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大同金茂园遗址人群颅骨的形态学
1
作者 周亚威 王煜 +1 位作者 侯晓刚 李树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6,共14页
本文对金茂园遗址人颅骨形态学的研究后发现,该墓地居民颅骨特征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并表现出不同程度与东亚和东北亚类型接近的特点。种系纯度检验显示,男女两性均有同种系倾向,但女性各项指标变异范围更大。金茂园组与华南组... 本文对金茂园遗址人颅骨形态学的研究后发现,该墓地居民颅骨特征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并表现出不同程度与东亚和东北亚类型接近的特点。种系纯度检验显示,男女两性均有同种系倾向,但女性各项指标变异范围更大。金茂园组与华南组、华北组关系最近,与通古斯组关系最远。在与古代组比较中,金茂园与以东亚类型为主的新丰组、水泊寺组等古代人群接近,与以北亚类型为主的东大井组、叭沟组等古代人群距离较远。金茂园遗址代表的北魏平城时期人群应是继承了大同地区原住民的遗传学特征,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北方人群交流与迁徙的影响,尤其在金茂园女性人群中的表现似乎更加强烈。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北魏孝文帝主动汉化的举措,极大程度地推进了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对大同地区考古遗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鲜卑人群的汉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形态 东亚 民族融合 北魏
下载PDF
河南鹤壁刘寨鹿台遗址汉代遗存发掘简报
2
作者 陈朝云 张晓倩 +1 位作者 李慧清 张建(摄)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2018年9~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鹤壁刘寨鹿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此次发掘确认的汉代文化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和墓葬等,出土遗物除常见日用生活陶器之外,也... 2018年9~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鹤壁刘寨鹿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此次发掘确认的汉代文化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和墓葬等,出土遗物除常见日用生活陶器之外,也不乏建筑用陶、生产用陶。由此判断这是一处集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小型陶窑作坊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壁 鹿台遗址 汉代 陶窑作坊
原文传递
河南项城尹庄唐墓发掘简报
3
作者 郝柯羽 李全立 韩利锋(摄)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3,共5页
2019年3~5月,相关单位对项城市尹庄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唐代墓葬2座,墓葬出土遗物丰富,包括三彩钵、三彩洗和成组茶器等,为研究豫东南地区唐代葬制、葬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 项城 盛唐 墓葬 三彩器 茶具
原文传递
试论大河村遗址仰韶至龙山文化时期墓葬
4
作者 李春燕 王苛 《东方收藏》 2024年第6期102-105,共4页
大河村遗址文化遗存在时代上承接有序,墓葬亦是如此。其中,仰韶至龙山文化时期在遗址中的分布及其特征,反映了内城外壕聚落形态的形成与衰落,以及多元文化汇聚融合过程中东方文化因素的强势东进,可能是大河村社会分化进程加快及龙山文... 大河村遗址文化遗存在时代上承接有序,墓葬亦是如此。其中,仰韶至龙山文化时期在遗址中的分布及其特征,反映了内城外壕聚落形态的形成与衰落,以及多元文化汇聚融合过程中东方文化因素的强势东进,可能是大河村社会分化进程加快及龙山文化时代加速到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村遗址 墓葬 社会分化
原文传递
河南开封虎丘岗遗址龙山时代遗存发掘简报
5
作者 张国硕 胡晓强 郑龙龙 《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2,共19页
一 概况.虎丘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罗王镇王陈寨村西南,西距开封市中心约30公里,往北800余米为陇海铁路,东邻兰(考)南(阳)高速公路(图一)。为深入了解豫东地区西部史前及夏商时期的文化面貌与分布情况,2014年秋冬,郑州大学历史... 一 概况.虎丘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罗王镇王陈寨村西南,西距开封市中心约30公里,往北800余米为陇海铁路,东邻兰(考)南(阳)高速公路(图一)。为深入了解豫东地区西部史前及夏商时期的文化面貌与分布情况,2014年秋冬,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单位联合对虎丘岗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系 西距 文化面貌 虎丘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开封 陇海铁路 夏商时期
原文传递
从板块构造角度再论旧石器时代中西石器工业差异的石料原因
6
作者 刘拓 林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2,共7页
