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合并胃腺癌的多原发癌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红霞 陈昊 +4 位作者 刘雨成 白玲 杨聪颖 闫蓉 江亚军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46-749,共4页
同时或者在6个月内发生的2种或2种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称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发病率较低。201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同时合并胃腺癌患者。该例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胃镜检查示食管、贲门至胃底多... 同时或者在6个月内发生的2种或2种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称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发病率较低。201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同时合并胃腺癌患者。该例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胃镜检查示食管、贲门至胃底多发包块,CT检查示食管中段隆起性包块,食管贲门至胃底管壁增厚,增强扫描见病灶轻度强化。左胸径路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示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贲门中分化腺癌。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光镜下见粉刺样坏死和红染的基底膜样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细胞角蛋白5/6、P63阳性,细胞角蛋白弱阳性,突触素、嗜铬颗粒素A和CD117均为阴性。随访4个月,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和多发肝转移,于2012年5月死于肝转移。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癌合并胃腺癌的多原发癌临床上较为罕见,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可选择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化疗,但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胃肿瘤 多原发肿瘤
原文传递
肠梗阻的CT诊断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雨成 何银 +2 位作者 陆武 周莹 刘永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 探讨CT对肠梗阻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68例肠梗阻 ,42例手术治疗 ,2 6例胃肠减压保守抗炎治疗。 68例均作CT检查和立位腹部平片 ,其中 6例作钡剂灌肠检查。结果  (1) 68例立位腹部平片 ,其中 62例典型阶梯状气液平面 ,6例肠管... 目的 探讨CT对肠梗阻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68例肠梗阻 ,42例手术治疗 ,2 6例胃肠减压保守抗炎治疗。 68例均作CT检查和立位腹部平片 ,其中 6例作钡剂灌肠检查。结果  (1) 68例立位腹部平片 ,其中 62例典型阶梯状气液平面 ,6例肠管少量积气 ,未见液平面 ;(2 ) 6例CT检查后作钡剂灌肠检查 ,4例肿瘤 ,2例肿瘤合并肠套叠 ;(3 ) 68例CT检查示机械性梗阻 5 6例 ,麻痹性肠梗阻 12例。结论 CT可确定或除外肠梗阻 ,同时在判断是否绞窄性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T对肠梗阻诊断定位准确 ,病因诊断也能显示 ,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但有时在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CT 诊断 钡剂灌肠
下载PDF
竖脊肌横截面积联合血清GDF-15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获得性肌无力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谢永鹏 钱颖 +3 位作者 袁刚 郑慧 曹立娟 李小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59-1065,共7页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竖脊肌横截面积丢失量(ESMcsa Loss)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诊断价值和60 d生存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行有创机械...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竖脊肌横截面积丢失量(ESMcsa Loss)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诊断价值和60 d生存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别在第1天及第7天ELISA法测定血清GDF-15浓度,通过CT影像勾画并计算胸12水平左右竖脊肌总横截面积。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定法(MRC-score)进行肌力评分。根据患者入ICU第7天MRC-score评分将患者分为ICU-AW组和非ICU-AW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分别在入ICU第1天及第7天血清GDF-15、ESMcsa及MRC-score差异。分析患者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MRC-score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患者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及竖脊肌横截面积丢失率(ESMcsa Loss Ratio)对机械通气患者ICU-AW诊断预测价值。绘制患者生存曲线图,评估GDF-15及ESMcsa Loss Ratio对患者60 d生存状态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入选92例患者,根据第7天MRC-score<48分,诊断ICU-AW组49例,非ICU-AW组43例。ICU-AW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医院住院时间高于非ICU-AW组,其他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GDF-15、ESMcsa及MRC-sc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AW组第7天GDF-15浓度明显高于非ICU-AW组,ESMcsa、MRC-score显著低于非ICU-AW组[GDF-15(pg/mL):2529.53±625.67比1614.21±567.18;ESMcsa(cm2):23.76±6.85比29.15±6.51;MRC-score(分):41.10±3.35比51.23±2.84,均P<0.001]。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与第7天血清GDF-1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2355和0.3192),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与MRC-scor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0.3072和-0.3527)。ROC曲线分析显示,第7天血清GDF-15、ESMcsa Loss及ESMcsa Loss Ratio对机械通气患者ICU-AW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4,0.835和0.889,均P<0.001]。绘制患者60 d生存曲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横截面积 生长分化因子-15 ICU获得性肌无力 机械通气 MRCscore 预后
