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人群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肖邦忠 廖文芳 +7 位作者 李心术 罗兴建 吴成果 徐世斌 张仁平 廖云贞 陈亚琳 谢军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602-605,共4页
目的调查全民食盐加碘是否影响甲亢发病升高。方法抽取碘盐覆盖率较高的永川区1个乡和碘盐覆盖率较低的涪陵区2个乡,以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1990-2008年逐年甲亢发病情况;收集历年碘盐监测资料;采集成人尿液检测碘含量;FT3、FT4升高,TSH降... 目的调查全民食盐加碘是否影响甲亢发病升高。方法抽取碘盐覆盖率较高的永川区1个乡和碘盐覆盖率较低的涪陵区2个乡,以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1990-2008年逐年甲亢发病情况;收集历年碘盐监测资料;采集成人尿液检测碘含量;FT3、FT4升高,TSH降低,有甲亢临床表现者诊断为甲亢;趋势检验(F)、t检验和χ2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7-2008年碘盐覆盖率,永川区为93.8%~100.0%;涪陵2005年及其以前为22.5%~72.78%,2006-2008年为86.55%~97.22%。尿碘中位数永川为271.43μg/L,显著高于涪陵的130.68μg/L(P<0.05)。共发现甲亢病例234例,食用碘盐前(1990-1996)年均甲亢发病率永川为5.92/10万,涪陵为4.55/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用碘盐后(1997-2008)年均甲亢发病率永川为40.51/10万,显著高于涪陵的12.19/10万(P<0.01),食用碘盐后两地的发病率显著上升(P<0.05)。患甲亢相对危险度永川为6.84,涪陵为2.68。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最小12岁,最大82岁,症状为多食、多饮、体重下降、心悸、眼球突出、多汗和甲状腺肿。结论全民食用碘盐后甲亢发病率升高,存在碘过量,应降低食盐加碘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食盐加碘 尿碘 甲状腺功能亢进
原文传递
水体微囊藻毒素污染对人群的非致癌健康风险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晓红 蒲朝文 +5 位作者 张仁平 赵清 许川 李砚 封雷 舒为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1-185,共5页
利用重庆某区2个水库的水样及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浓度,使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微囊藻毒素通过饮水途径和食用水产品途径的人群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以及两条途径的总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结果表明饮用水库A水的非... 利用重庆某区2个水库的水样及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浓度,使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微囊藻毒素通过饮水途径和食用水产品途径的人群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以及两条途径的总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结果表明饮用水库A水的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为0.001×10-6~0.004×10-6a-1,饮用水库B水的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为0.002×10-6~0.046×10-6a-1;食用水库A水产品的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为0.083×10-6~0.262×10-6a-1,食用水库B水产品的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为0.116×10-6~0.747×10-6a-1,白鲢是水库A与水库B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最高的水产品.水库A两条暴露途径的总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的最大值为0.266×10-6a-1;水库B两条暴露途径的总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的最大值是0.793×10-6a-1.水产品的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高于饮水;水库B两条暴露途径的的总非致癌健康年风险度接近国际上最常用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6a-1.应优先加强水库B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同时限制食用水库A和水库B的水产品,特别是白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 人群
下载PDF
1872份HIV-1抗体蛋白印迹试验阳性结果带型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康晓丽 刘乔磊 +1 位作者 余天莉 艾彦彪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02-1005,共4页
目的分析1型艾滋病病毒(HIV-1)抗体用蛋白印迹试验(WB)确证为阳性标本的带型,了解涪陵辖区HIV感染者的带型分布特征,为制定该地区切实有效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8年涪陵辖区1872份WB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标本的... 目的分析1型艾滋病病毒(HIV-1)抗体用蛋白印迹试验(WB)确证为阳性标本的带型,了解涪陵辖区HIV感染者的带型分布特征,为制定该地区切实有效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8年涪陵辖区1872份WB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标本的带型结果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在1872份HIV-1抗体确证阳性标本中,10条带(全带)占36.5%(684份),7条带以上占93.2%(1745份);各WB带型的检出率:抗env(外膜蛋白)最高,gp160、gp120均为100%(1872份)、gp41为98.6%(1846份),其次是抗pol(反转录酶蛋白),p66为97.0%(1815份)、p51为94.1%(1762份)、p31为89.7%(1679份),抗gag(核心蛋白)除p24为99.3%(1858份)和p17为81.9%(1534份)外,其他带型检出率都较低,p55为44.9%(840份)、p39为53.5%(1002份)。感染者男女比为3.1∶1。不同性别比较p55、p39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比较p55、p31、p39、p17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人群比较p66、p55、p39、p17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感染途径比较p55、p39、p17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涪陵辖区HIV-1抗体WB确证阳性标本带型检出率与其他地区的报道有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艾滋病病毒抗体 蛋白印迹试验 确证阳性 带型分析
原文传递
重庆市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肖邦忠 李心术 +6 位作者 廖文芳 吴成果 何建华 陈克江 廖云贞 李海燕 张仁平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2-686,共5页
