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油茶的一种新害虫——黑足角胸叶甲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何学友
蔡守平
吴智才
-
机构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7,共2页
-
基金
福建省林业厅科研项目"福建省油茶主要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闽林科2009[8]号)"
福建省森林培育与林产品加工利用重点实验室资助
-
文摘
报道了危害油茶的新害虫——黑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现有文献仅记载该虫严重危害茶树,也可取食珍珠菜,但未见危害油茶的报道。对福建省清流县、邵武市油茶林样地的调查表明:油茶株受害率100%,叶片受害率15%~90%,危害较为严重。介绍了黑足角胸叶甲成虫形态特征、分布范围、危害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等,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
关键词
油茶
新害虫
黑足角胸叶甲
危害特征
-
Keywords
Camellia oleifera
new insect pest
Basilepta melanopus
damage symptoms
-
分类号
S763.38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金龟子绿僵菌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感染试验
被引量:8
- 2
-
-
作者
林春穆
罗群荣
张潮巨
陈顺立
吴智才
吴德贤
-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光泽华桥国有林场
-
出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4,共4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07N0078)
-
文摘
应用5种不同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进行室内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金龟子绿僵菌菌株中,Ma1291-2菌株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感染效果最佳,校正死亡率达76.67%,其LT50值为5.4 d。不同浓度M a1291-2菌株悬浮液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感染试验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致病力加强,10 d内的LC50为1.98×105孢子.mL-1。该菌株的致死中时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缩短,5.05×108孢子.mL-1浓度处理下的LT50最短,为1.8 d;而1.05×105孢子.mL-1浓度处理下的LT50最长,为8.7 d。该菌株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浙江双栉蝠蛾
致病力
-
Keywords
Metarhizium anisopliae
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pathogenicity
-
分类号
Q965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7
- 3
-
-
作者
吴智才
-
机构
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华东昆虫学报》
2007年第2期92-95,共4页
-
基金
福建省林业厅科技基金项目(闽林科[2006]函7号)
-
文摘
应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腐殖质厚度、林地卫生状况等因素与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危害程度影响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厚度和林地卫生状况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
关键词
浙江双栉蝠蛾
环境因子
方差分析
毛竹
-
Keywords
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environmental factors
variance analytic
Phylbstachys pubescens
-
分类号
S436.4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5
- 4
-
-
作者
郑元捷
陈顺立
余培旺
罗群荣
吴智才
-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武夷山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华东昆虫学报》
2006年第3期206-210,共5页
-
基金
南平市科技局项目资助(N2005-30)。
-
文摘
运用聚集度指标、回归模型、零频率等方法对福建闽北地区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天牛幼虫在杨树林中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用零频率方法分析得出,粒肩天牛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并确定了该天牛幼虫林间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
关键词
杨树
粒肩天牛
空间格局
聚集度指标
回归模型
最适理论抽样
-
Keywords
Populus
Apriona germari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ggregation index
regressive model
optimal theoretical sampling
-
分类号
S763.7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
被引量:4
- 5
-
-
作者
苏延宾
罗群荣
陈顺立
叶小瑜
吴智才
-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南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华东昆虫学报》
2008年第1期55-58,共4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技资助项目(2007N0078).
