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碎片与耦合--对大都市文化遗产游步道建设及历史环境整合的探索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羽佳 郭璇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借用"碎片与耦合"的概念并将其引入至遗产保护领域中,研究遗产游步道对散布的碎片化历史遗存的串联,及对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的作用;并以香港史迹径建设经验为借鉴,从线路组织、空间节点与解说系统三个方面对重庆山城步道与历... 借用"碎片与耦合"的概念并将其引入至遗产保护领域中,研究遗产游步道对散布的碎片化历史遗存的串联,及对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的作用;并以香港史迹径建设经验为借鉴,从线路组织、空间节点与解说系统三个方面对重庆山城步道与历史街区和整合进行了剖析与探索,以期对今后大都市区遗产游步道的研究与设计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游步道 历史街区 遗产展示
下载PDF
木构建筑表面保护的观念与技术——以重庆湖广会馆保护修复工程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冷婕 张兴国 《华中建筑》 2013年第6期198-202,共5页
保护观念的发展要求木构建筑表面保护在延长构件寿命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其上的历史印记,使木构件的真实性在更多的层面得以显现,这也对表面保护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结合重庆湖广会馆保护修复的实例,探讨了木构建筑表面保... 保护观念的发展要求木构建筑表面保护在延长构件寿命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其上的历史印记,使木构件的真实性在更多的层面得以显现,这也对表面保护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结合重庆湖广会馆保护修复的实例,探讨了木构建筑表面保护的观念变化与原则,并分别对重庆湖广会馆装饰性木构件及非装饰性木构件的表面保护修复程序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为同类实践提供参考,并对目前表面保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构建筑表面保护 保护观念 保护程序 保护技术
下载PDF
释义“室”兼论中国早期明堂路寝建筑空间形式寓意
3
作者 陈蔚 刘晨 邹晔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2期35-41,共7页
王国维先生《明堂庙寝通考》提出以“室”为宫室之制始的观点。本文从阐释“室”所反映的“中和”宇空文化象征寓意出发,以各家学说观点对照先秦建筑考古成果的二重证据分析方法,阐释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发展与文化象征意义传续之间的... 王国维先生《明堂庙寝通考》提出以“室”为宫室之制始的观点。本文从阐释“室”所反映的“中和”宇空文化象征寓意出发,以各家学说观点对照先秦建筑考古成果的二重证据分析方法,阐释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发展与文化象征意义传续之间的关系,再论王国维先生“四栋(阿)之室”原型理论对于分析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的重要价值,进而论证了以“择中”和“顺应天时”为思想核心的周制明堂“五室”形制来源以及早期宫殿建筑路寝“一室四堂”空间结构合理性以及对宫城“三大殿”格局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室 明堂 路寝 四栋之室 一室四堂
下载PDF
身份与边界: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聚居地“圣-俗”文化景观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蔚 梁蕤 《风景园林》 2021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研究对象,从因人口迁徙、生存空间差异、历史政治和宗教文化植入等因素干扰所导致的聚落与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差异现象入手,指出不同族群通过对"神山—聚落"关系、"神圣景观—聚落"关系的建构以及对神圣路径的演绎行为建立自身的族群身份与边界,并在建筑空间中以"中柱通天,火塘驻祖"的观念再现聚落中的"圣–俗"观念。归纳出"神圣中心""人—署分界"和"多元融合"等"圣–俗"文化景观模式,深化对藏彝走廊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景观"同源—异形"发展历史与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藏彝走廊 纳西 普米 神圣空间 文化景观
下载PDF
藏彝走廊氐羌民族住屋主室“中柱-火塘”空间原型衍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蔚 戴月 +1 位作者 郭宏楠 刘晨 《建筑技艺》 2022年第10期26-31,共6页
原型是建筑研究的基础话题之一。借助荣格“集体无(潜)意识”文化原型生产理论,对影响藏彝走廊地区住屋主室空间结构深层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基本结构和象征寓意非常稳固的“中柱-火塘”结构的共享内核。
关键词 走廊 氐羌 原型 火塘 中柱
下载PDF
洞穴空间原型隐喻与建筑
6
作者 陈蔚 古佳玉 《当代建筑》 2021年第11期15-21,共7页
漫长的穴居生活使"洞穴"作为建筑的原型之一根植于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在神话情绪及生命崇拜的观念下,洞穴被赋予与神沟通、实现重生的功能,并对后世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墓葬建筑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梳理洞穴空间隐喻的形... 漫长的穴居生活使"洞穴"作为建筑的原型之一根植于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在神话情绪及生命崇拜的观念下,洞穴被赋予与神沟通、实现重生的功能,并对后世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墓葬建筑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梳理洞穴空间隐喻的形成出发,以生者容器、死者容器、通道为例阐释"洞穴原型"的形态发展;从"母体关怀"的解读角度结合对建筑学本体的思考,阐释20世纪非线性建筑师基斯勒在其代表作品中对"子宫—洞穴"空间的重塑,管窥当代建筑创作中洞穴回归现象,探析洞穴空间类型与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思维 洞穴 子宫 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