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 被引量:5
1
作者 廖美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130,共11页
直接从诗歌文本爬梳物候诗学,从"诗人在场"的角度切入,诗人纵情置身于春天物色中,意识到"众生"的同在与精彩,使物与我成为可以相互转换者,从而揭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春天谈起,唐诗人的徜... 直接从诗歌文本爬梳物候诗学,从"诗人在场"的角度切入,诗人纵情置身于春天物色中,意识到"众生"的同在与精彩,使物与我成为可以相互转换者,从而揭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春天谈起,唐诗人的徜徉春光,更忙着与自然对话,有李白细听"春风语流莺",杜甫要"传语风光共流转",要"嫩蕊商量细细开"而撩动"报答春光"的诚意,而韩愈面对中唐极端气候,先后以《感春》为题创作三组诗,回归晚春,开拓出春天物候的另一个面向。可见可闻的"物色"与"事情"结合,使"义意"因物色形象而具体化,是建构物候诗学的一个重要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天 唐代 物候诗学 诗人在场
下载PDF
论洛夫诗歌的成就与特质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CSSCI 2019年第6期57-71,共15页
以细读为基础,可全面检视洛夫诗歌的成就,进而捻出其主要特质,为洛夫之诗歌定位。彰显洛夫主要成就的十项诗歌特质为:1.质与量俱丰,影响深远;2.意象运用独特,有“诗魔”之称;3.其诗论聚焦以超现实技巧为主的现代精神,带动和影响1950年... 以细读为基础,可全面检视洛夫诗歌的成就,进而捻出其主要特质,为洛夫之诗歌定位。彰显洛夫主要成就的十项诗歌特质为:1.质与量俱丰,影响深远;2.意象运用独特,有“诗魔”之称;3.其诗论聚焦以超现实技巧为主的现代精神,带动和影响1950年代以降的台湾现代诗坛;4.形式多所创发,内涵富饶深广;5.金句甚多,充满性灵与创意;6.以淡淡的语言表现浓烈的诗质,以创作见证“诗之所以为诗”的哲学意蕴;7.高龄73岁完成诗质稠密而理路清晰的长诗《漂木》;8.破除我执,反躬自笑,老而愈醇,淡然而苍茫;9.融天真与深广为一体,隐约、温厚、锐利;10.洒脱自然的知识分子格调与“中华文化在我身”的风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台湾诗歌 台湾现代诗歌史
下载PDF
当代汉语诗歌批评中的框架论述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8年第5期53-61,共9页
以当代汉语诗歌批评为例,可综论文学批评中的框架论述。框架论述具备问题意识,以逻辑推演逐步引向结论。它有思想性、戏剧性、文学性,彰显一定程度的真实,却不是宇宙恒常的真理。在某个层次上,划定方向的文学批评、评论均是戏论,然而又... 以当代汉语诗歌批评为例,可综论文学批评中的框架论述。框架论述具备问题意识,以逻辑推演逐步引向结论。它有思想性、戏剧性、文学性,彰显一定程度的真实,却不是宇宙恒常的真理。在某个层次上,划定方向的文学批评、评论均是戏论,然而又有隐约的游戏规则。就问题意识与论述方向、现当代诗批评/评论常见的框架论述、框架论述的导向作用、权力与思维的轨迹、文本阅读与理论运用,可探入以现当代文学史及台湾现当代诗评论的论述样态。可在例证中讨论现当代著名文学史的史观。在汉语当代诗发展已逾百年的今日,批评/评论界应重新审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以精读文本支撑理论运用,并反思框架论述所显露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批评 文学评论 框架 台湾地区 现当代诗
下载PDF
形式与意蕴的织染:重读洛夫《石室之死亡》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6年第1期5-12,共8页
洛夫的《石室之死亡》为组诗/长诗,具有大致整齐的形式:64首,每首2段,每段5行,共640行。组成的每一首诗以标号为序次,从1、2、3……直至64,不另取诗题。《石室之死亡》以煞尾句营造崭截语势;以排比修辞形塑等待、栖止之感;以逗号作为所... 洛夫的《石室之死亡》为组诗/长诗,具有大致整齐的形式:64首,每首2段,每段5行,共640行。组成的每一首诗以标号为序次,从1、2、3……直至64,不另取诗题。《石室之死亡》以煞尾句营造崭截语势;以排比修辞形塑等待、栖止之感;以逗号作为所欲强调的分隔,或并两句为一句,处理本来可能增加的行数;在每小节五行的短秩之内表现唾手可得的警句;以"住于不住,不住于住"为内容与形式奇诡搭配的结果。因为固定的形式,飞奔辐射的各种想法不致于溃散无归;因为生灭变幻的生命情境,从一而终的结构不致于沉闷、僵固。这是一首攀缘于传统形式,在强烈的主体性与汪洋般的潜意识中释放紧张的诗。10行的最初设计经过丰约不一的剪裁,最后为了集结再统一为每首10行。就外部形式与思维意蕴检视,它不是以形式为先导再填入文字;更不是意念先行的创作,而是一个意念又一个意念,或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因宜适变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石室之死亡》 组诗 长诗 形式 意蕴
