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水反硝化脱氮工艺中外加碳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熊子康 郑怀礼 +4 位作者 尚娟芳 蒋君怡 钟政 赵瑞 胡雅丹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81,共14页
随着更加严格的氨氮污水排放标准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氨氮难以达标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碳源不足成为反硝化脱氮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低碳氮比污水,需要额外投加碳源以强化反硝化脱氮。结合对反硝化外加碳源的研究成... 随着更加严格的氨氮污水排放标准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氨氮难以达标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碳源不足成为反硝化脱氮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低碳氮比污水,需要额外投加碳源以强化反硝化脱氮。结合对反硝化外加碳源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以小分子有机物及糖类物质为主的传统碳源,以天然纤维素物质、人工合成高聚物、骨架型复合缓释碳源为主的新型固体碳源,和以工业废水、污泥及餐厨废弃物水解液等为主的新型液体碳源,分析了目前外加碳源研究和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结果表明,现阶段以传统碳源为基础研发的复合碳源更适合商业推广,而大多数新型碳源实际应用还存在各种问题,但其成本低、环保性高、应用广泛,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反硝化脱氮 外加碳源 低碳氮比污水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小流域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曹瑞霞 刘京 +5 位作者 邓开开 先宇 王伟 方芳 欧阳文娟 郭劲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330-5339,共10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小流域径流污染特征,对新政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降雨-径流时间过程和小流域集水区出口径流中氮磷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监测分析库区小流域氮磷在降雨径流中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小流域径流氮磷损失量分别为13... 为了解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小流域径流污染特征,对新政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降雨-径流时间过程和小流域集水区出口径流中氮磷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监测分析库区小流域氮磷在降雨径流中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小流域径流氮磷损失量分别为13. 69 kg·(hm2·a)-1和1. 50 kg·(hm2·a)-1.农肥所含氮磷及降雨冲刷是小流域径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小流域的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浓度达10. 05 mg·L-1和1. 10 mg·L-1,远超过富营养化发生标准,须引起关注.本研究观测的两场降雨中,8月15日降雨中硝态氮(NN)和颗粒态磷(PP)分别为69. 47 kg和6. 83 kg,分别占TN和TP的53. 91%和53. 78%;8月26日降雨中NN、氨氮(AN)和PP分别为6. 68、5. 61和1. 36 kg,分别占TN和TP的37. 74%、31. 69%和57. 63%,表明氮素流失主要通过可溶态的方式,而磷素迁移则以颗粒态为主.小流域强降雨对于氮磷流失的影响显著.这与紫色土土层薄、耕作频繁、土壤相对疏松等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地表径流 面源污染 氮磷 小流域
原文传递
重庆市主城区O_(3)污染时期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陵 李振亮 +7 位作者 张丹 方维凯 徐芹 段林丰 卢培利 王锋文 张卫东 翟崇治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595-3603,共9页
2020年8月底至9月初,重庆市主城区发生了持续时间近2周的O_(3)污染过程.期间,在主城区3个观测站点利用苏玛罐和DNPH采样柱采集的环境空气VOCs样品,研究了O_(3)污染期间VOCs组分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重庆市... 2020年8月底至9月初,重庆市主城区发生了持续时间近2周的O_(3)污染过程.期间,在主城区3个观测站点利用苏玛罐和DNPH采样柱采集的环境空气VOCs样品,研究了O_(3)污染期间VOCs组分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重庆市主城区T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45.08×10^(-9),各组分体积分数排序依次为OVOCs、烷烃、卤代烃、烯烃、芳香烃和炔烃.体积分数较高的VOCs物种是甲醛、乙烯和丙酮,三者之和占比TVOCs超过30%.OVOCs和烯烃对·OH消耗速率(Li·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具有较大的贡献,是生成O_(3)的关键VOCs组分;其中,OVOCs组分中主要的活性物种为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烯烃组分中主要的活性物种为异戊二烯、乙烯和正丁烯.VOCs中二甲苯与乙苯的比值较低,并且两者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主城区大气中VOCs气团老化程度高,同时还受到其他区域远距离传输的影响.PMF受体模型解析结果显示,主要有5种VOCs来源,依次为二次生成源(27.67%)、机动车尾气源(26.56%)、工业排放源(17.86%)、植物源(14.51%)和化石燃料燃烧源(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O_(3)) 污染特征 化学活性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重庆主城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夏 刘斌 +2 位作者 肖柏林 王佳 万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288-5294,共7页
