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南洼白陶的原料产地 被引量:13
1
作者 韩国河 赵维娟 +1 位作者 张继华 朱君孝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86,90,共5页
选取南洼白陶样品15个,南洼遗址附近的灰白色黏土样品7个,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测量每个样品中21种元素的含量,将这些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南洼白陶与南洼遗址附近的黏土关系较近,由此推断烧制南洼白陶的原料可能... 选取南洼白陶样品15个,南洼遗址附近的灰白色黏土样品7个,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测量每个样品中21种元素的含量,将这些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南洼白陶与南洼遗址附近的黏土关系较近,由此推断烧制南洼白陶的原料可能是就地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陶 中子活化分析 产地
原文传递
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郑永福 吕美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2-167,共6页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清末民初,绵...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清末民初,绵亘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变迁,使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的演变成为可能。审美观念的变化、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而近代服装服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则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服饰的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部分,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亮点之一。唯其如此,对新鲜服饰的态度,又往往显现出新旧观念的冲突。民国时期,时尚的女子装束每每一出现,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有时受到政府的干预。新的生活方式,总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流行,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国时期 女性服饰 演变因素
下载PDF
郑州望京楼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植物资源的利用——来自石器残留淀粉粒的证据 被引量:10
3
作者 陶大卫 吴倩 +1 位作者 崔天兴 赵珍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4-301,共8页
通过对郑州望京楼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石杵和石臼进行淀粉粒分析,发现了5类可鉴定的不同形态淀粉粒,主要为粟黍类、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栎属(Quercus)和豆科(Fabaceae)等,以及部分未知种属的淀粉粒。石... 通过对郑州望京楼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石杵和石臼进行淀粉粒分析,发现了5类可鉴定的不同形态淀粉粒,主要为粟黍类、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栎属(Quercus)和豆科(Fabaceae)等,以及部分未知种属的淀粉粒。石臼和石杵的使用部位形态多样的淀粉粒表明此类工具在当时被用于加工处理多种植物种子或果实。望京楼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石器上粟、黍以及小麦等多种农作物淀粉粒的发现,同时结合二里头、南洼、皂角树等二里头文化遗址植物浮选结果,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腹心地区已普遍存在多品种的农作物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京楼遗址 石器 淀粉粒 二里头文化
原文传递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星光 贾兵强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36,共4页
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资源。实现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是推动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实现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发... 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资源。实现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是推动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实现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模式,重视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两周时期人牙结石的植物淀粉粒 被引量:9
5
作者 陶大卫 陈朝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7-477,共11页
本文对河南官庄遗址两周时期人牙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发现了数量丰富的淀粉粒以及少量植硅体。可鉴定形态的淀粉粒主要来自粟、黍、小麦、小豆等农作物以及坚果、块茎植物;植硅体中则有来自水稻颖片的双峰型植硅体。此次研究表明官庄... 本文对河南官庄遗址两周时期人牙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发现了数量丰富的淀粉粒以及少量植硅体。可鉴定形态的淀粉粒主要来自粟、黍、小麦、小豆等农作物以及坚果、块茎植物;植硅体中则有来自水稻颖片的双峰型植硅体。此次研究表明官庄先民食物来源广泛,包括多种农作物和采集植物,其中粟黍类农作物在食物构成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小麦所占比例很可能已仅次于粟黍。结合包括官庄遗址和周边若干遗址的浮选结果,两周时期中原腹心地区仍是北方传统的粟作农业,但农作物种植已明显多样化;与此同时,小麦在农作物体系中的重要性增加,中原地区农作物种植体系由以粟黍为主转向以小麦为主的趋势已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牙结石 淀粉粒 植硅体 食物构成
