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 |
廖美玉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2
|
论洛夫诗歌的成就与特质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CSSCI
|
2019 |
4
|
|
3
|
当代汉语诗歌批评中的框架论述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8 |
3
|
|
4
|
形式与意蕴的织染:重读洛夫《石室之死亡》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6 |
3
|
|
5
|
翻转的瞬间:简政珍诗的意象美学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7 |
3
|
|
6
|
乐府《四时歌》所形塑的“四季原型”及其意义 |
廖美玉
|
《乐府学》
|
2016 |
2
|
|
7
|
躬耕共感:以农民为主角的唐代新乐府辞 |
廖美玉
|
《乐府学》
CSSCI
|
2018 |
2
|
|
8
|
韩、白对中唐寒燠异常的不同感知与书写 |
廖美玉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9
|
亲执耒耜:以农事为中心的汉唐祭祀乐歌 |
廖美玉
|
《乐府学》
CSSCI
|
2018 |
2
|
|
10
|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台湾通俗文学研究 |
汤哲声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1
|
春天之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生成及其诗学意义 |
廖美玉
|
《乐府学》
|
2014 |
0 |
|
12
|
女性书写的另一种定名——白雨及敻虹诗之释放、错失与解脱 |
郑慧如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3
|
记忆圣君——汉唐乐府诗中的尧舜形象 |
廖美玉
|
《乐府学》
|
2020 |
0 |
|
14
|
乐府《四时歌》所映现的世界图式 |
廖美玉
|
《乐府学》
|
2015 |
0 |
|
15
|
台湾当代诗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以“超现实”在台湾诗歌中的流变为例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4 |
3
|
|
16
|
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及诗语言 |
郑慧如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17
|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4 |
2
|
|
18
|
原型、叙事、经典化——以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的诗为例 |
郑慧如
|
《文学与文化》
|
2012 |
2
|
|
19
|
论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 |
郑慧如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2 |
1
|
|
20
|
江山有待:建构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之一 |
廖美玉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