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皮下注射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喜鱼 李菊霞 《中国临床护理》 2012年第6期467-468,共2页
目的探讨垂直空气皮下注射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需皮下注射的患者按单双日分为斜刺进针法组(斜刺组)和垂直进针法组(垂直组)各注射300次。斜刺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垂直组采用垂直空气少量皮下注射法,比较2组患者的自我感觉及... 目的探讨垂直空气皮下注射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需皮下注射的患者按单双日分为斜刺进针法组(斜刺组)和垂直进针法组(垂直组)各注射300次。斜刺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垂直组采用垂直空气少量皮下注射法,比较2组患者的自我感觉及皮肤反应情况。结果垂直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皮肤反应明显低于斜刺组。结论垂直空气皮下注射法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皮肤不良反应,减少药液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 皮下 垂直进针法 斜刺进针
下载PDF
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内固定治疗胫骨极远端近关节面部位骨折
2
作者 杭如群 张建华 李丽霞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年第10期1160-1161,共2页
目的:分析和观察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内固定治疗胫骨极远端近关节面部位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外固定治疗。结果:17例病人经过平均13个月随访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去除外固... 目的:分析和观察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内固定治疗胫骨极远端近关节面部位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外固定治疗。结果:17例病人经过平均13个月随访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去除外固定支架时间平均5个月。1例病人针道深部慢性感染,窦道刮除后置管闭合冲洗痊愈。2例病人术后3处针道浅部感染,换药、抗炎愈合。所有病人踝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良好,无畸形。结论: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内固定治疗胫骨极远端近关节面部位骨折操作简单,效果佳,愈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骨折固定术 胫骨骨折
下载PDF
平衡超滤对围手术期抗生素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付志达 管玉龙 +4 位作者 蒋娟娟 吴春富 赵举 孙鹏 龙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75-678,684,共5页
目的在体外模拟实验中,观察平衡超滤技术对于围手术期血浆抗生素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循环体外模拟环路,在平衡超滤期间定期取血浆和超滤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对两种抗生素头孢替安和头孢美唑药物浓度分别进行动态... 目的在体外模拟实验中,观察平衡超滤技术对于围手术期血浆抗生素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循环体外模拟环路,在平衡超滤期间定期取血浆和超滤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对两种抗生素头孢替安和头孢美唑药物浓度分别进行动态监测。结果不同时点超滤液中均可检测到头孢替安及头孢美唑的存在。随着超滤液的增加,血浆中抗生素浓度呈现线性降低。至45min超滤结束前,血浆头孢替安由初始浓度(238.95±101.12)μg/ml降低至(104.96±44.36)μg/ml,而血浆头孢美唑由初始浓度(51.49±28.03)μg/ml降低至(25.76±14.78)μg/ml;超滤液中头孢替安总含量占总给药量的(27.16±12.17)%,头孢美唑总含量占总给药量的(7.74±4.17)%。结论平衡超滤技术可以滤除血液中的抗生素,超滤量与蛋白结合率显著相关;超滤技术对于围手术期抗生素的血药浓度具有显著影响,抗生素药物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这一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体外循环 抗菌药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宋巍 吴春富 +1 位作者 贺斌 周焕河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转移修复小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方法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应用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修复小腿部软组织缺损7例。改变了原来常规比目鱼肌肌瓣转移手术的手术操... 目的探讨应用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转移修复小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方法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应用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修复小腿部软组织缺损7例。改变了原来常规比目鱼肌肌瓣转移手术的手术操作界面,在比目鱼肌肌外膜内操作,位于比目鱼肌肌质与比目鱼肌深层肌外膜之间,比目鱼肌深层肌外膜留于原位。组织瓣的组成:比目鱼肌肌质和比目鱼肌浅层肌外膜。组织瓣转移后其上游离中厚皮片植皮打包或邮票植皮。软组织缺损部位:胫骨中1/3内侧3例,胫骨下1/3内侧4例;肌瓣转移方式:顺行转移3例,逆行转移4例;手术距创伤时间:创伤后3h至创伤后3个月。结果所有7例肌瓣均完全成活,肌瓣上大张中厚皮片植皮4例,中厚皮片邮票植皮3例,均全部成活,受区及供区一期愈合,经3—13个月随访,受区外观良好,组织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小腿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转移的新术式改变了原来术式的操作界面,有效地保护了大血管和神经,简化了手术操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肌瓣的切取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目鱼肌肌瓣 比目鱼肌深层肌外膜 比目鱼肌肌质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逆行胫后动脉链式穿支吻合支动脉筋膜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宋巍 吴春富 +1 位作者 贺斌 周焕河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逆行胫后动脉链式穿支吻合支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4月,应用逆行胫后动脉链式穿支吻合支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骨前内侧软组织缺损6例,供区的修复采用皮下... 目的 探讨应用逆行胫后动脉链式穿支吻合支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4月,应用逆行胫后动脉链式穿支吻合支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骨前内侧软组织缺损6例,供区的修复采用皮下游离皮肤拉紧缝合3例,游离大张中厚皮片植皮3例;手术距创伤时间:创伤后3 h~23年. 结果 6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最小8 cm±6 cm,最大13 cm±8 cm,受区直接缝合3例均一期愈合,游离植皮3例全部成活.经4~6个月随访受区外观良好,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小腿外观及功能满意. 结论 当小腿下段软组织有严重挫伤,许多附近的表浅皮瓣不能应用时,逆行胫后动脉链式穿支吻合支动脉筋膜岛状皮瓣在对小腿下1/2前内侧中等量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中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胫后动脉 链式穿支吻合 小腿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经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焕河 贺斌 +2 位作者 吴春富 张润岭 冀志武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8期1634-1635,共2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对19例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术后观察、随访、分析,以评价治疗后效果。结果:随访10个月~3年,平均随访15个月,19例患者中17例植骨后未使用任何...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对19例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术后观察、随访、分析,以评价治疗后效果。结果:随访10个月~3年,平均随访15个月,19例患者中17例植骨后未使用任何内固定装置,2例植骨后使用了内固定装置,1例未使用内固定装置的患者术后出现植骨块松动移位未脱出,19例均一次植骨融合成功,下地活动后术前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采用经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方法可靠,疗效肯定,且不使用内固定装置可降低很多治疗成本,从而为低收入及贫困人群患者提供了更多手术治疗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前路 椎间 植骨
