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粒pLXSN介导人bcl-2 cDNA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 被引量:17
1
作者 何志义 陈晏 +3 位作者 孟祥亚 赵晶 欧阳嶷 鲁润铭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4-378,共5页
目的 研究质粒 pLXSN介导bcl 2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5 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质粒组和bcl 2组 ,每组 18只。分别于皮质区两部位注射生理盐水、质粒 pLXSN、pLXSN bcl 2 ,并于注射后 2 4h采用改良线... 目的 研究质粒 pLXSN介导bcl 2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5 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质粒组和bcl 2组 ,每组 18只。分别于皮质区两部位注射生理盐水、质粒 pLXSN、pLXSN bcl 2 ,并于注射后 2 4h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2 4h模型。采用TTC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状况、bcl 2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  (1)标尺测量各组注射点 1、2处及两者中点处冠状轴上脑梗死内缘距大脑纵裂距离 ,生理盐水组分别为 (2 70± 0 36 )mm、(2 5 2± 0 2 7)mm、(2 33± 0 16 )mm ;空质粒组分别为 (2 83± 0 4 7)mm、(2 5 9± 0 6 7)mm、(2 6 3± 0 38)mm ;bcl 2组分别为 (4 2 2± 0 80 )mm、(4 77± 0 74 )mm、(3 5 7± 1 4 9)mm。于注射点 1、2处 ,与生理盐水组和空质粒组比较 ,bcl 2组的脑梗死内缘距中线距离显著增大 (P <0 0 1) ;于两注射点中点处脑梗死内缘距中线距离 3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2 )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免疫组化检测注射处缺血半暗带bcl 2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 ,生理盐水组为 0 93%± 0 2 6 %、空质粒组为 0 95 %± 0 37%、bcl 2组为 1 95 %± 0 6 5 % ,与前两组比较 ,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 BCL-2基因 脑缺血 神经元 细胞凋亡 转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脑室注射pLXSN-bcl-2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Bcl-2/Bax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志义 赵晶 +4 位作者 邹巧治 高卓 原丽英 陈晏 孟祥亚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9-270,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元凋亡 缺血大鼠 局灶性 脑梗死体积 Bax蛋白 脑室注射 表达及 Bcl lymphoma BEL-2基因 大脑中动脉梗死 PLXSN B细胞淋巴瘤 立体定向技术 缺血半暗带 缺血脑组织 再灌注模型 gene 直接注射 神经组织 质粒载体 治疗方式
原文传递
用ABCD评分法预测173例TIA患者的卒中风险 被引量:3
3
作者 孟祥亚 何志义 邓淑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2-333,共2页
目的:探讨ABCD评分法在预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卒中风险上的作用。方法:应用6分制ABCD评分法对17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IA后7d内发生卒中的患者中,86.7%的患者评分≥5分,所有得6分的患者有80.0%于7d内发生卒中... 目的:探讨ABCD评分法在预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卒中风险上的作用。方法:应用6分制ABCD评分法对17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IA后7d内发生卒中的患者中,86.7%的患者评分≥5分,所有得6分的患者有80.0%于7d内发生卒中,所有得5分的患者有32.1%于7d内发生卒中,得分≤4的患者只有1.4%于7d内发生卒中。结论:ABCD评分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风险评价
下载PDF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会(附3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常大伟 谭俊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0年第3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诊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 神经系统疾病 医学影像技术 临床诊断率 临床症状 误诊率
下载PDF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常大伟 谭俊杰 刘天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1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中有9例有明确诱因;常见的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神经功...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1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中有9例有明确诱因;常见的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癫(?)发作等;颅脑磁共振扫面可见特征性改变;9例抗凝治疗好转,2例死于脑疝。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表现各异,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