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场及光伏电场配置对阵列风沙结构影响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曦 高永 +3 位作者 娜仁格日勒 翟波 王余彦 史万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8-76,共9页
以对比分析不同风场及电站配置模式下光伏阵列对风沙输移的影响差异为研究目的,通过风洞模拟实验对不同风速、风向、电站阵列行距及是否布设麦草沙障时阵列在0~50 cm内的输沙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风沙流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0~50... 以对比分析不同风场及电站配置模式下光伏阵列对风沙输移的影响差异为研究目的,通过风洞模拟实验对不同风速、风向、电站阵列行距及是否布设麦草沙障时阵列在0~50 cm内的输沙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风沙流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0~50 cm高度范围内,阵列模型的输沙率与风速大小呈正比,与集沙高度呈反比,3个试验风速下输沙率均以多项式拟合关系最佳;2)当风向为南风时阵列输沙率及其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最高,南风(180°)、东北风(45°)、西北风(315°)的输沙最佳拟合函数分别为多项式函数、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3)当阵列行距为20 cm时(以野外电场为原型等比例缩小值)阵列输沙率最高;4)当阵列前端布设麦草沙障后阵列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为1.75,即此时风沙流呈不饱和状态,具有挟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风速 风向 行间距 麦草沙障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不同利用方式草地风速廓线及地表粗糙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琪 娜仁格日勒 +3 位作者 葛楠 张静 王颖 崔向新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5期50-53,共4页
以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上天然草地、围封草地和人为干扰草地3种不同利用方式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风速廓线与地表粗糙度的测定,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草地的防风效能。试验结果表明,流域内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草地近地表风速总体... 以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上天然草地、围封草地和人为干扰草地3种不同利用方式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风速廓线与地表粗糙度的测定,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草地的防风效能。试验结果表明,流域内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草地近地表风速总体呈现随测量点距离地表的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规律,风速廓线符合指数规律和实际情况,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之间存在差别;围封草地地表粗糙度最大,人为干扰草地的地表粗糙度最小,表明在天然草地、围封草地和人为干扰草地中,围封草地的防风效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土壤风蚀 风速廓线 地表粗糙度 锡林河流域
下载PDF
21个紫花苜蓿品种不同越冬率组间遗传性状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邢丽萍 王铁梅 卢欣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以研究不同越冬率组间遗传性状的差异分析为目的,对内蒙古镶黄旗进行抗寒、抗旱的生态适应性试验引入的21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越冬率分析,并探讨了紫花苜蓿的7个遗传性状与越冬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国内4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冬率均在... 以研究不同越冬率组间遗传性状的差异分析为目的,对内蒙古镶黄旗进行抗寒、抗旱的生态适应性试验引入的21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越冬率分析,并探讨了紫花苜蓿的7个遗传性状与越冬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国内4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冬率均在80%以上,国外引进紫花苜蓿品种越冬率在80%以上的有4个,分别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从澳大利亚引进的4个品种全不能越冬;(2)按越冬率为标准将21个品种聚类为4组,以分析不同越冬率组之间遗传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花色、叶片长、株丛高度、生长习性4个形态特征在组间差异显著;(3)生长习性、叶片长与越冬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2和-0.537,表明叶片长短和生长习性与苜蓿抗寒进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越冬率 遗传性状 差异分析
下载PDF
荒漠草原风蚀地表颗粒空间异质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丁延龙 蒙仲举 +3 位作者 高永 娜仁格日勒 黄昕 刘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59-64,共6页
[目的]研究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地区风蚀地表颗粒的空间异质特征,对研判风蚀地表退化程度,进而合理保护与利用该区草地资源提供支持。[方法]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坡面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信息,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 [目的]研究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地区风蚀地表颗粒的空间异质特征,对研判风蚀地表退化程度,进而合理保护与利用该区草地资源提供支持。[方法]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坡面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信息,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研究易风蚀颗粒(〈0.42mm)、中等颗粒(0.42~0.84mm)、不易风蚀颗粒(〉0.84mm)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荒漠草原地表颗粒含量组成表现为:不易风蚀颗粒〉中等颗粒〉易风蚀颗粒;颗粒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1.23%~38.17%,属中等程度变异。3种颗粒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为指数、球状、球状模型;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坡顶土壤颗粒组成最粗,自坡顶向下表现出变细的趋势;南坡与西南坡土壤粗化最严重,粗化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南(S)〉西南(SW)〉西北(NW)〉西(W)〉东南(SE)〉北(N)〉东北(NE)〉东(E)。[结论]研究区土壤颗粒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颗粒组成空间变异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人为干扰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处理 土壤颗粒组成 空间异质性 荒漠草原
