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天蛾江苏种群滞育期间营养物质及激素变化规律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明明 陆明星 +3 位作者 赵雪君 李晓峰 陈凤 樊继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1-216,共6页
【目的】研究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滞育前后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及滞育激素的变化规律,探索豆天蛾滞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方法】以豆天蛾江苏种群的老熟幼虫作为供试虫源,分别在滞育前期、滞... 【目的】研究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滞育前后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及滞育激素的变化规律,探索豆天蛾滞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方法】以豆天蛾江苏种群的老熟幼虫作为供试虫源,分别在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3个不同时期测定幼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及滞育相关激素水平。【结果】随着豆天蛾滞育进程推进,体内糖原含量不断降低,在滞育解除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豆天蛾体内的单糖和可溶性蛋白及脂肪酸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均在滞育期降到最低,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3个不同时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滞育解除后,豆天蛾体内的脂肪酸中的棕榈酸和豆蔻酸含量增长速率最快,亚麻酸和棕榈酸含量最高,均超过9000μg/g。此外,豆天蛾体内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MH)在不同滞育时期也有一定变化,随着滞育进程的推进,JH滴度逐渐降低,而MH滴度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豆天蛾滞育形成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MH大量增加,同时JH合成减少;滞育解除后,豆天蛾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含量也随之升高,MH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豆天蛾完成蜕皮,顺利进入下一个虫态提供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天蛾 种群 滞育时期 营养物质 激素
下载PDF
豆天蛾滞育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明明 李晓峰 +2 位作者 樊继伟 邓盼 陈凤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6期89-93,共5页
豆天蛾的滞育虫态是老熟幼虫,通过滞育可使其生长发育与适宜季节环境实现同步,进而抵御不利环境条件,保证个体存活和种群延续。通过总结其他昆虫的滞育研究进展,了解豆天蛾滞育过程,深入探讨豆天蛾滞育研究的必要性及滞育机制,以期能实... 豆天蛾的滞育虫态是老熟幼虫,通过滞育可使其生长发育与适宜季节环境实现同步,进而抵御不利环境条件,保证个体存活和种群延续。通过总结其他昆虫的滞育研究进展,了解豆天蛾滞育过程,深入探讨豆天蛾滞育研究的必要性及滞育机制,以期能实现豆天蛾滞育诱导及滞育解除的人工干预,增加豆天蛾幼虫人工养殖代数,提高养殖效益,进而推动工厂化养殖及产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天蛾 滞育诱导 滞育解除 人工养殖
下载PDF
连麦系列及部分澳麦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
3
作者 张广旭 孙中伟 +4 位作者 王康君 郭明明 李强 陈凤 樊继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0期37-40,75,共5页
小麦品质性状是由多个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为明确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2份新品系及引进的16份澳大利亚种质资源品质基因分布情况,利用主要HMW-GS(Bx7、By8、By9和Dx5)、抗穗发芽(Vp1B3)、黄色素质量YP7A及1B/1R的特异性标记进行... 小麦品质性状是由多个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为明确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2份新品系及引进的16份澳大利亚种质资源品质基因分布情况,利用主要HMW-GS(Bx7、By8、By9和Dx5)、抗穗发芽(Vp1B3)、黄色素质量YP7A及1B/1R的特异性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6种品质基因组合类型,供试材料基因组合丰富多样。连麦A1731检测到含有6个优异品质基因及非1B/1R易位系;检测到含有Dx5及多个HMW-GS基因且非1B/1R易位系材料29份;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手段可助力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筛选,从而提高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品质育种新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和灰飞虱抗性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温以斌 王宝祥 +5 位作者 刘艳 王康君 代慧敏 刘金波 蒲汉春 徐大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2-225,共4页
为分析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和灰飞虱抗性的关联性,对49个品种进行田间接种鉴定、人工接种鉴定、抗生性和排驱性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接种中发病率低于20%的品种较多,田间接种鉴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发病率明显低于人工接种鉴定... 为分析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和灰飞虱抗性的关联性,对49个品种进行田间接种鉴定、人工接种鉴定、抗生性和排驱性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接种中发病率低于20%的品种较多,田间接种鉴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发病率明显低于人工接种鉴定。在田间接种和人工接种鉴定中,籼稻品种的发病率低于粳稻品种。抗生性试验显示,仅5个籼稻品种的抗生性值低于81%,粳稻品种均感虫。籼稻品种排驱性值明显低于粳稻品种,籼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高于粳稻品种。对水稻品种的黑条矮缩病抗病性和灰飞虱抗虫性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田间鉴定中品种发病率与对灰飞虱排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品种对灰飞虱抗生性没有相关性。人工接种鉴定中品种发病率与品种对灰飞虱的抗生性和排驱性都呈显著正相关。排驱性与田间接种鉴定发病率和人工接种鉴定发病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在灰飞虱传毒过程中,抗虫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毒效果,培育抗灰飞虱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条矮缩病 灰飞虱 关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