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史晓宁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6年第7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前后为节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前后为节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21%vs 3.21%,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能够显著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护理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符晓阳 梁凯 翟水亭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3期277-278,共2页
目的探讨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剥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方法 23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T患者,其中15例行抗凝治疗(抗凝组),8例行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溶栓组);观察2组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2组住院时... 目的探讨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剥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方法 23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T患者,其中15例行抗凝治疗(抗凝组),8例行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溶栓组);观察2组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2组住院时间均为14d;抗凝组中5例周围型DVT患者出院时血栓完全溶解,6个月复查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0例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出院时5例血栓部分溶解,5例无明显变化,6个月复查均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溶栓组8例患者出院时血栓均完全溶解,6个月复查时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可作为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剥脱术后DVT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后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曲张剥脱术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治疗策略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3 位作者 史帅涛 张志东 梁凯 李晓健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499,共5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术中或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RAAD)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TEVAR的1176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并发RAAD(1.2%)...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术中或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RAAD)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TEVAR的1176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并发RAAD(1.2%),另收集9例在外院实施TEVAR发现RAAD的TBAD患者。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38~79(54±12)岁。其中典型夹层15例,壁间血肿7例,穿透性溃疡1例。16例实施外科手术,1例杂交手术,其余6例保守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23例患者中,2例RAAD在TEVAR术中发现,8例发现于围手术期,5例发现于出院后3个月内,8例于TEVAR 1年后发现,时间最长为TEVAR术后120个月。RAAD破口位于主动脉大弯侧21例,小弯侧2例。13例破口紧邻支架头端,10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且距离支架头端2 cm以上。本组随访21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1~134(59±40)个月。死亡6例,包括3例全因死亡和3例心血管事件死亡。16例外科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发生脑梗死及纵隔感染1例。1例杂交手术患者恢复良好。6例保守治疗患者中死亡5例。结论RAAD是TEVAR相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在TEVAR的早期或晚期均可以发生。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推荐外科手术为RAAD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腔内修复术 逆行性A型夹层
原文传递
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体会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4 位作者 张志东 史帅涛 张东宾 梁凯 张克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7-611,共5页
目的 分析并总结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7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5例患者因疼痛明显或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同时肾下锚定区达到15 mm而采用血管腔内... 目的 分析并总结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7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5例患者因疼痛明显或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同时肾下锚定区达到15 mm而采用血管腔内治疗,其中4例行"分体式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1例行"单分支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联合股股转流术";2例肾下锚定区小于15 mm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疼痛明显且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者行"腹主动脉-右侧髂动脉转流术联合股股转流术"、1例无疼痛表现但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者行"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转流术";8例无明显疼痛且腹主动脉直径小于30 mm的患者选择内科保守治疗;2例疼痛明显且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的患者在手术准备阶段发生猝死.分析总结17例患者治疗效果及住院及随访期间重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例血管腔内治疗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5.4±2.9)d,住院期间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1例随访2周,3例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左侧髂支闭塞;2例外科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8和49 d,随访时间分别为6和9个月,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8例内科保守治疗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1.1±5.2)d,随访1周至39个月,其中4例随访时间≥12个月,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疼痛明显或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的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推荐血管腔内或外科手术治疗;没有疼痛表现且腹主动脉直径小于30 mm的患者,推荐内科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 临床方案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体会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11 位作者 李天晓 张东宾 逯党辉 张志东 史帅涛 梁凯 张克伟 符晓阳 李坤 李卫校 刘剑扬 王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97-699,共3页