为了解重庆主城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逐月监测了郊区、文教区和居住区等6个功能区的大气降尘,用AAS分析了其中Cd、Cr、Ni和Pb的含量,并结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降尘中的重金属污... 为了解重庆主城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逐月监测了郊区、文教区和居住区等6个功能区的大气降尘,用AAS分析了其中Cd、Cr、Ni和Pb的含量,并结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降尘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气降尘中Cd、Cr、Ni和Pb含量(mg·kg^-1)和沉降通量[mg·(m^2·a)^-1]分别为1.59和0.39、72.68和8.04、20.99和2.41、101.17和10.41,各功能区大气降尘秋季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而各功能区的大气这4种重金属降尘通量总体表现为冬季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和地累积指数显示,Cd有极高的生态危害和较高的污染,Cr、Ni和Pb造成的生态危害低,且污染也较低,工业居住混合区和交通枢纽具有高生态危害及较高的污染,郊区的生态危害和污染都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地累积指数 重庆主城
原文传递
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甲烷排放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佩 王晓锋 袁兴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567-3579,共13页
本文基于中国境内的湖泊、水库、河流等淡水系统CH4排放研究的相关成果,对203个湖泊(595个样点)、46个水库(221个样点)、112条河流(441个样点),总计1257个样点的CH4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中国淡水系统(湖泊、水库、河流)CH4排放... 本文基于中国境内的湖泊、水库、河流等淡水系统CH4排放研究的相关成果,对203个湖泊(595个样点)、46个水库(221个样点)、112条河流(441个样点),总计1257个样点的CH4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中国淡水系统(湖泊、水库、河流)CH4排放的一般特征,总结了当前研究进展,并进一步估算和评估了中国淡水系统CH4排放总量水平.结果表明:1)中国湖泊CH4排放通量平均为(1.17±1.87)mg/(m^2·h),蒙新湖区((3.84±0.57)mg/(m^2·h))和东北湖区((2.62±3.54)mg/(m^2·h))较高,青藏湖区((1.94±4.13)mg/(m^2·h))次之,东部湖区((0.81±0.90)mg/(m^2·h))较低,云贵湖区((0.19±0.26)mg/(m^2·h))最低;湖泊CH4排放通量呈显著的纬度模式,高纬度地区湖泊CH4排放高于低纬度地区;2)水库CH4排放通量((1.25±1.78)mg/(m^2·h))与湖泊相似,水库消落带较高的排放通量((4.34±4.45)mg/(m^2·h))对水库CH4排放具有重要贡献;3)河流CH4排放((0.82±1.14)mg/(m^2·h))略低于湖库,长江水系CH4排放通量((0.98±2.38)mg/(m^2·h))和黄河水系((0.85±0.75)mg/(m^2·h))相近,高于海河水系((0.54±0.93)mg/(m^2·h)),辽河、珠江水系研究较少,数据变异性极大;4)受降水、温度、径流稀释等影响,淡水系统CH4排放呈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湖库排放夏季高于秋季,冬春季较低,而河流则春秋季高于夏冬季;5)基于外推法估算全国湖泊、水库、河流CH4排放总量分别约为0.96,0.29,0.76Tg/a,相当于全国湿地系统排放的75%.由于较大的时空变异性以及监测数据分布的不均匀性,目前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淡水系统CH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仍不容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库 河流 甲烷排放 中国
下载PDF
过一硫酸盐碱催化处理染料废水 被引量:19
6
作者 翟俊 柳沛松 赵聚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7-652,共6页
利用PMS碱催化法处理亚甲基蓝、酸性橙7(AO7)和罗丹明B(RhB)3种典型染料,优化了脱色条件并分析了机理.在pH=10.8~11.5(亚甲基蓝)或pH=10.0~10.8(酸性橙7或罗丹明B),PMS投加量100mg/L的最优条件下,亚甲基蓝、酸性橙7和罗丹明B的脱色速率... 利用PMS碱催化法处理亚甲基蓝、酸性橙7(AO7)和罗丹明B(RhB)3种典型染料,优化了脱色条件并分析了机理.在pH=10.8~11.5(亚甲基蓝)或pH=10.0~10.8(酸性橙7或罗丹明B),PMS投加量100mg/L的最优条件下,亚甲基蓝、酸性橙7和罗丹明B的脱色速率常数可分别达到0.097,0.074,0.004min-1,脱色率可分别达到95.1%,93.3%和30.1%.捕获剂实验证实PMS碱催化脱色3种染料时起主要作用的均是单线态氧.基于紫外-可见全波长光谱的结果推测,亚甲基蓝和酸性橙7反应脱色较快可归因于单线态氧对噻嗪生色基团和偶氮键的攻击更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废水 过一硫酸盐(PMS) 碱催化
下载PDF
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强化吸附 被引量:19
7
作者 赵志伟 陈晨 +1 位作者 梁志杰 崔福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201,共8页
