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替卡韦单药和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及对肝纤维化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蔡玉刚 蔡莉 韩容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10期877-879,共3页
我国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携带率约40%~75%,10%~50%患者将进展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主要有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干扰素与体内受体结合,激活抗病毒蛋... 我国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携带率约40%~75%,10%~50%患者将进展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主要有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干扰素与体内受体结合,激活抗病毒蛋白基因,起到抑制HBV复制作用,同时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T淋巴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长效干扰素 乙肝肝硬化 肝纤维化 细胞免疫
原文传递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彭晨 覃刚 +1 位作者 吴莉莉 邓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0,共4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分析了40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JMJD3的表达。通过重组质粒在胃癌MGC-803细胞中过表达JMJD3,利用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探索JMJD3对于胃...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分析了40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JMJD3的表达。通过重组质粒在胃癌MGC-803细胞中过表达JMJD3,利用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探索JMJD3对于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中的JMJD3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JMJD3蛋白阴性表达与较晚的TNM分期(Ⅲ+Ⅳ期,P<0.05)具有相关性。过表达JMJD3能够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P<0.05)。结论:JMJD3在胃癌中低表达,且JMJD3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JMJD3 表达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微小核糖核酸的功能及临床研究进展
3
作者 朱鹏 彭明珠 +1 位作者 吴莉莉 郭世民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4年第1期65-69,共5页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不具有翻译功能的短链RNA,能够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来发挥对机体生理、病理功能的调控。肝细胞癌中存在着大...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不具有翻译功能的短链RNA,能够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来发挥对机体生理、病理功能的调控。肝细胞癌中存在着大量特异性miRNA的异常表达,这些miRNA在肝细胞癌的致病和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特异性miRNA作为无创生物学指标,检测较为简便,在用于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预后方面也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小核糖核酸 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诊断模型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循环肿瘤细胞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朱鹏 吴莉莉 郭世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1期1844-1848,共5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临床预后差的特点。对HCC的早期诊断及准确评估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总体预后。循环...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临床预后差的特点。对HCC的早期诊断及准确评估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总体预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检测属于新型液体活检技术的重要组成,其检测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活组织检查作为HCC诊断的指标。同时,通过CTC检测在HCC患者临床预后评估,尤其是手术患者术后复发评估方面也显示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CTC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用于HCC临床诊治方面的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而使更多的HCC患者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体液活检 循环肿瘤细胞 CellSearch®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胆囊癌中微小RNA的功能及临床价值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茜 朱鹏 《肝脏》 2024年第1期126-130,共5页
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预后差的特点,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及医疗负担。GBC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上缺少早期预警及临床预后的有效指标。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上也... 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预后差的特点,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及医疗负担。GBC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上缺少早期预警及临床预后的有效指标。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患者通常预后较差。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不具有编码功能的微小RNA,其主要通过直接抑制靶向基因的表达。大量研究显示,特异性miRNA在GBC的致病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同时,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特异性miRNA在GBC的早期诊断及临床预后中也显示出了较为优良的临床价值。虽然靶向miRNA的GBC治疗方法目前仍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但是也为开发针对GBC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微小RNA 诊断 预后 治疗
下载PDF
细胞焦亡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朱鹏 彭旸 +1 位作者 吴莉莉 覃刚 《肝脏》 2021年第11期1290-1293,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细胞焦亡是依赖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4/5/11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大量的研究显示其在NAFLD的致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细胞焦亡是依赖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4/5/11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大量的研究显示其在NAFLD的致病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NAFLD的严重类型,研究证据显示,细胞焦亡在NAFLD进展为NASH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细胞焦亡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如IL-1β、caspase-1等可用于NASH的诊断及评估。目前临床上并无针对NAFLD的有效治疗药物,基于细胞焦亡机制在NAFLD/NASH致病及进展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大量的研究也尝试开发基于干预细胞焦亡通路的治疗药物,虽然距离临床实际应用仍有一定差距,但也为探寻NAFLD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此,本文对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炎症小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下载PDF