妊娠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临床少见却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的疾病。患者常合并有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慢性高血压、肥胖、梅毒或创伤性疾病。其通常发生在妊娠晚期、分娩时或产后早期,可能与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以... 妊娠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临床少见却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的疾病。患者常合并有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慢性高血压、肥胖、梅毒或创伤性疾病。其通常发生在妊娠晚期、分娩时或产后早期,可能与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但确切的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例妊娠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可能的发病原因、临床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旨在为降低该疾病的母婴病死率提供临床治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妊娠晚期 临床治疗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创伤性疾病 马凡综合征 慢性高血压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在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卫校 崔明哲 +4 位作者 宋德洋 陈江波 逯党辉 张东宾 翟水亭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03-909,共7页
目的探索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TEPS)在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12例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患者,实施TEPS。采用腹部脐下正中纵行小切... 目的探索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TEPS)在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12例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患者,实施TEPS。采用腹部脐下正中纵行小切口暴露肠系膜上静脉属支,经此引入RUPS-100穿刺针至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经右侧颈内静脉引入直径20 mm球囊标记下腔静脉位置;透视下采用RUPS-100穿刺针穿刺下腔静脉内的球囊,并采用加硬泥鳅导丝建立肠系膜静脉-颈内静脉路径;最后采用覆膜支架在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腔静脉间建立门-体分流通道。记录总手术时间、单纯建立门-体分流通道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前后肠系膜上静脉的压力等数据,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压。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总手术时间为(113±32)min,单纯建立门-体分流通道的时间为(31±5)min,对比剂用量为(129±48)ml,术前及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压分别为(27.8±2.7)和(14.3±2.1)mmHg,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25,P<0.01)。术后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均缓解,但出现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菌血症,1例轻微肝性脑病,经后续治疗后均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CT显示所有患者门-体分流通道均通畅。结论对于急、慢性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患者,本研究初步证实了TEPS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体分流术 外科 肝外门静脉阻塞 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原文传递
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的中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东宾 翟水亭 +11 位作者 王国权 张克伟 张志东 梁凯 崔明哲 李坤 李卫校 符晓阳 史帅涛 刘剑扬 徐如涛 陈江波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 分析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复合技术处理16例髂股动脉复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国际通用标准评价髂股复合病变的患肢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目的 分析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复合技术处理16例髂股动脉复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国际通用标准评价髂股复合病变的患肢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和血流动力学成功率均达到100%,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静息下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2±0.15上升到术后的0.8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率100%,随访时间平均19(13~28)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右足第一足趾干性坏疽并行截趾术,其余病例术后皮温明显改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症状术后消失或明显改善,足部破溃愈合.18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和辅助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3.2%、91.4%.结论 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能避免跨关节支架植入、有效保留股深动脉、提高闭塞病变的开通几率及效率,更好地解决流入道、流出道血流动力学问题,提高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内膜剥脱术 腔内治疗 复合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原文传递
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凯 张志东 +3 位作者 崔明哲 马金辉 范玉龙 翟水亭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7-229,共3页
本文总结一种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具体实施方案是心脏停搏后纵行切开升主动脉,将主动脉窦部左、无交界上方2~3 cm处斜行切开,另一侧在窦部上方3~4 cm处将主动脉外膜... 本文总结一种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具体实施方案是心脏停搏后纵行切开升主动脉,将主动脉窦部左、无交界上方2~3 cm处斜行切开,另一侧在窦部上方3~4 cm处将主动脉外膜略斜向上切开至离肺动脉交界2~3 cm处,3针进行悬吊牵引暴露根部结构。全组56例患者行升主动脉替换术6例,Bentall术4例,升主动脉替换+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15例,主动脉窦部重建+升主动脉替换和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22例,Bentall+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此方法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能良好显露根部结构,同期行Cabrol引流减少出血风险,明显降低死亡比例,方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主动脉 A型主动脉夹层 二尖瓣置换术 支架置入术 暴露法 心脏停搏 悬吊牵引 出血风险
原文传递
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俊杰 彭帮田 +7 位作者 范太兵 刘琳 权晓强 赵健 张岩伟 艾峰 郑家永 程兆云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年第10期964-965,共2页
目的探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17例,室间隔缺损27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均行微创外科封堵手术,其中15例行胸骨正中切口手术,33例患者行侧切口入路手术,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 目的探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17例,室间隔缺损27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均行微创外科封堵手术,其中15例行胸骨正中切口手术,33例患者行侧切口入路手术,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微创外科封堵手术;手术时间50-110min,安置封堵器时间16-4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8.5h,ICU停留时间8-40h,术后住院时间2-7d;4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1、3、6个月与1a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8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均良好,未见残余分流及血栓形成。结论外科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效果良好,侧切口入路进行外科封堵手术适合于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微创 外科封堵 术中食道超声