以MnCl2为改性剂,制备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MBC),用于强化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采用比表面积法(BET)、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表征其微观结构,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改性前后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和影响因素。结... 以MnCl2为改性剂,制备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MBC),用于强化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采用比表面积法(BET)、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表征其微观结构,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改性前后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计算的MBC最大吸附量为736 mg·g^-1,较原始生物炭提高了15倍。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受物理化学过程控制,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溶液pH、二价阳离子对吸附影响较大,而一价阳离子和共存腐植酸对吸附影响微弱。MBC吸附水中四环素主要是通过氢键作用、静电作用及锰与四环素之间的配位作用,吸附效果较BC显著提高,且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对去除水环境中的抗生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锰氧化物 四环素 吸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立体生态景观的适应性重构--山地城市河流护岸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 被引量:15
8
作者 袁嘉 陈炼 +6 位作者 罗嘉琪 张冠雄 游奉溢 田乐(翻译) 肖杰(翻译) 王颖(翻译) 张健(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3期44-57,共14页
植物群落是为山地城市河岸景观提供固岸护岸、泥沙拦截、水体净化、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景观美化等复合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山地城市水文过程复杂多变,对河岸景观中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形成逆境胁迫。研究基于重庆... 植物群落是为山地城市河岸景观提供固岸护岸、泥沙拦截、水体净化、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景观美化等复合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山地城市水文过程复杂多变,对河岸景观中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形成逆境胁迫。研究基于重庆市九龙外滩河流护岸的修复实践,提出了以顺应水文特征的分带分段优化种植和多层拟自然野花草甸配置为主体的河岸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技术框架,进而阐述了山地城市河流护岸草本植物景观的生态种植设计与实践的原则与模式,最后评估了草本植物群落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发现草本群落能够应对夏季山地河流的陡涨陡落与高温干旱的交替作用,以及暴雨径流冲刷等复杂山地城市水文条件。研究可为长江干流河岸景观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为长江生态大保护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实践应用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群落 河流护岸 水文条件 生态种植 适应性 山地城市
原文传递
基于A^2O的MBBR工艺污水厂设计及运行效果 被引量:14
9
作者 白华清 郑爽 +2 位作者 李瑞 阳春 辛涛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56-61,共6页
移动床生物膜工艺(MBBR)可大幅提高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总量,是应对处理水量增加和污染物负荷增加的有效技术措施,在国内污水厂的扩能和提标升级改造中广泛采用,对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四川某新建污水处理厂(近期6... 移动床生物膜工艺(MBBR)可大幅提高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总量,是应对处理水量增加和污染物负荷增加的有效技术措施,在国内污水厂的扩能和提标升级改造中广泛采用,对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四川某新建污水处理厂(近期6×104m3/d)因用地限制,在设计中采用了基于A2O的MBBR工艺,按25%的填充率在好氧区投加SPR-Ⅱ型悬浮载体,深度处理采用D型滤池和紫外线消毒,吨水占地仅为0.31 m2/(m3·d-1)。建成至今运行效果良好,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均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本项目设计参数和针对悬浮填料的系列技术措施可为采用该工艺的污水厂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移动床生物膜工艺 悬浮载体
原文传递
磺化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水中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董康妮 谢更新 +2 位作者 晏铭 晏卓逸 熊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650-3657,共8页