下载PDF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被引量:8
6
作者 朱君孝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7,共6页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600。综合分析,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文化 夏商分界
原文传递
二里头晚期外来陶器因素试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朱君孝 李清临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12,共18页
“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变革与继承,又有对与其同时的周围其他文化的借鉴、吸收与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它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另一... “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变革与继承,又有对与其同时的周围其他文化的借鉴、吸收与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它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向外输出其自身的影响。一般性的聚落如此,大型的、中心性质的聚落更是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 考古学文化 陶器 晚期 文化因素 吸收 聚落
原文传递
河南荥阳官庄城址周边系统调查与初步收获 被引量:8
8
作者 韩国河 惠夕平 +4 位作者 闫广宇 王书成 赵艺博 刘伟伟 樊刚亮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63,共7页
在3S技术的支撑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对官庄城址周边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测绘。通过聚落形态研究,作者对官庄城址的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其与东虢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通过对商末周初至西周晚春秋时期的聚落演变的考察,揭示出西... 在3S技术的支撑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对官庄城址周边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测绘。通过聚落形态研究,作者对官庄城址的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其与东虢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通过对商末周初至西周晚春秋时期的聚落演变的考察,揭示出西周晚期前后研究区域内聚落和社会格局经历了一次重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调查 官庄城址 3S
原文传递
郑国东迁考 被引量:8
9
作者 韩国河 陈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6-72,共7页
文献对郑国东迁一事有"桓公寄帑、武公东迁"和"桓公东迁"两种不同的记载。笔者经辨析认为《史记》《国语》等关于桓公寄帑的记载并不准确,而《古本竹书纪年》《清华简》等的记载更符合史实,由此可知郑桓公在周幽王... 文献对郑国东迁一事有"桓公寄帑、武公东迁"和"桓公东迁"两种不同的记载。笔者经辨析认为《史记》《国语》等关于桓公寄帑的记载并不准确,而《古本竹书纪年》《清华简》等的记载更符合史实,由此可知郑桓公在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已灭郐并于东方建都。综合分析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推断桓公所居的"郑父之丘"应在郑韩故城内的东南部,即今双洎河和黄水河交汇处附近,该地区集中分布有多处西周晚期的考古遗存,郑国的宫殿宗庙区及社稷也位于此地。从最新考古发现看,郑桓公时郑国统治区域北部可能已达今索河中游一带,娘娘寨城址和官庄城址就位于该时期郑国统治疆域的北端,二城很可能是郑伐东虢或防御其北方之敌而修筑的军事性质的城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国东迁 郑韩故城 娘娘寨城址 官庄城址
原文传递
鲜卑“毁器”葬俗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危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139-147,共9页
鲜卑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主要活跃于两汉及魏晋北朝时期。其部属主要有拓跋、慕容、宇文和段四部。对于鲜卑的研究,自近代以降,历史学方面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方面的代表为林慧祥的《中国民族史》和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的《东胡民... 鲜卑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主要活跃于两汉及魏晋北朝时期。其部属主要有拓跋、慕容、宇文和段四部。对于鲜卑的研究,自近代以降,历史学方面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方面的代表为林慧祥的《中国民族史》和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的《东胡民族考》中的相关内容。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则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赤崛英三和江上波夫两次对内蒙古包头达茂旗百灵庙砂凹地6座鲜卑墓葬的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俗 鲜卑族 考古学文化 包头达茂旗 墓群 白鸟库吉 陶壶 中国民族史 北朝时期 拓跋鲜卑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冶铁相关问题小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关键词 中国早期 铁器 20世纪20年代 小考
下载PDF