下载PDF
翻转的瞬间:简政珍诗的意象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7年第4期53-61,共9页
意象思维是简政珍诗学的核心。从诗的终极价值出发,摄受意象以探索诗的本质,这项特色使得简政珍的诗学与诗作呈现极难能可贵的崇高感。捻出空隙与逸轨之说,由意象的流动与翻转、物象轮廓零星闪逝而凝结成的语言环炼,检视简政珍诗意象的... 意象思维是简政珍诗学的核心。从诗的终极价值出发,摄受意象以探索诗的本质,这项特色使得简政珍的诗学与诗作呈现极难能可贵的崇高感。捻出空隙与逸轨之说,由意象的流动与翻转、物象轮廓零星闪逝而凝结成的语言环炼,检视简政珍诗意象的虚实掩映、歧义的趣味,以及多重面向的文本场域。在开放意义的过程中,可看出简政珍透过研究与创作,转化并塑造吉光片羽延伸出的心灵世界;意象瞬间翻转,瞬间生灭,瞬间证成简政珍的意象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政珍 意象思维 诗美学 台湾中生代诗人
下载PDF
乐府《四时歌》所形塑的“四季原型”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廖美玉 《乐府学》 2016年第1期115-130,共16页
乐府《四时歌》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被记录下来,经由歌诗的吟咏与传唱,不断地被后世仿拟、续写、重释,乃由个别事件而汇聚成为四季的故事。本文先从郊祀、子夜与白紵的性质与发展,考索汉唐乐府诗中的四时之歌;再具体检视郭茂倩《... 乐府《四时歌》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被记录下来,经由歌诗的吟咏与传唱,不断地被后世仿拟、续写、重释,乃由个别事件而汇聚成为四季的故事。本文先从郊祀、子夜与白紵的性质与发展,考索汉唐乐府诗中的四时之歌;再具体检视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四时歌》七十五首,归纳出四季主题并罗列各季物候与女性词丛,确认"性别与家园"为四时书写的核心内容,据以建构出"四季原型";再进一层分析此一"四季原型"所映现的意义。相对于西方以神话与英雄为核心所建构的四季原型,汉唐乐府所映现的是另一种层次的四季原型,显然更能跳脱对立面所造成的紧张关系,也更符合自然法则而具有中国甚至是东方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四时歌 青春 女性 四季原型
原文传递
躬耕共感:以农民为主角的唐代新乐府辞 被引量:2
7
作者 廖美玉 《乐府学》 CSSCI 2018年第2期167-181,共15页
汉文帝宣示'农,天下之本也',唐太宗倡导'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影响所及,汉唐乐府围绕着农事与农民,除了与农事有关的祭祀乐歌,唐代诗人多有且耕且读的躬耕体验,新乐府乃多以农民为主角。本文从'躬耕共感'的阅读... 汉文帝宣示'农,天下之本也',唐太宗倡导'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影响所及,汉唐乐府围绕着农事与农民,除了与农事有关的祭祀乐歌,唐代诗人多有且耕且读的躬耕体验,新乐府乃多以农民为主角。本文从'躬耕共感'的阅读视角,关注士人躬耕之后对歌诗创作的影响,爬梳有关农事与农民的文献记载与乐府歌诗,分别从'遵循自然法则,回归乐府本质''不畏农事辛劳,惟恐征输无度''劳逸与所得不均的农民困境'三个面向,探求以农立国的深微意涵,期能更深入掌握农耕所映现的'传统力',并对现当代社会议题有所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躬耕 国计民生 唐代 新乐府辞 农民
原文传递
韩、白对中唐寒燠异常的不同感知与书写 被引量:2
8
作者 廖美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4,共9页
《新唐书·五行志》所录唐代寒燠异常现象,首见于显庆四年(659),至中唐时期(765—835)而明显加剧,除了贞元十九年(803)的三月大雪、夏季亢旱、秋天早霜,甚至在元和十五年(820)至长庆元年(821)先后出现了三月雹、八月雪、仲春二月海... 《新唐书·五行志》所录唐代寒燠异常现象,首见于显庆四年(659),至中唐时期(765—835)而明显加剧,除了贞元十九年(803)的三月大雪、夏季亢旱、秋天早霜,甚至在元和十五年(820)至长庆元年(821)先后出现了三月雹、八月雪、仲春二月海水冰的寒燠异常极端气候。与《五行志》的记载相比较,中唐诗人的寒/燠感知与书写,整体而言,未能充分反映当时剧烈的寒燠异常现象,并且集中在白居易与韩愈两大家身上。藉由韩愈、白居易对寒/燠的同时异感,探讨诗人对自然环境变迁议题的敏感度与掌握能力,以期能对诗歌的抒情传统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有所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气候异常 韩愈 白居易 同时异感
