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川百合资源现状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任明波 杨毅 +2 位作者 刘杰 刘春雷 刘燕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24,共6页
研究发现,近年南川百合资源呈明显下降趋势,评估为易危(VU)等级.以鳞茎为外植体进行芽的诱导、增殖培养,筛选出培养配方:MS+6-BA 1.4 mg/L+NAA 0.2 mg/L+白糖30 g/L+琼脂7.0 g/L,pH=5.8;壮苗、生根培养基:MS+NAA 0.3 mg/L+香蕉泥15 g/L... 研究发现,近年南川百合资源呈明显下降趋势,评估为易危(VU)等级.以鳞茎为外植体进行芽的诱导、增殖培养,筛选出培养配方:MS+6-BA 1.4 mg/L+NAA 0.2 mg/L+白糖30 g/L+琼脂7.0 g/L,pH=5.8;壮苗、生根培养基:MS+NAA 0.3 mg/L+香蕉泥15 g/L+活性炭0.1%+白糖40 g/L,pH=5.8;可以实现南川百合快繁和资源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川百合 资源 组培 丛生芽诱导 壮苗培养
下载PDF
永生化麝鼠香腺成纤维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竭航 赵春容 +4 位作者 谌颖莲 赵贵军 张承露 封孝兰 曾德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72-777,共6页
【目的】探索永生化对麝鼠香腺成纤维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在获得永生化的麝鼠香腺成纤维细胞后,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其永生化前后转录组进行检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差异分析。【结果】用Trinity软件对麝鼠永生化和原代... 【目的】探索永生化对麝鼠香腺成纤维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在获得永生化的麝鼠香腺成纤维细胞后,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其永生化前后转录组进行检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差异分析。【结果】用Trinity软件对麝鼠永生化和原代香腺细胞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装,总共发现62 152 unigenes,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基因主要聚集在细胞代谢、细胞生物学调控、蛋白结合和酶催化等基因的细胞基础代谢活动。基于DESeq2包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永生化和原代细胞表达差异的基因总共有8 690个,其中上调基因3 414个,下调基因5 276个,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DNA复制、同源重组、错配修复、细胞周期和RNA代谢通路,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氧化磷酸化、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疾病通路中。【结论】永生化过程对麝鼠原代细胞基因的影响较大,可为后续建立永生化香腺细胞体外泌香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鼠 香腺细胞 永生化 转录组
下载PDF
基于accD基因序列的牛至遗传多样性研究
3
作者 卓维 刘艳 +4 位作者 卢圣鄂 朱晓富 黄红燕 陈双扣 任风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1198,共8页
目的基于acc D基因序列分析不同产地牛至的遗传结构与分化,考察其遗传多样性。方法以8个居群69份样品为材料,试剂盒法提取植物基因组DNA,同源克隆法获得acc D序列,Sanger测序法双向测序,利用DNAsp、Arlequin等软件进行多态性分析,MEGA... 目的基于acc D基因序列分析不同产地牛至的遗传结构与分化,考察其遗传多样性。方法以8个居群69份样品为材料,试剂盒法提取植物基因组DNA,同源克隆法获得acc D序列,Sanger测序法双向测序,利用DNAsp、Arlequin等软件进行多态性分析,MEGA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NJ发育树。结果牛至acc D长度为1432-1436 bp,存在10个单倍型与16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态性为0.595,核苷酸多样性为0.15750;牛至居群遗传分化较高(Gst=0.36751,Nst=0.46976,Fst=0.67627),基因流较低(Nm=0.43),居群间变异(67.62%)是主要的变异来源。系统发育关系显示10种单倍型形成3大分支,主要以H2为中心形成发散状的系统结构,种群未发生扩张。结论牛至居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可能主要与生境片段化、种群隔离及生活史特征相关,本研究为牛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 accD基因 单倍型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间作不同作物对栀子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巧玲 肖忠 +2 位作者 任明波 韩凤 胡开治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588-3602,共15页
【背景】栀子为多年生常绿灌木,经过连续多年种植会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加剧、品质降低等问题。研究发现间作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是生产中常用的有效栽培措施。【目的】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下栀子根际... 【背景】栀子为多年生常绿灌木,经过连续多年种植会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加剧、品质降低等问题。研究发现间作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是生产中常用的有效栽培措施。【目的】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下栀子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及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揭示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及提升栀子产量的土壤微生态学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为了解不同间作模式对栀子根际微生态的影响,本试验选择3年生栀子进行了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栀子单作及栀子/白及、栀子/金钱草、栀子/射干3种间作处理,以栀子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全生育期取样。