原文传递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任培军 程兆云 +6 位作者 赵子牛 葛振伟 赵健 王圣 孙俊杰 胡俊龙 王悦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6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TACR)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46例行TACR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以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左/右桡动脉为桥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左桡动脉14例...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TACR)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46例行TACR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以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左/右桡动脉为桥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左桡动脉14例,左乳内动脉+左桡动脉+右桡动脉14例,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6例,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左桡动脉12例;共移植116支血管桥,其中序贯桥58支,单支桥52支,"Y"型桥6支;体外循环7例,非体外循环33例,体外循环并行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均采用心包开窗-胸腔引流术;观察手术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脑卒中等发生,随访2~25个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42例、明显改善4例;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和移植血管供应区域心肌灌注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胸骨切口愈合良好,无筋膜室综合征或手臂缺血发生,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发生。结论采用TACR治疗冠心病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体外循环并行辅助心脏不停跳、心包开窗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全动脉化 乳内动脉 桡动脉 心包开窗
原文传递
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应用于低位直肠癌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后患者的效果
11
作者 李欢欢 李丹阳 马捷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应用于低位直肠癌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22年01月至2023年06月间收治的86例低位直肠癌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43例应用常规功能锻炼,研... 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应用于低位直肠癌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22年01月至2023年06月间收治的86例低位直肠癌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43例应用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43例应用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将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希望水平、肛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HHI)、生活质量指标与干预前相比评分显著要高,且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HHI、生活质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评分显著要高(P值均<0.05)。两组干预后Wexner指标与干预前相比评分显著要低,且研究组Wexner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评分显著要低(P值均<0.05)。结论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后患者中,应用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改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预防性肠造口 Snyder希望理论 希望水平 自我管理能力
下载PDF
迷走锁骨下动脉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处理方法和中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1 位作者 史帅涛 张志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3-587,共5页
目的总结迷走锁骨下动脉(ASA)合并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2月我中心收治的17例ASA合并AD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急性14例,慢性3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8~82(54±14)岁。17例... 目的总结迷走锁骨下动脉(ASA)合并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2月我中心收治的17例ASA合并AD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急性14例,慢性3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8~82(54±14)岁。17例ASA均位于食管后方,包括15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其中13例合并StanfordB型AD(TBAD)、2例合并StanfordA型AD(TAAD);2例迷走左锁骨下动脉(ALSA)均合并TBAD。15例合并TBAD患者,8例实施杂交治疗,4例单纯实施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3例保守治疗;2例合并TAAD均实施外科手术。结果17例患者成功随访16例,失访1例为保守治疗患者;随访时间5~58(30±15)个月。杂交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1例,发生严重内漏1例;单纯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者,术后出现右上肢发凉伴麻木1例;1例外科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严重内漏。2例严重内漏的患者均实施了二次介入栓塞手术,栓塞效果满意;1例腔内修复术后右上肢发凉伴麻木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ASA合并AD的患者术前应明确诊断,根据ASA及AD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手术方案。ASA合并TAAD首选外科手术,合并TBAD的根据弓部分支血管情况可以选择TEVAR、杂交手术或开窗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 动脉瘤 夹层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的疗效 被引量:6
13
作者 雷红召 孟小分 +3 位作者 董长宪 霍然 孙斌 马玉春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432-143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患儿。男45例,女81例;就诊年龄10d~1岁4个月,平均年龄3.9个月。其中合并...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患儿。男45例,女81例;就诊年龄10d~1岁4个月,平均年龄3.9个月。其中合并Kabasach-Merritt综合征者(KMS)24例(19.1%)。采用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术后灌注400g/L尿素溶液,合并KMS者联合灌注甲泼尼龙。结果随访4.3~10.2年,平均随访6.1年。126例患儿均治愈,其中单纯采用置管药物灌注治疗治愈94例,置管药物灌注联合局部尿素注射治愈32例。治疗后瘤体逐渐缩小消失,瘤体0.5~1.0年后完全消失105例,1~2年消失2l例。24例合并KMS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其中血小板计数术后3~7d恢复到正常13例,8~14d恢复到正常7例,15~30d恢复到正常4例。长期随访患儿体质量、身高、免疫力等同健康儿童发育,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疗法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有良好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口腔颌面部 血小板减少 Kabasach—Merritt综合征 药物 婴幼儿
原文传递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的外科治疗效果研究
14
作者 赵豪 轩继中 +2 位作者 孙俊杰 钱向阳 葛振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75-78,共4页
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于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数据作对比分析,研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室射血... 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于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数据作对比分析,研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外科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术前指标中,观察组的NT-proBNP和血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在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总时间方面较对照组长(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死亡、脑卒中、二次开胸、室性心律失常失常等主要不良事件发生;随访至1年,观察组出现脑卒中及死亡1例,发生率3.1%,对照组无脑卒中及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无瓣周漏、感染性心内膜炎、二次手术等情况发生。结论 对于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外科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功能障碍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下载PDF
