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黄河流域到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汉藏语系人群早期迁徙的考古学证据
1
作者 刘莉 陈剑 +2 位作者 王佳静 赵雅楠 陈星灿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75,共19页
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最近,通过语言学与遗传学研究,汉藏语系的起源已被溯至距今8000年前后生活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粟作农耕人群。研究还发现,汉藏语系的最初分化发生在距今6000—5000年间,与仰韶文化的西向及西南向扩张... 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最近,通过语言学与遗传学研究,汉藏语系的起源已被溯至距今8000年前后生活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粟作农耕人群。研究还发现,汉藏语系的最初分化发生在距今6000—5000年间,与仰韶文化的西向及西南向扩张大体同时。但截至目前,相关考古学研究还很不充分,我们对这些原始汉藏语系移民的生活方式尚缺乏了解。本文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甘肃、四川地区三处遗址陶器表面的微体化石遗存,再结合区域考古背景及近现代嘉绒藏族的民族志记录,初步探讨了与仰韶人群早期西南向迁徙有关的物质文化与仪式活动。最早的仰韶移民可能在川西北高原与原土著狩猎-采集人群相融合,并采用广谱的生计策略,既经营粟作农业,也利用当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与此同时,仰韶移民似乎保持了此前在黄河流域发源地建立的重要仪式传统。他们用红曲霉菌和稻米制曲酿酒,而后可能在伴有仪式性舞蹈表演的公共宴饮活动中饮用。对于原始汉藏语系移民来说,这种仪式活动可能在维护与强化文化身份认同、社会价值,以及与故乡的联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且至今仍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锅庄-咂酒仪式中有所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酒类发酵 仪式性宴饮 水稻 身体实践的社会记忆
原文传递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宋代陶缸中的红曲酒遗存
2
作者 刘莉 王佳静 +1 位作者 蒋乐平 陈冉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1-219,共9页
本文对上山遗址出土的两件宋代陶缸中的残留物进行分析,鉴定出与酿酒有关的霉菌、酵母细胞以及具有发酵和糊化特征淀粉粒,说明陶缸中曾经盛装过发酵酒。其中大部分霉菌为红曲霉,并有少量曲霉及根霉(或毛霉)。主要酿酒原料可能包括大米... 本文对上山遗址出土的两件宋代陶缸中的残留物进行分析,鉴定出与酿酒有关的霉菌、酵母细胞以及具有发酵和糊化特征淀粉粒,说明陶缸中曾经盛装过发酵酒。其中大部分霉菌为红曲霉,并有少量曲霉及根霉(或毛霉)。主要酿酒原料可能包括大米、小麦(或大麦),薏米以及菱角。这些微体植物和微生物的组合说明陶缸中的发酵酒为红曲酒。浙江地区有酿造红曲酒的传统,现代江南地区酿造红曲酒的酒缸与宋代陶缸一致,类似的器型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的崧泽、良渚和大汶口文化的大口缸或大口尊。本文首次利用科技手段鉴定出浙江地区古代红曲酒的遗存,为研究中国早期酿酒技术提供了新资料和新方法,有助于进一步追溯酿造红曲酒的起源,并了解其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 大口缸 红曲酒起源 红曲霉 酒曲
原文传递
知识人类学的研究历史与趋势 被引量:1
3
作者 戴尔.埃尔克曼 杨忠学 杨德亮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3-138,共6页
知识人类学与现代社会科学一样,产生于19世纪,主要致力于解释知识是如何被生产以及如何用于交流的。20世纪70年代,知识人类学将语言模式的文化价值认知纳入自身体系中。20世纪晚期以来,知识人类学主要关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社会价值知... 知识人类学与现代社会科学一样,产生于19世纪,主要致力于解释知识是如何被生产以及如何用于交流的。20世纪70年代,知识人类学将语言模式的文化价值认知纳入自身体系中。20世纪晚期以来,知识人类学主要关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社会价值知识如何被生产出来等相关问题。当下,知识人类学与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探究大众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表达,关注知识的社会再生产以及权力、价值、交流和控制等内容,日益成为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人类学 文化 智力研究
原文传递
伊斯兰人类学的追寻者:阿卜杜·哈米德·宰因
4
作者 戴尔.埃克尔曼 陶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36-39,共4页
此文是著名人类学家戴尔·艾克曼为纪念伊斯兰人类学家阿卜杜·哈米德·宰因而撰写,文章介绍了宰因教授的学术历程,全面呈现了他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及其为伊斯兰人类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 伊斯兰人类学 阿卜杜·哈米德·宰因 伊斯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