原文传递
霉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蕾 苗重昌 周胜利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者17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者5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鼻腔者3例,累及双侧上...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者17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者5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鼻腔者3例,累及双侧上颌窦者3例。病理表现为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可见菌丝、孢子。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软组织影充填20例,病灶内斑点、条片样钙化26例,窦腔骨壁增厚21例,窦腔缩小15例,偶见骨壁破坏4例;MRI表现主要为病变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混合不均匀信号,周围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充填窦腔或窦壁黏膜增厚。结论:CT是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MRI能显示病灶内真菌球范围,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霉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MRI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与病理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5
作者 杜京庭 苏清伦 程明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9期175-176,188,共3页
目的 基于磁共振成像(MRI)角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接收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组(n=54)、肝肾亏虚组(n=35)、寒湿阻痹组(n=27)和... 目的 基于磁共振成像(MRI)角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接收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组(n=54)、肝肾亏虚组(n=35)、寒湿阻痹组(n=27)和湿热阻痹组(n=24),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检查结果 的差异。结果 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肝肾亏虚、寒湿阻痹和湿热阻痹的患者椎间盘突出部位、突出程度、突出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滞血瘀、肝肾亏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突出部位以后段居多,寒湿阻痹和湿热阻痹的患者突出部位以中段居多;气滞血瘀证患者腰椎突出程度多为>0.5,而肝肾亏虚患者多数<0.3,寒湿阻痹和湿热阻痹患者腰椎突出程度多集中于0.3~0.5;仅有湿热阻痹证患者以多阶段腰椎突出为主。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肝肾亏虚、寒湿阻痹和湿热阻痹的患者椎间盘小关节退变程度、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和Schmorl结节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肾亏虚患者MRI检查合并重度小关节退变、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和Schmorl结节例次高于气滞血瘀、寒湿阻痹和湿热阻痹证患者。结论 MRI检查数据有助腰椎间盘患者的中医分型的判断,为椎间盘病变的治疗提供客观证据,可作为中医辨证的辅助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证型 磁共振成像 病理
下载PDF
四维CT血管成像对颅内小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顾艳 张永刚 +3 位作者 骆孟 张洪伟 刘希光 苗重昌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0-484,共5页
目的采用心电监控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分析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心电监控4D-CTA检查的、<5 mm的共118例患者。根据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72例)和... 目的采用心电监控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分析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心电监控4D-CTA检查的、<5 mm的共118例患者。根据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72例)和未破裂组(46例)。将所有患者扫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时间间隔均为5%的20组数据包,经工作站三维软件处理后,得到20组图像及动态图。将同一部位连续3幅及以上图像发现小泡状或小尖状凸起,判定该凸起为搏动点。并将两组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临床特征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ROC曲线计算最佳诊断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性别、吸烟史、生长在血管分叉点、出现搏动点、瘤颈比(AR)、瘤高与载瘤动脉管径之比(S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高血压、2型糖尿病、家族史、多发动脉瘤史、饮酒史、部位、大小、瘤颈、瘤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现搏动点(优势比=8.843,95%可信区间:2.800~27.925)和较大的SR值(优势比=4.484,95%可信区间:1.094~18.385)对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有独立预测价值;当SR值>1.65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诊断小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70%。结论出现搏动点和SR值>1.65是颅内<5 mm的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原文传递
螺旋CT在非典型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7
