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手机应用对不可移动文物巡查工作的革新——以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智能巡查APP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莫骄 邱峻 +1 位作者 廖林曼 陈晨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7年第3期40-49,共10页
记录手段呆板、信息采集简陋、消息传递迟滞等短板对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要形式的日常巡查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2016年,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率先开发智能巡查APP,通过运用多媒体、GPS等技术,搭载智能手机平台,一定程度上革除了旧有巡... 记录手段呆板、信息采集简陋、消息传递迟滞等短板对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要形式的日常巡查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2016年,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率先开发智能巡查APP,通过运用多媒体、GPS等技术,搭载智能手机平台,一定程度上革除了旧有巡查工作弊端,使巡查在即时传输、图文并茂、工作调度精准及考勤严密的前提下开展,成功提高了文物巡查工作的效率,其内部架构及功能拓展等内容同时也对智能手机及其应用在相关工作上的革新具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智能手机应用 不可移动文物文物巡查 文物保护
原文传递
新式木船下水试航抗战运输谱写新篇:抗战时期的改良木船制造
2
作者 辛颖 《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54-56,共3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交通部制定了一项改良木船制造计划,采用政府贷款、民间造船的方式,大力推行改良木船的制造,给大后方木船制造业带来发展契机,使川江木船业迎来一个“黄金时代”,大批改良木船陆续投入川江运营,在战时运输中发挥了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交通部制定了一项改良木船制造计划,采用政府贷款、民间造船的方式,大力推行改良木船的制造,给大后方木船制造业带来发展契机,使川江木船业迎来一个“黄金时代”,大批改良木船陆续投入川江运营,在战时运输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木船制造 抗战时期 重庆 北碚
下载PDF
重庆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的调查发现与初步研究
3
作者 牛英彬 莫骄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6,共10页
重庆市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是嘉陵江下游地区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主要发现有1龛摩崖造像和12龛摩崖瘗龛,这是一处专门为埋葬僧人所营建的瘗龛群。摩崖造像是配合摩崖瘗龛的营建而特意开凿的,具有解救亡僧出离... 重庆市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是嘉陵江下游地区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主要发现有1龛摩崖造像和12龛摩崖瘗龛,这是一处专门为埋葬僧人所营建的瘗龛群。摩崖造像是配合摩崖瘗龛的营建而特意开凿的,具有解救亡僧出离地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能。它们与唐宋时期的相思寺有密切的联系,属于该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为今后研究寺院、摩崖造像和僧人墓葬的布局和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摩崖瘗龛 寺院 五代至宋代
下载PDF
卢作孚重庆自然科学展览会的历史回顾
4
作者 辛颖 龙世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4期84-87,共4页
卢作孚发起的自然科学展览会,开创了自然科学展览会的先河,唤起了人们的科学意识,在重庆科学事业的发展史上书写了一页新篇章。该文分3个阶段对卢作孚发起重庆自然科学展览会的始末,进行了梳理、探讨和研究,介绍了卢作孚发起重庆自然科... 卢作孚发起的自然科学展览会,开创了自然科学展览会的先河,唤起了人们的科学意识,在重庆科学事业的发展史上书写了一页新篇章。该文分3个阶段对卢作孚发起重庆自然科学展览会的始末,进行了梳理、探讨和研究,介绍了卢作孚发起重庆自然科学展的缘起,回顾了科学事业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轨迹,深入地挖掘了自然科学考察研究的历史,阐述了重庆自然科学展的反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作孚 重庆自然科学展 博物馆建设 历史回顾
下载PDF
抗战初期桂林木刻活动概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辛颖 《艺术科技》 2014年第8期79-79,167,共2页
中国抗战前期桂林美术最为活跃的便是木刻和漫画,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后,一大批的文化界人士纷纷来到桂林,文化人汇集桂林,使桂林在一个时期的文化活动占据着全国第一位的领头位置,也使抗战美术宣传活动呈现出热闹的景象。
关键词 抗战 版画 桂林
下载PDF
艰困年代事业不辍 烽火岁月科学勃兴——中国科学社在北碚
6
作者 辛颖 龙世和 《科学》 CAS 2022年第6期55-58,F0004,共5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社员卢作孚的帮助下,中国科学社先后将其生物研究所、《科学》编辑部和社总部迁往重庆北碚。在战争时期,坚持开展社务活动、社友集会和年会,为传播科学而不懈努力。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中国科学社...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社员卢作孚的帮助下,中国科学社先后将其生物研究所、《科学》编辑部和社总部迁往重庆北碚。在战争时期,坚持开展社务活动、社友集会和年会,为传播科学而不懈努力。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陆续西迁北碚,在当地盖了一栋简朴的两层小楼作为办公地。它见证了中国科学社在烽火岁月中度过的一段艰难时光。中国科学社在各界支持下,努力维持运作,举办学术活动,编印《科学》杂志,延续近代中国初萌的科学研究和普及事业,在战火的阴云中亮起闪耀不止的点点星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社 《科学》 北碚 抗日战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