下载PDF
亲执耒耜:以农事为中心的汉唐祭祀乐歌 被引量:2
9
作者 廖美玉 《乐府学》 CSSCI 2018年第1期127-146,共20页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立乐府,使儒家经典与乐府歌谣同时并立,成为关涉国家政策与民生教化的两大文本。唐孔颖达等奉敕注疏《诗经正义》,强调诗乐同功而相将的核心价值。本文以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收录有关农事的祭祀乐歌为...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立乐府,使儒家经典与乐府歌谣同时并立,成为关涉国家政策与民生教化的两大文本。唐孔颖达等奉敕注疏《诗经正义》,强调诗乐同功而相将的核心价值。本文以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收录有关农事的祭祀乐歌为主要讨论文本,尝试把乐府诗摆在更为宏阔的历史语境中,检阅文献上的天子躬耕藉田,可得三个典范:周公文王、汉文帝景帝、唐太宗玄宗,而这三个典范恰巧也相当于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由此探讨帝王如何在"治人而食于人"的国家体制中,以"亲执耒耜"的仪式展现与民同在而共享的心意,期望能更深入掌握由藉田乐歌到祭社稷先农与祈谷乐歌的发展脉络,借以探求"农,天下之本"的深邃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藉田 汉唐 乐府 农事 躬耕
原文传递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台湾通俗文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哲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21世纪的旅行形态日趋多元化,在众多的上海旅游中,其中有一类是以“张爱玲”作为关键词来安排旅行景点并写下旅游感悟的。依据JohnUrry的旅游研究看来,这一类几乎接近于朝圣的旅游类型,具备了观光凝视的综合特质以及主观性与幻觉性... 21世纪的旅行形态日趋多元化,在众多的上海旅游中,其中有一类是以“张爱玲”作为关键词来安排旅行景点并写下旅游感悟的。依据JohnUrry的旅游研究看来,这一类几乎接近于朝圣的旅游类型,具备了观光凝视的综合特质以及主观性与幻觉性特点,这一个由张爱玲迷们组成的、可称为“朝圣之旅”的观光行为,甚至可以跨越官方与商业操作,以民间的、小众的力量自行生产“观光景点”。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家的影响力足以跨越文学领域引发观光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旅游文学 旅游书写 观光凝视
下载PDF
春天之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生成及其诗学意义
11
作者 廖美玉 《乐府学》 2014年第1期213-231,共19页
在季节感知上,历来研究侧重在悲秋传统,惟溯自《诗》三百篇,在风调雨顺、农业生产稳定的物候环境下,所谓"春女思,秋士悲",系以大自然为舞台,展演出青春生命的故事。由此来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直到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才... 在季节感知上,历来研究侧重在悲秋传统,惟溯自《诗》三百篇,在风调雨顺、农业生产稳定的物候环境下,所谓"春女思,秋士悲",系以大自然为舞台,展演出青春生命的故事。由此来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直到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才有著录,清末王闿运更许以"孤篇横绝",此中缘由,值得探究。本文乃由"《诗经》中与自然物候相呼应的水岸情歌""汉乐府《白头吟》的蜕变: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南朝乐府《西洲曲》:江南水岸情歌的浮现""隋唐乐府《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的合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人巧臻化工""细推物理:士/女春思在修复抒情传统上的意义"六个小节,探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生成及其诗学意义,尝试梳理出记忆青春的水岸情歌,如何由欢唱、失落到重现的发展历程。而呼应着大地之春的两性青春故事,显然有着比悲秋传统更久远的记忆,蕴涵着人类生存的无穷奧秘,成了人人共有的永恒青春恋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女思 秋士悲乐府 水岸情歌 春江花月夜