作者 周胜利 徐春玲 +2 位作者 张永刚 田岳华 郭嘉漪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螺旋CT在不典型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非典型胸部结节病的CT影像表现,并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瘤及矽肺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20例不典型胸部结节病中:①胸部发生部位...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螺旋CT在不典型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非典型胸部结节病的CT影像表现,并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瘤及矽肺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20例不典型胸部结节病中:①胸部发生部位及钙化性状:发生于一侧肺门及纵隔12例(60.0%)、仅发生于纵隔7例(35.0%)、仅发生于肺门1例(5.0%)、钙化2例(10.0%);②纵隔肿大淋巴结分布情况:中纵隔淋巴结肿大14例(73.7%)、前及中纵隔2例(10.5%)、中及后纵隔1例(5.3%)、前纵隔1例(5.3%)、后纵隔1例(5.3%);③CT强化方式:均匀强化13例(65.0%)、不均匀强化3例(15.0%)、环形强化2例(10.0%)、囊变2例(10.0%);④CT强化程度:明显强化12例(60.0%)、中度强化5例(25.0%)、低度强化2例(10.0%)、无强化1例(5.0%)。结论:不典型结节病的肿大淋巴结部位和CT扫描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大部分发生于一侧肺门伴或不伴纵隔(以中纵隔为主)淋巴结肿大,CT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聚集成团,但境界清晰、互不融合,可有斑点状钙化或囊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病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3D-ASL和DWI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梗死情况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亚运 李珍 苗重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功能磁共振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梗死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我院影像科诊治的80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同期体... 目的探究功能磁共振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梗死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我院影像科诊治的80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同期体健康者32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3D-ASL及DWI检查,评估3D-ASL联合DWI模式诊断价值。结果DWI模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总准确率为86.25%,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Kappa值为0.678,P<0.001。3D-ASL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总准确率为90.00%,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Kappa值为0.763,P<0.001。两种模式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总准确率为91.25%,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Kappa值为0.789,P<0.001;两者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与病理检查一致性优于单纯的DWI模式和3D-ASL模式。58例DWI模式呈高信号的3D-ASL患者,存在灌注异常。33例诊断为右侧缺血性脑卒中,右侧CBF绝对值低于左侧,且两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5例诊断为左侧缺血性脑卒中,右侧CBF绝对值高于左侧,且两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功能磁共振ASL和DWI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准确率较高,且ASL模式可有效观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梗死病灶血流动力学情况,结合DWI模式可有效观察颅内缺血梗死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ASL 磁共振DWI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 血流动力学 梗死
下载PDF
动态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评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运秀 顾艳 +2 位作者 李娅 孟岳 张利杨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7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41例AIS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6)和预后不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CTA及CTP参数差异,分析AIS患者预... 目的:探讨动态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41例AIS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6)和预后不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CTA及CTP参数差异,分析AIS患者预后不良因素,探讨CTA联合CTP预测AIS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96,t=10.706;P<0.05)。预后不良组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3分者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67,P<0.05)。预后不良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相对脑血容量(rCBV)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5,t=6.395,t=3.379,t=-3.90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IHSS评分、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3分、rCBV及rMTT是AIS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575,OR=1.855,OR=1.654,OR=0.717,OR=1.374;P<0.05)。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联合rCBV、rMTT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显著高于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r CBV及r MTT单独预测(x^(2)=5.543,x^(2)=6.832,x^(2)=6.172;P<0.05)。结论:CTA联合CTP在预测AIS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其中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联合r CBV、r MTT预测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CTA) CT灌注成像(CTP)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预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CT、MRI及MRCP在恶性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涛 徐春玲 周胜利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0期1125-1128,共4页
