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三甲胺通过ALDH2/ROS/NLRP3/GSDMD通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焦亡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佳玲 闾宏伟 +3 位作者 陈淑华 向红 刘恒道 赵少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1-1181,共11页
目的: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是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然而,TMAO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TMA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TMAO刺激人脐静脉内... 目的: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是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然而,TMAO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TMA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TMAO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诱导细胞焦亡和质膜完整性丧失。采用Hoechst 33342/PI染色法和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测定细胞质膜完整性,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或免疫荧光法测定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质的表达。用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活性测定试剂盒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ALDH2的活性,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TMAO可诱导内皮细胞焦亡,表现为细胞死亡增加、乳酸脱氢酶外渗、成孔蛋白GSDMD-N段产生和质膜孔形成。同时,TMAO诱导细胞中炎性体成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ASC)和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质的表达升高。此外,TMAO显著抑制线粒体ALDH2活性并增加细胞内ROS的产生,ALDH2的激活还可减弱TMAO诱导的炎症小体活化和GSDMD-N生成。结论:TMAO通过ALDH2/ROS/NLRP3/GSDMD信号通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焦亡,这可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三甲胺 内皮细胞焦亡 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姚瑞 党瑜华 张菲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影响,并观察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效应的拮抗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分别为1、4、8、12和16μm...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影响,并观察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效应的拮抗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分别为1、4、8、12和16μmolL)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育及固定浓度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16μmolL)加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分别为0.2、0.4、0.8、1.6和3.2mmolL)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育24h,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硝酸还原酶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基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的浓度。结果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内皮素1的表达,降低一氧化氮的表达(P<0.05),接近生理范围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即1μmolL)对内皮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外源性补充L精氨酸可逆转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效应,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但当外源性L精氨酸的剂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即加入L精氨酸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100时,内皮功能并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相关分析显示培养基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表达和加入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的浓度明显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3、-0.937和0.934(P<0.01)。结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可通过增加内皮细胞表达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内皮素1,减低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来导致内皮功能紊乱,且内皮功能紊乱的程度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浓度明显相关;外源性补充L精氨酸可逆转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效应;寻找有效的方法调节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浓度可能是改善内皮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致内皮功能失调 酶联免疫吸附法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L-精氨酸
下载PDF
典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终点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汤建民 袁义强 董建增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87-388,共2页
目的 :探讨峡部双向阻滞在射频导管消融 (RFCA)典型心房扑动 (A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完成RFCA的 4 3例典型AF患者分为 3组 :①A组 ,12例 ,为静脉滴注 (静滴 )异丙肾上腺素 (1~ 5 μg/min)下不能诱发AF者 ;②B组 ,16例 ,为峡部发生... 目的 :探讨峡部双向阻滞在射频导管消融 (RFCA)典型心房扑动 (A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完成RFCA的 4 3例典型AF患者分为 3组 :①A组 ,12例 ,为静脉滴注 (静滴 )异丙肾上腺素 (1~ 5 μg/min)下不能诱发AF者 ;②B组 ,16例 ,为峡部发生双向传导阻滞者 ;③C组 ,15例 ,为在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 (1~ 5 μg/min)峡部双向传导阻滞者。对上述 3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标测 ,下腔静脉至三尖瓣后叶或 (和 )三尖瓣隔叶至冠状窦口的欧氏嵴进行线性消融 ,以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AF或峡部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 :4 3例AF患者全部消融成功。A组中有 1例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进行房室结慢径改良后 ,AF不能被诱发。B组中有 1例并发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患者 ,经过对AF线性消融后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亦消失。