原文传递
女性书写的另一种定名——白雨及敻虹诗之释放、错失与解脱
12
作者 郑慧如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9-56,共8页
文章讨论1960年代开始发表诗作的台湾现代女诗人:敻虹、白雨。从诗史的角度,对敻虹补苴罅漏,提出叙述性与宗教性,作为阅读敻虹诗的补充观点;对白雨,张皇幽眇,援引较罕被注意的诗作,强调白雨对生活细节的洞烛力,而特别提出客观语调为白... 文章讨论1960年代开始发表诗作的台湾现代女诗人:敻虹、白雨。从诗史的角度,对敻虹补苴罅漏,提出叙述性与宗教性,作为阅读敻虹诗的补充观点;对白雨,张皇幽眇,援引较罕被注意的诗作,强调白雨对生活细节的洞烛力,而特别提出客观语调为白雨诗的优点。在某个层面上,敻虹和白雨的诗写得不总是像"女诗人的作品";她们在语言上最大的共相,是诗语的表现不受性别成见束缚、不刻意避开横梗的什么。评论者习于以化约的母性或女性特质圈定的"女性书写",因此不适用于敻虹与白雨:至少在狭义上,观察敻虹和白雨的诗,可以让我们为女性书写划下另一种定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敻虹 白雨 女性书写 定名
下载PDF
记忆圣君——汉唐乐府诗中的尧舜形象
13
作者 廖美玉 《乐府学》 2020年第1期25-70,共46页
由尧、舜所演绎的得天下之道,从美好传说到成为经典再到圣人论述,历经东周、秦、汉、魏,直到晋、唐的传衍,唐尧、虞舜已成为政统与道统的共同源头,而此长时段约略与乐府诗的传播、发展与变化相当。本文乃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为讨论文本... 由尧、舜所演绎的得天下之道,从美好传说到成为经典再到圣人论述,历经东周、秦、汉、魏,直到晋、唐的传衍,唐尧、虞舜已成为政统与道统的共同源头,而此长时段约略与乐府诗的传播、发展与变化相当。本文乃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为讨论文本,探寻有关尧、舜乐府诗的收录来源及其本事,考察从经传所言到乐章歌辞,如何记忆尧、舜的“圣君”形象,由此而映现的政治想象、君臣关系、典范移转与补正之作,冀能结合事辞与诗义,对乐府诗的“事义”研究有所补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舜 汉唐乐府 圣君 政统 道统
原文传递
乐府《四时歌》所映现的世界图式
14
作者 廖美玉 《乐府学》 2015年第2期227-245,共19页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依循日月运行、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逐渐建立了生活作息的模式,更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质素。相对于文人书写的偏爱春、秋两季,乐府《四时歌》在四季的作品数量上,差异不大,也更能贴近人们对四季的真实体验...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依循日月运行、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逐渐建立了生活作息的模式,更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质素。相对于文人书写的偏爱春、秋两季,乐府《四时歌》在四季的作品数量上,差异不大,也更能贴近人们对四季的真实体验。本文乃回归文本细读,归纳出乐府《四时歌》所映现的四季,乃以《春歌》的两性青春恋曲为主旋律,接下来的三季为青春余响,包括:由《春歌》引领的《夏歌》、持续记忆《春歌》的《秋歌》、接引《春歌》的《冬歌》,周而复始,恰似对"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之依循,既可探索乐府诗歌的特质,也有助于建构更贴近自然的世界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歌 夏歌 秋歌 冬歌 世界图式
原文传递
台湾当代诗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以“超现实”在台湾诗歌中的流变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4年第3期47-52,共6页
