%CI:0.804~0.729(P<0.05),验证集的AUC为0.861,95%CI:0.958~0.704。校正曲线显示,进展为重症肺炎的预测概率与观察概率一致性较好,临床决策曲线表明列线图具有临床价值。结论呼吸频率、Neu、CRP、LDH、ESR与成人CAP患者进展为重症肺炎相关,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成人CAP进展为重症肺炎的风险,可早期识别并预测重症肺炎,为指导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重症肺炎 风险预测模型 内外部验证
原文传递
无创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楠 刘晔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19期2998-3000,共3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无创呼吸机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药物... 目的:观察和评价无创呼吸机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行无创通气治疗。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气分析及血糖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pH升高(观察组t=7.21, P=0.027;对照组t=6.59,P=0.049)、PaO2升高(观察组t=11.25,P=0.036;对照组t=9.81,P=0.041), PaCO2下降(观察组t=12.31,P=0.003;对照组t=9.71,P=0.025),治疗后观察组pH、PaO2、PaCO2均优于对照组( t=6.31、7.29、10.55,均P<0.05);两组患者血糖降低(观察组t=7.37,P=0.022;对照组t=3.15, P=0.409)、IR降低(观察组t=9.17,P=0.016;对照组t=2.53,P=0.417)。治疗后观察组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血糖指标t=9.01,P=0.008;IR指标t=8.26,P=0.070;PaCO2指标t=10.55,P=0.009)。结论应用无创呼吸机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控制血糖,进而适当提高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机 负压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糖尿病 2型
原文传递
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免疫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锦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3期182-183,共2页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免疫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支原体感染的患者30例,EB病毒感染的患者30例,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者30例,对三组...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免疫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支原体感染的患者30例,EB病毒感染的患者30例,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者30例,对三组患者进行血常规、肺部影像学等检查,并统计结果。结果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患者的ALT、肺部大叶实质肝功能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以及EB病毒感染的患者,粒细胞的降低数量也显著高于支原体感染和EB病毒感染的患者。结论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患者与仅支原体感染或者EB病毒感染的患者相比肺部的感染情况更加严重,并发症更多,这二者对肺部造成的损伤是因为免疫反应导致的,因此在治疗时调节免疫反应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EB病毒 免疫反应
下载PDF
单纯抗凝对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冯献荣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27期29-29,共1页
目的探讨单纯抗凝治疗应用于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76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单纯抗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评估不良... 目的探讨单纯抗凝治疗应用于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76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单纯抗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治疗后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明显降低,动脉氧分压(PaO2)以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76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者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结论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应用单纯抗凝治疗时动脉血气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抗凝 肺栓塞 治疗效果 动脉血气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