采用高温煅烧-磺化法制备磺化改性苎麻生物炭(SBC),并将其作为过硫酸盐活化剂,实现了对水中盐酸四环素(TCH)的高效去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SBC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溶... 采用高温煅烧-磺化法制备磺化改性苎麻生物炭(SBC),并将其作为过硫酸盐活化剂,实现了对水中盐酸四环素(TCH)的高效去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SBC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SBC投加量、PS投加量对SBC/PS体系中TCH降解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SBC的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SBC为片层介孔材料,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黄原酸酯官能团.在初始pH值为3,PS投加量为10mmol/L,SBC投加量为0.5g/L的最优条件下,反应180min后,SBC/PS体系对TCH的去除率达到89.0%,明显优于SBC、苎麻秸秆原始生物炭(BC)、PS和BC/PS体系.在实验考察范围内,SBC/PS体系对TCH的降解性能随pH值(pH=3~11)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随SBC和PS投加量的升高,TCH的去除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表明,SBC/PS体系降解TCH的过程中产生了硫酸根自由基(SO_(4)^(-))、羟基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_(2)^(-))和单线氧(^(1)O_(2)),^(1)O_(2)起主导作用.循环利用实验结果表明,SBC表现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研究认为SBC是一种环境友好、高效的非金属碳基过硫酸盐活化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过硫酸盐活化剂 盐酸四环素 磺化改性 催化降解
下载PDF
基于界面聚合技术的复合纳滤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田家宇 常海霖 +3 位作者 高珊珊 宗悦 张瑞君 崔福义 《净水技术》 CAS 2020年第10期86-93,180,共9页
在众多纳滤膜制备方法中,界面聚合法凭借其便捷、高效和稳定的技术特征成为了目前纳滤膜制备的主流技术。纳滤膜的渗透性、选择性、抗污染性等性能特征决定着其能否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与应用规模。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界面聚合技术... 在众多纳滤膜制备方法中,界面聚合法凭借其便捷、高效和稳定的技术特征成为了目前纳滤膜制备的主流技术。纳滤膜的渗透性、选择性、抗污染性等性能特征决定着其能否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与应用规模。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界面聚合技术对纳滤膜的优化制备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文中主要从单体类型选择、基膜类型选择、纳米材料在界面聚合技术中的应用以及新型无支撑界面聚合技术4个方面回顾了复合纳滤膜的研究进展,并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 界面聚合 纳米材料 膜通量 脱盐
下载PDF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特征及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智 李伟光 +6 位作者 时文歆 黄显怀 方正 荣宏伟 王宗平 林涛 关清卿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专业内涵和培养目标,结合工程教育评估认证的要求,从资源性、社会性、环境性、经济性等8个方面,系统分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特征。结果表明,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具有涉...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专业内涵和培养目标,结合工程教育评估认证的要求,从资源性、社会性、环境性、经济性等8个方面,系统分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特征。结果表明,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具有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复杂程度高、综合性较强等特征,因而应对该专业工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体系实施等提出相对更高的要求。据此,基于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提出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需求特征相适宜的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并系统分析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教学质量 社会需求 工程教育 知识体系
下载PDF
“给排水+智能化”方向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思考 被引量:12
13
作者 时文歆 赵志伟 +3 位作者 曾晓岚 张冰 张智 崔福义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5-160,共6页
