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白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6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102例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内固定术治疗,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102例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内固定术治疗,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麻醉的效果(优良率)、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的效果94.12%,优于对照组72.55%,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在麻醉前(SBP)、(HR)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切皮时、骨折复位时,观察组SBP.HR水平均没有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则呈现为逐步上升状态,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13.73%,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采用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患者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辞,不但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能够提高麻醉效果,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颈浅丛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内固定术 麻醉效果
原文传递
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麻醉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贺 《当代医学》 2022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究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瘢痕子宫产妇102例,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均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 目的探究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瘢痕子宫产妇102例,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均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实施单项注射,观察组实施双向注射,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指标、新生儿娩出后的Apgar评分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前、麻醉后即刻、麻醉后5 min、麻醉后15 min、手术结束,两组HR、MAP、Sp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平均补液量、新生儿娩出后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向注射相比,瘢痕子宫产妇实施剖宫产术分娩时行双向注射给药麻醉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更少,手术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 阻滞麻醉 给药方式 瘢痕子宫 剖宫产 麻醉效果
下载PDF
麻醉深度对肠癌患者术后苏醒期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立冬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12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苏醒期质量的不同影响。方法将106例入院接受肠癌根治术患者均分为两组,深麻组在麻醉深度为Narcotrend D_2水平;浅麻组者则为D_1水平。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后(T_1)、术毕(T_2)、拔管时(T...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苏醒期质量的不同影响。方法将106例入院接受肠癌根治术患者均分为两组,深麻组在麻醉深度为Narcotrend D_2水平;浅麻组者则为D_1水平。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后(T_1)、术毕(T_2)、拔管时(T_3)、拔管后10 min时(T_4)及拔管后0.5h时(T_5)MAP及HR;比较两组T_3~T_5期RS及RSS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T_1~T_3时段,两组MAP均明显上升,T_3~T_5时开始回落;然与浅麻组比,深麻组MAP变化幅度相对平稳(P <0.05)。T_1~T_5时段,两组从T_0~T_5HR均较平稳,未出现较大浮动(P> 0.05)。与浅麻组比,深麻组T_3、T_4、T_5时RS评分明显低,RSS评分明显高(P <0.05)。浅麻组应激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6.42%,明显高于深麻组(11.32%)(P <0.05)。结论肠癌患者麻醉维持在Narcotrend D_2水平可有效降低术后应激并发症发生率,更好的抑制苏醒期躁动发生,显著改善苏醒期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根治术 苏醒期质量 躁动 应激并发症
下载PDF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外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贺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6期52-54,共3页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外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老年胸外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外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老年胸外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2 h早期认知功能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麻醉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手术开始即刻(T_(2))、拔管即刻(T_(3))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72 h,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MAP和HR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胸外手术患者,可提高认知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MAP和HR水平,其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胸外科手术 肋间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认知功能障碍 疼痛评分
下载PDF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患者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立冬 《中国民康医学》 2015年第21期15-17,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全麻患者手术过程中麻醉深度指数(CSI)的改变,以评估其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ASAⅠ或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通过CSI改变判断麻醉深度来调节麻醉药物和剂量,B组患者则根据临... 目的:通过观察全麻患者手术过程中麻醉深度指数(CSI)的改变,以评估其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ASAⅠ或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通过CSI改变判断麻醉深度来调节麻醉药物和剂量,B组患者则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来调节剂置和用药。常规监测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电图、心率、SPO2、CSI;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在麻醉诱导期进行OAA/S(警觉/镇静)评分,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麻醉期间,A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比B组要短,并且拔管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少于B组;B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CSI波动明显大于A组(P<0.05);CSI与OAA/S评分具有显著的等级相关性。结论:CSI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指数 全麻 检测
下载PDF
阿片类药物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剂量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立冬 《当代医学》 2015年第36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术后镇痛的最佳临床剂量。方法选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8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100例。全麻患者术后随机分为4组:各组芬太尼从20μg/kg以5μg/kg的幅度逐渐递减至5μg/kg,每组...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术后镇痛的最佳临床剂量。方法选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8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100例。全麻患者术后随机分为4组:各组芬太尼从20μg/kg以5μg/kg的幅度逐渐递减至5μg/kg,每组右美托咪定4μg/kg+昂丹司琼0.1 mg/kg保持不变。椎管内麻醉者术后随机分为5组:各组吗啡从0.2 mg/kg以半量的幅度逐渐递减至0.05 mg/kg后再半量递减左布比卡因用量,从2 mg/kg递减至0.5 mg/kg,每组右美托咪定2μg/kg保持不变。所有组别均将所用药物用0.9%氯化钠稀释至100 m L注入一次性使用输注泵中,分别行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每组分别于术毕2 h、6 h、24 h、48 h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于术后24 h听取患者对本次麻醉满意度的评价。结果静脉镇痛及椎管内镇痛各组术后各时点VA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随阿片类药及局麻药用量减少而降低(术后2 h:52.94%vs 38.10%vs 13.04%vs 5.26%,术后6 h:35.29%vs 23.81%vs 8.70%vs 0.00%,术后24 h:23.53%vs19.05%vs 4.35%vs 0.00%,术后48 h:17.65%vs 9.52%vs 4.35%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镇痛各组镇静程度随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而降低,椎管内镇痛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小剂量芬太尼及吗啡加左布比卡因组患者满意度88.24%,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静脉术后镇痛的最佳临床剂量为芬太尼5μg/kg+右美托咪定4μg/kg;吗啡及左布比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最佳临床剂量为吗啡0.05 mg/kg+右美托咪定2μg/kg+左布比卡因0.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阿片类药物 镇痛 剂量
下载PDF
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立冬 《辽宁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4~68岁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10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入室后先行L2~3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上置管4cm。给予试验量...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4~68岁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10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入室后先行L2~3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上置管4cm。给予试验量后观察无不适再施行静脉全麻;B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两组病例术中均采用了靶控输注(TCI)的静脉给药方法,观察并记录术中输液量、输血量、麻醉用药量,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术终苏醒期一般情况。结果 A组整个麻醉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肌肉松弛,所用静脉全麻药、肌松药等明显比B组少(P<0.01),苏醒快、无痛,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利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的开展。两组患者麻醉过程顺利,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毕复苏后直接送回病房,术后均无明显的麻醉后并发症。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 腹腔镜 阴式子宫全切
原文传递
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立冬 《辽宁医学杂志》 2012年第6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4~68岁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10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入室后先行L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4cm,给予试验量后...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4~68岁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10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入室后先行L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4cm,给予试验量后观察无不适再施行静脉全麻。B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了靶控输注(TCI)的静脉给药方法,记录观察术中输液、输血量、麻醉用药量,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术终苏醒期一般情况。结果 A组整个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肌肉松弛,所用静脉全麻药、肌松药等明显比B组少(P<0.01),苏醒快、无痛,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利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两组患者麻醉过程顺利,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毕复苏后直接送回病房,术后均无明显的麻醉后并发症。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腹腔镜 阴式子宫全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