不同手术策略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任培军 程兆云 +6 位作者 赵子牛 葛振伟 王圣 周胜凯 孙俊杰 胡俊龙 轩继中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1期981-984,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桥血管病变特点并探讨不同手术策略对桥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CABG术后因再发心肌缺血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再次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共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血管病变(桥血管...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桥血管病变特点并探讨不同手术策略对桥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CABG术后因再发心肌缺血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再次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共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血管病变(桥血管造影显示狭窄≥75%或出现“线样征”)80例,自体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未搭桥冠状动脉狭窄从〈75%加重到≥75%)46例。对80例桥血管病变患者的259支桥血管及其吻合口进行评估,单支桥140支,序贯桥119支,平均3.2支/人,其中左乳内动脉桥72支、左桡动脉桥8支、右桡动脉桥3支、大隐静脉桥176支。结果①桥血管病变患者80例,构成比63.5%;自体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患者46例,构成比36.5%。②靶血管直径≥1.5mm和直径〈1.5mm的桥血管病变率分别为22.9%和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③单支桥、序贯桥病变率分别为25.0%、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血管病变是CABG术后患者再发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术中尽可能选择直径1.5mm以上的靶血管吻合,采用序贯吻合技术不增加桥血管病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桥血管造影 靶血管直径 序贯吻合技术
下载PDF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秦芸芸 张连仲 +5 位作者 刘琳 崔存英 冯德广 刘园园 黄丹青 张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9期887-889,共3页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危险因素。方法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100例,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术后2周发生AF 54例为AF组,未发生AF 46例为非AF组,比较...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危险因素。方法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100例,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术后2周发生AF 54例为AF组,未发生AF 46例为非AF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2周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 AF组年龄[(55.24±10.50)岁]较非AF组[(47.15±13.0)岁]大,体外循环时间[180.00(136.00,231.00)min]较非AF组[150.00(140.00,188.25)min]长,术后血清脑钠肽水平[3 975.00(1 655.00,6 345.00))ng/L]高于非AF组[800.00(600.00,1 025.00)ng/L](P<0.05);合并高血压比率(17.39%)、冠状动脉狭窄比率(34.78%)、术前NYHA心功能Ⅲ~Ⅳ级比率(17.39%)、术前肺动脉收缩压≥40mm Hg比率(23.91%)、同期行其他手术比率(47.83%)、术后机械通气时间>3d比率(13.04%)、术后发生肺炎比率(34.78%)均高于非AF组(37.04%、66.67%、57.41%、46.30%、79.63%、51.85%、62.9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5.55,95%CI:1.424~21.629,P=0.014)、同期行其他手术(OR=4.67,95%CI:1.293~16.885,P=0.019)、术后发生肺炎(OR=19.40,95%CI:4.840~77.753,P<0.001)、术后血清脑钠肽水平>1 580ng/L(OR=5.01,95%CI:1.518~16.514,P=0.008)为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术后2周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心功能差(NYHA心功能Ⅲ~Ⅳ级)、同期行其他手术、术后发生肺炎及血清脑钠肽水平较高(>1 580ng/L)是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律瓣膜病 双瓣置换术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源方 董长宪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74-877,共4页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是一种组织形态类似于卡波西肉瘤(KS)且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较罕见,多发于四肢、躯干上部、颌面部的皮肤及深部软组织,也可发生于纵隔、腹膜后等。KHE是引起婴幼儿卡梅现象(KMP)的...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是一种组织形态类似于卡波西肉瘤(KS)且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较罕见,多发于四肢、躯干上部、颌面部的皮肤及深部软组织,也可发生于纵隔、腹膜后等。KHE是引起婴幼儿卡梅现象(KMP)的主要肿瘤之一,病死率高达10%~37%,甚至达52%。目前国内外并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KHE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卡梅现象 血管瘤 血小板减少
原文传递
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源方 孙斌 +3 位作者 雷红召 龚毓宾 李淼淼 董长宪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腮腺区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3组,尿素组25例局部注射质量分数40%尿素溶液,普萘洛尔组25例口服普萘洛尔,联合组30例局部注射质量分数40%尿素溶液+口服普萘洛尔片... 目的探讨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腮腺区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3组,尿素组25例局部注射质量分数40%尿素溶液,普萘洛尔组25例口服普萘洛尔,联合组30例局部注射质量分数40%尿素溶液+口服普萘洛尔片。随访12个月评定3组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愈率(96.7%)明显高于尿素组(84.0%)和普萘洛尔组(76.0%),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明显低于尿素组(12.0%)和普萘洛尔组(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尿素联合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尿素 普萘洛尔
原文传递
尿素注射联合手术治疗手部静脉畸形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源方 孙斌 +3 位作者 雷红召 龚毓宾 李淼淼 董长完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尿素联合手术治疗手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手部静脉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病变部位局部多点多层注射质量分数为40%的尿素溶液,每日注射一次,注射量为2—5ml,7d为一个疗程,停药1d后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尿素联合手术治疗手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手部静脉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病变部位局部多点多层注射质量分数为40%的尿素溶液,每日注射一次,注射量为2—5ml,7d为一个疗程,停药1d后行手术治疗。术后评价瘤体变化情况,追踪随访,评价复发率。结果39例一期手术切除,未见复发;5例行二期手术完全切除;2例病变累及整个手部,仅针对有明显疼痛的病变进行手术切除,术后每3个月行尿素硬化剂溶液注射治疗,控制瘤体生长,疼痛缓解,症状较前改善。结论尿素联合手术,既可硬化瘤体,控制瘤体生长,又可减少术中出血,使术中界限清晰,更有助于完整地切除瘤体,并能早期解除患者的疼痛,恢复手部的正常功能,是治疗手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外科手术 静脉畸形
原文传递
心脏术后呼吸功能损伤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俊龙 程兆云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呼吸功能损伤作为心脏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影响心脏术后病死率、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心脏术后呼吸功能损伤的表现、原因与机制及综合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心脏手术 呼吸功能损伤 防治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