水系统智能化技术是目前给水排水行业发展的热点之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顺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给排水+智能化"复合型技术人才。通过调研,系统分析了当前行业对水系统智能化技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给排水专业... 水系统智能化技术是目前给水排水行业发展的热点之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顺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给排水+智能化"复合型技术人才。通过调研,系统分析了当前行业对水系统智能化技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给排水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给排水+智能化"方向课程设置方案与人才培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智能化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下载PDF
Fe3O4改性水热炭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凯 韦秀丽 +2 位作者 王冰 蒋滔 刘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867-2875,共9页
通过微波水热法,以沼渣为原料,合成了Fe3O4改性微波水热炭,研究了Fe3O4掺杂量对水热反应进程及反应产物的影响。为拓展水热产物的应用范围,以罗丹明B(RhB)为对象,评价改性水热炭对过硫酸钠的活化能力。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功率为400W、Fe... 通过微波水热法,以沼渣为原料,合成了Fe3O4改性微波水热炭,研究了Fe3O4掺杂量对水热反应进程及反应产物的影响。为拓展水热产物的应用范围,以罗丹明B(RhB)为对象,评价改性水热炭对过硫酸钠的活化能力。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功率为400W、Fe3O4制备量为水热炭质量的20%时,反应体系14min左右即达到设定温度(200℃),较无Fe3O4条件下反应时间(27min左右)缩短了48.1%,体系压强增加了27.8%。改性水热炭添加量为0.16g、反应时间140min、溶液初始pH为6.7、过硫酸钠投加量为0.1g时,体积为150mL、浓度为40mg/L的RhB降解率可达94.6%,是水热炭单独作用时的3.3倍,过硫酸钠单独作用时的3.9倍。在反应体系中以硫酸根自由基(⋅SO4^2-)的作用为主,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负离子(⋅O2^-)为辅。改性水热炭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水热法 Fe3O4改性 沼渣 过硫酸钠 活化 罗丹明B降解
下载PDF
汉丰湖和高阳湖水体氮磷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双爽 袁兴中 +1 位作者 王晓锋 周李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49-3757,共9页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及汉丰湖调节坝运行对湖库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对汉丰湖和高阳湖进行逐月水样采集.结果表明:汉丰湖TN浓度为0.78~2.38mg/L,TP浓度为0.03~0.13mg/L;高阳湖TN浓度为0.57~2.48mg/L,TP浓度为0.03~...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及汉丰湖调节坝运行对湖库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对汉丰湖和高阳湖进行逐月水样采集.结果表明:汉丰湖TN浓度为0.78~2.38mg/L,TP浓度为0.03~0.13mg/L;高阳湖TN浓度为0.57~2.48mg/L,TP浓度为0.03~0.09mg/L,两湖库全年易发生富营养化.汉丰湖和高阳湖水体氮素浓度变化趋势一致,水体氮污染主要来自径流污染、城市污水以及淹没土壤的释放;两湖库磷素时空差异显著,高阳湖水体磷浓度随水位的变化波动性显著,说明水位调节对磷循环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外源污染的输入、浮游植物生长以及气温变化是影响汉丰湖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的主要因素,而高阳湖水体氮磷浓度主要受水位波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水 氮磷浓度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汉丰湖 高阳湖
下载PDF
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胤 吴嘉利 +3 位作者 陈一 周克钊 赵晓龙 赵志勇 《净水技术》 CAS 2021年第11期16-27,共12页
厌氧氨氧化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废水生物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通过总结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现有研究应用成果,综述了其常见的工艺和反应器类型,回顾了国内外工程应用进展,并讨论分析了该技术在市政污水主流... 厌氧氨氧化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废水生物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通过总结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现有研究应用成果,综述了其常见的工艺和反应器类型,回顾了国内外工程应用进展,并讨论分析了该技术在市政污水主流工艺应用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和潜在问题。目前的研究应用表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尽管目前主流工艺应用仍面临工艺启动缓慢、低温难稳定运行、厌氧氨氧化菌难保留等技术难点,但该工艺的可行性已通过各种规模的实践得到证明,随着污水资源化的推进,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文中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厌氧氨氧化 生物脱氮 污水处理 工程案例 技术难点
下载PDF
碱改柚子皮生物炭对水体中Mn(Ⅱ)的动态吸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安强 朱胜 +2 位作者 缪乐 焦乙枭 宋嘉力 《重庆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6-108,126,共14页