目的探索重庆市全民食盐加碘(USI)后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发病升高,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在永川区大安镇和涪陵区珍溪镇和新妙镇,以当地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逐户调查1990年以后甲亢发病情况,计算发病... 目的探索重庆市全民食盐加碘(USI)后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发病升高,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在永川区大安镇和涪陵区珍溪镇和新妙镇,以当地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逐户调查1990年以后甲亢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抽取永川大安镇2个村,涪陵区珍溪和新妙镇3个村,每村选择30名18~45岁成人,男女各半,采集尿液检测尿碘;并选择永川区所在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区医院,收集1990—2010年永川区就诊的甲亢病例,记录性别、年龄、甲状腺容积,计算甲状腺肿大率和甲亢发现率;分析甲亢发病率、发现率、甲状腺容积、甲状腺肿大率变化趋势和尿碘水平。结果1997—2008年居民食用碘盐覆盖率,永川区为93.85%~100.00%,涪陵区1997—2005年为15.00%~72.78%,2006—2008年为86.55%~97.22%;检测18~45岁尿碘,永川区尿碘中位数(271.43μg/L)显著高于涪陵区(130.68μg/L,t=5.95,P〈0.05);USI前(1990—1996年),永川区人群甲亢年均发病率为5.92/10万,涪陵区为4.55/10万,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P〉0.05);USI后(1997—2008年),永川区人群甲亢年均发病率为40.51/10万,涪陵区为12.19/10万,永川区显著高于涪陵区(X^2=73.20,P〈0.01),两地发病率均显著高于USI前(X^2=46.26、15.46,P〈0.01);医院就诊病例年均发现率USI前、后分别为5.91/10万和30.78/10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8.32,P〈0.01)。结论调查结果显示,USI后甲亢发病率显著上升,碘盐覆盖率和尿碘高,发病率高,相反则发病低,需降低食盐加碘浓度,以保持人群适宜的碘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盐类
原文传递
涪陵区人群艾滋病感染现状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5
作者 甘业光 郑青川 +4 位作者 韩林 康小莉 余天莉 陈德枢 王大政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2-423,426,共3页
[目的]调查涪陵区不同人群HIV病毒感染现状,分析流行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11类人群中抽样调查6036人,对全部样本人群抽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作HIV初筛,二试二次阳性标本送重庆市疾控中心HIV确认实验室用免... [目的]调查涪陵区不同人群HIV病毒感染现状,分析流行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11类人群中抽样调查6036人,对全部样本人群抽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作HIV初筛,二试二次阳性标本送重庆市疾控中心HIV确认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WB)作最后确认。资料用SPSS10.1软件分析。[结果]涪陵区抽样人群HIV感染率为1.26%。6个行业人群中检出HIV感染者,男性高于女性,不同人群中差异非常显著,自愿咨询检测者检出率高达8.80%。感染方式由吸毒向性传播过渡,感染人群由特殊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发展。[结论]涪陵区人群HIV感染率高,社会人群受艾滋病威胁较为严重。政府、社会应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感染 调查
下载PDF
亚油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汪瑜 封雷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03-504,共2页
关键词 亚油酸 仪器分析 红花籽油
下载PDF
诚信告急——透视我国医疗保险的诚信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志梅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年第2期96-98,共3页
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涉及到社会保险机构、医药卫生机构、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等多方面,因此如今医疗保险的诚信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普遍的难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 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涉及到社会保险机构、医药卫生机构、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等多方面,因此如今医疗保险的诚信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普遍的难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文章将列出几个较为突出的诚信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一点建议,希望为医疗保险工作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信息不对称 信任建设 制度建设 法制建设
下载PDF
2010-2011年涪陵区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秀英 李恒 +2 位作者 冯长艳 杨德明 杨焰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48-449,共2页
目的探讨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为防治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1年对涪陵区27 244名从业人员开展健康体检,并对采集的血样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戊肝病毒检测。结果在27 244名食品、公共... 目的探讨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为防治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1年对涪陵区27 244名从业人员开展健康体检,并对采集的血样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戊肝病毒检测。结果在27 244名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中,检出戊肝病毒阳性人员22名,感染率为0.081%,其中2010年检测人数为11 717人,阳性人员15人,2011年检测人数15 527人,阳性7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结论涪陵区食品、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低,且2011年检出率低于20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肝病毒感染 从业人员 流行
原文传递
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IV/AIDS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9
作者 康晓丽 刘君 +4 位作者 杨德明 周义芬 鞠丹凤 夏玲莉 谭淇蔓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227-1232,共6页
