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JAK2/V617F和CALR及MPL W515基因突变检测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怡斐 马保根 +4 位作者 张茵 陈玉清 时杰 陈香丽 尹钊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5-249,共5页
目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以骨髓造血干细胞一系或多系过度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根据MPN患者年龄、初诊血常规数据和有无血管事件发生等可将其分为高、中、低危组,且存在基因突变者危险分层较高。本研... 目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以骨髓造血干细胞一系或多系过度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根据MPN患者年龄、初诊血常规数据和有无血管事件发生等可将其分为高、中、低危组,且存在基因突变者危险分层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BCR/ABL阴性MPN患者JAK2/V617F、CALR及MPL W515基因突变临床特征及对MPN危险分层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2018-02-28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79例BCR/ABL阴性MPN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各项实验室数据及基因突变情况。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患者骨髓JAK2/V617F、CALR及MPL W515突变。非正态分布2组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3组数据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与疾病高低危险型有关联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79例MPN患者中,男78例,女101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56.04±16.44)岁,中位年龄59岁;JAK2/V617F、CALR及MPL W515突变在4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10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ombocytosis,ET)和3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患者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V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者白细胞(Z=-4.269,P<0.001)、血小板(Z=-4.527,P<0.001)和纤维蛋白原(Z=-3.695,P<0.001)水平高于JAK2/V617F突变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白细胞(H=19.457,P<0.001)和血红蛋白(H=14.520,P<0.001)水平高于CALR突变阳性及基因突变均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F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者白细胞(H=14.994,P=0.002)、血红蛋白(H=9.691,P=0.021)、血小板(H=7.877,P=0.049)和纤维蛋白原(H=8.825,P=0.012)水平高于基因突变均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JAK2/V617F基因突变(95%CI:0.128~1.869,P=0.025)与疾病危险分层相关,JAK2/V617F突变阳性者危险分层较高。结论不同MPN亚型基因突变发生频率、分布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ABL阴性 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V617F CALR MPL W515
原文传递
24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芳 张茵 +1 位作者 牛晓娜 马保根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0-574,共5页
目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9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极低,国内外相关数据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WM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16-01-01郑州大学... 目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9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极低,国内外相关数据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WM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16-01-01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24例W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4例WM患者,男16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42~79岁,中位年龄62.5岁;贫血(20例,83.3%)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中位血红蛋白水平75(46~145)g/L;中位IgM水平32.9(6.4~79.3)g/L,其中κ型18例(75%),λ型6例(25%)。16例患者行流式细胞术检测,13例(81.3%)表现为sIgM^+CD5^-CD10^-CD19^+CD20^+CD22^+CD23^-。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7.5(1~5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β2微球蛋白(β2-MG)、IgM水平、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和合并重度免疫不全麻痹影响患者PFS,应用含有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组PFS相对较长。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8)、IgM水平(P=0.028)和SCr(P=0.005)与预后相关。结论 WM好发于老年男性,以IgMκ型多见,具有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特点,年龄、IgM水平和SCr是影响W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的应用有望延长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瘤 临床特点 预后 治疗
原文传递