散发性急性黄疸型甲、戊型肝炎3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鹏 朱季香 +4 位作者 何登明 徐城 郭世民 李茂仕 王宇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25-730,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黄疸型甲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在不同肝脏病变基础上两类患者病情的异同,并对影响二者临床转归的危险/暴露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入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 目的分析急性黄疸型甲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在不同肝脏病变基础上两类患者病情的异同,并对影响二者临床转归的危险/暴露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入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HA组,n=100)、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HE组,n=235)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前驱症状及生化指标等。根据肝纤维化程度(APRI指数)、有无慢性HBV感染及有无肝硬化基础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对影响疾病转归的危险/暴露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E组患病年龄(43.8±15.4岁)高于HA组(32.0±13.0岁,P〈0.001),两组患者皆以男性多见,HE组男女比例高于HA组(P〈0.001),均以2~4月份为多发时段。两组常见临床症状相似,但HE组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高(P〈0.05),而发热、恶心呕吐比例较低(P〈0.00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重叠HA或HE后,较无肝硬化基础组Tbil升高,PTA、ALB降低,ALT及Tbil恢复时间延长,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及并发症的比例增高,病死率增加(P〈0.05)。随患者基础肝纤维化程度增加,重叠HAV或HEV感染后肝脏损害加重(P〈0.05)。长期饮酒、高龄及慢性HBV感染是肝硬化重叠HE出现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黄疸型HA与HE临床特征大致相似,但发病年龄、黄疸程度存在差异。重叠HA或HE时可加重肝功能损害,其程度与肝脏基础病变相关。高龄、HBV感染及饮酒等因素可加重肝硬化合并HA或HE感染时的肝功能失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 肝炎 戊型 黄疸 肝硬化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中微小RNA的功能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朱鹏 覃刚 吴莉莉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603-607,613,共6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炎症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通常需要长期治疗,长期进展甚至增加肠道恶性肿瘤的风险,给患者造...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炎症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通常需要长期治疗,长期进展甚至增加肠道恶性肿瘤的风险,给患者造成严重负担。微小RNA(micro RNA,miRNA)本身不具有翻译蛋白质功能,主要通过直接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水平来参与对IBD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mRNA对IBD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调节特定免疫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来影响IBD的发病,同时特异性miRNA在用于IBD的临床诊断评估上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基于细胞或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靶向特定miRNA的IBD治疗方法有显著疗效,也为临床开发新型IBD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微小RNA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鼻胆引流管经内镜剪断后残端用于治疗胆管癌相关恶性胆管梗阻60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吴莉莉 覃刚 +1 位作者 朱鹏 朱季香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644-648,共5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剪断并留置鼻胆引流管用于治疗恶性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因晚期胆管癌所致恶性胆管狭窄的患者11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鼻胆引流管剪断留置组(剪断留置组)(... 目的探讨经内镜剪断并留置鼻胆引流管用于治疗恶性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因晚期胆管癌所致恶性胆管狭窄的患者11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鼻胆引流管剪断留置组(剪断留置组)(n=60)及支架组(n=54),所有患者均在ERCP下使用鼻胆管外置引流,待胆汁引流清澈后,剪断留置组直接在内镜下剪断并留置部分鼻胆管在胆道内,而支架组在取出鼻胆管后再行ERCP植入塑料支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常规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支架组相比,剪断留置组治疗操作时间及治疗费用显著降低(P<0.05)。支架组中2例(3.7%)患者在取出鼻胆管后因ERCP时导丝插入困难需要再次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所有患者生存时间为3~9个月,剪断留置组术后生存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剪断留置组中,1例(1.7%)发生胆管炎;支架组中,1例(1.8%)同时发生胆道出血及胆管炎,1例(1.8%)发生胆管炎,3例(5.6%)出现了支架移位(经内镜取出)。随访至4周时,剪断留置组与支架组相比,在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及瘙痒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12周时,剪断留置组TBIL、DBIL及TBA均显著低于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镜剪断并留置鼻胆引流管用于治疗胆管癌相关恶性胆道梗阻具有较植入塑料支架更好的效果,可作为患者姑息治疗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候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胆管梗阻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支架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HCV相关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游国琼 王丽 +1 位作者 段萌 朱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7-190,共4页
肝硬化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也是包括慢性HCV感染在内的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临床结局。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出现前,基于PEG-IFN及利巴韦林(RBV)的抗HCV治疗常由于肝硬化的存在而疗效不佳,甚至失代偿期肝硬化本身即是应用PEG-IFN治疗的绝... 肝硬化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也是包括慢性HCV感染在内的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临床结局。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出现前,基于PEG-IFN及利巴韦林(RBV)的抗HCV治疗常由于肝硬化的存在而疗效不佳,甚至失代偿期肝硬化本身即是应用PEG-IFN治疗的绝对禁忌证。DAAs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HCV感染的一线药物,大量研究显示DAAs用于HCV相关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度。一方面,DAAs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要优于PEG-IFN/RBV;另一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也可耐受DAAs治疗,虽然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比例可能较普通患者更低,但是DAAs仍能使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在多方面获益。综述了DAAs用于治疗HCV相关肝硬化患者的最新研究,以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肝硬化 抗病毒药 治疗学 综述
下载PDF
肿瘤标记物联合智能染色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覃刚 吴莉莉 +2 位作者 袁宏 陈平 彭晨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年第4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联合智能染色(I-SCAN)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间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血清中CA199及CA242水平,使用I-SCAN胃镜对受试者进行观察,...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联合智能染色(I-SCAN)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间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血清中CA199及CA242水平,使用I-SCAN胃镜对受试者进行观察,对各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组患者血清中CA199和CA242水平为(85.38±7.38)U/ml和(30.32±3.18)U/ml,均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0.73±2.01)U/ml和(3.36±1.08)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标记物联合智能染色内镜对早期胃癌患者诊断敏感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单独肿瘤标记物CA199、CA242或智能染色内镜检测,特异度显著低于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CAN技术可有效对比病灶毗连区正常黏膜与病灶区血管走形及病变黏膜功能,可有效呈现其黏膜特征,有效实现多通道多颜色对比。结论早期胃癌患者采用肿瘤标记物联合智能染色内镜进行检查,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和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记物 智能染色 胃肿瘤 胃镜
原文传递
胰腺癌中miRNA的功能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鹏 彭明珠 吴莉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3期1790-1794,共5页
