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持续发展与PRED系统及人地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段海澎 陈永波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1997年第6期38-42,共5页
本文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与含义,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PRED系统和人地关系系统及它们与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优化PRED系统、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 PRED系统 人地关系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羌塘盆地基底构造特征 被引量:105
2
作者 黄继钧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3-337,共5页
羌塘盆地是叠置于元古宙基底之上,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大型沉积盆地,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系,具双层结构,其下为结晶“硬基底”,其上为变质“软基底”。基底构造具两坳夹一隆特征。坳陷和隆起内部为若干次级凸起和凹陷复杂化,具断凸断凹... 羌塘盆地是叠置于元古宙基底之上,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大型沉积盆地,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系,具双层结构,其下为结晶“硬基底”,其上为变质“软基底”。基底构造具两坳夹一隆特征。坳陷和隆起内部为若干次级凸起和凹陷复杂化,具断凸断凹特征。ENE、WNW两组共轭基底断裂发育,将基底切割成菱形块体。基底构造明显控制盖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基底 隆起 坳陷 断凸 断凹 中生代 新生代 沉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白云岩及古岩溶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67
3
作者 王运生 金以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8-16,共9页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中次生白云岩及古岩溶是下二叠统主要的非构造圈闭储层之一。该文通过对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古岩溶特征的研究,论述了白云岩和古岩溶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同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以及大中型裂缝圈闭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二叠统 白云岩 古岩溶 峨眉地裂运动
下载PDF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57
4
作者 朱创业 夏文杰 +1 位作者 伊海生 蔚远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23-30,共8页
兰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缝合线与金沙江缝合线之间,它是在澜沧江洋和金沙江洋消亡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中生代,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的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骨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 兰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缝合线与金沙江缝合线之间,它是在澜沧江洋和金沙江洋消亡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中生代,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的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骨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山岩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是由两个不同类型的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早期为一后造山裂谷盆地,晚期为坳陷盆地。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反馈滇西特提斯构造演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中生代 构造演化 盆地演化 兰坪-思茅县
下载PDF
东准噶尔地区板块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道永 邓江红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8-45,共8页
该文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蛇绿岩带产出状态及地球物理资料等,划分东准噶尔及其邻区板块和次级构造单元,并探讨东准噶尔地区基底性质,从而揭示了东准噶尔板块由早古生代的大洋环境向晚古生代的大陆边缘至陆壳的演化历程和造山模式。
关键词 基底 板块构造 蛇绿岩 构造演化 准噶尔地区
下载PDF
初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基本结构样式 被引量:46
6
作者 林茂炳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1-7,共7页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覆叠加样式,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推覆构造的普遍特征之...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覆叠加样式,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推覆构造的普遍特征之一。在形成机制上与扬子地台、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是我国陆内造山带的典型推覆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带 结构样式 叠加模式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与前陆盆地演化 被引量:37
7
作者 陶晓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73-77,共5页
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带可划分为四个亚带:陇东褶皱推覆构造带、宝兴冲断推覆构造带、中林-双石薄皮推覆构造带、前陆褶皱构造带。依据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及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论述了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和前陆盆地的同... 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带可划分为四个亚带:陇东褶皱推覆构造带、宝兴冲断推覆构造带、中林-双石薄皮推覆构造带、前陆褶皱构造带。依据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及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论述了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和前陆盆地的同步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前陆盆地 龙门山 盆地演化
下载PDF
羌塘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37
8
作者 黄继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8-66,共9页
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和西金乌兰 -金沙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沉积盆地 ,分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盆地形成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地球动力学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 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和西金乌兰 -金沙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沉积盆地 ,分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盆地形成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地球动力学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成岩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 ,羌塘盆地系不同类型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初为克拉通裂谷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为前陆盆地、白垩纪—第四纪为挤压抬升阶段 ,形成山间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前陆盆地 特提斯构造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贵州中西部的构造格局与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34
9
作者 乐光禹 张时俊 杨武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18,共9页