TIM-3、BTLA、LAG-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笑吟 朱尊民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0年第9期570-573,共4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R-CHOP方案免疫化疗反应良好,但30%~4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复发难治DLBCL。因此,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对提高DLBCL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免疫逃逸是DLBCL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研...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R-CHOP方案免疫化疗反应良好,但30%~4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复发难治DLBCL。因此,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对提高DLBCL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免疫逃逸是DLBCL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TIM-3、BTLA、LAG-3在DLBCL中均高表达,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促进淋巴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促进DLBCL发生发展,影响常规化疗的效果。积极探索上述3个抑制性分子对DLBCL的影响,有望成为治疗DLBCL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TIM-3 BTLA LAG-3 预后
原文传递
中国汉族血液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初始稳态谷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邵贝贝 赵宁民 +7 位作者 马永成 李巧艳 王漪檬 孙俊 朱尊民 董玲芳 赵红卫 秦玉花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4-698,共5页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生理病理等临床非遗传因素对伏立康唑在中国汉族血液病患者体内初始稳态血浆谷浓度[(C_(ss))_(min)]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患者体内(C_(ss))_(min),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对rs424...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生理病理等临床非遗传因素对伏立康唑在中国汉族血液病患者体内初始稳态血浆谷浓度[(C_(ss))_(min)]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患者体内(C_(ss))_(min),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对rs4244285、rs498689和rs12248560三个位点进行基因检测。采用非参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及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临床非遗传因素对(C_(ss))_(min)的影响。结果共纳入了78名患者,(C_(ss))_(min)变异系数达64.9%。CYP2C19基因多态性、年龄是造成(C_(ss))_(min)个体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中间代谢型(IMs)及弱代谢型(PMs)患者较快代谢型(EMs)患者表现出更高的(C_(ss))_(min),IMs及PMs患者之间的(C_(ss))_(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C_(ss))_(min)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为早期制定VRC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了临床依据,以达到提高VRC抗真菌疗效和促进患者预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CYP2C19 治疗药物监测 个体化用药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首次治疗部分缓解时NLR、MLR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豪言 孙晓白 +3 位作者 李梦一 牛俊伟 白炎亮 孙恺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首次治疗部分缓解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经治疗后首次部分缓解的MM患者106例,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计算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首次治疗部分缓解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经治疗后首次部分缓解的MM患者106例,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计算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首次部分缓解时NLR和MLR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并获取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低NLR组和高MLR组、低MLR组,分别比较高NLR组与低NLR组、高MLR组与低MLR组患者的PFS和OS。收集首次部分缓解时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白/球蛋白比值、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血清钙、胱抑素C、轻链类型、NLR、MLR资料,纳入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MM患者PFS、OS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患者随访至2022年10月,死亡27例,总生存率为74.5%。患者中,高NLR组(NLR>2.14)49例、低NLR组(NLR≤2.14)57例和高MLR组(MLR>0.36)46例、低MLR组(MLR≤0.36)60例。低NLR组尿酸<283.5μmol/L者比例高于高NLR组,低MLR组Hb≥96 g/L者比例高于高MLR组(P均<0.05)。高NLR组中位PFS和中位OS低于低NLR组,高MLR组中位OS低于低MLR组(P均<0.05)。首次部分缓解时NLR是MM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白球比和NLR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MM患者首次治疗部分缓解时的NLR、MLR与预后有关,其中NLR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LR升高提示预后不良,NLR可作为MM诱导治疗中间阶段评估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部分缓解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严重出血事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裴艳茹 宋娟娟 +6 位作者 牛晓娜 牛俊伟 李丹 魏圣洁 窦留瑞 张青兰 孙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早期严重出血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变化,探讨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与APL早期严重出血的关系。方法 APL患者159例,均给予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治疗,...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早期严重出血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变化,探讨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与APL早期严重出血的关系。方法 APL患者159例,均给予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治疗,对治疗30 d内发生出血事件者,采用WHO出血评分量表评估出血严重程度,并将其分为严重出血组和非严重出血组。比较2组诱导治疗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骨髓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血肌酐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L患者发生早期严重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159例APL患者,治疗30 d内13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组15例,非严重出血组118例。