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1年度报告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梦伊 刘洋 +39 位作者 刘雁军 李广丽 蔺宏伟 刘少壮 汪泳 丁明星 赵象文 孟凡强 孙培春 龙飞伍 梁晓宇 王冰 王兵 姜涛 尹剑辉 李滢旭 吕金利 徐东升 朱孝成 白日星 李震 艾克拜尔·艾力 韩建立 朱利勇 吴立胜 吴建林 王军 康建省 韩加刚 张松海 李朝辉 孙少川 李智飞 庄建彬 宋京海 胡三元 朱晒红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张鹏 张忠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0-560,共11页
目的统计分析中国多地区2021年度减重与代谢手术开展情况。方法基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数据登记工作,统计分析2021年度各地区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情况,并对病人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疾病、手术信息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2... 目的统计分析中国多地区2021年度减重与代谢手术开展情况。方法基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数据登记工作,统计分析2021年度各地区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情况,并对病人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疾病、手术信息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2021年度来自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3家中心上传临床数据至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登记有效病例6807例。术前体重指数(BMI)为36.8(21.0,87.5)。女性病人5102例(75.1%),年龄中位数为32(9,72)岁;男性病人1689例(24.9%),年龄中位数为33(11,65)岁。胃袖状切除术(SG)占84.9%,Roux-en-Y胃旁路术(RYGB)占3.1%,胃袖状切除联合空肠空肠旁路术(SG-JJB)占4.2%、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占3.5%、胃袖状切除联合双通道术(SG-TB)占1.7%、胃袖状切除联合袢式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LDJB)占0.4%、胃袖状切除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SADI-S)占0.3%、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占0.1%、胃袖状切除联合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DJB)占0.1%、其他手术方式共117例(1.7%)。30.1%的病人在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70.4%的病人术前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22.5%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18.8%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的搭建为中国减重代谢手术的大数据登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目前数据,尽管手术方式呈现多样性,SG仍是本年度中国多地区减重与代谢手术的主流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与代谢手术 数据库 年度报告 肥胖
原文传递
TNIK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海潮 白明辉 +2 位作者 苏宝威 刘少朋 蒋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20-325,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和Nck相互作用蛋白激酶(Traf-2 and Nck-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TNIK)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普通外科行手术切...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和Nck相互作用蛋白激酶(Traf-2 and Nck-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TNIK)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普通外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科确诊的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78份,以及同期胃溃疡组织标本42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3种组织中TNIK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索TNIK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中,TNI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52/78),癌旁组织组为11.54%(9/78),胃溃疡组为21.43%(9/42)。胃癌组的TNIK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组和胃溃疡组(P<0.05),但癌旁组织组和胃溃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胃癌组中,TNIK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胃溃疡组及癌旁组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癌旁组织组与胃溃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TNIK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CEA值、肿瘤直径及病理学类型均无关(P>0.05),但与胃癌患者的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NIK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差于阴性表达者(P<0.001)。结论TNIK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预后不良因素及较差的预后相关,可能是潜在的胃癌诊治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和Nck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预后
原文传递
腹腔镜改良Heller肌切开术联合胃底折叠术(Dor/Toupet)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3
作者 李四桥 买二辉 +1 位作者 郑幼伟 常清潭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抗返流胃底折叠术(Dor/Toupet)联合腹腔镜改良Heller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临床效果的差别。方法选择经腹腔镜行改良Heller+Dor术及改良Heller+’Foupet术患者43例,比较其GERD症状敏感度分数,检测手术前后食管... 目的探讨两种抗返流胃底折叠术(Dor/Toupet)联合腹腔镜改良Heller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临床效果的差别。方法选择经腹腔镜行改良Heller+Dor术及改良Heller+’Foupet术患者43例,比较其GERD症状敏感度分数,检测手术前后食管静息LES压力、残余LES压力、食管远端收缩期压力指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患者各项症状改善情况及食管末端24hpH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食管测压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upet组和Dor组术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相关症状改善情况、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动态发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患者症状改善比较,Toupet组吞咽困难、胸痛及烧心症状改善情况优于Dor组(P〈0.05),而恶心/呕吐、胀气/暖气、咳嗽/声嘶、哮喘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Toupet组病理性返流次数、最长返流时间、pH〈4.0时间、De—Meester积分均低于Dor组(P〈0.05)。结论两种抗返流胃底折叠术(Dor/Toupet)联合腔镜Heller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胃酸返流次数及时间,同时Toupet术式组在1年后症状改善及pH监测相关指标较Dor术式组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胃底折叠术 Dor术式 Toupet术式 改良HELLER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