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序列及真菌rDNAITS1-ITS2区序列,并测定各时期土壤的理化性质,以明确栀子间作不同作物对其根际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随栀子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结果】在栀子整个生育过程中,根际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9%和18%,为细菌优势菌门。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所占比例依次为51%、22%和19%,为主要真菌类群。在果实膨大期,与单作栀子相比,栀子/射干和栀子/白及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指数,增幅分别为6.55%和3.45%(P<0.05),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盛花期,栀子/射干间作不会显著降低根际真菌的多样性,而与金钱草或白及间作则显著降低其多样性;果实膨大期,栀子/射干和栀子/白及间作均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增幅分别为29.19%和9.12%。土壤养分方面,不同间作模式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单作栀子根际土壤仅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较高,而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低于3种间作处理。土壤酶方面,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间作模式 根际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高通量测序分析重庆地区茅苍术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16
5
作者 曹敏 胡开治 +4 位作者 刘燕琴 刘春雷 唐祥友 肖忠 余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77-2886,共10页
【背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土壤微生物区系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菌根真菌,能与地球上90%的维管植物形成共生体,可通过调节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目的】揭示重庆地区中药材茅苍术根际土壤... 【背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土壤微生物区系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菌根真菌,能与地球上90%的维管植物形成共生体,可通过调节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目的】揭示重庆地区中药材茅苍术根际土壤中AMF的结构与组成,解析土壤因子对AMF类群的影响。【方法】以重庆地区茅苍术主产地彭水县、秀山县、石柱县、南川区和酉阳县2-3年生茅苍术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Illumina Mi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真菌扩增子测序,分析不同地点土壤的茅苍术根际AMF类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茅苍术的菌根侵染率均在50%以上,每10g风干土壤中孢子含量在50个以上,最高达到144个。根际土壤共检测到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3纲4目8科9属AMF,包括Glomus、Claroideoglomus、Gigaspora、Paraglomus、Archaeospora、Ambispora、Acaulospora、Diversispora和Scutellospora,其中前6属为5个区县土样共有。球囊霉属(Glomus)相对丰度最高,达67%,为所有地区茅苍术根际样本中的优势类群。冗余度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土壤pH对AMF群落组成影响最大。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有效磷与之呈负相关;各土壤因子与Simpson指数的相关性则相反。5个土壤因子均与丰度(Chao1)指数呈负相关。另外,pH、有机质与均匀度(ACE)指数呈正相关;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与之呈负相关。【结论】茅苍术根际土壤中AMF资源丰富,土壤因子对AMF群落组成和丰度影响显著,是导致AMF群落结构地理分布格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苍术 球囊菌门 高通量测序 土壤理化性质 多样性
原文传递
金钱草类药渣栽培草菇、秀珍菇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雷美艳 全健 +3 位作者 杨娟 余中莲 韩量 杨天建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第7期45-48,共4页
目的:系统性评价金钱草类药渣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方法:以金钱草颗粒药渣和肾石通颗粒药渣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于栽培草菇和秀珍菇,并系统分析两种食用菌中总糖、粗蛋白、粗脂肪等基本营养组分,重金属含量等风险物质,以及槲皮素、山柰素... 目的:系统性评价金钱草类药渣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方法:以金钱草颗粒药渣和肾石通颗粒药渣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于栽培草菇和秀珍菇,并系统分析两种食用菌中总糖、粗蛋白、粗脂肪等基本营养组分,重金属含量等风险物质,以及槲皮素、山柰素等药渣中残留活性物质对食用菌品质的影响。结果:金钱草药渣生产草菇生物转化率为28%,肾石通颗粒药渣生产秀珍菇的生物转化率为54.16%。用金钱草颗粒药渣栽培的草菇总糖、粗蛋白分别为31.9%、26.9%;用肾石通颗粒药渣栽培的秀珍菇总糖、粗蛋白分别为35.1%、25.8%;两种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均符合GB2762-2017中的限量要求。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草菇和秀珍菇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07%、0.0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山柰素含量,结果均未检出。结论:用金钱草药渣和肾石通颗粒药渣栽培草菇、秀珍菇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渣 草菇 秀珍菇 安全性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双重实时荧光PCR快速鉴别人参和西洋参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涛 周林 +5 位作者 滕少娜 何玲 陈亭旭 任风鸣 潘英文 孔德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86-2994,共9页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鉴定人参和西洋参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通过对人参属及其近似种基因序列的分析比对,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探针,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PCR反应体系为Premix Ex Taq(Probe qPCR)10μL,人参上下游引物各0.5...