以往在用石料因素解释旧石器时代中西石器工业差异成因时,存在空间尺度上不匹配的问题,本文从板块构造的角度重新讨论了石料分布差异的地质学基础。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海相地层远比其他地区丰富,优质燧石的可获性更强,可能是造成该区域阿... 以往在用石料因素解释旧石器时代中西石器工业差异成因时,存在空间尺度上不匹配的问题,本文从板块构造的角度重新讨论了石料分布差异的地质学基础。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海相地层远比其他地区丰富,优质燧石的可获性更强,可能是造成该区域阿舍利工业特殊性的原因之一,但这一因素不足以解释旧石器时代早期莫维斯线两侧整体差异。在中国,华北陆块稳定的沉积与北部天山—兴安板块造山带形成反差,后者因为火山活动频繁,优质细腻的火山喷出岩较多,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更有利于莫斯特工业自西向东的扩散。总之,比较不同区域的宏观地质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石料对石器工业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料 地质背景 阿舍利工业 莫斯特工业
原文传递
规训与惩罚:汉代女性贞顺观念的建构
7
作者 田家溧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5,共9页
贞顺观念在汉代的确立与发展,是官方规范和民间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汉代官方希望将女性纳入贞顺规范中,但对贵族女性与普通女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作为发挥教化作用的贞女故事,官方与民间设计重点有所不同。官方贞女故事常见情礼冲突,... 贞顺观念在汉代的确立与发展,是官方规范和民间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汉代官方希望将女性纳入贞顺规范中,但对贵族女性与普通女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作为发挥教化作用的贞女故事,官方与民间设计重点有所不同。官方贞女故事常见情礼冲突,而民间贞女故事充满想象力的情感设计,冲淡了官方故事中情礼对立的困境,使其获得了更强的感染力与更广的传播度。官方律令针对女性淫妒等越轨行为虽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但社会上存有许多律令难以界定的复杂情状,对此民间医方中却有针对女性的止(验)淫术与疗妒方,简单易操且迎合社会需求。汉代律令与医方中对女性淫妒行为的惩处矫治并非只是压制束缚女性,更具有建构与规范贞顺观念的功能。规训与惩罚是塑造社会规范、制造社会观念过程中的一体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贞顺观念 淫妒行为
下载PDF
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陶大卫 邹慧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牙结石本质上是正在矿化或已经完全矿化的牙菌斑,由于其易保存、可获得性和无污染等特征为生物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本文从古人类食谱精细化重建、早期... 牙结石本质上是正在矿化或已经完全矿化的牙菌斑,由于其易保存、可获得性和无污染等特征为生物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本文从古人类食谱精细化重建、早期农业演进与传播、早期东西方资源流通、特定资源消费与利用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代牙结石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对牙结石残留物分析在国内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结石 残留物 饮食 早期农业
下载PDF
曾亘嫚鼎铭文性质及留空之谜
9
作者 田成方 沈艳红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8,共6页
枣阳郭家庙GM17出土的曾亘嫚鼎,其铭文释读及留白一直有争议。山西黎城西关墓地M7(楷侯宰吹墓)出土的仲考父盘,铭文可与曾亘嫚鼎对读。比较可知,曾亘嫚鼎铭文的性质与仲考父盘相近,都是他人为死者所作行器的文字记录,只是曾亘嫚鼎行文... 枣阳郭家庙GM17出土的曾亘嫚鼎,其铭文释读及留白一直有争议。山西黎城西关墓地M7(楷侯宰吹墓)出土的仲考父盘,铭文可与曾亘嫚鼎对读。比较可知,曾亘嫚鼎铭文的性质与仲考父盘相近,都是他人为死者所作行器的文字记录,只是曾亘嫚鼎行文格式较为简省,作器者及作器类别、数量不详。曾亘嫚鼎铭文中作器者位置的留白,可能与行器仓促铸造、工匠漏刻有关。曾亘嫚鼎的受器者是曾亘嫚,也即郭家庙GM17的墓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家庙 曾亘嫚鼎 仲考父盘 行器 留白
原文传递
洛阳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学观察
10
作者 邹鹏辉 《东方收藏》 2024年第6期106-108,共3页
文章通过对洛阳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王湾、灰嘴、五女冢、苏羊等典型文化遗址的分析,以及与周边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综合讨论得出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可分为四个时期。其中,一期以王湾遗址一期早段遗存为代表,二期以灰嘴遗址为代表,三期... 文章通过对洛阳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王湾、灰嘴、五女冢、苏羊等典型文化遗址的分析,以及与周边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综合讨论得出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可分为四个时期。其中,一期以王湾遗址一期早段遗存为代表,二期以灰嘴遗址为代表,三期以五女冢遗址二期遗存为代表,四期以苏羊遗址第一期、五女冢遗址第三期遗存为代表,并根据遗物对各期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地区 仰韶文化 分期
原文传递
《史记·五帝本纪》“熊湘”再探——兼论“黄帝时代”仰韶文化与大溪文化的交流
11