-
文摘
土壤是影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浙江双栉蝠蛾发生区土壤分析,明确了影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发生严重的林分与轻度发生的林分相比,其土壤pH值小,速效K含量低,全N、全P含量高。因此,通过毛竹林地土壤管理及合理施肥可以减轻该虫的危害。
-
关键词
毛竹
土壤化学性质
浙江双栉蝠蛾
-
Keywords
bamboo
chemical character of the soil
Bipectilus zhefiangensis
-
分类号
S763.7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3
- 6
-
-
作者
罗群荣
-
机构
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0-284,共5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科技资助项目(2007N0078)
福建省林业厅科技资助项目(闽林科2006-7)
-
文摘
在室内应用5种农药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以及林间采用不同营林措施结合施用农药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选择的5种农药中,对笋土喷施森得保(即0.18%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每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倍液的毒力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达78%,致死中时间LT50最短,仅3.9 d。林间采用不同营林措施结合施用不同量的森得保进行防治,其中采用浅翻+喷药对防治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效果最好,施药量30 kg.hm-2的防治效果为94.44%,施药量15 kg.hm-2的防治效果为89.52%,只采取浅翻的防治效果为79.86%,而除草和浅锄都没有浅翻的效果好。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防治费用,建议生产上采用浅翻并施用15 kg.hm-2森得保农药技术措施进行林间防治。
-
关键词
浙江双栉蝠蛾
毒力测定
林间防治试验
-
Keywords
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toxicity test
experiment of control in the field
-
分类号
Q965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鲜笋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 7
-
-
作者
陈顺立
林春穆
罗群荣
张思禄
曹光明
-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沙县林业局
将乐县林业局
-
出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9-292,共4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07N0078)
福建省林业厅科技基金资助项目(闽林科[2006]函7)
-
文摘
对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的毛竹鲜笋以及施用森得保药剂防治后的健康鲜笋进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的鲜笋,其粗纤维含量比健康鲜笋含量高,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酸以及维生素C含量则显著减少,糖酸比低于健康鲜笋。施药处理后健康鲜笋,其总糖含量略有增加,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有所减少,但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被害鲜笋的品质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其营养价值下降,食用价值降低;而施药处理对毛竹健康笋的营养品质影响不明显,没有造成营养的流失,不影响鲜笋的食用。
-
关键词
浙江双栉蝠蛾
毛竹鲜笋
品质
-
Keywords
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fresh bamboo shoot
quality
-
分类号
S76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关系的层次递进判别分析
- 8
-
-
作者
杜瑞卿
陈顺立
张征田
罗群荣
林春穆
-
机构
河南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78-1386,共9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技资助项目(2007N0078)
-
文摘
为了揭示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化学指标、土壤深度的关系,在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三丰村选取春笋被浙江栉蝠蛾重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各2个样地进行调查,土壤由表及里依次分成3个层次,对每个层次测定pH值、全N含量等7个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法分别对每一层及不同层次的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层独立分析,第1层单个指标中具有显著性的是有机质(X7),判别最有效的组合是全N含量(X2)和速效K(X6);第2层中单个指标都不具有显著性,判别最有效的组合仍为全N含量(X2)和速效K(X6);第3层单个指标中具有显著性的是有机质(X7),判别最有效的组合是速效K(X6)和有机质(X7)。(2)依据第1层判别函数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2层和第3层,第2层判别函数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3层,但第2层判别函数不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1层,第3层判别函数不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1层和第2层,判别函数具有随土壤层递进而正确判别的递进性,而不具有逆土壤层进行正确判别的逆向性。(3)对第1层与第2层的组合、第2层与第3层的组合的判别分析,发现单个指标的显著性有所变化,但判别组合的指标没有变化,再次说明了土壤理化性状是由表及里的影响特性。(4)与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结果相比较,判别分析不仅能反映单个指标在分组中的显著性,而且反映出指标组合的重要性,表明单个指标的显著性不能构成对分组区别的决定性。在层次递进分析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表明各指标在各层以及层次组合中的作用,反映出了层与层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土壤的理化性状是由表及里地影响,与浙江双栉蝠蛾发生危害程度关系密切的是全N含量(X2)和速效K(X6),即全N含量(X2)的增加和速效K(X6)的减少会使危害程度加重,其次为全P含量(X3),全P含量的增加可使危害程度加重。判别分析法较方差分析和多�
-
关键词
毛竹
土壤化学性质
浙江双栉蝠蛾
判别分析
-
Keywords
Bamboo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
discriminant analysis
-
分类号
S154.6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浙江双栉蝠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 9
-
-
作者
罗群荣
-
机构
福建省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8-511,共4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技资助项目(2007N0078)
福建省林业厅科技资助项目(闽林科2006-7)
-
文摘
浙江双栉蝠蛾是福建省毛竹笋的一种新害虫,该虫在福建1年发生1代,6月中旬幼虫孵化,11月初至翌年2月上旬幼虫开始钻蛀毛竹笋萌发的不定根或冬笋,3月中旬至4月初幼虫开始大量集中在春笋的周围并蛀入笋内为害,幼虫历期长,达273—298d。老熟幼虫在3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化蛹盛期为4月中旬到下旬,蛹期23—28d。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5月中旬。雌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雌成虫可多次产卵,平均产卵量为1063粒,卵期25—30d。
-
关键词
浙江双栉蝠蛾
生物学特性
毛竹
-
Keywords
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
biological characterstics
Phyllostachys heterodada var. hispida
-
分类号
S763.30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的影响
- 10
-
-
作者
罗群荣
-
机构
福建省邵武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生物安全学报》
2008年第3期174-178,共5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技资助项目(2007N0078)
-
文摘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重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
关键词
浙江双栉蝠蛾
毛竹笋
次生物质
-
Keywords
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bamboo shoots
secondary substance
-
分类号
S436.4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