目的:探讨CT、MRI和MRCP对恶性胆道梗阻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0年9月~2007年9月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胰胆管恶性肿瘤298例,包括肝内胆管癌13例,肝门胆管癌56例,胆总管癌34例,壶腹癌19例,胆囊癌20例,胰头癌156例... 目的:探讨CT、MRI和MRCP对恶性胆道梗阻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0年9月~2007年9月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胰胆管恶性肿瘤298例,包括肝内胆管癌13例,肝门胆管癌56例,胆总管癌34例,壶腹癌19例,胆囊癌20例,胰头癌156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及MRCP的表现。结果:全部患者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管及胰管显示满意;MRCP对胆道梗阻定位符合率为94.3%,MRCP结合MRI定位符合率提高到100%;CT、MRI和MRCP对恶性胆道梗阻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5%、84.2%和76.2%,MRI结合MRCP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9.6%。CT、MRI及MRCP定性诊断符合率提高至91.6%。结论:MRCP联合MRI能够提高恶性胆道梗阻的定位符合率,综合分析CT、MRI及MRCP表现能提高恶性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胰胆管造影术 胆道疾病
下载PDF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图像特征及参数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程雨 张亚运 李梦双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7-1082,共6页
本文探讨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图像特征及参数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选取1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强化情况及... 本文探讨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图像特征及参数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选取1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强化情况及环形强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ep、Ktrans均高于对照组(P<0.05);Kep、Ktrans联合诊断的AUC为0.861,较各指标单一诊断价值更高;预后不良患者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强化情况及环形强化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Kep、Ktrans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强化、环形强化及Kep、Ktrans均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独立相关(P<0.05)。乳腺癌患者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图像特征以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内部不均匀强化及环形强化为主,且定量参数Kep、Ktrans处于较高水平,临床可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特征及参数诊断乳腺癌,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图像 图像特征 定量参数 预后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MRI与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贺小平 苗重昌 +3 位作者 卞光军 王德华 江顺滨 冯永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6-751,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及DWI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病理证实为NSCLC并首次接受化疗的40例患者进行研究,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个月应用3.0 T MRI行DCE-MRI和...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及DWI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病理证实为NSCLC并首次接受化疗的40例患者进行研究,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个月应用3.0 T MRI行DCE-MRI和DWI扫描,并测量各参数值,包括最大强化率(MER)、强化斜率(slope)、廓清率(WR)和ADC值。根据化疗3个月后肿块最大径改变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参数的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参数变化的差异,根据参数变化率行ROC曲线分析,采用Pearson回归分析法分析治疗后参数变化率与肿瘤缩小率的相关性。结果有效组(15例)治疗前ADC值、MER、slope值分别为(1.15±0.09)×10-3 mm2/s、1.13±0.28、(3.76±1.27)%,而无效组(25例)相应值分别为(1.34±0.33)×10-3mm2/s、0.78±0.16、(2.63±0.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9、3.152、4.556,P值分别为0.027、0.032、0.009),即有效组ADC值更低,MER、slope值较高。治疗1个月后有效组和无效组ADC变化率分别为(20.43±6.40)%、(2.98±1.65)%,slope变化率分别为(-61.80±19.21)%、(-30.80±11.16)%,有效组ADC值的上升率及slope值的下降率明显高于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85、3.280,P值分别为0.009、0.020)。ADC变化率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z=0.790),诊断效能最高。化疗后ADC变化率、MER变化率和slope变化率与肿瘤最终缩小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7、0.396、0.532,P值均〈0.05)。结论 DCE参数和ADC值对早期评价NSCLC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ADC值能够敏感地显示肺癌化疗早期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磁共振成像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亚型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春玲 周胜利 +3 位作者 吴华连 张永刚 王宗盛 李树芸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皮髓期、实质期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重点分析CT动态强化方式及类型在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皮髓期、实质期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重点分析CT动态强化方式及类型在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结果:皮髓期时88.6%(62/70)透明细胞癌、80%(4/5)多房囊性细胞癌及83.3%(5/6)混合型癌呈明显强化;84.6%(11/13)乳头状癌、100%(9/9)嫌色细胞癌、66.7%(2/3)集合管癌轻度强化;91.5%(64/70)透明细胞癌、69.2%(9/13)乳头状癌、80%(4/5)多房囊性细胞癌、83.3%(5/6)混合性癌及100%(3/3)集合管癌呈不均匀或周边强化;而88.9%(8/9)嫌色细胞癌呈均匀强化。皮髓期与实质期两期动态分析示88.6%(62/70)透明细胞癌呈典型"快进快出"表现;84.6%(11/13)乳头状癌呈"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肾细胞癌皮髓期的强化程度在各亚型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CT双期扫描中肿瘤的动态强化方式及类型是鉴别各亚型的重要补充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下载PDF