作者 吴旭东 《荆楚学刊》 2024年第2期30-36,共7页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关于黄帝“登熊湘”的记录,历代对于“熊湘”所指的地理位置存在较大的解释差异。通过对《史记》等文献的考察分析,“熊湘”应是湘地的一座山。考古学编年研究与考古文物的实证表明,这一地区在黄帝时代即新...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关于黄帝“登熊湘”的记录,历代对于“熊湘”所指的地理位置存在较大的解释差异。通过对《史记》等文献的考察分析,“熊湘”应是湘地的一座山。考古学编年研究与考古文物的实证表明,这一地区在黄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晚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与以大溪文化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存在交流和交往的痕迹。这进一步证明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文化,其包容的文化特点在早期的部族融合过程时就已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黄帝时代 仰韶文化 大溪文化 文化包容
下载PDF
也论重庆涪陵小田溪青铜豆形器
12
作者 严辉发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了两件青铜豆形器,简报分别将其定名为灯台和俎,亦有学者专文论证其为俎。通过对实物和文献记载的梳理发现,小田溪豆形器与铜俎在形态和功能上区别较大,俎一般用于承载牲肉,而小田溪豆形器出土时承载的却是铜豆,...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了两件青铜豆形器,简报分别将其定名为灯台和俎,亦有学者专文论证其为俎。通过对实物和文献记载的梳理发现,小田溪豆形器与铜俎在形态和功能上区别较大,俎一般用于承载牲肉,而小田溪豆形器出土时承载的却是铜豆,因此小田溪豆形器应该不是俎。小田溪豆形器盘面的圆芯与铜禁表面圆圈的设计思路相同,二者均用于固定所承载器物的圈足。参考安徽屯溪M3的原始青瓷禁,可基本证明小田溪豆形器应是禁而非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田溪 豆形器
原文传递
北朝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宴饮图研究
13
作者 王博晗 《东方收藏》 2024年第5期63-65,共3页
丝绸之路作为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途径,对于东西方政治、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粟特人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大量粟特人墓葬的发现,我们对粟特人的认知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粟特人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石质葬具,... 丝绸之路作为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途径,对于东西方政治、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粟特人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大量粟特人墓葬的发现,我们对粟特人的认知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粟特人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石质葬具,其图像内容丰富多彩。文章从其石质葬具入手,从中选择宴饮图像进行分析,进而将宴饮图像与社会风尚联系起来,讨论入华粟特人对北朝世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石质葬具 宴饮图 社会风俗
原文传递
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研究
14
作者 陈朝云 张博睿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4,共7页
现存河南濮阳县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记载了西夏遗民唐兀闾马家族迁居中原的经过、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姻亲及子嗣情况。碑铭载唐兀闾马在元世祖时曾跟随元军作战,以军户身份入籍,定居濮阳的同时承担着屯田驻守... 现存河南濮阳县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记载了西夏遗民唐兀闾马家族迁居中原的经过、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姻亲及子嗣情况。碑铭载唐兀闾马在元世祖时曾跟随元军作战,以军户身份入籍,定居濮阳的同时承担着屯田驻守的军事任务。唐兀公家族迁徙中原后,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都随之汉化。该家族积极学习接受儒家文化,参与营建书院并推行乡村教化,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表现明确。唐兀公碑为研究元代西夏遗民流寓中原并逐步汉化的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西夏遗民 唐兀公碑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史前时期俯身葬葬俗初探
15
作者 刘鸿丰 赵江运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4,共11页
俯身葬作为特殊葬俗,普遍发现于史前各大文化区系中。它可分为正常埋葬类、偶然埋葬类和特殊埋葬类。其中,正常埋葬类见于马家浜文化、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中,它反映的是特定时空范围内某一族群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可看作是族群... 俯身葬作为特殊葬俗,普遍发现于史前各大文化区系中。它可分为正常埋葬类、偶然埋葬类和特殊埋葬类。其中,正常埋葬类见于马家浜文化、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中,它反映的是特定时空范围内某一族群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可看作是族群的标识之一。特殊埋葬类具有原始宗教意义,反映了先民对待本部落内非正常死亡者的处理态度。此外,俯身葬的选择是带有功利主义的,是服务于生者现实生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时期 俯身葬 葬俗 族群
