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136
1
作者 李永华 徐海明 刘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少...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少雨时段从6月中旬初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中后期,达80多天,其中7月下旬中期到9月上旬中期降水尤其稀少。西南地区东部区域6、7、8月及整个夏季(6—8月)降水都偏少,降水指数显示2006年是西南地区东部1959年以来夏季降水最少的年份。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特大干旱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很大的关系,中高纬度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南亚高压、低层流场、水汽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等都持续异常。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北且偏西和副高异常偏弱且偏东时,西南地区东部都可能出现严重干旱,2006年夏季属于副高控制性高温伏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北偏西,同时伴随南亚高压偏强偏东,西南地区东部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同时也抑制了向该地的水汽输送,再加上西风带环流以及中高纬环流配置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而2006夏季西南地区东部少雨干旱。青藏高原热源偏弱,菲律宾附近地区对流非常活跃,是引起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北偏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特大干旱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3
2
作者 张建平 赵艳霞 +1 位作者 王春乙 何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79-1184,共6页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生育期和产量变化不大.未来100年内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期可能会有所缩短,平均缩短8.4d;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适当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小麦的减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作物模型 冬小麦 发育产量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107
3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3 位作者 闵婕 王才军 张虹 汪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营养物质保持四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营养物质保持四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要以上地区的面积比达到了15%以上;极重要地区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2)土壤保持极重要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面积比为68.80%;土壤保持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万州及其东北部地区。(3)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为极重要地区;极重要区沿江河呈带状分布,高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沿江河呈环带状分布。(4)营养物质保持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是极重要区;极重要区基本呈条带形分布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脉及江河两侧。(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的面积占到了研究区总面积的近50%;极重要区基本沿主要江河两侧第一层分水岭和西部平行岭谷区的山脊呈条带形分布;高度重要区基本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层环带形分布,少部分零散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营养物质保持 三峡库区 重庆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97
4
作者 刘春霞 李月臣 +3 位作者 杨华 闵婕 王才军 张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1-642,共12页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突出的土壤侵蚀、石漠化、生境和酸雨4个生态环境要素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突出的土壤侵蚀、石漠化、生境和酸雨4个生态环境要素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以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和极敏感为主;东北部是土壤侵蚀最为敏感的区域;土壤侵蚀现状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石漠化总体以不敏感为主,其次是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高度以上敏感区主要分布东北部地区,中度以上石漠化与石漠化高度和极敏感区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生境敏感性类型以不敏感为主,其次为高度敏感地区;东北部和南部生境敏感性高,而中西部地区生境敏感性低。(4)酸雨高度敏感面积和比例最大,其次是中度敏感和轻度敏感区;极敏感区呈块状零星散布、高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集中片状分布、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沿江河带状分布,部分呈团块状散布。(5)生态环境敏感性类型以高度敏感为主,其次为中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东北部和南部生态环境敏感性高,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敏感性 土壤侵蚀 石漠化 生境 酸雨 三峡库区 重庆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模拟 被引量:71
5
作者 张建平 赵艳霞 +2 位作者 王春乙 杨晓光 何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48-1452,共5页
WOFOST作物模型在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模型BCC-T63输出的未来60年(2011~2070年)气候情景资料,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变化情况。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玉米生育期... WOFOST作物模型在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模型BCC-T63输出的未来60年(2011~2070年)气候情景资料,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变化情况。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玉米生育期将缩短,其中,中熟玉米平均缩短3.4 d,晚熟玉米平均缩短1.1 d;玉米产量将相应下降,中熟玉米平均减产3.5%,晚熟玉米平均减产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玉米 生育期 产量 模拟研究 WOFOST作物模型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的影响预测 被引量:60
