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梁茜茜 王宝玉 刘畅 《中国医药》 2021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采用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的43例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 目的探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采用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的43例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1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及植入ECMO装置24、48、72 h的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血液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因素,用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2组患者传统心肺复苏(CCPR)时间、病变血管支数、罪犯血管的分布、心脏骤停至植入ECMO装置时间、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植入ECMO装置后24 h和48 h存活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死亡组[(81±12)mm Hg(1 mm Hg=0.133 k Pa)比(73±18)mm Hg、(90±20)mm Hg比(64±18)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病变血管支数为左主干+三支、CCPR时间≥40 min、心脏骤停至植入ECMO装置时间≥50 min、ECMO复苏后48 h的MAP<70 mm Hg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死亡率为72.6%,模型评价的实际一致性指数为0.869,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为0.861,外部验证一致性指数为0.848,模型符合度较好。结论罪犯血管位置、病变血管支数、CCPR时间、心脏骤停至植入ECMO装置时间、ECMO复苏后48 h的MAP均是ECMO联合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骤停 体外膜肺氧合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