为了探求碱改柚子皮生物炭在实际应用中去除水体中Mn(Ⅱ)的理论依据,考察了其在固定床中对Mn(Ⅱ)的动态吸附。以流量、床高、Mn(Ⅱ)初始质量浓度为变量,研究了这三类运行条件对碱改柚子皮生物炭在固定床中吸附Mn(Ⅱ)的影响,并对实验结... 为了探求碱改柚子皮生物炭在实际应用中去除水体中Mn(Ⅱ)的理论依据,考察了其在固定床中对Mn(Ⅱ)的动态吸附。以流量、床高、Mn(Ⅱ)初始质量浓度为变量,研究了这三类运行条件对碱改柚子皮生物炭在固定床中吸附Mn(Ⅱ)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碱改柚子皮生物炭对Mn(Ⅱ)的吸附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降低流量和Mn(Ⅱ)初始质量浓度,增加床高均能使固定床的运行时间延长;在流量为1 mL/min,Mn(Ⅱ)初始质量浓度为150 mg/L,床高为2 cm时,观察到了碱改柚子皮生物炭对Mn(Ⅱ)的最大比吸附量为25.59 mg/g;Thomas模型表明内部扩散和外部扩散不是吸附过程中的限制性步骤;在Adams-Bohart模型的拟合中发现固定床系统吸附初期的动力学受外部传质控制,且其线性表达式(BDST模型)较为准确的预测了各初始条件下Mn(Ⅱ)穿透70%的运行时间;modified dose-response模型准确的描述了Mn(Ⅱ)穿透曲线的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动态吸附 固定床 模型拟合
下载PDF
饮用水紫外-氯联合消毒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黛瑶 李恩 +2 位作者 李刚 梁嘉良 赵志伟 《净水技术》 CAS 2020年第10期94-101,共8页
消毒是水处理过程中灭活致病细菌的最关键环节。紫外线(ultraviolet,UV)氯联合消毒工艺是当下水处理消毒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在介绍UV消毒原理和消毒效果的基础之上,综述了UV氯联合消毒体系对水中致病细菌的灭活效果,阐述了UV辐射剂量... 消毒是水处理过程中灭活致病细菌的最关键环节。紫外线(ultraviolet,UV)氯联合消毒工艺是当下水处理消毒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在介绍UV消毒原理和消毒效果的基础之上,综述了UV氯联合消毒体系对水中致病细菌的灭活效果,阐述了UV辐射剂量及光照强度、氯投加时间和氯投加种类等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为UV氯联合消毒工艺在水厂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氯联合消毒 UV辐射 氯化 影响因素 消毒副产物
下载PDF
水热碳化技术用于污泥处理处置前景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许劲 徐军 +4 位作者 吕秋颖 范准 唐琦 李杨 方俊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4-56,57-59,共6页
由于土地利用受阻、填埋空间有限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在国内面临困境,所以亟需从科学方法角度分析其可行路径。根据污泥处置途径对含水率的要求,建议当污泥水分存在时先去除或转化有机物;同时从生物质转化技术... 由于土地利用受阻、填埋空间有限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在国内面临困境,所以亟需从科学方法角度分析其可行路径。根据污泥处置途径对含水率的要求,建议当污泥水分存在时先去除或转化有机物;同时从生物质转化技术角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其中水热碳化技术具有处理对象无需干燥、易与其他废弃生物质及技术组合、产物无菌、磷回收率高等优势。污泥基水热生物炭有固-固转化和液相晶核转化两条形成途径,其热值与煤相当,脱水性能良好、磷富集回收率高、可固定重金属,其碳骨架作为氮磷缓释载体可增加土壤肥力,而且与无机肥减量配施兼具农业经济价值和环境生态效益。污泥水热碳化处理可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推荐污泥处理处置方案为重力浓缩/机械脱水+水热碳化,该工艺适用于原位与分散处理,同时建议采用低温(150~170℃)水热碳化以避免高温下污泥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其液体产物可作为有效碳源补充到低碳源污水厂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碳化 污泥处理处置 生物质转化技术 污泥基水热生物炭
原文传递
基于SWMM耦合模型的道路行泄通道设计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雷 吴正松 +3 位作者 邵知宇 李霜 柴宏祥 龚华凤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针对现有道路行泄通道的设计方法仅适用于道路单独排水、忽略道路明渠流与管道压力流之间水动力相互作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WMM构建道路明渠流与管道压力流耦合的水力排涝模型,来进行道路行泄通道设计以应对极端降雨事件的方法。并... 针对现有道路行泄通道的设计方法仅适用于道路单独排水、忽略道路明渠流与管道压力流之间水动力相互作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WMM构建道路明渠流与管道压力流耦合的水力排涝模型,来进行道路行泄通道设计以应对极端降雨事件的方法。并以某山地城市为例,构建SWMM雨水管道水力模型,进行50年一遇降雨情景下的内涝模拟,获得易涝点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内涝区域的竖向分析和水文分析,结合管道排水能力,设置道路行泄通道系统,构建水力耦合排涝模型。并利用耦合排涝模型优化行泄通道设计参数,对比不同方案下情景模拟结果,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行泄通道,最终确定行泄通道设计方案。案例分析表明,基于水力耦合排涝模型的道路行泄通道设计方法,考虑了道路明渠流与管道压力流之间水动力相互作用以及流量交换,反映了极端暴雨条件下道路与管道联合排涝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使得行泄通道的设计更为系统、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管道排水 大排水系统 道路行泄通道 SWM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