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特征,为涪陵区HFM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个案信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目的分析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特征,为涪陵区HFM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个案信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Joinpoint回归分析研究发病率长期变化趋势,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时空聚集特征,利用ArcMap10.7实现可视化。结果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报告130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12.98/10万,报告发病率呈每隔2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的特征。总体存在4—7月和10—12月两个发病高峰。0~5岁报告发病数最多,死亡6例,分布在0~3岁年龄组。2016年后肠道病毒71型不再为优势毒株。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2015年重庆市涪陵区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10.40%,95%CI:13.68~256.03,P<0.05),2015—2022年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9.99%,95%CI:-39.03~0.34,P>0.05)。总体时空扫描显示聚集时间集中在2014—2019年,逐年时空扫描显示1类聚集区出现时间和每年发病高峰基本一致,2、3类聚集区出现在较高发、高发年份发病高峰,1类聚集区以荔枝、崇义、敦仁城区街道为主,2、3类聚集区分别以西北部、东北部为主。结论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存在两个发病高峰,以0~5岁婴幼儿为主,近年发病率呈一定下降趋势,聚集风险降低,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调整及每隔两年发病高峰的到来,应加强荔枝、崇义、敦仁街道及西北部、东北部的疫情防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特征,为涪陵区HFM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个案信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Joinpoint回归分析研究发病率长期变化趋势,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时空聚集特征,利用ArcMap10.7实现可视化。结果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报告130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12.98/10万,报告发病率呈每隔2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的特征。总体存在4—7月和10—12月两个发病高峰。0~5岁报告发病数最多,死亡6例,分布在0~3岁年龄组。2016年后肠道病毒71型不再为优势毒株。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2015年重庆市涪陵区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10.40%,95%CI:13.68~256.03,P<0.05),2015—2022年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9.99%,95%CI:-39.03~0.34,P>0.05)。总体时空扫描显示聚集时间集中在2014—2019年,逐年时空扫描显示1类聚集区出现时间和每年发病高峰基本一致,2、3类聚集区出现在较高发、高发年份发病高峰,1类聚集区以荔枝、崇义、敦仁城区街道为主,2、3类聚集区分别以西北部、东北部为主。结论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存在两个发病高峰,以0~5岁婴幼儿为主,近年发病率呈一定下降趋势,聚集风险降低,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调整及每隔两年发病高峰的到来,应加强荔枝、崇义、敦仁街道及西北部、东北部的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