下载PDF
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36例疗效分析
7
作者 周焕河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6期108-109,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內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自2008年7月~2012年8月36例髌骨骨折病例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內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骨折复位固定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疗效优良率(...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內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自2008年7月~2012年8月36例髌骨骨折病例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內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骨折复位固定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疗效优良率(按照陆裕朴膝关节评定标准)达到97.2%,髌骨骨折复位固定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较传统的克氏针及张力带钢丝固定更加可靠,疗效确切,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 聚髌器 髌骨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秦洪梅 《双足与保健》 2017年第24期153-154,共2页
目的该文主要就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10例下肢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55例在常规治... 目的该文主要就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10例下肢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损伤控制措施,就两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也要远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进行骨科创伤临床急救的过程中进行损伤控制措施的应用,其能够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能够有效避免一些治疗后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 骨科 下肢急救
原文传递
CT和CTA对大肠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秦洪梅 赵春林 +3 位作者 刘璞 王园园 陈琳琳 高英超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在大肠癌骨转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诊治的大肠癌患者,并经全身同位素骨扫描、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大肠癌骨转移患者3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2组患者均给予腹部CT检查,研究组患者...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在大肠癌骨转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诊治的大肠癌患者,并经全身同位素骨扫描、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大肠癌骨转移患者3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2组患者均给予腹部CT检查,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以实验室检查结合肿瘤声学造影等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与CTA诊断大肠癌骨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Kappa值,比较CT与CTA检查显示的大肠癌骨转移病灶的总数目、病灶大小及最小病灶体积。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均能较好的诊断大肠癌骨转移,但两种方式在诊断大肠癌骨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Kapp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转移病灶总数多于对照组,研究组的0~1.0 cm和1.1~3.0 cm的转移灶数多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发现的最小病灶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CTA在大肠癌骨转移的诊断方面均有着较好的效果,且此两种检查方式在诊断大肠癌骨转移方面均有着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但CTA更有利于骨转移灶的数目、大小、部位的确定,可清楚的显示出微小转移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骨转移 螺旋CT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英超 徐菲 +4 位作者 杜亚强 秦洪梅 王园园 陈琳琳 代拥军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前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并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58例,按术前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CTA组35例与CT组23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前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并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58例,按术前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CTA组35例与CT组23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CTA组患者加用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肠系膜主要血管。手术指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个数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切口感染、吻合口漏、术后肠梗阻。结果 CTA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CT组远远缩短(t=-2.115,P=0.039);CTA组术中出血量较CT组显著减少(t=-2.349,P=0.031);CTA组术中淋巴结检出个数与CT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3,P=0.076);CTA组术后排气时间与C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391)。CTA组与CT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05),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6,P>0.05);CTA组没有出现吻合口漏,CT组中有3例(13.04%)出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2,P>0.05)。结论通过CT血管造影,术前即掌握肠系膜血管的走行,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还可减少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出血。术前了解肠系膜血管及淋巴结的处理范围,可能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CT血管造影 术前评估
原文传递
双蒂皮瓣修复胫前区大面积皮肤缺损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镜 苗晓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82-383,共2页
关键词 大面积皮肤缺损 胫前 皮瓣修复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皮瓣转移覆盖 游离植皮术 内固定术后 皮肤颜色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早期与延期内固定的比较
12
作者 刘镜 苗晓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7期47-47,共1页
骨折病人采取早期内固定还是延期内固定,多年以来一直有争议。对128 例股骨干骨折用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对于新鲜股骨干骨折采取早期内固定,对骨折愈合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 新鲜骨折 早期内固定 效果良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