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许进 徐春玲 +2 位作者 周胜利 刘雨成 陈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对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常规和旋转DSA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 目的:对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常规和旋转DSA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行正位、侧位,再加旋转DSA造影。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对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64例脑动脉瘤患者常规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者51例的55枚动脉瘤,检出率为76.4%(55/72);通过旋转DSA造影检出增加了13例的17枚动脉瘤,检出率提高了23.6%(17/72)。结论:DSA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标准方法,而三维旋转DSA技术为多角度观察提供了方便,有效排除了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等情况,特别是提高了小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检出率,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旋转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颅底骨折的诊断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陆武 黄连庆 +4 位作者 孙西军 张波 周胜利 刘雨成 张树宝 《上海医学影像》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通过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u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技术与常规扫描诊断颅底骨折的对照比较,进一步探讨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MPR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怀疑颅底骨折的脑外伤病人除进行头颅常规C... 目的通过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u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技术与常规扫描诊断颅底骨折的对照比较,进一步探讨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MPR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怀疑颅底骨折的脑外伤病人除进行头颅常规CT扫描外,又对其颅底进行高分辨扫描及MPR。结果65例脑外伤病人颅底高分辨CT扫描及MPR发现颅底骨折58例194处,其中线样骨折76处,粉碎骨折118处;而常规CT扫描发现颅底骨折52例111处,其中线样骨折49处,粉碎骨折62处,6例颅底骨折被漏诊,83处骨折不能明确显示。薄层高分辨及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并且每个病例有多幅图像支持诊断,与颅底常规CT扫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0.82,p<0.005)。结论对颅脑外伤病人进行CT检查时,增加颅底薄层高分辨扫描及MPR,能提高颅底骨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对临床硬脑膜修补的筛选、预防颅内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诊断 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病人 MPR CT扫描 粉碎骨折 脑外伤 漏诊
下载PDF
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肱踝指数与CTA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蕾 周莹 +2 位作者 刘雨成 刘永保 黄小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对比并探讨肱踝指数(ABI)、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中的评估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PAOD患者31例(患肢36侧),对其ABI值、下肢动脉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 目的:对比并探讨肱踝指数(ABI)、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中的评估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PAOD患者31例(患肢36侧),对其ABI值、下肢动脉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分别计算ABI值、CTA对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与DSA对照,以ABI 0.9为阈值,AB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86%、100%、83.33%、100%、14.29%;以动脉管径狭窄50%为阈值,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36%、97.89%、95.24%、100%。结论:对于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PAOD的血管狭窄度的判断,ABI具有较高特异性,CTA具有更高敏感性及准确性,二者联合应用可为PAOD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准确可信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肱踝指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肺部孤立性病变CT灌注参数与MVD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宗盛 顾艳 +2 位作者 袁刚 黄连庆 周胜利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7期791-794,共4页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病变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评价MSCT灌注成像对肺部孤立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孤立性病变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病变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评价MSCT灌注成像对肺部孤立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孤立性病变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采用CD34单抗标记测定MVD,分析良、恶性病变、炎性病变、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差异及各参数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良、恶性和炎性病变组的BV分别为(3.45±1.75)、(10.40±4.08)、(8.40±8.42)mL/100g;BF分别为(24.48±18.74)、(77.75±43.03)、(84.54±107.13)mL/(100g·min);PS分别为(4.33±2.90)、(21.70±10.86)、(14.67±10.29)mL/(100g·min);MTT分别为(15.54±7.01)、(15.23±13.35)、(12.55±8.39)s。