严重出血组白细胞计数[21.41(1.94,122.49)×10^(9)/L]、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19.70(1.28,112.69)×10^(9)/L]、骨髓早幼粒细胞百分比[89.20(86.00,89.60)%]、乳酸脱氢酶水平[547.50(362.50,990.25)u/L]均高于非严重出血组[6.50(1.76,22.58)×10^(9)/L、2.51(0.28,13.93)×10^(9)/L、83.20(77.90,88.00)%、326.00(232.00,562.50)u/L](P<0.05),凝血酶原时间[17.70(13.10,19.40)s]长于非严重出血组[15.00(12.98,17.20)s](P<0.05);2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OR=1.028,95%CI:1.009~1.047,P=0.004)是APL患者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早期严重出血的APL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升高,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是APL患者发生早期严重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绝对数 早期严重出血事件
原文传递
1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ASXL1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尹钊 马保根 +3 位作者 王怡斐 时明月 许倩 张茵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具有ASXL1分子学改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117例MDS患者,采用第二代DNA测序技术检测骨髓中ASXL1基因突变情况,其中ASXL1基因突变34例为突变组,ASXL1基因未发现突变8... 目的探讨具有ASXL1分子学改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117例MDS患者,采用第二代DNA测序技术检测骨髓中ASXL1基因突变情况,其中ASXL1基因突变34例为突变组,ASXL1基因未发现突变83例为未突变组;比较2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患者生存时间以及对地西他滨治疗的有效率等。结果 117例MDS患者ASXL1基因突变率为29.06%,其中21例(61.76%)移码突变,9例(26.47%)点突变,4例(11.77%)无义突变;突变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增生异常比率(50.0%)高于未突变组(15.7%)(P<0.05),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比率(17.6%)低于未突变组(43.4%)(P<0.05),2组年龄、性别比例、染色体核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IPSS分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组生存时间[18.5(13.8,23.3)个月]短于未突变组[29.0(25.0,35.0)个月](P<0.05),对地西他滨治疗的有效率(77.7%)与未突变组(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XL1移码突变比例高,ASXL1在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分型中突变率高,在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突变率低;ASXL1基因突变的MDS患者生存时间短,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ASXL1移码突变 生存时间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孟秋丽 张茵 +3 位作者 吴晓邡 赵水平 乔泉辉 靳洁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9期902-903,共2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地...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有效8例,部分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完全有效7例,部分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有较高反应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地塞米松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CT能谱成像评估血友病性关节病患者膝关节滑膜含铁血黄素沉积 被引量:5
9
作者 卫淑芳 孙明华 +3 位作者 高菲菲 刘会娜 雷平冲 葛英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血友病性关节病(HA)患者膝关节滑膜含铁血黄素沉积(SHD)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5例HA患者40个膝关节行CT能谱和MR扫描。根据MR IPSG评分将关节SHD分轻度组和重度组,以同层腘窝处半膜肌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滑膜ROI的CT...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血友病性关节病(HA)患者膝关节滑膜含铁血黄素沉积(SHD)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5例HA患者40个膝关节行CT能谱和MR扫描。根据MR IPSG评分将关节SHD分轻度组和重度组,以同层腘窝处半膜肌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滑膜ROI的CT值、铁浓度(FeC)、水浓度(WC)、有效原子序数(Eff-Z)和平均能谱曲线斜率(aSC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各参数,根据ROC曲线评估能谱参数诊断SHD的阈值和效能。结果 3组CT值、FeC、WC、Eff-Z和a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8.08、307.88、7.80、364.62和261.50,P均<0.01),组间两两比较除WC外,余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SCS评价SH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诊断重度和轻度SHD的阈值分别为1.84和0.42。结论CT能谱成像多参数可用于分析评估血友病性滑膜炎SHD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含铁血黄素沉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四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晓燕 李玉龙 +6 位作者 刘禄社 程薇 商保军 张琳 时明月 王芳 孙恺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2-1065,共4页
SET-NUP214(TAF1-CAN)由t(9;9)(q34;q34)或del(9)(q34.11q34.13)形成,是白血病中一种少见的融合基因,最早于1990年在1例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患者中被检出。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融合基因 临床分析 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 阳性
原文传递