随访 1~ 6 0个月 ,A组中有 4例复发 ,B组中有 2例复发 ,C组中无一例复发。结论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和冠状窦口之间的峡部是典型AF折返环的一部分 ,RFCA治疗典型AF安全、可靠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典型AF的终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峡部 射频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B型利钠肽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同文 乔明雅 +3 位作者 贾百泉 张彦周 李莉 王乐信 《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第7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门诊和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血BNP水平进行测量,按是否存在房颤和是否为窦性心律(窦律)分为房颤组(87例)和窦律组(73例)。结果房颤组血BNP水平较窦律... 目的探讨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门诊和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血BNP水平进行测量,按是否存在房颤和是否为窦性心律(窦律)分为房颤组(87例)和窦律组(73例)。结果房颤组血BNP水平较窦律组明显升高[(165±127)pgmlvs(92±65)pgml,t=4.89,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房颤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高血BNP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B=52.3,P<0.001;B=21.5,P<0.001)。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相关性研究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血B型利钠肽 心血管病患者 独立预测因素 受体阻滞剂 P水平 窦性心律 房颤患者 BN 窦律 升高
下载PDF
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海波 唐元升 +1 位作者 朱兴雷 黄振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87-690,共4页
探讨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 6例 ,胸痛发作 12h内成功再灌注者 38例为再灌注组 ,再灌注失败或未进行再灌注者 18例为非再灌注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入院即刻、2 4h... 探讨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 6例 ,胸痛发作 12h内成功再灌注者 38例为再灌注组 ,再灌注失败或未进行再灌注者 18例为非再灌注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入院即刻、2 4h、4 8h、7天、14天及 2 8天时血浆脑钠尿肽水平 ;入院后 3~ 5天、2 8天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并计算它们的变化量。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再灌注组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呈单峰曲线 ,非再灌注组呈双峰曲线 ;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尿肽水平 ,其第 7天时浓度升高不明显 ,未形成第 2个高峰。再灌注可减少左心室容积增加并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提示 ,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并减轻左心室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再灌注对脑钠尿肽和左心室重塑影响 酶联免疫吸附法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左心室重塑 脑钠尿肽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PAI-1活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玉玲 阎继锋 +2 位作者 张舒林 黄振文 刘瑞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4-597,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浆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扩增93例心肌梗死患者及87例健康体检者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AI-1活性。【结果】①心肌梗死组ACEDD基因型频...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浆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扩增93例心肌梗死患者及87例健康体检者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AI-1活性。【结果】①心肌梗死组ACEDD基因型频率32.3%和D等位基因频率54.3%,高于对照组12.6%和37.4%,P均<0.01;ACE基因型分布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等无关。②心肌梗死组血浆PAI-1活性(0.85±0.19)AU/mL,高于对照组(0.66±0.20)AU/mL,P<0.01。③心肌梗死组DD基因型血浆PAI-1活性高于ID基因型及Ⅱ基因型P均<0.01;ID型血浆PAI-1活性亦高于Ⅱ型P<0.05。对照组DD基因型血浆PAI-1活性高于Ⅱ基因型P<0.05;而DD型血浆PAI-1活性虽高于ID型,ID型亦高于Ⅱ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ACEDD基因型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性;②PAI-1水平可能受ACE基因ID多态性的影响,ACE基因型可能通过影响纤溶平衡而引起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I-1活性 心肌梗死 血浆 ACE基因 对照组 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插入 PCR方法
下载PDF
吲哒帕胺与氢氯噻嗪分别联用氯沙坦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朝霞 姚峰 +3 位作者 原广平 闫西艴 张彦周 汪涛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729-732,共4页
目的 比较吲哒帕胺 (商品名 :寿比山 )联用氯沙坦 (商品名 :科素亚 )与氢氯噻嗪 (商品名 :双氢克尿噻 )联用氯沙坦长期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对左室肥厚 (LVH)、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86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两... 目的 比较吲哒帕胺 (商品名 :寿比山 )联用氯沙坦 (商品名 :科素亚 )与氢氯噻嗪 (商品名 :双氢克尿噻 )联用氯沙坦长期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对左室肥厚 (LVH)、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86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停用降压药 1周。一组用吲哒帕胺 1.5~ 2 .5mg/d联用氯沙坦 5 0~ 10 0mg/d口服治疗 4 8周 ;另一组用氢氯噻嗪 12 .5~ 2 5mg/d联用氯沙坦 5 0~ 10 0mg/d口服治疗 4 8周。 结果 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吲哒帕胺联用氯沙坦组和氢氯噻嗪联用氯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 92 .9% ,90 .0 % (P >0 .0 5 )。两组均可改善LVH及左室舒张功能 (P <0 .0 1) ,但吲哒帕胺联用氯沙坦组改善更明显 ,(P <0 .0 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 ,对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吲哒帕胺联用氯沙坦组略优于氢氯噻嗪联用氯沙坦组。结论 吲哒帕胺联用氯沙坦治疗中、重度高血压伴LV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氢氯噻嗪联用氯沙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心室肥大 心室功能 吲哒帕胺 氯沙坦 氢氯噻嗪