6
作者 张建平 王春乙 +4 位作者 杨晓光 赵艳霞 刘志娟 王靖 陈艳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55,共6页
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的影响,该文在对中国东北三省近26a来玉米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及玉米需水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SRES)的两种排放情景A2... 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的影响,该文在对中国东北三省近26a来玉米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及玉米需水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SRES)的两种排放情景A2(强调经济发展)和B2(强调可持续发展)预估的未来气候情景,研究探讨了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大多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最高可增加77.8%,而且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差异下,各地空间分布上也不尽相同。A2情景下,到204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27.2%,到207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34.5%,到210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42.9%;B2情景下,到204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28.6%,到207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33.3%,到210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37.3%。可见,未来中国东北三省水资源可能更趋于短缺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参考作物蒸散量 水资源 作物 玉米 需水量
下载PDF
应用WOFOST模型模拟低温与干旱对玉米产量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55
7
作者 陈振林 张建平 +1 位作者 王春乙 郑江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4期440-442,445,共4页
在玉米苗期和抽雄期利用人工气候箱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玉米植株分别进行低温处理,通过控制试验分析了低温、干旱以及二者合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WOFOS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低温、干旱以及二者合并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玉米苗期和抽雄期利用人工气候箱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玉米植株分别进行低温处理,通过控制试验分析了低温、干旱以及二者合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WOFOS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低温、干旱以及二者合并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与模拟结果均表明,低温、干旱以及低温和干旱并发都会使玉米的产量下降,而且低温和干旱并发的影响都要比单一灾害发生条件下大,减产幅度在34.5%左右。同时也很好地验证了WOFOST作物模型应用于低温和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FOST模型 低温 干旱 低温和干旱并发 玉米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50
8
作者 李永华 徐海明 +1 位作者 高阳华 李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2-943,共12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东部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水汽来源主要有两个:第1条主要来自青藏高原转向孟加拉湾经缅甸和云南进入西...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东部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水汽来源主要有两个:第1条主要来自青藏高原转向孟加拉湾经缅甸和云南进入西南地区东部,第2条水汽经由孟加拉湾南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继续向东输送至中南半岛及南海,与南海越水道气流所携带的水汽汇合后转向至西南地区东部,而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偏南水汽对向西南地区东部水汽输送也有影响。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相联系的水汽通道中,印度洋水汽通道强度最强,太平洋水汽通道强度最弱。在印度季风区,偏北的高原南侧水汽通道(经向)强度远小于偏南的印度洋水汽通道。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是纬向输送大于经向输送。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与纬向通道的强度变化关系密切,而与经向通道的水汽输送强度变化关系不明显。当印度季风区南支水汽输送偏弱时,印度季风区北支(高原南侧)和东亚季风区向西的水汽输送偏强,使得以纬向输送为主的印度季风区经向水汽输送加大,而以经向输送为主的东亚季风区纬向水汽输送加大,从而使东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带偏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可能出现洪涝,反之则可能出现干旱。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有弱的净流出,是一个弱的水汽源区,南边界流入水汽量最多,于旱年整个区域水汽流出较常年明显,而洪涝年则有弱的净流入。夏季水汽通道水汽输送强弱变化与同期500hPa高度场和SST场的分布形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水汽输送 水汽通道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7
9
作者 李永华 徐海明 +2 位作者 白莹莹 李强 何泽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3-530,共8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和中国74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Mann-Kendal、MESA(最大熵谱分析)、Morlet小波、线性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量大体分...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和中国74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Mann-Kendal、MESA(最大熵谱分析)、Morlet小波、线性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量大体分为3种类型,即全区域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其中全区域一致型是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最主要的分布型,出现频率达到60%以上。在整个时间域内,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略有增加的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总体偏旱,而在80年代前期总体偏涝,80年代中后期开始波动加剧,旱涝交替发生,但总体相对偏涝;21世纪初以来,西南地区东部总体偏旱;1959年以来,1998,1980和1993年是降水偏多最明显的年份,而2006年和1972年降水偏少最明显。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均较明显,存在2~3年、15年左右的显著周期。西南地区东部与宜宾以下的整个长江流域和西藏东部及川西高原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华北中部和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作物模型的低温冷害对我国东北三省玉米产量影响评估 被引量:47
