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在提高住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迎春 《中国病案》 2024年第1期17-18,21,共3页
目的查找住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选择和编码错误的类型和原因,使用PDCA循环法提高住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选择及编码正确率。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6月1日-2021年6月30日出院的300份病案为对照组,经过PDCA循环后,再次随机抽查2022年1月1日-2022... 目的查找住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选择和编码错误的类型和原因,使用PDCA循环法提高住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选择及编码正确率。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6月1日-2021年6月30日出院的300份病案为对照组,经过PDCA循环后,再次随机抽查2022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出院的300份病案为观察组,对比PDCA管理前后主要诊断选择正确率和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结果PDCA前临床主要诊断选择正确率72.6%,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为68.7%。主要诊断过于笼统、肿瘤病案主要诊断选择错误、多部位损伤编码错误是主要诊断编码错误的主要类型;临床医师主要诊断选择原则不清楚,编码员主要诊断选择原则理解不够透彻是主要诊断选择及编码错误的主要原因。经过PDCA循环后,临床主要诊断选择正确率和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分别上升到85.3%和82.7%,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PDCA循环法,对临床医师和编码员进行主要诊断选择原则的系统培训,要求编码员读病案,查找核对编码,和临床医师沟通,完善质控措施,可以提高主要诊断选择正确率和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 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 持续改进
原文传递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丁欢 李迎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9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对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后对结果产生影响的系列因素并研究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方法 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针对所有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查,观察比较不同存储时间(4、8 h)、不同保存温度(常温、冷藏)、不同... 目的探讨临床对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后对结果产生影响的系列因素并研究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方法 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针对所有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查,观察比较不同存储时间(4、8 h)、不同保存温度(常温、冷藏)、不同采血部位(静脉、末梢)的血常规检验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结果存储4 h的血液标本中白细胞计数(5.33±0.35)×10^9/L高于存储8 h的血液标本的(4.65±0.43)×10^9/L,红细胞计数(4.65±0.69)×10^12/L、血小板计数(211.53±12.49)×10^9/L以及血红蛋白水平(126.35±8.59)g/L低于8 h血液标本的(5.13±0.61)×10^12/L、(262.45±13.29)×10^9/L、(132.43±8.3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保存下的标本红细胞计数(4.53±0.78)×10^12/L低于冷藏保存的(4.89±0.71)×10^12/L,白细胞计数(5.45±0.35)×10^9/L、血小板计数(253.25±12.59)×10^9/L、血红蛋白(137.23±8.46)g/L高于冷藏保存的(4.79±0.31)×10^9/L、(219.49±13.32)×10^9/L、(128.32±8.2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的标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末梢采血,红细胞计数低于末梢采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患者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期间,就其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保存温度、储存时间与采血位置几方面;对此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期间,于质控方面需要充分注意,将外界因素针对血常规产生的影响有效降低,最终使得检验准确性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结果 影响因素 干预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