下载PDF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期间心包压塞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时机:20例经验总结
8
作者 赵欣 戴雯莉 +10 位作者 苏鑫 吴佳慧 贾长琪 冯莉 宁曼 阮燕菲 左嵩 胡荣 杜昕 董建增 马长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酯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穿刺引流后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间接受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酯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穿刺引流后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间接受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的患者共2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导管消融、心包压塞与处理参数,引流管拔除、重启抗凝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心包穿刺、引流,平均引流量为(427.8±527.4)ml;7例予依达赛珠单抗治疗,其中1例行外科开胸修补术。19例未开胸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1.4±0.7)d,重启抗凝时间为(0.8±0.4)d;无论是否应用依达赛珠单抗,拔管时间、重启抗凝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 d内未发生再出血、栓塞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发生心包压塞时,一旦止血确切,无论是否应用特异性拮抗剂,尽早拔管与重启抗凝安全、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包压塞 不间断达比加群酯 引流管拔除 抗凝重启
原文传递
人循环内皮祖细胞不同克隆成分的体内外血管生成功能不同
9
作者 张菲斐 韩战营 +5 位作者 邱春光 黄振文 杨海波 陈庆华 李凌 赵洛沙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外周血循环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不同克隆成分表型特点及体内外血管生成差异。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7d后计数早期克隆并进行下面实验,另1份持续培... 目的探讨成人外周血循环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不同克隆成分表型特点及体内外血管生成差异。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7d后计数早期克隆并进行下面实验,另1份持续培养直到晚期克隆出现进行相同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间接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表达假血友病因子。胶原凝胶细胞体外种植及裸鼠体内移植实验分别测定体外及体内血管生成功能。结果早期克隆再种植不能形成第二代克隆且无体内外血管形成功能,细胞表面主要表达CD14和CD45。晚期克隆在培养21—28d间出现,再种植可形成第二代内皮细胞克隆,并能在体外和裸鼠体内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细胞表达CD45和CD14显著减少(P〈0.001)而CD146明显增加(P〈0.01)。结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内皮培养条件下可形成早期克隆和晚期克隆,只有晚期克隆表现出干,祖细胞和内皮细胞双重表型特征并具有体内外血管生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血管生成 内皮祖细胞 单个核细胞 内皮细胞克隆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10
作者 金培印 李凌 +2 位作者 韩勤甫 王淑红 张海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2-394,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探讨溶血磷脂酸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冠心病处理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85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分为三组:...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探讨溶血磷脂酸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冠心病处理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85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入选者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照Jenkin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各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并对溶血磷脂酸与Jenkin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分别为4.85±0.36μmol/L、3.67±0.84μmol/L和3.11±0.7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57μmol/L),急性心肌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均<0.01)。冠心病患者溶血磷脂酸的表达水平与Jenkins评分(r=0.901,P<0.01)、高敏C反应蛋白(r=0.755,P<0.0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549,P<0.0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升高,溶血磷脂酸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溶血磷脂酸可能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溶血磷脂酸 高敏C反应蛋白 Jenkins评分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下载PDF
86例肌钙蛋白T和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朝霞 王立峰 张彦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389-1390,共2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肌钙蛋白T(TnT)及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86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的UA患者纳入本研究 ,根据其TnT是否阳性分成TnT阳性组 (2 9例 ) ,TnT阴性组 (5 7例 )。详细分析其CR...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肌钙蛋白T(TnT)及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86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的UA患者纳入本研究 ,根据其TnT是否阳性分成TnT阳性组 (2 9例 ) ,TnT阴性组 (5 7例 )。详细分析其CRP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 TnT阳性组CRP水平显著高于TnT阴性组 ,TnT阳性组复杂病变 (B2 /C型 )占 82 .8%,TnT阴性组占 4 3 9%;冠脉前向血流小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 2级的分别占2 7 6 %和 5 3%;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 2 4 1%和 5 3%。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斑块破裂及在此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是UA患者TnT阳性的主要原因 ,TnT阳性患者CRP水平显著高于TnT阴性患者 ,且CRP与TnT呈正的直线相关(γ =0 4 5 9,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钙蛋白T C-反应蛋白质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梗死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杜国峰 张彦周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54-554,共1页
关键词 心绞痛 心肌梗死 PIA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