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应用转型教学改革研究
1
作者 张江霄 杨素霞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12期221-224,共4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为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普通本科院校加快应用转型,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网络工程作为基础专业,主要培养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维优化和安全防护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为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普通本科院校加快应用转型,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网络工程作为基础专业,主要培养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维优化和安全防护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应用转型为例,从实践教学体系、毕业和专业实习、师资短缺三方面分析,并给出对应的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网络工程 应用转型
下载PDF
新时代现代豫剧文化价值传承的探究
2
作者 陈琛 史静 王志红 《河北画报》 2023年第4期121-123,共3页
中华民族在历经了五千年的漫长发展之后积淀下了很多宝贵的物质财富,戏曲文化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熠熠生辉的构成元素。在戏曲文化当中,豫剧是十分古老、十分具有地域色彩的剧种。自从明末清初开始,豫剧就已经出现,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在... 中华民族在历经了五千年的漫长发展之后积淀下了很多宝贵的物质财富,戏曲文化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熠熠生辉的构成元素。在戏曲文化当中,豫剧是十分古老、十分具有地域色彩的剧种。自从明末清初开始,豫剧就已经出现,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在逐渐朝着成熟化的方向不断进步。早在2006年,这一个经典的剧种就被列入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当中。但是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多元文化的交织冲击下,戏剧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扩散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为此,本文在研究当中首先对豫剧文化的内涵要义和属性特征进行了概述,从彰显教育意义、体现社会功能以及发挥娱乐作用三个维度对其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为豫剧文化的高质量传播和传承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豫剧文化 文化价值 传播传承
下载PDF
戏剧技法与中学教学结合的实施建议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东妍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51期177-178,共2页
戏剧技法是一种即兴、非正式展演,且是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教育中比较常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参与者人格的成长与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训练舞台的演员。将戏剧技法应用到中学教学中有诸多的好处,作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 戏剧技法是一种即兴、非正式展演,且是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教育中比较常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参与者人格的成长与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训练舞台的演员。将戏剧技法应用到中学教学中有诸多的好处,作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的一些实施建议,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技法 中学教学 应用
下载PDF
阳明文化的当代传承与戏曲实践 以京剧《阳明悟道》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志良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6-68,共3页
京剧《阳明悟道》以“龙场悟道”这一王阳明思想形成的转折性事件为中心,讲述了王阳明直言正谏,被贬贵州龙场之后,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悟“圣人之道”的故事。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在《王阳明年谱》中记载此事:“因沉思圣人处此,更有何... 京剧《阳明悟道》以“龙场悟道”这一王阳明思想形成的转折性事件为中心,讲述了王阳明直言正谏,被贬贵州龙场之后,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悟“圣人之道”的故事。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在《王阳明年谱》中记载此事:“因沉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而起,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默记五经之言证也,莫不吻合,著《五经臆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之道 龙场悟道 钱德洪 王阳明思想 五经臆说 格物致知 阳明文化 当代传承
原文传递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有关共情理论的理解与思考
5
作者 刘烨 《声屏世界》 2023年第24期69-74,共6页
伴随着新时期我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共情作为共同体美学理论的核心话语,逐渐成为电影批评的常见术语,日益显现出电影共情理论体系建构的开端与雏形。而电影共情无论指向一种共情思维,抑或一种共情体验,都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共情理论、... 伴随着新时期我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共情作为共同体美学理论的核心话语,逐渐成为电影批评的常见术语,日益显现出电影共情理论体系建构的开端与雏形。而电影共情无论指向一种共情思维,抑或一种共情体验,都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共情理论、美学意义上的移情理论关联紧密,亟待通过审慎、充分的理论研究,明确电影共情与心理共情、美学移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疏通跨学科研究的理论通路。在此基础上,还应将共情复归于理论缘起的话语背景,在共同体美学所倡导的共同利益观和共同体叙事的语境下,再次深度探讨共情的内涵与运用,进而为电影共情理论体系的积极建构和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美学 共情 移情
下载PDF
唐朝“狮文化”影响下“舞狮”民俗的扩展传播
6
作者 崔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第12期37-38,共2页
舞狮表演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表演,每逢重要节日和重大场合都会在中国看到隆重的舞狮表演,一方面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邪镇妖、消灾除害。舞狮起源可以三大类来概括:一是因"相似性"发展而界定的起源,包括... 舞狮表演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表演,每逢重要节日和重大场合都会在中国看到隆重的舞狮表演,一方面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邪镇妖、消灾除害。舞狮起源可以三大类来概括:一是因"相似性"发展而界定的起源,包括"驱傩"和"角抵";二是因故事性记载界定的起源,包括汉代起源说和北魏起源说;三是被赋予神话色彩而界定的起源,包括"年兽起源说"和"唐代起源说"。唐朝中期"狮子舞"逐渐由宫廷走入民间。"舞狮"民俗色彩自此更加丰富多彩。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文化的高速动脉,"舞狮"文化到中原并未结束,随着丝绸之路进而走进朝鲜半岛和日本,而文化的传播不是单向的,"狮文化"由西域传入中国进行融合后又会回传到西域,进而形成更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狮子舞、韩国的假面舞、日本的伎面舞都是影响较广的民俗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文化 舞狮 民俗艺术 再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