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携带cRGD肽的靶向纳米粒超声造影剂的制备以及体外寻靶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宣吉晴 陈瑜莉 +4 位作者 敖梦 王志刚 郑元义 汪朝霞 李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0-815,共6页
目的制备携带精-甘-天冬氨酸(cRGD)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在体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靶向能力。方法以PLGA-COOH和全氟新溴烷(PFOB)为原料,采用双步乳化法制备PLGAPFOB纳米粒,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 目的制备携带精-甘-天冬氨酸(cRGD)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在体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靶向能力。方法以PLGA-COOH和全氟新溴烷(PFOB)为原料,采用双步乳化法制备PLGAPFOB纳米粒,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其表面以及内部结构;采用马尔文粒径分析仪测量其粒径大小、分布以及表面电位;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cRGD肽制备靶向纳米粒超声造影剂(cRGD-NP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PLGA-PFOB纳米粒造影剂与cRGD肽的连接情况;在大鼠HSC中验证该造影剂的靶向性能。结果所得样品为乳白色混悬液,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255.3±66.8)nm,多分散指数为0.025,Zeta电位为(-16.4±5.1)mV;扫描电镜示纳米粒表面光滑规则、透射电镜示PLGA外壳里包裹液氮氟碳PFOB;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连接FITC-cRGD显示为绿色,与显示红色的纳米粒共同融合成橙色,靶向纳米粒超声造影剂大量向大鼠HSC聚集并被其吞噬,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多于普通非靶向造影剂。结论成功制备的携带cRGD肽的纳米粒超声造影剂,在体外实验中对大鼠HSC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 纳米粒 超声检查 造影剂
下载PDF
RGD肽修饰的相变型纳米粒联合低强度聚焦超声对胃癌的体内外寻靶及显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章露曦 王亚旭 +1 位作者 郝兰 周世骥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9,共7页
目的制备RGD肽修饰的载全氟己烷(PFH)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粒(RGD-PFH-NPs),考察其基本特性、体内外靶向性,并联合低能量聚焦超声(LIFU)进行体内外超声成像。方法通过双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纳米粒RGD-PFH-NPs;观察其形态和分布,测量... 目的制备RGD肽修饰的载全氟己烷(PFH)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粒(RGD-PFH-NPs),考察其基本特性、体内外靶向性,并联合低能量聚焦超声(LIFU)进行体内外超声成像。方法通过双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纳米粒RGD-PFH-NPs;观察其形态和分布,测量其粒径、电位、连接率;考察其体外热致相变、LIFU致相变能力和体内外超声造影成像功能;通过靶向组和非靶向组观察纳米粒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荷瘤裸鼠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结果制备的样品为乳白色混悬液,光镜和透射电镜下为球形,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粒径(259.3±42.6)nm,Zeta电位(-17.6±5.4)mV,RGD肽连接率为89.13%;70℃水浴及LIFU辐照下RGD-PFH-NPs均能发生明显相变,体内外二维超声模式和造影增强模式下均有良好的造影成像功能;靶向RGD-PFH-NPs组和非靶向PFH-NPs组与MGC803细胞结合率分别为82.59%、2.96%;肿瘤组织中靶向RGD-PFH-NPs组的纳米粒累积显著高于非靶向PFH-NPs组(P<0.05)。结论制备出的胃癌靶向相变型纳米粒RGD-PFH-NPs具有良好超声造影成像功能,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及胃癌组织有明显的靶向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胃癌超声靶向造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胃癌 纳米粒 相变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