下载PDF
希拉穆仁荒漠草原风蚀地表颗粒粒度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丁延龙 高永 +6 位作者 蒙仲举 娜仁格日勒 黄昕 孙晓瑞 吴昊 党晓宏 王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3-812,共10页
以荒漠草原常见的耕作区、围封区、放牧区及旅游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了0~2 cm表层土壤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及分形维数等粒度参数,探讨风蚀颗粒范围。结果表明:1... 以荒漠草原常见的耕作区、围封区、放牧区及旅游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了0~2 cm表层土壤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及分形维数等粒度参数,探讨风蚀颗粒范围。结果表明:1希拉穆仁荒漠草原耕作区、围封区、放牧区及旅游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度组成均表现为以砂粒和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样地平均粒径数值依次变小,分选性逐渐变好,峰态平缓,分形维数数值逐渐减小,土壤颗粒组成依次粗化;偏度分别为负偏、近于对称、正偏和偏正偏,彼此差异明显,偏度可作为有效的粒度参数指标。2通过分析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和土壤粒度累积频率间平均距离,显示研究区粒径为134μm和454μm附近颗粒为近自然状态下的易风蚀颗粒。各粒度参数及分维值均显示放牧和旅游加剧希拉穆仁草原表层土壤风蚀,土壤粒度分布范围变宽,整体向粗粒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风蚀 荒漠草原
下载PDF
针茅及羊草对亚洲小车蝗生活力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未仲 贺兵 +4 位作者 曹广春 张泽华 乌亚汗 刘世超 王海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2-309,共8页
亚洲小车蝗是内蒙古草原主要优势种害虫,主要取食针茅、羊草等禾本科植物,植物种类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可反映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的关系。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笼罩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生境亚洲小车蝗3个密度处理生活力指标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亚洲小车蝗是内蒙古草原主要优势种害虫,主要取食针茅、羊草等禾本科植物,植物种类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可反映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的关系。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笼罩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生境亚洲小车蝗3个密度处理生活力指标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针茅喂养的亚洲小车蝗雌虫相对生长率高于羊草。植物盖度和虫口密度是影响亚洲小车蝗生活力的主要因素。当针茅盖度<25%时,亚洲小车蝗生活力随盖度增加而缓慢增长,当针茅盖度>25%时,生活力增长较快。当羊草盖度<25%时,亚洲小车蝗生活力随盖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当羊草盖度>25%时,生活力随盖度增加而增长,且在针茅样地的生活力高于羊草样地。当亚洲小车蝗密度<18头/m2时,生活力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在牧草布局时应合理调整针茅、羊草盖度,监测蝗虫密度,预防蝗虫爆发。以上结果为草场植被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减少亚洲小车蝗危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适合度 不同生境 定量分析 盖度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光伏电站表层土壤颗粒空间异质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赵鹏宇 高永 +4 位作者 党晓宏 辛静 刘斌 娜仁格日勒 丁延龙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1-14,25,共5页
通过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获取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光伏电站内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信息,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研究了电站内极细沙颗粒(0.1~0.05 mm)、细沙颗粒(0.25~0.1 mm)、中沙颗粒(0.5~0.25 mm)、粗沙颗粒(1~0.5 mm)的空... 通过野外土壤样品采集,获取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光伏电站内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信息,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研究了电站内极细沙颗粒(0.1~0.05 mm)、细沙颗粒(0.25~0.1 mm)、中沙颗粒(0.5~0.25 mm)、粗沙颗粒(1~0.5 mm)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表层0~5 cm土壤颗粒含量大小为细沙颗粒〉中沙颗粒〉粗沙颗粒〉极细沙颗粒;其颗粒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7.94%~79.08%,属中等程度变异。极细沙颗粒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高斯模型,其他3种颗粒均为指数模型;地统计分析得出电站内土壤颗粒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颗粒组成空间变异性除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受光伏电站光伏阵列影响较大。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电站中心区域土壤颗粒组成最细,土壤颗粒组成自中心向南北两缘表现出先增粗后变细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组成 光伏电站 乌兰布和沙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