在台湾当代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诠释力所涵盖的诗人群或诗潮相当程度地遮蔽了富于创造力与生命感却未必"与时俱进"的诗人个体。诗风或诗潮命名者的光环经常笼罩诗作的个别现象,时间久了,暂时性的权宜命名则鸠占鹊巢,变成恒常... 在台湾当代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诠释力所涵盖的诗人群或诗潮相当程度地遮蔽了富于创造力与生命感却未必"与时俱进"的诗人个体。诗风或诗潮命名者的光环经常笼罩诗作的个别现象,时间久了,暂时性的权宜命名则鸠占鹊巢,变成恒常的指谓。命名关乎对文学现象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用恰当的语词替诗作的各种元素命名,以建构诗史的诠释体系,则关系到诗体的认知选择与美学倾向。从名实问题入手,以洛夫为例,拈取具标杆性的超现实作品,可以讨论台湾当代诗中因诗潮而汇聚的诗风,并兼及因诗风涌现而累积的文学史议题——我们发现,洛夫在1950年代的《石室之死亡》,其"超现实"包裹着"事件的即兴演出"的"后现代诗"因子;1980年代之后方兴未艾的"后现代"时代,洛夫的《漂木》,不但显现"政治议题与文本交欢"的后现代特质,也涌动着"浮动在现实之上"的"超现实"影子。于是命名的权宜性与固着性令人深思,其中牵涉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是我们应当思考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当代诗 命名 洛夫 《漂木》 《石室之死亡》 超现实 诗风 诗潮
下载PDF
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及诗语言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慧如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4,共10页
台湾现代诗史中的后现代有两种不同的意涵:时间上的后现代及美学上的后现代。时间上的后现代,指向1980年代以后;美学上的后现代,其哲学内涵重于拼贴的形式,而于1980年以前的诗作就已见蛛丝马迹。透过文化及文学、美学、哲学翻译的后现... 台湾现代诗史中的后现代有两种不同的意涵:时间上的后现代及美学上的后现代。时间上的后现代,指向1980年代以后;美学上的后现代,其哲学内涵重于拼贴的形式,而于1980年以前的诗作就已见蛛丝马迹。透过文化及文学、美学、哲学翻译的后现代思维,在台湾有形式与内涵分离的现象。在形式上,一眼可见的后现代,未必富含后现代的精神;而具备后现代精神的创作,未必符合标签上的后现代。论文以夏宇、向阳、简政珍、杨小滨的作品为论例,就形式的游戏与辩证的思维两方面切入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语言,尝试寻绎后现代语言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当代诗 后现代
下载PDF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4年第6期37-46,共10页
自1986年出现类程序语言的诗作,数字环境改变了解严后的台湾当代诗,而使得互动、制动、多向、多媒体、非平面、多重叙述的创作方式,大幅冲击了以平面出版、单纯文字构筑的文学环境,形成20世纪末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到图像与影音... 自1986年出现类程序语言的诗作,数字环境改变了解严后的台湾当代诗,而使得互动、制动、多向、多媒体、非平面、多重叙述的创作方式,大幅冲击了以平面出版、单纯文字构筑的文学环境,形成20世纪末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到图像与影音,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单一文本到超文本,从作者往读者的单向灌输到作者与读者间的多重互动,数字语境下的台湾当代诗在文字与非文字、意象与意义之外,引逗出令人反思的情意姿态。数字语境之于台湾当代诗,呈显激发创作动力、扬掀传播媒体的革命、活化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管道,而未曾背离纯文字书写的文化论述。同时,做为工具的数字元素,在人为的发扬蹈厉之初,从试图摆脱单文本、纯文字、纸面传媒的当代诗发展背景,建构各种超文本、多媒体、多向性的作品,而使得文字与图像的依违关系由显而隐,无意间碰触意义释放、意象表现等问题。以超文本文学下的台湾当代诗发展为主,可描述1990年代以来,台湾当代诗在数字语境下的发展概况以及数字文学论述的建构;以网路社群中拈取苏绍连的数字创作为例,可探入台湾当代诗因传播媒介转变而开启的创作实验与诗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数字诗 台湾当代诗 超文本 传播媒介 苏绍连
下载PDF