贵州中西部的基底交叉断裂控制盖层中方向各异的褶皱断裂带,组合为弧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各种构造型式,构成统一的区域构造格局.根据构造组合反演块体在多向侧压力联合作用下的构造应力场,并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此外,还结合对... 贵州中西部的基底交叉断裂控制盖层中方向各异的褶皱断裂带,组合为弧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各种构造型式,构成统一的区域构造格局.根据构造组合反演块体在多向侧压力联合作用下的构造应力场,并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此外,还结合对沉积古构造的历史分析,阐明区域动力作用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组合 断块构造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陆相盆地沉积作用与构造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陶晓风 刘登忠 朱利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0-414,共5页
构造作用与沉积作用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正受到人们重视。陆相盆地沉积作用受构造作用的控制极为明显。沉积演化就是构造演化的反映 ,陆相盆地沉积作用直接反映了构造活动的特征。陆相盆地沉积作用最主要的特征是相变快和幕式沉积... 构造作用与沉积作用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正受到人们重视。陆相盆地沉积作用受构造作用的控制极为明显。沉积演化就是构造演化的反映 ,陆相盆地沉积作用直接反映了构造活动的特征。陆相盆地沉积作用最主要的特征是相变快和幕式沉积作用。按构造动力学背景 ,可将陆相盆地分为三大类型 :张性盆地、压性盆地和剪性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盆地类型 构造背景 盆地充填 沉积作用 构造作用
下载PDF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探 被引量:21
11
作者 吴香尧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11-216,共6页
介绍了垃圾堆肥处理技术的现状和若干问题,如分选问题、发酵和制肥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使环境净化,而且使废物资源化。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分选 发酵 堆肥
下载PDF
西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运生 李云岗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85-90,共6页
基于西昌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及区域地质的研究,将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分为两大阶段:早、中三叠世以拉张为主的块断差异升降阶段和晚三叠世至今以挤压为主的盆地形成与演化阶段。前者控制了区内海相层系的分... 基于西昌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及区域地质的研究,将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分为两大阶段:早、中三叠世以拉张为主的块断差异升降阶段和晚三叠世至今以挤压为主的盆地形成与演化阶段。前者控制了区内海相层系的分布;后者可进一步分为前陆盆地形成阶段、盆地形成和发展阶段、盆地萎缩阶段和盆地改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中-新生代 西昌盆地 盆地演化
下载PDF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应力场研究-以川东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27
13
作者 黄继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川东北地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向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和北东 -北东东向川东弧形褶皱带 ,发育早期北东向纵弯褶皱和晚期北西向纵弯褶皱 ,两者构成明显的纵 -纵复合叠加 ,形成典型的限制褶皱、横跨褶皱、斜跨褶皱和移褶等。早、晚两期褶皱和共轭... 川东北地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向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和北东 -北东东向川东弧形褶皱带 ,发育早期北东向纵弯褶皱和晚期北西向纵弯褶皱 ,两者构成明显的纵 -纵复合叠加 ,形成典型的限制褶皱、横跨褶皱、斜跨褶皱和移褶等。早、晚两期褶皱和共轭“X”节理均反映出早期应力场为北西 -南东向水平挤压 ,晚期应力场为北东 -南西向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弯褶皱 褶皱叠加 应力场 赤平投影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汉南-米仓山区叠加东西向隆坳的北东向推覆构造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杜思清 魏显贵 +1 位作者 刘援朝 吴德超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67-374,共8页
】汉南—米仓山区存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前者与秦岭造山带有关,以隆起坳陷为主,但向西与龙门山区同类构造联合成弧形。后者为斜交东西向构造的断裂、隆坳和褶皱,并与四川盆地西部和荥... 】汉南—米仓山区存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前者与秦岭造山带有关,以隆起坳陷为主,但向西与龙门山区同类构造联合成弧形。后者为斜交东西向构造的断裂、隆坳和褶皱,并与四川盆地西部和荥经地区的北东向构造相连,构成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其深部形态可依据现今不同地段的不同层位出露的构造形态予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外缘带 逆冲断层系 汉南-米仓山 盆地
下载PDF
再论龙门山飞来峰 被引量:26
15
作者 吴山 赵兵 胡新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1-224,共4页
龙门山飞来峰广泛分布于推覆构造带前缘,规模巨大。多年调研查明,龙门山飞来峰在地层组成、内部构造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等方面均很有规律,明显反映出其构造成因,并以滑覆作用为主。
关键词 龙门山 飞来峰 滑覆构造
下载PDF
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矿深部物源的稀土元素证据 被引量:27
16
作者 刘显凡 金景福 倪师军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25-30,共6页
通过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的详细对比和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的研究,论证了滇黔桂地区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分异,但深部成矿流体在运移至地壳的成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染了部分地壳(地层)物质。
关键词 金矿床 深部物源 稀土族 浸染型金矿
下载PDF
川西元古代蛇绿岩与扬子板块西缘元古代造山带 被引量:24
17
作者 孙传敏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11-16,共6页
川西盐边、石棉两地的基性超基性杂岩和火山岩系为世界上少见的元古代高钛到蛇绿岩,这意味着该区曾经历过海洋化过程和板块运动。故康定至攀枝花一线的“康滇地轴”应为原始扬子板块西缘的元古代造山带。文章评述了该区蛇绿岩及有关基... 川西盐边、石棉两地的基性超基性杂岩和火山岩系为世界上少见的元古代高钛到蛇绿岩,这意味着该区曾经历过海洋化过程和板块运动。故康定至攀枝花一线的“康滇地轴”应为原始扬子板块西缘的元古代造山带。文章评述了该区蛇绿岩及有关基性超基性杂岩的研究现状,提出重建该造山带地质历史的思路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代 蛇绿岩 扬子板块 造山带
下载PDF
东秦岭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23
18
作者 曹家敏 朱介寿 吴德超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1-17,共7页
对横穿秦岭东段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得到了该剖面上的二维速度结构图。由此获知该地区的地壳呈多层结构。上层地壳的P波速度为4.0~5.5km/s;中层地壳中有低速层出现;下层地壳的速度变化不大,约为6... 对横穿秦岭东段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得到了该剖面上的二维速度结构图。由此获知该地区的地壳呈多层结构。上层地壳的P波速度为4.0~5.5km/s;中层地壳中有低速层出现;下层地壳的速度变化不大,约为6.5~6.9km/s。在深部可能有三个错断莫霍面的断裂带。地壳中的速度出现分层的特点,可能是由大的推覆构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速度 秦岭 地壳结构 变化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北缘米仓山地区基底变质岩系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被引量:23
19
作者 何政伟 刘援朝 +3 位作者 魏显贵 肖渊甫 马润则 吴德超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86-90,共5页
单锆石铅同位素蒸发法年龄研究表明,扬子克拉通北缘米仓山地区基底变质岩系中后河岩群形成于晚太古宙—早元古宙,火地垭群形成于中上元古宙;之后在晋宁运动晚期和澄江期各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
关键词 后河岩群 火地垭群 单锆石铅同位素蒸发法年龄 扬子克 拉通北缘
下载PDF
生态旅游开发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鄢和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6-191,共6页
阐述了生态学中的动力学Butler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式 ,并将它用于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中 ,对蜀南竹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预测和评价 .
关键词 Butler模型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