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鉴定人参和西洋参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通过对人参属及其近似种基因序列的分析比对,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探针,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PCR反应体系为Premix Ex Taq(Probe qPCR)10μL,人参上下游引物各0.5μL,西洋参上下游引物各0.3μL,人参与西洋参特异性探针各0.4μL,DNA模板2μL,灭菌去离子水补至20μL。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30 s;然后以95℃变性5 s,60℃退火延伸30 s进行40个循环。应用该方法测试了27份DNA样品,包括7份人参、6份西洋参、4份人参与西洋参混合样、10份其他人参属样品及其他常见中药材样品的DNA,以确定该方法的特异性。将人参与西洋参样品DNA混合后10倍稀释成不同浓度后进行检测,用以确定该方法的灵敏度。结果人参及西洋参样品均在特定的荧光通道下出现典型的阳性扩增曲线,人参与西洋参混合样品均同时出现两条阳性扩增曲线,其它对照样品及空白对照均没有出现阳性扩增曲线。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人参及西洋参的最低检测限均为2 pg DNA/反应。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能够同时快速、准确、灵敏地鉴别出人参和西洋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西洋参 双重实时荧光PCR 快速鉴别
下载PDF
牛至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艳 卓维 +5 位作者 卢圣鄂 朱晓富 辛元尧 申杰 黄红燕 任风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1年第7期13-18,共6页
目的:研究牛至亚种Origanum vulgare L.ssp.viride(Boissier)Hayek的生殖生物学特性,为其良种选育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记录开花物候及形态特征,用TTC法检测花粉活力,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柱头可授性,估算杂交指数(OCI)并计算花... 目的:研究牛至亚种Origanum vulgare L.ssp.viride(Boissier)Hayek的生殖生物学特性,为其良种选育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记录开花物候及形态特征,用TTC法检测花粉活力,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柱头可授性,估算杂交指数(OCI)并计算花粉胚珠比(P/O),通过6种人工授粉处理确定繁育系统类型。结果:花期为4~8月,单花花期6~8 d。开花后其花粉活力高、持续时间长,柱头在裂片张开后才具有可授性,持续至花朵衰败。其OCI值为4,据Dafni标准其繁育系统为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P/O为2454.00±50.85,据Cruden标准为兼性或专性异交。授粉试验结果显示:套袋未授粉的不能结实,自交、异交均能结实。观察到蚂蚁、蝇类昆虫访花。结论:O.vulgare ssp.viride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繁育系统 生殖特性
下载PDF
牛至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艳 卓维 +1 位作者 黄红燕 任风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2年第10期30-35,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及贮藏条件对牛至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指导实际生产育苗。方法:分别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开展种子萌发试验,研究其发芽情况。采用室温干藏、室温沙藏、4℃沙藏、-20℃沙藏4种方式进行种子贮藏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及贮藏条件对牛至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指导实际生产育苗。方法:分别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开展种子萌发试验,研究其发芽情况。采用室温干藏、室温沙藏、4℃沙藏、-20℃沙藏4种方式进行种子贮藏试验,设置6种不同贮藏时间。结果:牛至种子在25℃、土壤含水率40%~50%发芽率高,出苗时间短。随贮藏时间增加,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低温贮藏在1年内效果比常温好,之后效果下降。结论:牛至种子无明显休眠现象,在适宜的气温及水分条件下即可萌发,新鲜种子比陈种子育苗效果好,贮藏种子可综合考虑贮藏时间、成本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贮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 种子萌发 环境因子 贮藏方式 贮藏时间
下载PDF
白及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及繁育 被引量:47
10
作者 任风鸣 刘艳 +3 位作者 李滢 杨天建 韩凤 宋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478-4487,共10页
白及属药源植物丰富,该属植物兼具多种用途,且已极度濒危。通过对白及属药用植物的来源进行梳理,并对其药材常见混伪品进行比较鉴别,详细描述了该属植物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自然生境,收集整理其地理分布信息,探讨进行人工栽培适宜的土壤、... 白及属药源植物丰富,该属植物兼具多种用途,且已极度濒危。通过对白及属药用植物的来源进行梳理,并对其药材常见混伪品进行比较鉴别,详细描述了该属植物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自然生境,收集整理其地理分布信息,探讨进行人工栽培适宜的土壤、气候及地理条件。重点对白及属植物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和展望,基于白及属繁育系统特征及繁殖特性,认为种子无菌萌发是较为适宜的繁育手段,而新一代种子直播萌发技术的出现和栽培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大大提高白及属植物的繁育效率,从而转变资源供给方式。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加快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加强资源和繁育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保护和利用效率,对于白及属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属 资源分布 人工繁育 种子直播 无菌萌发 栽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