10
作者 张建平 王春乙 +2 位作者 赵艳霞 杨晓光 王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132-4138,共7页
以东北三省玉米低温冷害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生长过程模式WOFOST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对模型在区域上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检验,然后利用改进的作物模型实现低温冷害对玉米影响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以1961—2006年共46a平均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 以东北三省玉米低温冷害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生长过程模式WOFOST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对模型在区域上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检验,然后利用改进的作物模型实现低温冷害对玉米影响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以1961—2006年共46a平均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作为正常年份的产量水平,当年实际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跟平均气温驱动下的模拟产量对比,以减产率和气象条件作为灾害严重程度划分的标准,利用数值模拟试验,确定导致减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量值,进而确定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低温冷害影响评估,包括历年典型低温冷害年份影响评估和年代际影响评估。从年代模拟结果来看,近50a来各年代冷害分布大致规律均表现为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地区,即表现为由东北至西南方向呈递减的趋势,冷害造成玉米减产面积及冷害等级各有差别。评估结果基本上可以较好地反应历史实际情况且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东北玉米 低温冷害 产量影响模拟 影响评估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模拟 被引量:44
11
作者 张建平 赵艳霞 +1 位作者 王春乙 何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8-213,共6页
采用气候模式BCC-T63与作物模式WOFOST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多年试验数据和模型适宜性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未来100 a(2000~210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发育和产量变化趋势。主要的粮食作物选取东北区域的玉米、华北区域... 采用气候模式BCC-T63与作物模式WOFOST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多年试验数据和模型适宜性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未来100 a(2000~210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发育和产量变化趋势。主要的粮食作物选取东北区域的玉米、华北区域的冬小麦和南方区域的双季稻。东北区域为东经120°~135°,北纬40°~50°,主要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区为研究对象;华北区域为东经111°~123°,北纬35°~41°,主要包括京、晋、冀和鲁等地;南方区域为东经109°~120°,北纬25°~30°,主要包括湖南、湖北以及江西等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会缩短,其中,中熟玉米平均缩短3.8 d,晚熟玉米平均缩短1.4 d,产量也会相应地下降,中熟玉米平均减产3.3%,晚熟玉米平均减产2.7%;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育期平均缩短8.4 d;产量平均减产10.1%;南方早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晚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4 d,早稻的产量变化范围为1.9%^-9.5%,平均减产3.6%,晚稻的产量变化范围为2.2%^-7.3%,平均减产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作物模型 产量 模拟
下载PDF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被引量:44
12
作者 肖悦 田永中 +4 位作者 许文轩 刘瑾 万祖毅 张雪倩 刘旭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8-526,共9页
大气污染因影响人类健康、制约国家发展而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基于2016年中国361个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法分析中国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尺度探讨空气污染的... 大气污染因影响人类健康、制约国家发展而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基于2016年中国361个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法分析中国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尺度探讨空气污染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污染等级上看,全国及各区域空气质量以优、良和轻度污染天气居多。(2)从时间变化上看,全国及各区域空气质量呈现出"夏低冬高,春降秋升"的"U"型月变化规律。(3)从空间变化上看,全国空气质量整体呈现出由沿海到内陆、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由非采暖区到采暖区、由欠发达到发达区逐渐加重的态势,其中,京津冀、山东半岛和黄河中游属于高污染热点集聚区,而南部沿海、青藏和云贵高原属于低污染冷点集聚区。(4)从全国层面上,人口集聚、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对大气污染的恶化具有推动作用;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城市绿化的提高则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5)从区域层面上看,绿地覆盖率对各地大气污染呈不同程度的负向改善效应;人口密度、能源消耗、第二产业占比和民用汽车拥有量对各地大气污染呈不同程度的正向加重效应;而科技支出占比和人均GDP对各地空气质量的影响具有双向性。该研究结果可为寻求污染治理办法提供理论参考,并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演化特征 社会经济要素 中国
下载PDF
基于农业干旱参考指数的西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2
13