目的分析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IV/AIDS时空分布特征,为政府调整艾滋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重庆市涪陵区报告的新发HIV/AIDS数据,采用GeoDa 1.20、SaTScan 10.... 目的分析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IV/AIDS时空分布特征,为政府调整艾滋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重庆市涪陵区报告的新发HIV/AIDS数据,采用GeoDa 1.20、SaTScan 10.1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共报告1432例HIV/AIDS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01/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4.59/10万上升到2022年的14.71/10万,呈上升趋势(APC=9.42%,t=7.035,P<0.001)。2010—2022年涪陵区HIV/AIDS平均报告发病率的Moran’s I值为0.355(Z=3.060,P=0.003),高高值聚集区分布于北部地区(百胜镇)。低低值聚集区主要集中东部地区(白涛街道、大木乡)。2010—2022年涪陵区HIV/AIDS存在时空聚集区,扫描出2个聚集区,一级聚集区覆盖11个地区,分别为龙桥街道、蔺市街道、义和街道、新妙镇、石沱镇、马武镇、大顺镇、龙潭镇、青羊镇、同乐镇、增福镇,聚集时间为2016年8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结论2010—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IV/AIDS疫情呈上升趋势,疫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北部地区应加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检测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时空分布特征 空间自相关 空间扫描分析
原文传递
2019—2023年重庆市涪陵区孕妇及8~10岁儿童尿碘含量分析
10
作者 鞠丹凤 周义芬 +2 位作者 艾彦彪 王琪 李恒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24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了解2019—2023年重庆市涪陵区孕妇及8~10岁儿童尿碘含量,为科学指导该人群预防碘缺乏病提供依据。方法2019—2023年,每年按东、西、南、北、中从27个乡镇/街道中抽取5个乡镇/街道(至少包括1个街道),每个乡镇/街道各抽取1所小学,每... 目的了解2019—2023年重庆市涪陵区孕妇及8~10岁儿童尿碘含量,为科学指导该人群预防碘缺乏病提供依据。方法2019—2023年,每年按东、西、南、北、中从27个乡镇/街道中抽取5个乡镇/街道(至少包括1个街道),每个乡镇/街道各抽取1所小学,每所小学抽取8~10岁非寄宿学生40人(不足40人可在邻近的学校补齐),并在每个乡镇/街道抽取20名孕妇(人数不足可在邻近乡镇补齐),分别采集孕妇和儿童尿样检测尿碘含量。结果2019—2023年涪陵区的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33.7、153.2、139.3、190.5和151.0μg/L,不同年度间和不同孕期孕妇尿碘水平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_(年度)^(2)=20.677,P=0.055;χ_(孕期)^(2)=6.435,P=0.376);监测的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02.6、243.7、246.9、233.8和265.0μg/L,不同年度间儿童尿碘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39,P<0.001);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儿童尿碘水平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_(性别)^(2)=4.796,P=0.091;χ_(年龄)^(2)=2.859,P=0.582)。结论2019—2023年重庆市涪陵区监测孕妇及8~10岁儿童尿碘均达到了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应继续加强健康宣传工作,重点关注孕妇及8~10岁儿童的尿碘含量,科学预防碘缺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儿童 尿碘 分析
原文传递
重庆市涪陵区1~2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德明 张海艳 +1 位作者 周义芬 毕玲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662-664,共3页
乙型病毒性肝炎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的关键措施。1992年,重庆市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3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5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疫苗 血清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12
作者 刘洪泊 艾彦彪 +2 位作者 陈晓明 冉琪瑜 向于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190-1195,共6页
目的分析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特征,为涪陵区HFM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个案信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 目的分析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特征,为涪陵区HFM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个案信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Joinpoint回归分析研究发病率长期变化趋势,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时空聚集特征,利用ArcMap10.7实现可视化。结果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报告130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12.98/10万,报告发病率呈每隔2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的特征。总体存在4—7月和10—12月两个发病高峰。0~5岁报告发病数最多,死亡6例,分布在0~3岁年龄组。2016年后肠道病毒71型不再为优势毒株。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2015年重庆市涪陵区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10.40%,95%CI:13.68~256.03,P<0.05),2015—2022年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9.99%,95%CI:-39.03~0.34,P>0.05)。总体时空扫描显示聚集时间集中在2014—2019年,逐年时空扫描显示1类聚集区出现时间和每年发病高峰基本一致,2、3类聚集区出现在较高发、高发年份发病高峰,1类聚集区以荔枝、崇义、敦仁城区街道为主,2、3类聚集区分别以西北部、东北部为主。结论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HFMD存在两个发病高峰,以0~5岁婴幼儿为主,近年发病率呈一定下降趋势,聚集风险降低,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调整及每隔两年发病高峰的到来,应加强荔枝、崇义、敦仁街道及西北部、东北部的疫情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趋势分析 时空聚集分析
原文传递