北京地区古代人群身高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亚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62-64,80,共4页
为了探讨北京地区汉至明清时期人群的身高发育水平和变化规律,运用人体骨骼测量仪对北京西屯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汉代43例,北朝16例,明清15例)进行测量,依据股骨的长度推算该地区3个时期古代人群的身高.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汉代组、北朝... 为了探讨北京地区汉至明清时期人群的身高发育水平和变化规律,运用人体骨骼测量仪对北京西屯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汉代43例,北朝16例,明清15例)进行测量,依据股骨的长度推算该地区3个时期古代人群的身高.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汉代组、北朝组和明清组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5.34、163.79和165.32 cm;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9.18、162.97和158.57 cm.西屯组汉代至明清男性居民的身高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显著的提升趋势;北朝组女性身高显著高于汉代组和明清组.同7个古代组和北京地区现代组相比,西屯汉代组、北朝组和明清组男性的身高值处于中等水平,而北朝组女性身高显著高于其他古代组和现代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古代人群 肢骨 身高
下载PDF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2013年度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国河 赵海洲 +17 位作者 张继华 陈博 陈康 陈虎 刘伟伟 史雪飞 尚元昕 王林 武胜春 孙华强 聂银超 程晓平 王艳杰 刘明明 屈哲 曹俊阳 周阵锋 孙广贺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6,共13页
2011年郑州大学考古系在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发现一处周代城址,2013年对该城址大城西北部进行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发现了一批丰富的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遗存,尤以大量的窖穴遗存最为重要。该区域可能为城址的仓储区。这些发现... 2011年郑州大学考古系在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发现一处周代城址,2013年对该城址大城西北部进行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发现了一批丰富的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遗存,尤以大量的窖穴遗存最为重要。该区域可能为城址的仓储区。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官庄城址的布局、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及郑韩两国对该区域的治理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周代 仓储区
原文传递
生物考古所见两周时期官庄聚落的人群与社会 被引量:3
14
作者 陶大卫 张国文 +2 位作者 周亚威 陈朝云 韩国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0-327,共8页
本文从生物考古视角探讨官庄聚落两周时期的人群与社会状况。官庄聚落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手工业经济较为兴盛,存在多种类的手工业作坊。聚落内社会等级分化明显,人群构成较为复杂,这些社会状况都在人群食物... 本文从生物考古视角探讨官庄聚落两周时期的人群与社会状况。官庄聚落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手工业经济较为兴盛,存在多种类的手工业作坊。聚落内社会等级分化明显,人群构成较为复杂,这些社会状况都在人群食物结构上有所反映。贵族阶层具有最高的δ^(15)N值,食用较多的肉食资源;平民阶层δ^(15)N值都偏低,显示较低的动物蛋白摄取。不同葬俗的群体在饮食结构方面差异明显:直肢葬群体主要以C_(4)类食物为主,与同样采用直肢葬的贵族阶层较为一致,官庄墓葬以直肢葬为主,这一群体应是官庄聚落土著居民;相较于直肢葬群体,屈肢葬群体食用了更多的C_(3)类植物,从个别屈肢葬个体食用水稻这一官庄聚落并未种植的C_(3)类作物来看,屈肢葬群体流动性较大,有可能为外来群体。官庄聚落人群构成复杂的状况,应与区域内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较为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两周时期 生物考古
下载PDF
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理论看“汉制”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3,共7页
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理论在考古学上包含了主体文化与地方文化、高等级与低等级阶层文化等双层内涵。"汉制"是大传统的集中代表,而其正是在充分吸收地方小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等级转化方面,东汉帝陵较好地体现了对中下层阶级... 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理论在考古学上包含了主体文化与地方文化、高等级与低等级阶层文化等双层内涵。"汉制"是大传统的集中代表,而其正是在充分吸收地方小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等级转化方面,东汉帝陵较好地体现了对中下层阶级墓葬文化的吸收。"汉制"在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对小传统又持续产生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在郡县制、编户齐民的体制下,经由循吏推行教化,其普及和传播的速度远远高于前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传统 小传统 “汉制” 丧葬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亚威 丁丽娜 +1 位作者 张中华 朱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72-75,共4页