原型、叙事、经典化——以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的诗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慧如 《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2期85-93,共9页
本文试图结合新批评和原型批评,从写作模式讨论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等三位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的运用,在经典化底下探索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创造。大荒以史入诗、罗智成炼思探史、陈大为化论为诗,呈现出值得珍视的文学质量。他... 本文试图结合新批评和原型批评,从写作模式讨论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等三位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的运用,在经典化底下探索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创造。大荒以史入诗、罗智成炼思探史、陈大为化论为诗,呈现出值得珍视的文学质量。他们目击现代中文的发展,返身探索现代文学据以诞生的表现力与集体意识,消化吸收后,汇集为自己作品中的认知与想象,于是冬眠了千百年的原型人物悠悠苏醒,染织世情,化为现代诗人登顶的高峰。原型叙事从僵化到活化,从封闭到开放,因此可以藉诗人由悖反传统、回返传统到建立新传统的轨迹,找到一些反方向的言说,作为开涮原型、抽翻"传统"、播弄诗意的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荒 罗智成 陈大为 原型 叙事
下载PDF
论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7,共13页
从现实的四个命意出发,可列述现实书写的两个要件,进而聚焦于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可首先通过讨论外于共相的背景音乐式现实书写,即就诗作对现实的反应切入核心。1980年代之后,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汇集各种手法而粲然大... 从现实的四个命意出发,可列述现实书写的两个要件,进而聚焦于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可首先通过讨论外于共相的背景音乐式现实书写,即就诗作对现实的反应切入核心。1980年代之后,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汇集各种手法而粲然大备,拓展观物方式而视野大开。1980年代以降,战后第一世代诗人成为了台湾现代诗创作与论述的主力,出于各种推波助澜的主客观因素,台湾现代诗的现实诗学已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现代诗 诗性 现实书写 现实诗学
下载PDF
江山有待:建构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之一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美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形构成极其繁复的天、人论述,有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有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有思想上天人感应的各家论述,有文学上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形构成极其繁复的天、人论述,有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有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有思想上天人感应的各家论述,有文学上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与"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所开启的问题意识,爬梳"江山"与"山水"相关词群,探讨"江山"的南方属性与时序特质;聚焦讨论杜甫的图画山水与实体山水,尝试提出杜甫所形塑的"山水"新典范;从"江山有待"论述时序与山水的交响,藉由细读诗歌文本与历代诗评、诗话,寻绎建构物候诗学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江山 时序 杜甫 物候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