作者 刘宗元 张建平 +1 位作者 罗红霞 何永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西南地区是中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对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布局和防旱减灾有重大意义。该文收集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区60个代表气象站50a(1960年-2010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作物资料... 西南地区是中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对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布局和防旱减灾有重大意义。该文收集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区60个代表气象站50a(1960年-2010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作物资料,选用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并以天为时间尺度的农业干旱参考指数(ARID)作为干旱指标,研究西南地区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0a干旱发生的年代际变化,验证ARID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近50a来西南地区发生的干旱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高发区位于云南中北和东北部以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川东北的广元地区、川西南山地以及滇西北、滇南部的元江地区;少发区位于重庆大部、贵州北部等地区。2)阶段性干旱明显,受旱频率最高的时段为出苗至拔节期,受旱频率最低在抽雄至灌浆期,且随着发育进程,干旱有向东部转移的趋势。3)西南地区各分区玉米生长季内ARID变化差异较大,总体上来看干旱程度大多处于轻旱,个别区域处于中旱,或者在轻旱与中旱之间波动。4)ARID的年际变化特征表明:20世纪80年代受干旱影响最低,21世纪初受干旱影响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监测 农业 农业干旱参考指数 西南地区 玉米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37
14
作者 白莹莹 张焱 +2 位作者 高阳华 何泽能 李永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8-484,共7页
利用四川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CDC全球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盆地降水空间异常分布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近46 a来,盆西降水显著减少,盆东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夏... 利用四川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CDC全球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盆地降水空间异常分布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近46 a来,盆西降水显著减少,盆东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夏季风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和脊线指数与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场表现为盆西和盆东反号分布,表明高原夏季风和西太副高可能是盆地降水东西振荡分布的重要原因。通过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回归分析发现,盆地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别是盆西地区的暖干化可能是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降水 区域差异 全球变暖
下载PDF
2008~2016年重庆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5
15
作者 方德贤 董新宁 +4 位作者 邓承之 吴钲 海川 高松 黄安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7-340,共14页
利用2008~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0.1°分辨率的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小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总体呈西低东高分布,大值中心位于重庆东北... 利用2008~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0.1°分辨率的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小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总体呈西低东高分布,大值中心位于重庆东北和东南部,且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特别是夏季,西部降水明显增强,总降水呈两高(西部、东部)一低(中部)的分布;降水频次、降水强度与地形的相关性较高,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区(海拔高度>1000 m)降水频次多大于盆地和丘陵区(海拔高度<1000 m),降水强度与之相反,且小时强降水多发生在迎风坡前侧的过渡区域,说明高海拔区域易出现降水,但降水强度不强,而地形抬升则是触发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导致山前降水明显大于山峰。(2)重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小时强降水频次均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6~7月,降水频次呈双峰型分布,一个峰值出现在5~6月,另一个峰值出现在10月,7~8月为低频期,与副高控制下的连晴高温天气有关。(3)重庆地区降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降水以夜雨为主,且降水峰值出现时间表现为向东延迟的特征,重庆西部日峰值出现在凌晨02:00(北京时,下同),中部出现在清晨05:00,东北部出现在早上08:00。从不同季节来看,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清晨,而夏季受午后局地对流性天气的影响,在下午17:00左右存在一个次峰值。(4)强降水的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空间上存在三个大值中心,受西南涡及地形的相互作用,夏季在缙云山以西的盆地区域,小时强降水频次明显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降水 短时强降水 气候特征
下载PDF
降水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杨茜 高阳华 陈贵川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2期68-73,共6页
利用20132015年逐日沙坪坝气象站气象及临近的环境监测数据,探讨降水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PM10、SO2浓度随降水量增加逐渐降低,降低趋势线较为明显,降低幅度为SO2的>PM10的>PM2.5的;NO2和CO随降水量增... 利用20132015年逐日沙坪坝气象站气象及临近的环境监测数据,探讨降水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PM10、SO2浓度随降水量增加逐渐降低,降低趋势线较为明显,降低幅度为SO2的>PM10的>PM2.5的;NO2和CO随降水量增加减少趋势不明显;O3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类大气污染物在不同量级降水量时变化特征有所不同。在降水量小于1mm时,弱降水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污染物的积累,不利于污染的稀释扩散和沉降,空气质量恶化;大于1mm后,降水对各种大气污染物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增大,在降水量大于10mm后湿清除能力明显提升,降水量大于20mm时湿清除能力最强,粗细颗粒与雨滴碰并效应增加,降水对PM10和PM2.5的湿清除率分别达30%和25%。连续降水时,各季节降水对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湿清除能力不尽相同:冬季降水对PM2.5湿清除作用最为明显,对其余污染物清除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PM10、SO2、NO2、CO,而O3在冬季降水使O3浓度增加非常明显,通常冬季臭氧浓度相对较低,降水一定程度上使冬季空气质量变好,太阳辐射增加,二次污染物光合作用增强,臭氧浓度也一定程度上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污染物 湿清除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 被引量:36