良性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炎性组BF、BV、PS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与炎性组间仅P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无相关性(P>0.05)。MVD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化程度鉴别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BF、BV、PS与MVD呈正相关(P<0.05),MTT与MVD无相关性(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肺部孤立性病变血管生成情况,为鉴别肺部孤立性病变良恶性和治疗、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不典型髓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10
18
作者 苗重昌 刘雨成 周胜利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37-739,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典型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提高对髓母细胞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MRI诊断、临床及病理证实的 12例髓母细胞瘤 ,其中 8例为原发性髓母细胞瘤 ,4例为髓母细胞瘤转移 ;8例有增强MRI扫描资料 ,1例作颈胸椎MRI扫描 ,分析... 目的 探讨不典型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提高对髓母细胞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MRI诊断、临床及病理证实的 12例髓母细胞瘤 ,其中 8例为原发性髓母细胞瘤 ,4例为髓母细胞瘤转移 ;8例有增强MRI扫描资料 ,1例作颈胸椎MRI扫描 ,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8例原发性髓母细胞瘤中 ,1例表现为两侧小脑半球多发结节状病灶 ,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 ;4例病变居于第四脑室内 ;2例病变侵犯桥臂 ;1例表现为完全囊性病变。 4例髓母细胞瘤转移中 ,1例为上颈髓内转移 ;1例为颈、胸椎多发椎体转移 ;2例为两侧大脑半球内多发转移。结论 髓母细胞瘤的不典型表现可为两侧小脑半球多发病变 ,居于第四脑室内或侵犯桥臂、完全囊变等 ,其不典型转移方式可为骨转移、脑内或脊髓内转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髓母细胞瘤 MRI 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心电监控四维CT血管成像检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搏动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顾艳 胡春洪 +3 位作者 徐伦 骆孟 刘希光 张洪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通过心电监控4D-CTA观察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搏动和随访复查情况,评价搏动点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共纳入48例患者62个未破裂动脉瘤进行4D-CTA检查,将扫描结束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时间间隔均... 目的通过心电监控4D-CTA观察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搏动和随访复查情况,评价搏动点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共纳入48例患者62个未破裂动脉瘤进行4D-CTA检查,将扫描结束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时间间隔均为5%的20组数据包,经工作站三维软件处理后,得到20幅图像及动态图。将同一部位连续3幅及以上图像发现小泡状或小尖状凸起,判定该凸起为搏动点。根据有无搏动点出现分为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每例患者在3个月以后进行3D-CTA或4D-CTA复查。动脉瘤直径、瘤颈比在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瘤颈和随访时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高血压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等指标在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瘤颈比对动脉瘤搏动点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62个未破裂动脉瘤中,28个动脉瘤有搏动点,瘤颈比在有、无搏动点组间分别为1.5±0.3和1.1±0.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4,P〈0.01),并且当瘤颈比〉1.2时,诊断搏动点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70.6%。经过随访复查,28个有搏动点的动脉瘤中,11个可见动脉瘤形状的改变;34个未见搏动点的动脉瘤中,5个可见瘤体形状的改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3),有搏动点的未破裂动脉瘤更容易发现动脉瘤形状的改变,OR值为3.753。结论瘤颈比大的未破裂动脉瘤容易在心电监控4D-CTA中发现搏动点,而有搏动点的动脉瘤更容易在随访中发生形态改变;心电监控4D-CTA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预测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莹 周胜利 刘雨成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和MR I表现。结果:19例中瘤灶31个,单发14例,多发5例;其中脑表面12个,室管膜旁13个,脑深部6个。CT检出26个病灶,检出率83.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和MR I表现。结果:19例中瘤灶31个,单发14例,多发5例;其中脑表面12个,室管膜旁13个,脑深部6个。CT检出26个病灶,检出率83.9%。CT表现呈等或稍高密度,19个密度均匀,7个密度不均。MR I检出所有31个病灶,检出率100%。肿瘤MR I表现T1W I信号略低于灰质,T2W I信号与灰质相似,22个信号均匀,9个信号不均。80.6%瘤灶表现为明显实质样强化,16.1%病灶伴脑膜或室管膜强化。占位效应以及瘤周水肿程度大多数为轻到中度。结论:大多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少数不典型者鉴别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淋巴瘤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