暗娼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及心理状况调查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先国 丁贤彬 +3 位作者 吴国辉 周超 郑青川 王小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703-703,728,共2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暗娼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此类人群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8年采用面对面方式对在重庆市涪陵区娱乐场所的暗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0.1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1.4%;86.4...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暗娼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此类人群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8年采用面对面方式对在重庆市涪陵区娱乐场所的暗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0.1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1.4%;86.4%的暗娼人群有性病相关症状,大部分未及时治疗。对暗娼人群进行的心理调查显示,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外,其余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结论应根据该人群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娼人群 艾滋病知识 性病 心理健康
原文传递
2015年重庆市涪陵区海洛因成瘾者HIV、HCV和梅毒感染状况及行为特征调查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小明 康晓丽 +1 位作者 封雷 王朝永 《预防医学论坛》 2016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了解重庆市涪陵区海洛因成瘾者HIV、HCV和梅毒的感染状况及行为特征,为在该人群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8月,对重庆市涪陵区MMT 402名海洛因成瘾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血样检测HIV、HCV和梅毒抗体。结果 40... 目的 了解重庆市涪陵区海洛因成瘾者HIV、HCV和梅毒的感染状况及行为特征,为在该人群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8月,对重庆市涪陵区MMT 402名海洛因成瘾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血样检测HIV、HCV和梅毒抗体。结果 402名海洛因成瘾者吸毒后期都是采用注射方式吸食海洛因,就业状况极差,待业占88.81%;平均吸毒史为19年;初次使用海洛因毒品的平均年龄为(35.72±6.57)岁;单纯吸食海洛因的占39.30%,吸食海洛因的同期混合滥用新型毒品的占60.70%;毒品滥用以家人或同伴影响为主,占80.85%;发生过性滥交行为者占96.02%,在性滥交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仅占3.63%;吸毒经历中,曾经共用注射器者占98.26%;从未共用过注射器者仅占1.74%;调查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11例,占2.74%,检出HCV抗体阳性者340例,占84.58%,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4例,占0.995%。结论 重庆市涪陵区海洛因成瘾者HCV和HIV感染率较高,需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干预工作,降低HIV、HCV等血液性传染病在该人群中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成瘾者 艾滋病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梅毒螺旋体 行为特征
原文传递
涪陵区2016—2017年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德明 张海艳 周义芬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0年第4期538-540,共3页
目的掌握涪陵区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更有效的狂犬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2016—2017年涪陵区狂犬病免疫预防接种门诊狂犬病暴露者的相关信息录入Excel软件中,用SPSS 13.0软件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年龄、性别、暴露时... 目的掌握涪陵区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更有效的狂犬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2016—2017年涪陵区狂犬病免疫预防接种门诊狂犬病暴露者的相关信息录入Excel软件中,用SPSS 13.0软件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年龄、性别、暴露时间、暴露分级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7年涪陵区狂犬病暴露总人数为9 258例,其中2016年为4 296例,2017年为4 962例。9 258例暴露人群中,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91∶1;年龄以0~14岁儿童最多,占29.56%;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中心区域和农村区域狂犬病暴露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8,P>0.05);Ⅱ级暴露者最多,占65.16%,其次为Ⅲ级暴露(33.59%);57.73%的暴露者在暴露当天及时就诊,35.19%的暴露者在次日就诊;农村区域于暴露当天就诊者多于中心区域(χ^2=834.77,P<0.05)。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涪陵区公众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犬只的管理,提高暴露后暴露者及时就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暴露人群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重庆市涪陵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青川 甘业光 +4 位作者 易先国 余天莉 康小丽 李秀英 黎永梅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06-508,共3页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感染者调查分析,了解重庆市涪陵区艾滋病疫情现状、特点及流行趋势。方法应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全区304例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综合分析涪陵区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结果涪陵区艾滋病人群感染率为0.13%(...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感染者调查分析,了解重庆市涪陵区艾滋病疫情现状、特点及流行趋势。方法应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全区304例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综合分析涪陵区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结果涪陵区艾滋病人群感染率为0.13%(95%可信限:0.12%-0.14%,P=0.05),男性高于女性(χ^2=12.1,P〈0.005);性途径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占性感染的37.41%;注射式吸毒感染有下降趋势;各人群感染率差异明显,91.26%的感染者为20-50岁,且文化程度较低;全区感染者均为HIV-1型病毒感染。结论艾滋病已经在普通人群中流行,但仍处于低水平流行中,性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方式成为重要传播方式,感染者及发病死亡人数增长迅速,流行趋势有进入高速增长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病学 分析