为探讨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罹患特点及发展趋势,观察和统计了北京西屯墓地318例个体4888枚牙齿的龋病情况,人骨标本分别属于汉代、北朝和明清时期.对西屯汉代人群的龋患牙位进行具体分析,并选取了6个古代组(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 为探讨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罹患特点及发展趋势,观察和统计了北京西屯墓地318例个体4888枚牙齿的龋病情况,人骨标本分别属于汉代、北朝和明清时期.对西屯汉代人群的龋患牙位进行具体分析,并选取了6个古代组(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三燕文化时期)同汉代组进行牙患率的比较.结果表明,汉代组和北朝组的牙患率都较高,明清组则远低于前两组;汉代组的龋均远高于北朝组和明清组,后两者相近.西屯汉代人群的下颌磨牙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前磨牙和尖牙;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发病率最低.同其他古代组牙患率的比较结果表明,西屯汉代的牙患率处于较低水平.西屯汉代和北朝组的牙患率接近农牧兼营文化人群的数值,明清组的牙患率则接近以游牧为主的文化人群的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西屯墓地 龋病 牙患率 龋均 牙位
下载PDF
从现存碑志资料论姚崇的仕宦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朝云 朱梦园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120,共7页
唐代名相姚崇历任四朝宰辅,佐政之绩卓著而载誉史册。近年来姚崇家族成员的碑志资料陆续刊布,弥补了史传记载的不足,并为深入探究姚崇的仕宦情况提供了切实可信的依据。姚崇通过荫任与制举入仕,反映了唐代前期门第对于选拔高级官吏的重... 唐代名相姚崇历任四朝宰辅,佐政之绩卓著而载誉史册。近年来姚崇家族成员的碑志资料陆续刊布,弥补了史传记载的不足,并为深入探究姚崇的仕宦情况提供了切实可信的依据。姚崇通过荫任与制举入仕,反映了唐代前期门第对于选拔高级官吏的重要影响;姚崇子嗣的入仕和历官情况则显示出唐代中期门第影响的减弱,进士第逐渐成为践履高位的重要因素。碑志资料与史料的比正揭示出姚崇仕途的沉浮对其家族成员的政治待遇、丧葬礼制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碑志资料所反映的姚崇的仕宦交游及姻亲讯息补充了史书阙佚,为研究姚崇及其家族的政治地位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前期 姚崇 宰相 仕宦 碑志资料
原文传递
汉代聚落考古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国河 张继华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26,共5页
学术界对汉代城乡人口比例及普通聚落的空间形态有不同认识。普通村落一般集聚在大小城邑周围。城乡聚落的比例与文献记载不同。已发现的汉代普通聚落遗址均未发现墙垣遗迹。乡内之里的户数和地理范围均不固定,布局多分散且无规律。普... 学术界对汉代城乡人口比例及普通聚落的空间形态有不同认识。普通村落一般集聚在大小城邑周围。城乡聚落的比例与文献记载不同。已发现的汉代普通聚落遗址均未发现墙垣遗迹。乡内之里的户数和地理范围均不固定,布局多分散且无规律。普通居民居所建筑形式都大致相同,聚落布局能够表现出手工业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面貌,这类平民居所应与文献中记载的"庐"有密切关系。汉代普通聚落考古工作一直相对滞后,今后应高度重视汉代普通聚落的田野考古研究,着力探讨其与汉代基层社会组织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聚落考古
原文传递
考古学视角的史前社会分工与分层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天兴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史前社会分工、分层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导致了文明的诞生。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认为聚落规模越大,史前聚落内部社会分...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史前社会分工、分层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导致了文明的诞生。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认为聚落规模越大,史前聚落内部社会分工愈明显,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横向的社会结构愈复杂。史前的社会分层不仅体现在聚落之间,也体现在聚落内部物化的成员关系上,因此史前由聚落分化表征的社会分层导致了依附性社会分工的发展,影响了文明起源的机制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发展 史前社会分工 史前社会分层
下载PDF
试论东周时期的都城与同期希腊典型城市的规划布局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文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6-144,共9页
东周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处在同期的希腊城邦时代是其文明的鼎盛之时。在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上,东周的王城和主要诸侯国都城、希腊城邦的典型城市均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体现在城市选址的精要、王权和神权的交织、防御功能的... 东周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处在同期的希腊城邦时代是其文明的鼎盛之时。在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上,东周的王城和主要诸侯国都城、希腊城邦的典型城市均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体现在城市选址的精要、王权和神权的交织、防御功能的强化、功能区规划的完善实用等方面。双方处在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备许多人类认知的相同相似之处,又因地域相隔遥远,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背景及不同民族发展之间的差别等因素,在城市布局上显现出共性与差异并存、各自特征鲜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时期 希腊 城市建设 规划布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