胰腺癌是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恶性度高、临床预后差的特点。胰腺癌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在其中发挥调控作用。微RNA(miRNA)是不具有编码功能的短链RNA,其能够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来发挥对人体生理病... 胰腺癌是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恶性度高、临床预后差的特点。胰腺癌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在其中发挥调控作用。微RNA(miRNA)是不具有编码功能的短链RNA,其能够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来发挥对人体生理病理功能的调控。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胰腺癌中存在着大量特异性miRNA的异常表达,且这些miRNA在胰腺癌的致病及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有临床研究显示,特异性miRNA作为无创生物学指标在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预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学者也尝试开发基于特定miRNA的胰腺癌治疗方法,虽然仅停留在基础研究结果,但是仍为寻找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微RNA 诊断 治疗 预后 进展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用于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鹏 覃刚 吴莉莉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883-886,共4页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存率。体液活检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恶性肿瘤早期筛查诊断方法,其具有无创、准确、可重复的优点。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属于体液活...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存率。体液活检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恶性肿瘤早期筛查诊断方法,其具有无创、准确、可重复的优点。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属于体液活检技术之一,在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CTC在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循环肿瘤细胞 体液活检 CellSearch^■系统 诊断 预后评估
下载PDF
ERCP术并发肝脏穿孔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桦林 覃刚 陈平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1期130-130,F0003,共2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治疗胰胆管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1],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RCP已成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然而随着ERCP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床,新的并发症引起人们关注。目前急性胰腺炎(PEP)、出血、穿孔和胆管炎等...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治疗胰胆管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1],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RCP已成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然而随着ERCP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床,新的并发症引起人们关注。目前急性胰腺炎(PEP)、出血、穿孔和胆管炎等为ERCP术后常见并发症[2]。ERCP并发消化道穿孔以十二指肠穿孔常见,肝脏穿孔为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ERCP 肝脏穿孔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小RNA参与调控肝细胞癌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
15
作者 罗舒 陈非 +2 位作者 秦蓉声 陈英 朱鹏 《肝脏》 2022年第1期116-120,共5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全身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HCC对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渐凸显,对患者的总体预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微小RNA(micro-RNA,miRNA)属于非编码RNA,其在HCC的致病及进展中...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全身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HCC对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渐凸显,对患者的总体预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微小RNA(micro-RNA,miRNA)属于非编码RNA,其在HCC的致病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对miRNA功能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在HCC耐药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临床的重视。靶向调控miRNA来改善HCC耐药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也显示出积极正面的结果,但目前的研究结果仍主要停留在细胞及动物模型层面,距离临床实际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下步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小RNA 索拉非尼 顺铂 阿霉素 耐药
下载PDF
脓毒症中微小RNA的功能及临床价值研究进展
16
作者 彭旸 朱鹏 覃刚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1559-1563,1569,共6页
脓毒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导致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死的最重要原因。脓毒症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以炎症风暴及损害为核心的多种致病因素参与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属于非编码RNA的一类,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miRNA在脓毒症及其相... 脓毒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导致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死的最重要原因。脓毒症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以炎症风暴及损害为核心的多种致病因素参与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属于非编码RNA的一类,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miRNA在脓毒症及其相关并发症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作为无创生物学指标,特异性miRNA在用于脓毒症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上也显示出了优良的价值。基于细胞或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靶向miRNA的分子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脓毒症所致损害,这也为开发针对脓毒症的治疗新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微小RNA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肺损伤 诊断 预后 治疗
下载PDF
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宏 覃刚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3期210-210,共1页
目的探析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0例患者。两组患者首先均进行... 目的探析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0例患者。两组患者首先均进行胃镜检查,同时监测其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以及血氧值,然后给予吸氧、洗胃措施,补充血容量,静脉注射40mg奥美拉唑,2次/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通过口服云南白药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消化镜下止血的方式进行治疗,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病灶的大小来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局部注射并且选定止血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有2例患者止血无效转入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后情况好转,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00%,治疗无效患者共有14例,转入外科进行手术后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内镜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病症可以通过对病灶以及出血部位的准确定为位予以精准止血,根据出血原因选择针对性的止血方法,避免患者出现再出血的情况,是一种非常安全和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出血量并减少出血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上消化道出血 黑便 止血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