原文传递
重庆市涪陵区1999~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海艳 杨德明 蒋蕾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109-1112,共4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市在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流行强度减弱,流行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解全区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制定有效的...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市在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流行强度减弱,流行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解全区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加强对麻疹的控制,最终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本文对我市涪陵区1999~2013年麻疹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流行病学 特征
原文传递
石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的X线诊断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明军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6年第3期83-84,共2页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石工尘肺系尘肺中的一种,石工尘肺病例大都是农民工,多为临时性工作,未经职业病防护知识的培训,对尘肺认识不足,常被人们...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石工尘肺系尘肺中的一种,石工尘肺病例大都是农民工,多为临时性工作,未经职业病防护知识的培训,对尘肺认识不足,常被人们所忽视。它容易合并肺结核,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为粉尘和结核的病变相互促进,改变了病人的临床症状,在X线胸片上各自具有独特的征象,使病情复杂、加重,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一些小的可疑病灶常被忽视。造成漏诊,一旦病情加重时,才能确诊,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对石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的早诊断,早期得到及时的抗痨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我中心1993年-2003年收集的石工尘肺合并肺结核68例X线改变作一回顾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并肺结核 石工尘肺 X线诊断 生产性粉尘 弥漫性纤维化 病情加重 全身性疾病 回顾性分析 职业活动 防护知识
原文传递
2010~2018年重庆市涪陵区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康晓丽 余天莉 +3 位作者 刘乔磊 艾彦彪 向于 潘红 《预防医学论坛》 2019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疫情流行特征,为涪陵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重庆市涪陵区2010~2018年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报告的HIV/AIDS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疫情流行特征,为涪陵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重庆市涪陵区2010~2018年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报告的HIV/AIDS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重庆市涪陵区9年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涪陵区的HIV/AIDS病例86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79/10万,年均增长率为15.32%,总体报告发病率呈增长趋势(P<0.01)。报告病例中男女比例3.33∶1。20~59岁报告病例占87.18%,50~岁和≥60岁年龄组年报告病例构成比呈增多趋势(P<0.01)。已婚有配偶为主(444例、占51.27%)。学历以初中为主(318例,占36.72%)。职业以农民(工)为主(230例、占26.56%),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次之(195例、占22.52%)。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818例、占94.46%),其中异性传播(540例、占62.36%),同性传播(278例、占32.10%),异性传播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1)。新发病例来源以疾控机构检测发现为主(437例、占50.46%),医疗机构次之(406例、占46.88%)。筛查检测数逐年上升,阳性检出率先上升后下降。结论 2010~2018年重庆市涪陵区报告病例上升幅度有所下降,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17年涪陵区中小学生视力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鞠登会 《中国校医》 2020年第4期251-252,256,共3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涪陵区35680名在校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T26343-2010)的方法进行双眼视力检查,并判...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涪陵区35680名在校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T26343-2010)的方法进行双眼视力检查,并判断视力不良的程度。结果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2.68%,其中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55.93%)明显高于男生(4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54.50%)明显高于农村学生(4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低年级组(1~3年级)、小学高年级组(4~6年级)、初中组、高中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5.63%、39.88%、67.09%、7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分别为24.46%、16.12%、59.42%,女生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高于男生,而轻度和中度视力不良的构成比低于男生(P<0.05);重点学校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非重点学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涪陵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不容乐观,近视防控形势严峻,相关部门应加强联防联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预防控制措施保护中小学生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视力 视力普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