17
作者 唐余学 廖向花 +2 位作者 李晶 刘婷婷 闵凡花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3-428,共6页
通过对山洪灾害形成的动力条件、孕灾环境、降水背景的分析,确定临界雨量、地表起伏形态、坡度、年降水量、年大雨日数为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因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模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反距离权... 通过对山洪灾害形成的动力条件、孕灾环境、降水背景的分析,确定临界雨量、地表起伏形态、坡度、年降水量、年大雨日数为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因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模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空间插值,并进行栅格图层计算、分割等操作,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为高发区、易发区、一般区、低发区,完成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区划结果表明:重庆市多山洪灾害,东北部为高发区,年发生频次多在10次以上;中部东南部为易发区,年发生频次多在8次到10次;西部偏西地区为低发区,年发生频次多在6次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动力条件 孕灾环境 降水背景 GIS 区划
下载PDF
高原夏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18
作者 齐冬梅 李跃清 +1 位作者 白莹莹 德庆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年第4期1-9,共9页
基于1958~2002年ECMWF再分析资料,我国160个台站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夏季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出发,定义了能较好表征高原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特征指数,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异常时的环流特征... 基于1958~2002年ECMWF再分析资料,我国160个台站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夏季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出发,定义了能较好表征高原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特征指数,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异常时的环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主要结论为:(1)用6~8月600hPa(27.5~30°N,80~100°E)范围内平均的西风分量距平与(35—37.5°N,80~100°E)范围内平均的东风分量距平差定义了高原夏季风指数(PMI)。该指数计算简单,意义清楚,代表性好。(2)1958~2002年高原夏季风整体呈增强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是高原夏季风的强盛期,之后是高原夏季风弱期,在80年代以后又转为季风强期。(3)高原夏季风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相关很好。将该指数与之前汤懋苍定义的指数进行性能综合比较后,发现该指数对川渝地区的夏季降水及气温有更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年际变化 季风指数 中国气候
下载PDF
重庆区域旱涝指标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永华 毛文书 +2 位作者 高阳华 韩逢庆 李家启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8-644,共7页
利用重庆市34站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区域旱涝指数,采用小波等方法分析了重庆近40余年年及四季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区域旱涝指数考虑较为全面,能较好地刻画重庆区域年及各季的旱涝变化特征;重庆旱涝变化有... 利用重庆市34站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区域旱涝指数,采用小波等方法分析了重庆近40余年年及四季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区域旱涝指数考虑较为全面,能较好地刻画重庆区域年及各季的旱涝变化特征;重庆旱涝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尺度周期信号在时—频域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旱涝指标 小波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引发四川盆地东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江玉华 杜钦 +2 位作者 赵大军 何跃 李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62-1573,共12页
利用1951-2008年四川盆地(27°-32°N,105°-110°E)5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网监测的日雨量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暴雨发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暴雨(或伴有雷雨大风、冰雹大风等)多发生在6-9月,川东北和渝... 利用1951-2008年四川盆地(27°-32°N,105°-110°E)5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网监测的日雨量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暴雨发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暴雨(或伴有雷雨大风、冰雹大风等)多发生在6-9月,川东北和渝东北是单站暴雨的高发区,重庆西部是大范围暴雨的多发区;引发四川盆地东部(宜宾、南充和重庆西部)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南低涡。对2007-2010年6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表明,西南低涡热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存在明显增暖现象,对流层中低层则由暖转冷;西南低涡初期大气对流性不稳定明显;西南低涡动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西风急流在36°N附近,500hPa低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加强,从对流层底垂直伸展到300hPa以上,正涡度中心随高度向西倾斜,850~500hPa平均正涡度大值区与低涡中心对应,对流层中低层北风大值区与南风大值区在低涡中心附近形成强水平风切变,同时低涡中心附近的垂直风切变也较明显。促使西南低涡发展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急流由南向北输送水汽,将对流层低层到大气边界层内的水汽输送到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红外卫星云图上具有MCC等中-α尺度特征,发展强盛的西南低涡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有"列车效应"和中气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背风槽 中-α尺度 中尺度气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