CD1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窦留瑞 魏圣洁 +6 位作者 李丹 肖梦宇 李梦一 孙晓白 王豪言 白炎亮 孙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4期370-373,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CD15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初诊AML患者188例均行至少2个疗程诱导化疗。治疗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CD15的表达情况,以白血病... 目的 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CD15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初诊AML患者188例均行至少2个疗程诱导化疗。治疗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CD15的表达情况,以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表达≥20%为阳性;根据CD15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D15;AML组91例和CD15;AML组97例。比较2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法美英(French-American-British, FAB)分型等临床资料及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特征。诱导化疗后第21~28天评估疗效,比较2组完全缓解率;随访1~52个月,比较2组完全缓解者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2组3年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结果 CD15;AML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2.7(4.8,55.6)×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474(302,742)u/L]、FAB-M5型比率(26.4%)均高于CD15;AML组[7.8(2.6,29.7)×10^(9)/L、344(211,597)u/L、5.2%](P<0.05),FAB-M2型比率(46.2%)低于CD15;AML组(67.0%)(χ^(2)=8.329,P=0.004);2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率、外周血原始细胞比率及危险度分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5;AML组HLA-DR、CD64阳性表达率(94.5%、79.1%)高于CD15;AML组(81.4%、46.4%)(χ^(2)=7.461,P=0.006;χ^(2)=21.399,P<0.001);2组CD34、CD38、CD117、CD33、CD13、CD123、CD7、CD11b、CD56和CD7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5;AML组完全缓解率(84.6%)高于CD15;AML组(71.1%)(χ^(2)=4.919,P=0.027),完全缓解者复发率(33.8%)低于CD15;AML组(55.1%)(χ^(2)=6.710,P=0.010)。CD15;AML组3年总生存率(50.5%)及无事件存生率(38.1%)均低于CD15;AML组(67.4%、58.7%)(χ^(2)=5.548,P=0.019;χ^(2)=7.988,P=0.005)。结论 AML患者CD15阳性表达提示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CD15 免疫表型 预后
原文传递
雷公藤红素提高人白血病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黛 张茵 +5 位作者 马保根 刘忠文 孙恺 陈玉清 时杰 程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10期950-954,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提高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02)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02,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分成6组,分别为K562/A02阴性组、K562/A0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K562/A02+125...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提高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02)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02,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分成6组,分别为K562/A02阴性组、K562/A0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K562/A02+1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以及K562阴性组、K56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K562+1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设置K562+硼替佐米4nmol/L为阳性对照组。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survivin、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5,DR5)mRNA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R5蛋白阳性表达率。结果K562阴性组与K56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细胞凋亡率[(5.110±0.803)%、(6.283±0.889)%]以及K562/A02阴性组与K562/A0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细胞凋亡率[(7.203±0.275)%、(8.753±0.9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562/A02阴性组NF-κB mRNA(0.863±0.073)、survivin mRNA(0.989±0.018)、DR5 mRNA(0.114±0.037)表达水平高于K562阴性组(0.262±0.074、0.267±0.056、0.050±0.011)(P<0.05);K56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K562+1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NF-κB mRNA(0.210±0.053、0.128±0.076)、survivin mRNA(0.199±0.064、0.228±0.030)表达水平均低于K562阴性组,DR5mRNA表达水平(0.312±0.075、0.464±0.073)表达水平高于K562阴性组(P<0.05);K562/A0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K562/A02+1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NF-κB mRNA(0.492±0.040、0.359±0.069)、survivin mRNA(0.516±0.042、0.348±0.047)表达水平均低于K562/A02阴性组,DR5mRNA表达水平(0.470±0.034、0.519±0.048)均高于K562/A02阴性组(P<0.05);K56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K562+1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DR5蛋白阳性表达率[(5.438±0.517)%、(6.250±0.897)%]高于K562阴性组[(0.093±0.015)%](P<0.05),K562/A02+6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K562/A02+125μmol/L雷公藤红素组DR5蛋白阳性表达率[(19.900±0.526)%、(20.703±1.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雷公藤红素 K562/A02 死亡受体5 核转录因子-ΚB surviv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