原文传递
论丧葬流程与东汉帝陵的变制
16
作者 朱津 张馨予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帝陵建制和丧葬流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两汉之际均产生了重要的变化。汉武帝时期殡礼的程序转变明显,形成以即位皇帝为礼仪核心的制度,东汉时期得以定型。葬礼活动包括送葬和下葬两个环节,东汉天子送葬活动的重大变化体现在大... 帝陵建制和丧葬流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两汉之际均产生了重要的变化。汉武帝时期殡礼的程序转变明显,形成以即位皇帝为礼仪核心的制度,东汉时期得以定型。葬礼活动包括送葬和下葬两个环节,东汉天子送葬活动的重大变化体现在大驾卤簿的应用,地宫形制融合“横葬制墓”的埋葬形式,下葬程序随之产生了变化,包含皇帝大丧“三公入安梓宫”以及合葬仪式中“皇帝谒便房”的制度;根据东汉大丧下葬活动流程,帝陵陵前的柱网式建筑可能是文献中所载的“便殿”,其中所实施的“醴献”之礼是先秦时期“成葬祭墓”的流变。薄葬和重祭是两汉帝陵制度演进的主旋律,“上陵礼”的推行深受儒家生死观的影响,完成了帝陵建设理念由重视地下世界向生者世界的转化,更为强调丧祭活动的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流程 东汉帝陵 生死观 制度变革
原文传递
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与中国文化表达
17
作者 徐玲 崔悦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8,共8页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配合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积极向境外国家和地区表达中国独特文化的重要时期。大量重要的考古发现为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展品资源。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悠久性和连...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配合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积极向境外国家和地区表达中国独特文化的重要时期。大量重要的考古发现为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展品资源。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悠久性和连续性、多元一体性以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表达,在传达中国价值观的同时,增进了境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效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境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出土文物 境外展览 中国文化表达 20世纪90年代 博物馆史
原文传递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聚落形态初探
18
作者 赵浩莹 《东方收藏》 2024年第2期97-99,共3页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发现了高等级的龙山文化晚期遗迹与遗物,是颍水上游最大的中心聚落。文章通过考察瓦店遗址的聚落布局,认为正是这种布局决定了该遗址的形态与堆积状况,并分析它的性质与功能,进而对颍水上游聚落等级进行探析。
关键词 颍水上游 瓦店遗址 龙山文化晚期 聚落布局
原文传递
半两钱铸造工艺复原研究
19
作者 朱安祥 程杨 曹歆昕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0,共9页
考古发现的半两钱范种类丰富,不仅有范模与铸范之分,材质上也存在陶质、石质、金属质三种类型。通过对半两钱范的研究可以发现:半两钱主要使用范铸法进行铸造,具体流程包括“祖模→范模→铸范”三个阶段,而不同功能、材质的半两钱范在... 考古发现的半两钱范种类丰富,不仅有范模与铸范之分,材质上也存在陶质、石质、金属质三种类型。通过对半两钱范的研究可以发现:半两钱主要使用范铸法进行铸造,具体流程包括“祖模→范模→铸范”三个阶段,而不同功能、材质的半两钱范在铸钱流程中也是各有差异。范铸法包括块范竖式浇铸与叠铸,半两钱在以块范竖式铸钱为主的同时,叠铸也于西汉时期出现,是我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范 半两钱 铸造工艺 模拟实验
原文传递
从通史陈列到地域历史表达——20世纪末我国地方博物馆历史表达机制变革
20
作者 徐玲 范洁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0,共5页
地方博物馆肩负着传播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传统博物馆通史性展示模式和千馆一面的僵化陈列体例限制了地方博物馆的历史表达功能,特别是地域特色历史难以在博物馆中得以呈现。20世纪末我国地方博物馆不断探索地域性的古代历史(文物... 地方博物馆肩负着传播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传统博物馆通史性展示模式和千馆一面的僵化陈列体例限制了地方博物馆的历史表达功能,特别是地域特色历史难以在博物馆中得以呈现。20世纪末我国地方博物馆不断探索地域性的古代历史(文物)展、物质文明史展及专题史展览,以更加合理的表达方式呈现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如何把地域性历史表达机制与通史性、当代性表达机制有机结合,是今后地方博物馆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末 博物馆 地方博物馆 博物馆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